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借群文閱讀,助力初中語文教學

2020-06-29 09:58沈華華
大眾科學·中旬 2020年7期
關鍵詞:群文閱讀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沈華華

摘要: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也不斷提升。學生不僅要掌握閱讀的方法與技巧,更要擁有豐富的閱讀量,為其綜合發展奠定基礎?;诖朔N情況,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對于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豐富學生閱讀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策略展開探究,以期能夠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總是一貫的要求學生采用固定化的模式來閱讀和理解文章。這種閱讀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久而久之還會使學生喪失對于閱讀的積極性,不利于對學生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并最終導致學生語文成績的下降。在這一教學背景下,教師應當不斷的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群文閱讀教學這一優勢,創新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最終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多維視角 ?確立議題

群文閱讀教學,簡而言之就是師生圍繞不同的議題進行文章選擇,然后圍繞議題展開閱讀與集體建構,并最終達成共識。因此,群文閱讀可以說是群文閱讀課堂的核心與“領跑者”。教師在教學中要帶領學生圍繞議題對文本進行解讀,使學生的群文閱讀學習更加有效、有序。

(一)從情感、態度、價值觀出發,確立議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三者之間即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是人在實踐體驗過程中所經歷的三個不同階段。情感屬于人們感性認知的階段,是人們內心的感動。態度則屬于理性認知階段,是人們對于心靈的感知。價值觀則是系統化的、更高層次的心靈感悟。學生的閱讀也是一樣,只有對閱讀產生了一定的興趣,才能夠完全的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之中。因此,只有教師確立了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的議題,才能夠引發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并全身心的投入到群文閱讀之中,最終形成自己的認知與理解。

以部編版七年級《老王》的教學為例,文章主要通過自己與老王的交往,介紹生活在社會底層中的勞動者身上所具備的高尚品質,同時作者也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就是社會是不是應當以人道主義精神對不幸者加以關愛。根據這篇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內容,我們便可以確立“小人物”有“大境界”這一議題,然后選擇《臺階》、《阿長與<山海經>》、《守橋》這三個文本組成群文。首先,為什么選擇這一議題?且議題中小人物和大境界都加上了引號?都是非常值得思考與探究的。其次,從其它的文本選擇上來看,其中所涉及的人物,比如長媽媽、父親、老葛這些人物,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人物”,但是在這些“小人物”身上卻閃現著人性的光輝,既平凡又偉大。如此,通過該議題,學生在以“小人物”為“群”的文章中,感受到了這些人物身上所具備的“大境界”,同時,也對人生情感產生新的感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從人物出發,確立議題

每一首詩都有一個作者,而一個作者不會只有一首詩。因為詩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可能創作不同的作品,以作者為視角來選擇群文閱讀的議題就成為一種較為實用的策略。在進行議題選擇時,我們可以將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加以閱讀、比較,也可以將作者同時期的多篇作品加以閱讀、比較,從宏觀的角度為學生理清文章的知識脈絡,使學生對于作者的寫作風格有一個更加深刻、全面的認識。

比如在教學魯迅先生的《孔乙己》這篇文章時,我們都知道魯迅作為一個文學大家,作品豐富,個性鮮明,但是卻很少對魯迅的作品展開詳細的研究。這時我們便可以確立“聚焦歷史名人——魯迅”這一議題,選擇《自嘲》、《自題小像》共同作為群文文本,詳細的對魯迅先生進行解讀?!蹲灶}小像》這首詩創作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人民生活異常痛苦的1903年前后?!蹲猿啊穭撟鲿r作者處境十分險惡,國民黨統治者禁書禁報、逮捕左翼作家并秘密處以死刑的時期?!犊滓壹骸穭t創作于19世紀末期,正值民不聊生、政府腐敗的清朝末年。通過對這三個文本的閱讀與研究,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魯迅先生加以了解,品讀魯迅精神,提升學生對于文本的鑒賞能力。

二、多樣方式 ?選擇文本

選擇與組合恰當的文本是群文閱讀教學開展的重點與難點,其選擇的文本既要能夠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體現出議題,還要存在共同的特性與內在關聯。因此,文本的選擇必須要保證精準、適宜、豐富和多樣。

(一)以生為本,文本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首先,在進行文本選擇時,應當綜合考慮不同階段初中生的實際情況,注意文本內容的難度與所表達思想情感的深度,避免一味的追求形式而導致文本篇目過多、難度跨度較大,學生無法理解,從而產生閱讀負擔,反而對閱讀效果產生不利影響。

比如在以“魯迅的回憶性三味”為一體,組織對七年級下冊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時,如果同時選擇《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作為文本組合時,會對學生的閱讀理解帶來很大難度。因為剛剛進入初中不久的七年級學生,其閱讀能力和閱讀量還無法達到深入的理解這一租文章的水平,這樣組文不僅不會提升學生的閱讀與學習的效果,反而回適得其反。

(二)恰當選擇,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議題加以闡釋

在進行文本選擇時,不僅要實現文本間的互文,還要同時兼顧文本間的互異。即文章之間是否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主要表現為形式上的多樣性,比如文本與文本之間的不同風格,不同的看法與觀點。還表現為實用性的文本與材料,比如新聞、紀錄片、說明書等形式,使閱讀更加接近真實的生活情境。

比如在教學《散步》這篇文章時,我們可以確立“‘以小見大的親情、友情”這一議題,然后選擇《走一步,再走一步》、《陳太丘與友期》、《金色花》這三篇文本,組成群文,從四個不同的角度對議題加以闡述。又如在“論說新聞的‘長與短 ”這一議題中,我們可以選擇即時短篇小溪,也可以選擇長篇通訊、長篇新聞評論等,讓學生在這一組群文的閱讀中,認識到新聞的不同分類和應用范圍,對新聞這一實用性問題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與了解。

三、優化設計 ?設置引導問題

文學作品存在很多空白點和不確定性,這也就為讀者的閱讀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使讀者在閱讀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理解與感悟。群文閱讀中的文本既是獨立的個體,亦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應當橫向貫穿多文本,從不同的深度與角度設計引導問題,使學生能夠深入群文閱讀之中,激發學生閱讀的感悟,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素養。

(一)設計能夠激發學生興趣點的問題

高質量的問題,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誘餌”,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能夠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以說明文的教學為例,這一始終介紹事理或者說明事物的問題,相對于戲劇、小說、散文等問題,既沒有跌宕起伏的人物情節設置,也沒有濃厚的情感表達,學習起來較為枯燥。即使以群文的方式,開展教學,學生也難免產生倦怠心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通過設計新穎的問題貫穿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始終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蘇州園林》這篇文章時,我們便可以將《凡爾賽宮》、《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作為一組文章,設計如下問題:(1)閱讀文章,從文中找出你認為最能夠代表這些園林藝術或者建筑特征的關鍵詞;(2)如果你是設計師,你將如何向他人介紹這些園林和建筑的匠心獨運之處?(3)如果你是導游,你將如何帶游客參觀、游覽這些建筑與園林藝術呢?如此,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不僅能夠提升他們對于文本信息的提煉與篩選能力,還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在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的同時,還能夠對說明文的問題特點有一個良好的掌握。

(二)設計具有加強發散性的問題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課堂的主人,開始對知識進行主動的探究,教師則由施教者轉變為合作者與鼓勵者。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設置一些針對性比較強、具有一定發散性的為,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縱向與橫向、內容與形式、差異與共同點等進行比較與分析,發散學生的思維。

以小說的教學為例,這一問題形式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引導讀者從心理、人性的角度來思考其背后的深層意蘊。比如在教學《范進中舉》、《我的叔叔于勒》、《變色龍》這一組文章時,我們可以發現這三篇小說均以“變”作為創作的核心,這時教師便可以設計如下問題:什么是變?什么在變?什么使變?什么不變?看似簡單的四個問題,卻將這三篇小說的內筒巧妙的串聯在了一起。學生要想很好的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從知識、理解、欣賞和探究四個方面加以思考。如此,教師通過從文章中提煉出來的“變”這一主線,設計出具有獨特意味和發散性的問題,學生通過過“變”前與“變”后的對比,既能夠感悟到文章中鮮明的人物性格,認識到任性的扭曲與社會的黑暗,也能夠在問題探索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四、立足群文文本 ?以讀促寫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初中生在作文寫作方面,存在著語言積累匱乏、表達方式單一、偏離中心思想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群文閱讀教學本身多巨額被的大閱讀量的優勢,可以有效的增加學生對于寫作素材的積累,并在積累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更好組織語言和表達。

首先,教師可以在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各個文本內容當做寫作素材去積累,并為學生設置該議題有關的作文寫作任務,引導學生將多積累的文本材料充分運用到實際的寫作之中。比如在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為議題的群文閱讀教學中,選擇了《春》、《背影》、《荷塘》這三篇文章,通過引導學生對朱自清散文情感與語言的感悟,來增加學生對于優美語句的積累,促進學生真實情感的表達,促進學生的寫作。

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群文閱讀,引導學生依據寫作題材的特點進行寫作。記敘文寫作是初中階段的寫作重點,細節描寫作為記敘文寫作中的靈魂之筆,是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關鍵。比如在小說的教學環節中,可以將“小說中的細節描寫”作為議題,選擇《駱駝祥子》、《變色龍》、《臺階》等文本,向學生講授何為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應當怎么寫等,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悟細節描寫的精彩,讓其成為自己文章的點睛之筆。

綜上,群文閱讀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自主性,可有效的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和寫作水平的提升。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在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基礎上,重視對群文閱讀的有效應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宗方. 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以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05):21-23.

[2]劉芳. 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文本組織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9.

[3]李元本. 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淺談[J].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10):132-133.

猜你喜歡
群文閱讀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基于“教、學、評”一致的初中語文作業一體化實踐模式
高中化學反應原理學習難點及教學策略研究
初中語文片段寫作的實踐路徑
群文閱讀與單元教學比較談——以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為例
統編本初中文言文選文變化及教學策略
初中數學絕對值概念教學策略
淺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
關于提高小學生識字實效的教學策略
巧用單元課文整合有效實施群文閱讀
享受群文閱讀 提升語文素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