?

嘗試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和創新精神

2020-06-28 19:21韋婉婷
大眾科學·下旬 2020年7期
關鍵詞:創造性精神課文

韋婉婷

素質教育應以創新精神為核心,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中起核心作用的已不再是自然資源和金融資源,而是知識的產生和利用。以最大的經濟效益,贏得最快的發展速度。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我們作為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思想,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那么,我們教師在大量的經常性的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呢?下面結合自己多年教學實踐概括介紹自己在教學中是怎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品質的:

一、創設氣氛法。著名心理學家托蘭斯說:“我們要想促進創造力,就要提供一個友善的和有獎賞的環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榮發展?!迸囵B學生創造思維品質,首先必須創設富有創造性的情境和氣氛。傳統教育的弊端,一是教師唯我獨尊,學生唯命是從,豈是民主氣氛。二是教師以“講”代“思”,學生以“記”應“考”,何來獨創精神?三是教師聲色俱厲,學生循規蹈矩,怎敢“越雷池一步”?這樣的氣氛怎么能培養出具有創造思維的人才?因此,我們必須以學生為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獨創性。如在教《偉大的友誼》一課時,多數學生將課文分為四段,與教師的認識一致,但有的學生卻認為分為三段。教師引導學生展開爭論,各抒已見,學生思維活躍。最后,這些持有異議的同學講的道理使其他同學心服口服,教師表揚了他們的獨創精神,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二、尋味升華法。古人說,寫文章要結意有余,令人回味不盡,上課也要做到“課雖盡而意無窮”。我深諳其中意味,我收課時常常加以與課文密切相關的延伸、遷移擴散,讓學生思索回味,加以拓展,把課堂教學的有限空間延伸到課外去。比如我把《草船借箭》,收課時就圍繞課文中心,引進這樣一首詩歌來: “一夜濃霧滿長江,遠近難分水渺?!??!绑E雨飛蝗來戰艦,孔明今日伏周郎”。

這是《三國演義》中的一首贊揚諸葛亮智慧的詩歌,這首詩歌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經過,反映了人物的成敗得失,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學生借助這首詩歌回顧全文加深對課文主要思想的理解,收到了尋繹難盡、回味無窮的教學效果,不僅拓寬了知識領域,且提高了思辨能力,并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又如我教《別了,可愛的中國》收課時我這樣提問:咱們學完了這篇課文,你們覺得作者好嗎?”學生略作思索后一致說“好”,但怎樣具體認識呢?經過啟發,學生認識到:作者無限熱愛祖國,把建設一個新中國看成是自己的責任,透過作者的“內疚”可以看到他嚴格要求自己的精神。我又提問:新中國建立了,作者的愿望實現了,但是,我們的任務是不是就完成了呢?這是問題的延伸和深化,學生由還要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聯系到自身的責任,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了他的想法:黨號召全國人民為實現祖國的四個現代化面努力奮斗,我們也要積極響應,我們決心從小努力學習,學好本領,長大了為“四化”建設貢獻力量。這樣授課,通過聯系比較,對照感悟,學生情不自禁地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完成了思想認識上的升華

三、引導質疑。巴甫洛夫說: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創新。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生疑、質疑、解疑、釋疑。如在教《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時,我抓住“紋絲不動”這一重點詞語增:(1)什么叫“紋絲不動”?(2)邱少云為什么必須“紋絲不動”?他是怎樣做到紋絲不動的?(3)是什么思想促使他做到“紋絲不動”的?引導學生逐步理解,排疑解難。

四、觸結求異法??茖W史上的許多發明創造,常常是從求異開始的,人世間的許多偉人英態,大多具有求異創新的頭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多向性,微發學生的創造能力,使之成為高水平、高素質的跨世紀人才,因此,我們必須設法引導學生突破常規,沿著不同的方向思考,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如在講《司馬光》一課后,教師引導學生廣開言路,說一說除了”砸缸救人”還有哪些辦法可以救人?學生紛紛發言:“大家一塊把缸推倒?!?、“趕快叫大人來”......。? 然后又讓學生比一比,看哪個辦法好?這樣,既激勵求異,又重視求佳,大大提高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

五、誘導想象法。 愛因斯坦說:“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系。站有關資料顯示,有93%的青少年科技創造獲獎者喜歡想象和幻想:豐富的想象是創造的翅肪因此,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感性材料調動他們頭腦中的庫存,以拓展其思路。如講《狼和小羊》一課時,教師提出“小羊如果不用講道理的辦法,你能普它想出別的辦法嗎?”學生爭相發言想出了許多對付惡狼的辦法,其中一個同學說:“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兒說‘你把我喝的水弄臟了,你安的什么心?'小羊說‘我在下游,你在上游,水從你那兒流來,我怎么會把你的水弄臟呢?你看,那不是狗來了嗎,讓它評評理!狼一聽說狗來了,嚇得轉身就跑?!币龑W生大膽想象,讓他們各抒已見,以增強其創造思維品質和創新能力。

六、歸類比較法。比較是人們認識事物異同的一種思維方法,它能幫助我們找出事物之間的差異,澄清模糊觀點,總結一些規律,并有助于啟迪思維、深化理想,不失為培養創造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在語文教學中廣泛運用,總結出思路比較中心比較、線索比較、結構比較、寫法比較等方法。如在教《糶米》.課時,我根據教材特點,巧設三個對比:一是夏秋米價差異對比;二是舊氈帽朋友與米行學生對米價貴賤態度的差異對比;三是舊氈帽朋友在糶米前后心理狀態的矛盾對比,通過對比不僅使學生體會到了“三座大山”下農民的悲慘命運,而且培養了思維能力。又如在教《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文時,引導學生辨析其中的“一群穿著破爛的纖夫"與“有個穿著紅衣的少年”兩句中的“穿著”一詞有何不同,使學生明確了同樣的一個詞用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含義,從而感受到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

七、變序跳躍法。在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較長,如果按傳統的教學程序,逐段閱讀分析,不僅浪費時間,抓不住重點,而且會淡化學生的閱讀情趣。因此,要采用“變序閱讀”,即打破程式,改變順序,抓住重點,直奔中心,使學生興趣盎然,盡快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和內涵。如教《小英雄雨來》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審明題意后,即直奔文章的中心段落(第四部分)抓住"鬼子是怎樣對待雨來的?"雨來又是怎樣與鬼子斗爭的?"兩個方面進行講析,突出雨來的英雄形象。然后“因果溯源”,再閱讀文章的前后部分,弄清雨來成為小英雄的思想根源(課文二、三部分)和他死里逃生的經過(課文第一和第五、六部分之間的聯系)。通過這樣的變序跳躍閱讀,不僅激發了學生快速探求知識來龍去脈的欲望,而且有效地訓練了他們的跳躍思維能力。

由“應試教有”向素質教育轉軌,教育思想的轉軌是十分重要的,而教學方法的改革,特別是課堂教學中素質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容忽視的。這里談的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品質,僅是初步的嘗試和探索,今后當進一步充實、完善和提高,以便使素質教育全面落實,落到實處,卓有成效。

猜你喜歡
創造性精神課文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拿出精神
端午節的來歷
背課文
保持創造性的29個方法,每天看一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