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民族志紀錄片力作
——周耒《放雁》觀后小議

2020-07-16 06:59羅瑞寧
民族大家庭 2020年3期
關鍵詞:恩平民族志紀錄片

文/羅瑞寧

“一個少年,一把天琴,一身才藝,多種社會場域,多層復雜心態。影片清晰、有力地折射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下的實際存在狀態。導演觀察細致、全面,鏡頭質樸,剪裁適度,是一部充分體現民族志紀錄片以小見大精髓的力作?!边@是第三屆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展主辦方為銀收藏獎獲得者《放雁》寫下的頒獎詞。

本屆紀錄片展由中國民族博物館、中國人類學民族研究會民族影視與影視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北京電影學院共同主辦,共收錄252 部,經評委會挑選推薦,于2019 年10 月25 日至28 日在北京電影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國家圖書館等6 個分會場展映了55 部入圍紀錄片。10 月28日,主辦方在京舉辦展映閉幕式暨頒獎典禮,周耒導演的《放雁》以排名第二的總成績摘取“銀收藏獎”尊榮。

作為南疆崇左一名頗有成績的青年作家,周耒最近幾年才跨界影視,先是自編自導的文藝片處女作《離歌》(2018)進軍溫哥華國際華語電影節并斬獲“紅楓葉獎”組委會特別關注獎,緊接著本紀錄片《放雁》(2019)又斬獲殊榮;從開始時“曾不知攝像機為何物”的一名新手,僅僅兩年時間,卻可以屢創佳績,周耒的這一次“華麗轉身”的確讓人頗感意外。

周耒的影視嘗試的確收獲了階段性的成果,尤其是得到了專業評委一定程度上的認可,這點非常不容易。究其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僅僅從導演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作為成熟作家拍攝的紀錄片”,這點可能非常之關鍵。

紀錄片主角——李恩平,一位90 后在校大學藝術生,出生于中越邊境廣西崇左市龍州縣金龍鎮美女村,那里是天琴的發源地。李恩平出生的家境不好,父親多年外出,幾乎不再對家庭負責;母親獨自在家撫養年幼的弟弟,照顧年邁的老人。沒有家庭依靠的李恩平只能依靠天琴表演賺錢以補貼家用和交昂貴的學費。為了吸引眼球,他表演的天琴嫵媚妖嬈,常被斥為“人妖”,但他執意走反串的表演道路……這是《放雁》內容梗概。影片圍繞李恩平的生命遭際,多角度切入現實的生活場景,人物命運與傳統文化的時代樣貌因此都得以鮮活呈現。

這顯然是一部特別適合參加“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展”展映的紀錄片,因為它完全地具備了該影展對于選材與主題(立意)方面的要求——“民族志紀錄片的創作、收藏和傳播,是在不同民族間構建共享的歷史文化記憶的一種重要形式,能夠推動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情感上的互相親近,以獨特的方式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部本土非遺(民族文化)題材的紀錄片,周耒的《放雁》的確先天地具備了“民族志影片宏大敘述”(題材與主題)的價值,可以引人關注,自在情理中。

紀錄片《放雁》海報

周耒的《放雁》獲得銀收藏獎

當然,任何藝術,都是個性的存在,是“獨一無二,絕無雷同”。就民族志題材與主題而言,別的參展影片其實也大抵一樣,周耒導演的《放雁》憑什么可以脫穎而出呢?藝術實踐證明,選材與立意固然重要,但對于材料與主題的藝術化呈現,這才是創作的關鍵,紀錄片的拍攝同樣不會例外。具體到《放雁》,作家周耒的紀錄片導演,可謂獨辟蹊徑,難怪別具魅力。

有關《放雁》的拍攝,周耒曾說:“我在網絡上看到李恩平的表演形式和了解了他的情況后,感覺到從紀錄片創作上來說,這是一個可以帶出很多話題的題材。從李恩平身上,可以考察傳統文化在年輕一代人身上如何接續和傳承,可以考察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面臨的境遇和出路。我當即聯系上他,提出拍攝紀錄片的想法,得到了他的響應。從而開始了長達9 個月的跟蹤拍攝。隨著采訪和拍攝的深入,我跟隨李恩平的足跡走進田間地頭,穿越鄉村和城市,感受到在我們這樣一個復雜多樣的時代里,像李恩平這樣把傳統文化轉化為自我生命需要,不放棄夢想,努力前行的年輕人存在的彌足珍貴。李恩平也許只是一個特例,不能起到更加廣泛的示范作用,但是可以給我們帶來多方面的啟發?!?/p>

縱觀《放雁》,紀錄片表面上是探討天琴傳統文化的境遇,但它其實更關注的是李恩平這樣一位具有多義性的個體生命在現實世界的遭遇。影片中,在家庭與社會、農村與城市、傳統與時尚、大人與孩子、男性與女性等多重對視甚至沖突的現實場景中,身著民族服飾懷抱天琴另類青年李恩平,一路穿梭,一路走來,尷尬頻出,但腳步不歇,生命的色度因此不斷飽滿,堪稱當下社會轉型期文化大融合時代的一朵奇葩?!氨M管非遺是社會公眾都很關心的話題,但作為一名作家,我更關注人物的命運,關心他在社會中的困境,他如何去解答去突破。李恩平的故事表現了年輕人追求自我,改變命運的勵志精神……所以我關注他的成長,關注他的個性?!敝荞缭绱苏f??梢?,在拍攝《放雁》時,周耒對于自己“作為一名作家的導演”的角色意識(拍攝角度)是非常了然于心的。

的確,與別的參展影片導演顯而易見的“民族文化學專家角色(拍攝角度)”做法形成鮮明的對比,導演周耒顯然更習慣于像小說作家那樣“用鏡頭去刻畫活生生的人物及其個性”。在《放雁》中,主角李恩平的“民族標簽”顯然被他有意識地淡化了。在周耒導演的紀錄片中,李恩平首先是一名個性青年,活生生地存在。他來自農村,他要到大城市去發展,為了追求更好的命運……這是一個當下每一天都在上演的城市化時代的人生故事,但不同于別人的故事,李恩平的故事具備了他自己所特有的生命傳奇——在人生進取的路途上,他學會了“運用自身民族文化中有益的元素來改造自己,提升自己;在改變自身命運的同時,續寫民族文化的新傳奇”。周耒的這一次個性努力,無意之中卻參與了當下人類文化學一項重大的工程構建——“讓非遺真正地融入生活、融入生命”,其意義之重大,難怪得到評委專家的好評。

概而言之,“牢牢地抓住人物命運”,這是周耒拍攝《放雁》的功夫所在。而這樣的功夫,顯然基于周耒作為一名相對成熟的小說作家的眼界、功力——周耒在長期的創作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生命體驗、藝術習慣與創作特長。成熟作家的標準可能多條,但歸根結底是作家對于現實人生的真誠關注與對于世俗生命的悲憫情懷。落實到小說家身上,更體現為作家對于時代情感的真正把握與對于自己筆下人物命運的傾心刻畫;惟其如此,小說家才有望寫出優秀的小說作品,也才能配得上成熟作家的稱譽。藝術都是相通的,當一名成熟的作家開始著手進行自己的影視導演(拍攝)時,鏡頭之下,人物命運的生動畫面,那種可以讓人揪心的生命際遇,便會一一不期而至。作為導演的周耒,正是憑借自己作為一名成熟作家所具備的獨特眼界與藝術功力,拍出了別具一格的影片。

猜你喜歡
恩平民族志紀錄片
溯源靈性與超越的神話詩學:厄休拉·勒古恩的民族志科幻書寫
走向理解的音樂民族志
天琴叮咚
關于戲曲民族志的思考
走進紅色恩平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紀錄片之頁
從“批判話語分析(CDA)”到“傳播民族志”(EoC)——話語、傳播實踐與“鐘情妄想癥”的分析示例
論紀錄片中的“真實再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