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治療慢性骨髓炎的臨床護理探析

2020-07-24 06:27宋春利
光明中醫 2020年14期
關鍵詞:鹿角膠竇道骨髓炎

宋春利

慢性骨髓炎通常是急性化膿性骨髓炎的延續,經中醫辨證通常是由外感濕熱邪毒、久而不解、蘊傳入骨為膿導致,并依據“正氣”“邪氣”分為腎陰虛、腎陽虛、脾胃虛弱、氣瘀血虛、陽虛寒凝等證[1]。慢性骨髓炎的全身癥狀僅在局部引流不暢時出現,而一般癥狀則限于局部,可見有局部皮膚腫脹、骨質增厚,表面粗糙以及壓痛感,但由于其病程遷延、頑固難治,因此目前臨床對于大多數患者采取妥善的治療計劃,以取得良好的短期治愈效果[2]。本研究將結合臨床對慢性骨髓炎患者予以中醫治療護理的效果進行探討,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就診的慢性骨髓炎患者110例,并依據不同治療護理方式分為2組,對照組55例予以常規治療及護理,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45.36±5.27)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53±5.51)歲;部位:脛骨:36例,股骨:19例。觀察組55例予以中醫治療及護理,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5.45±5.34)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56±5.41)歲;部位:脛骨:37例,股骨:18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2組患者年齡等一般資料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①患者往往具有急性骨髓炎或開放性骨折病史;②局部有皮膚腫脹、骨質增厚,表面粗糙以及明顯壓痛感;③X線片顯示死骨及大量較致密的新骨形成。

1.3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由臨床檢查以及中醫辨證確診;②不具有精神障礙、意識障礙以及其他全身系統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③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4 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及護理,患者一經入院,輔助患者進行檢查,并結合對患者臨床癥狀的觀察予以病源清除手術治療,圍手術期常規應用抗菌藥物,并予以輸血補液,急性發作期時需對患者全身應用抗生素,并予以切開引流術,若臨床癥狀發生惡變、處于晚期或是經多次手術治療、功能已經喪失的患者可予以截肢手術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予以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及護理,患者一經入院,輔助患者進行臨床檢查以及中醫證型判定,為患者營造安靜舒適、干凈整潔的病房環境,并對患者及家屬關于疾病知識、治療方式、注意事項、預后效果進行詳細說明,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理情緒變化,不良情緒及時予以疏導,幫助患者建立臨床治療信心,予以患者清淡且富含營養以及蛋白質的食物。并結合患者的具體證型予以藥物內服:腎陰虛型:生地黃24 g,牡丹皮10 g,茯苓10 g,澤瀉10 g,牛膝10 g,枸杞子12 g,菟絲子12 g,山萸肉12 g,鹿角膠12 g,龜甲膠12 g。以水煎服,1劑/d,3次/d;腎陽虛:熟地黃24 g,山藥12 g,山萸肉12 g,枸杞子2 g,菟絲子2 g,鹿角膠12 g,杜仲15 g,當歸10 g,炮附片 8 g,肉桂4 g。以水煎服,1劑/d,3次/d;脾胃虛弱型:木香6 g,砂仁10 g,白術10 g,陳皮10 g,山藥10 g,黨參20 g,茯苓15 g,炙甘草3 g。以水煎服,1劑/d,3次/d;氣虛血瘀型:黃芪30 g,黨參15 g,甘草15 g,丹參15 g,生乳香10 g,生沒藥10 g,透骨草10 g。以水煎服,1劑/d,3次/d;陽虛寒凝:熟地黃30 g,炒白芥子10 g,鹿角膠15 g,姜炭3 g,麻黃3 g,肉桂3 g,甘草3 g,以水煎服,1劑/d,3次/d?;颊呓浿委熍R床癥狀得到一定恢復之后,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復健,但要注意循序漸進,同時患者的飲食仍以清淡為主,并忌食辛辣刺激及油膩,戒煙忌酒,并注意對不良反應癥狀及時治療。

1.5 觀察指標對2組患者臨床治療及護理的效果進行對比。療效判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價患者的臨床護理指標。顯效:全身癥狀及局部腫痛基本消失,患肢功能恢復,X線顯示骨質破損部分修復;有效:全身癥狀及局部腫痛明顯改善,患肢功能有所恢復,X線顯示骨質破損趨于恢復;無效:全身癥狀及局部腫痛、患肢功能均無明顯改變,X線顯示病灶持續進展。護理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 結果

觀察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 (例,%)

3 討論

慢性骨髓炎的致病原因通常是急性骨髓炎治療不徹底或是不及時,導致大量死骨形成,還常見死骨或彈片等異物和死腔的存在引起。另外,一些局部廣泛瘢痕組織以及竇道的形成,不僅對局部循環造成障礙,還會引起細菌生長,導致慢性骨髓炎的出現[3]?;颊叩呐R床癥狀表現??梢娋植磕[脹、骨質增厚、表面粗糙、有壓痛。另外,若創口經久不愈且有竇道時,偶爾會有小塊死骨經竇道口排出,并且由于傷口外放且存在感染病灶,因此容易導致炎癥擴散引起急性發作[4]。

通常急性發作時患者往往會有全身發冷或發熱,局部紅腫的癥狀表現,此時予以切開引流、藥物控制等后,全身癥狀會逐漸消失,炎癥也逐漸消退,但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或是全身癥狀不佳時,往往會反復發作,并且由于炎癥反復發作以及竇道的形成,對患者的肢體功能往往會造成嚴重影響,可發生肌肉萎縮、病理骨折、肢體短縮、關節攣縮或僵硬等癥狀[5]。臨床對患者的檢查診斷一般以急性骨髓炎或開放性骨折病史、局部病灶檢查以及X線檢查確診,通常經由X線片可顯示死骨及大量較致密的新骨形成,或是有空腔形成等[6]。

依據本研究,臨床對慢性骨髓炎結合中醫中藥辨證施治,對于癥狀表現為腰酸腿軟,潮熱盜汗,失眠、足跟疼痛等癥的腎陰虛型患者,結合生地黃、牡丹皮、茯苓、澤瀉、牛膝、枸杞子、菟絲子、山萸肉、鹿角膠、龜甲膠等治療,具有滋腎益精的功效[7]。對于癥狀表現為局部傷口顏色晦暗、腐肉不去、肉芽不長,或有竇道形成、腰酸腿軟、形寒肢冷的腎陽虛型患者予以熟地黃、山藥、山萸肉、枸杞子、菟絲子、鹿角膠、杜仲、當歸、炮附片等治療,具有補益腎陽的功效[8]。對癥見食少倦怠、四肢無力、面色萎黃、下肢浮腫、創口不愈的脾胃虛弱型患者予以木香、砂仁、白術、陳皮、山藥、黨參、茯苓、炙甘草治療,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對于癥見氣短,自汗、食少、畏寒、倦怠無力、面色蒼白、口唇色淡、流膿不暢、難以愈合的氣虛血瘀型患者予以黃芪、黨參、甘草、丹參、生乳香、生沒藥、透骨草治療,具有補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9]。對于癥見面色蒼白、畏寒、肢冷、食少乏力、患處漫腫、堅硬不消、按之疼痛的陽虛寒凝型患者予以熟地黃、炒白芥子、鹿角膠、姜炭、麻黃、肉桂、甘草治療,具有溫陽散結,祛寒通滯的功效[10]。

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結合中醫辨證分型予以適宜的藥物治療,同時結合一般護理、用藥指導、心理護理、飲食指導、早期功能復健指導等臨床護理,顯著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臨床對慢性骨髓炎予以中醫中藥辨證施治,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治療及護理效果顯著,建議臨床推廣。

猜你喜歡
鹿角膠竇道骨髓炎
鹿角膠、龜甲膠、黃明膠的藥性變遷及現代研究
骨髓炎的診治原則
右脛骨Brodie膿腫急性發作伴軟組織膿腫及竇道形成1例并文獻復習
抗生素骨水泥聯合外固定治療創傷性脛骨骨髓炎回顧性分析
腹部手術后腹壁竇道形成原因及處理
小兒股骨頸血源性骨髓炎誤診1例
慢性竇道的診治
星點設計-效應面法優化鹿角膠-脫蛋白骨制備工藝
經竇道造影判斷螺旋CT 觀察膽道引流術后T 管竇道的可行性研究①
鹿角膠口服液制備工藝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