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寫作素材積累的三個誤區

2020-07-06 03:25陳金菊
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 2020年6期
關鍵詞:誤區精神文章

陳金菊

中學生要在高考考場這樣特定的時間和情景下寫出“材料豐富,內容充實”且“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新”的文章,功夫在場外,平時就得在素材積累方面下力氣。然而,在中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關于素材積累這一問題普遍存在三個誤區。

一是積累內容的誤區。即忽略行文構思、意理精神的積累,偏重積累描寫生動、富于修辭的名句、格言、名人事跡等素材。

重視名句、格言、名人事跡積累,無可厚非。這些素材的得當引入,才能使作文“材料豐富,內容充實”,基礎等級才有保障;同時還能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動,使文章文采斐然,有望邁入發展等級之“文采”的門檻。然而,在寫作中若不注重行文構思,缺乏意理精神,文章往往就流于大量材料與華麗言語的堆砌,恰若木偶之沒有靈魂;木偶即便穿上再華美的服飾,終因靈魂的缺席顯得呆板,缺乏靈性。

二是積累方向的誤區。即忽視經典課文中所蘊藏的寶藏,一味向外求“新”。

無論是事例素材、言語素材還是行文結構、意理精神,課本給我們提供了數不勝數的經典范本。然而,許多語文教師常常不教、不少學生常常不學課文或隨意放過經典文本,卻把有限的學習時間與精力不斷地投射到課外書籍,這真是舍本逐末。課外書籍固然得閱讀,但必須是在充分掌握和利用課本資源之后的必要補充。

三是積累主體與主導的誤區。即部分教師認為寫作素材積累是學生個體的事情,無法替代,把自身完完全全當作一個局外人。

筆者認為,積累既是學生的事,更是老師的責任;積累的過程中,學生固然是主體,但教師的主導作用絕不可缺失。一位出色的語文教師,面對學生語言的貧乏,情感的蒼白,寫作思路的堵塞甚至斷流,不應束手無策;而應積極帶領學生疏通或尋找寫作的源頭,引導學生通過積累這一途徑有效改變寫作不盡人意的面貌。

那么,寫作教學與學習中如何走出素材積累的誤區呢?關鍵在教師。

首先,教師得有心。

中學生因為人生閱歷淺,情感經歷少,難以表現獨特的見解、深刻的思想,動人的情感。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做教學的有心人,耐心地帶領學生日積月累。

其一,向經典課文要“經典素材”,積累事例、言語乃至行文結構、意理精神方面的素材。

學有余力,拓展閱讀擴大積累當然很好;如果時間有限,不妨回歸教材。因為語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素材庫。教材中的經典篇目(人物形象、思想傳統,篇章結構)不僅可為學生的寫作提供素材,更能為學生認識社會歷史、現實提供一種視角,搭建篇章結構提供一種范式。如《論語七則》《孟子二章》《項羽之死》《屈原列傳》《左忠毅公逸事》等所包含的傳統文化精神;《六國論》《師說》《勸學》《簡筆與繁筆》等篇章結構與論證方法。在駁論文寫作中,《簡筆與繁筆》就是極好的行文構思的范例素材。該文針對“從來的文章家都提倡簡練”這一流行看法提出自己的見解:“文章的繁簡不可單以文字的多寡論,”“簡筆與繁筆,各得其宜,各盡其妙?!比挠美C、正反論證、層進論證等手法論述了這一見解,尤其借用“魯智深拳打鎮關西”運用繁筆遠勝于用簡筆的事例,極富說服力,可以說是對流行的看法進行“撥亂反正”,其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當然,積累了素材并不代表就能寫好作文,沖刺高分,還應該在日常寫作中通過反復訓練內化素材。

其二,善于啟發學生在關注時代、時事、社會與自然的同時生發自己的思考。

在日常中要善于發現有意味的事件,提醒學生要多思勤記細琢磨;不斷引導學生借助他人的思想與際遇,激蕩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如此方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內在思維,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從而寫出富有生命力的文章。例如,《作文》刊物于2020年2月發出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之逆行者”的征文:逆行,一般指車輛或行人朝著與規定方向相反的方向行進。當地震、火災、病疫等各種災難發生時,普通大眾紛紛離開現場,但總有那么一些人,逆向而行,哪里有危險就奔往哪里,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們留給世界的,是毅然“逆行”的身影……你可曾遇見這樣的“逆行者”?面對這樣的“逆行”,你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寫一篇不得少于800字的文章。處于信息化時代,事例素材來源很便捷,百度一下就夠了,但正由于便捷又導致學生寫作文時堆積事例與口號,少有自己的思考與感悟。此時,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必須給學生指出寫作路徑。一方面通過網課指導學生收集、觀看一線醫務人員、警察、社區工作者、火神山雷神山的務工者以及感染者、非感染者的資料與視頻甚至留言評論,引領學生通過觀察眾生的種種言行,體會他們的心態;另一方面比較疫情中今年春節自己的家、所在城鎮、國度與往年的不同之處,進而探討中國與世界、人類與自然、使命與擔當、小我與大我、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話題;從而開啟學生的思維,激蕩學生的心靈,使之有感而發,寫出感人情、動人心、引人思的文章。

其三,因地制宜,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與地方資源優勢,獨出機杼。

沖刺高分,學生心中要有一個意念,那就是把自己最擅長的東西(思想、情感或表達)展示出來。一篇考場作文如果沒有任何亮點,就難以吸引評價老師的注意,想進入高分類別就顯得困難。所以,有心的教師可因地制宜,在這方面下功夫,幫助學生充分發揮自身與地方資源優勢。

筆者為武夷山人,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比如到敬老院獻愛心,聽老人講述他們的人生故事,增加學生的人生認識;或充分挖掘茶文化——大紅袍蘊含的厚重精深的地域文化、柳永故里與朱熹理學發源地的文化源脈;領略旅游城市的發展變遷與繁榮衰微等。這些來自生活的鄉情文化與地域文化,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又引發了學生關于歷史文化、社會現實的思考;是一筆獨特的寶藏,若運用于寫作中,筆端汩汩涌動的必是一股清流。

其次,教師得有法。

日常作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是拿出一篇篇優秀作文作為范例,點評它們富有懷疑精神或批判精神、運用對比論證或辨析比較等“議論文深刻之道”,然后要求同學們在寫作中往這些方向靠攏。至于學生怎樣才能具備“懷疑精神或批判精神”,寫作時又當如何運用“對比論證或辨析比較”等方法,就沒有下文了。一方面是源于教師的錯誤認識,覺得那是學生自己的事;另一方面估計教師自身也沒有去深入研究。筆者以為,寫作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而讓學生獲得具體可操作的寫作方法,教師自身先得有法。例如:如何為分析能力比較弱的學生提供思考路徑,引導學生養成一種思維習慣?這是有法可依可學的。下面,筆者以上文提到的《作文》2020年2月征文啟事中“逆行者”為例。為了讓學生的文章富有啟迪性,筆者指導學生嘗試運用“辨析比較”方法寫作。

方法一:對關鍵詞的本意與特定含義進行比較。第一步,抓關鍵詞——“逆行者”;第二步,對關鍵詞“逆行者”的本意和文中的特定含義進行解說;第三步,比較本意和特定含義的異同點:同樣為逆行,一種是源于個人或少數人的便捷與私利,另一種是服從于時代需要與民眾利益;一種是為“小我”舍“大我”,一種是為“大我”舍“小我”。

方法二:運用同義詞辨析比較。第一步,抓關鍵詞——A(“逆行”);第二步,展開頭腦風暴,找關鍵詞的“逆行”的同義詞,并進行篩選,如:B(倒行)、C(逆反)……;第三步,比較篩選出來的同義詞B、C與關鍵詞A的不同之處,并采用“A,不是……的B,也不是……的C,而是……”語言標志教學訓練。如:逆行,不是違背疫情規律與人民利益的倒行,也不是義氣用事一意孤行的逆反;而是向死而生,舍小我顧大我的責任與擔當。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痹谥袑W生作文教學和寫作中,教師必須不辭辛勞地做好學生寫作的引路人,帶領學生走出寫作積累的誤區,陪伴學生一點一滴地積累,這樣,學生才能在積累之路走得更實在、更有效、更長遠。倘能如此,學生寫出文質兼具的考場作文指日可待。

[作者通聯:福建武夷山市第二中學]

猜你喜歡
誤區精神文章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拿出精神
圓錐曲線學習中的六種誤區
關于野生動物行為的5個誤區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解析幾何常見誤區
小排經“點化”大文章
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7期)2008-12-19
腹中兩次取出金屬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