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別人的項羽”到“自己的項羽”

2020-07-06 03:25徐斌
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 2020年6期
關鍵詞:主觀項羽悲劇

徐斌

項羽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備受關注的人物,其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讓后人對他情有獨鐘。歷代和項羽有關的詩詞歌賦就有近200首,其他古今中外的評論文章則數以千計。文人墨客們基于不同的角度、立場、價值觀,對其做出自己的解讀,于是原本同一個項羽,被解讀出無數版本,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那么,從學生的視角來看,在學習《項羽本紀》時,該如何解讀項羽呢?

筆者在執教過程中,設置了這樣幾個環節:1.初讀文本,概括項羽的形象;2.細讀文本,分析項羽的性格;3.深讀文本,探究項羽失敗的原因;4.品讀文本,鑒賞項羽悲劇的意義。

有趣的是,學生在實際解讀中,經常出現矛盾甚至截然相反的對立觀點。筆者選取其中典型觀點加以解析,力圖探究各種觀點背后的邏輯出發點,進而幫助學生明確解讀人物的基本方法和原則,在人物解讀過程中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和審美鑒賞等核心素養。

一、對立形象概括:是基于藝術再創作的故事傳說、影視作品,還是客觀存在的原文文本

初讀文本,簡要概括人物形象,讓學生對人物有一個總體的感性認識。有意思的是,同一個項羽,形象卻一正一負,學生態度鮮明對立:前者認為項羽是一位光明磊落、勇武絕倫、俠骨柔腸的蓋世英雄;后者則認為項羽是一位目光短淺、殘忍暴虐、剛愎自用的失敗者。

筆者追問兩派代表:依據何在?前者侃侃而談:霸王舉鼎的傳說,破釜沉舟的故事,霸王別姬的歌曲,還有《西楚霸王》《鴻門宴》等等電影……后者引經據典:《淮陰侯列傳》中韓信的評價“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余辜”(此為蔡東藩《前漢演義》之語,學生只說出了大意)……

爭論很激烈,依據內容卻讓人啼笑皆非。很顯然,多數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是基于以往看過的傳說故事、影視作品,或其他歷史典籍,而非來自對《項羽本紀》文本的閱讀。許多學生并沒有閱讀文本,只是憑著自己以往的“積淀”對《項羽本紀》里的項羽形象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應該讓學生知道:中國一向有將歷史人物進行藝術加工使其成為具有某種特殊內涵的文化符號的文學傳統。人們會針對某一人物,在歷史或故事傳說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主觀情感和時代需要,賦予人物特定的人格精神和文化內涵。在這一過程中,有的人會被刻意拔高,有的則會被惡意丑化。例如《三國演義》中,原本的歷史人物諸葛亮被神化為“智絕”的代表,成為智慧的化身;而一代人杰曹操則被塑造成“奸絕”的代表,成為“奸雄”的代名詞。從本質上說,這種行為已經不僅僅是人物解讀,而是一種藝術上的再創作。這種人物解讀,更多地帶有別人的主觀色彩,是屬于“別人的人物”。

無論是解讀歷史人物還是文學人物,依據的文本不同,解讀出的人物形象也會不同。因此,概括《項羽本紀》中的項羽形象,就不能依靠其他文學作品中“別人的項羽”,而應該依據《項羽本紀》的原文,解讀出“自己的項羽”。

二、矛盾性格分析:是基于個人主觀預設的定向演繹,還是全面分析歸納的自然生成

細讀文本,分析人物性格,讓學生對人物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隨著對主要故事情節的深入分析,一組看似矛盾的性格特點開始呈現在學生面前:胸懷大志,目光短淺;仁而愛人,殘暴兇狠;堅毅果敢,優柔寡斷;勇武豪邁,心胸狹隘……

爭論再次產生,即使同一事件,看法也不相同:對于鴻門宴,英雄派認為表現出項羽光明磊落、誠信守義的特點,失敗派則認為是項羽目光短淺、優柔寡斷的證明;對東城快戰,英雄派對項羽的勇猛剽悍、英勇無畏贊不絕口,失敗派亦批評其意氣用事、逞匹夫之勇。

其實無論英雄派還是失敗派,對人物性格的分析,都是基于自己個人主觀預設之后的定向演繹。個人主觀預設,就是解讀者在對人物進行分析之前,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觀判斷,預先給人物貼上了某種標簽,設定人物就應該是這樣的性格。定向演繹,則是圍繞自己設定的人物性格,定向尋找依據來證明,或者從預設的角度進行推理演繹。

學生必須明白:這種主觀預設下的定向演繹,會因為先入為主的思維方式,失去解讀的客觀性與公正性。解讀主體會根據自己的情感傾向,選擇對自己觀點有利的事件,故意忽略不利情節,于是便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全面地分析、歸納之后,自然會發現項羽具有典型的雙重人格:既堅毅果敢又優柔寡斷,既勇武豪邁又心胸狹隘,既重情重義又殘暴兇狠……矛盾而又統一地出現在項羽身上。用一分為二的眼光辯證審視,項羽既有突出的英雄品質,也有明顯的性格缺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樣分析出的人物性格才會更全面、更客觀。

三、失敗原因探究:是基于當下時代立場的個人經驗閱歷,還是回歸歷史發展的特定情境

在全面概括項羽形象、細致分析項羽的雙重性格之后,再探究項羽失敗的原因,學生已經變得理性了許多。在性格造成失敗這一點上,學生幾乎沒有異議,但在“違背歷史潮流、失去民心”的討論中,產生分歧:項羽推翻暴秦統治是符合歷史發展的,怎么又會違背歷史潮流了?這樣一位勇武絕倫、坦蕩率真、敢愛敢恨的項羽,怎么會失去民心呢?

學生明顯是站在當下立場,憑借自己個人的經驗閱歷來考慮問題,他們會認為:一個人做對一件事,就會一直正確下去;一個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就一定會得到擁護和愛戴。

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帶領學生回到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從當時百姓的角度思考:倘若你是渴望安定和平生活的百姓,但是項羽卻恢復了古代的分封制,讓國家再次陷入諸侯割據、連年混戰的局面,你還會覺得這是順應歷史潮流嗎?倘若你的君主是一位特別神勇卻恃勇自傲、動不動就坑殺、屠城的暴君,你還會支持他嗎?

回歸文本中的特定情境,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更能看清項羽失敗的原因:前期項羽破釜沉舟、巨鹿之戰等英勇行為是符合歷史發展的,他也得到了百姓的擁護。歷史曾經給了項羽最好的機會,但是到了后期,性格缺陷讓他對歷史無敬畏之心,分封諸侯逆潮流而動;對生命無敬畏之心,屠、坑、殺、燒,濫殺無辜,最終被歷史和人民拋棄。

四、英雄悲劇鑒賞:是基于片面、狹隘的個人情感宣泄,還是辯證客觀的藝術文化欣賞

對于項羽的悲劇命運,有的學生情緒激動、義憤填膺地為項羽叫屈:英雄都沒有好下場,甚至得出“好人沒有好報”的結論;也有的如得償所愿、義正詞嚴:項羽就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不值得同情。

這是一個可以張揚個性的時代,于是許多人會從個人喜好出發,故意制造一些博人眼球的言論。有些觀點具有強烈的主觀性、片面性,有的純屬一種個人情緒的宣泄,卻被美其名曰:遵循自己內心的感受。

中學生當然可以有獨到的見解,但不能為追求觀點的新穎而故作驚人之語,更不能沉溺于狹隘的個人世界而失去辯證的思想。司馬遷對項羽可謂青睞有加,將之列入《本紀》卷中,給予其帝王才有的待遇。但在評價項羽時,依然秉持客觀態度,批評其“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從藝術文化的角度鑒賞人物,可以探尋悲劇英雄的啟迪意義與英雄悲劇的審美價值。項羽作為一位悲劇英雄,卻為何千百年來被人們反復吟唱、深切懷念?從藝術的角度欣賞項羽悲劇之美,能提升審美品味:悲劇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英雄的悲劇則更能激起人們對美的贊頌和對崇高的追求;從文化的高度品味項羽英雄內涵,能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和不懼危難、視死如歸的精神,激勵了多少熱血男兒在中華民族危難之時,舍生取義、殺身成仁,這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人物解讀中,作為解讀主體的我們,首先要尊重解讀客體的原文原版。文本是解讀思維發生的基礎,現代闡釋學強調讀者應該直接面對文本,與文本對話,甚至提出“文本之外,別無它物”,以此強調文本的重要性。其次,解讀過程中,要保持解讀主體的客觀性。切不可根據自己的個人喜好斷章取義,把人物解讀變成了迎合內心主觀需求的“故事新編”。最后,要堅持解讀實踐的嚴謹性。特別是解讀實踐深入到精神和審美層面,更要做到解讀有實證,推理有依據。這種原則下的人物解讀,才真正有利于辯證思維和審美鑒賞等核心素養的養成。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研究課題“挖掘國學儒道理想人格資源建構高中生健康人格研究”(課題編號:2017JK12-ZB3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江蘇鎮江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猜你喜歡
主觀項羽悲劇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連環悲劇
后印象
有主觀小量傾向的“數+量/名+之+形/動”格式
項羽虞姬
掙多少錢,才可以買到快樂
畫家的悲劇
本期資深大廚:周恩來
對立與存在
近視的悲劇
周恩來妙語評項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