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比神經介入治療和傳統開顱手術用于顱內動脈瘤及動靜脈畸形的臨床效果分析

2020-07-28 08:58劉清
昆明醫科大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顱內動脈瘤

[摘要]目的:分析對比神經介人治療和傳統開顱手術用于顱內動脈瘤及動靜脈畸形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自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22例顱內動脈瘤及動靜脈畸形患者,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11例)與對照組(11例)。對照組患者行傳統開顱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行神經介人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神經功能損傷評分以及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臨宋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評分差異較小,(P>0.05),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評分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較大,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腦積水發生率為1例(9.09%)、腦血管痙攣發生率為0例、暫時性腦缺血發生率為0例;對照組患者腦積水發生率為2例(18.18%)、腦血管痙攣發生率為1例(9.09%)、暫時性腦缺血發生率為0例。(x=1l.110,P=0.001),差異較大,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神經介人治療能顯著提高對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患者神經損傷具有積極的治療效果,提高了對患者對治療的安全性,值得廣泛推廣使用。

[關鍵詞]:神經介人治療;傳統開顱手術;顱內動脈瘤;動靜脈畸形

[中圖分類號]R6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4-105-02

顱內動脈瘤是腦動脈內腔局限性發生異常增大而導致的動脈壁形成的瘤狀突起,其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對患者的生命與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在臨床研究中表明,顱內動脈瘤在男性患者中的發病率顯著高于女性患者,且大多患者會誘發蛛網膜下腔出血。傳統開顱手術是對患者治療的常用治療措施,雖然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對患者會造成較大的創傷,極易誘發多種并發癥的發生,對患者的預后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隨著臨床治療水平的發展,神經介入治療被逐漸運用于對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并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1]。本此研究針對神經介人治療與傳統開顱手術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110例顱內動脈瘤及動靜脈畸形患者,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患者11例,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4例,年齡56~78歲,平均年齡(67.62+3.13)歲,Hunt-Hess分級:I級2例,I級4例,II級3例,IV級2例;對照組患者11例,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5例,年齡54~79歲,平均年齡(67.57±3.27)歲,Hunt-Hess分級:I級3例,II級4例,II級2例,IV級2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顱內動脈瘤及動靜脈畸形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嚴重精神異?;颊?。

本次研究在赫爾辛基宣言下,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慎重研究,最終對本次研究表示同意。同時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過程、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義進行充分了解,并在經過深思熟慮后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參與本次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傳統開顱手術治療。首先對患者行鎮靜、脫水、降顱壓治療,同時通過采用全腦血管造影明確患者顱內動脈瘤形狀、大小等情況;通過采用氣管插管對患者行全身麻醉處理;在手術顯微鏡下采用適當方式對患者行手術入路,并更具患者動脈瘤位置、體積等選用適當的手術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完成治療后,采用永久性動脈夾行加固或夾閉,并進行抗感染治療。

觀察組患者行神經介人治療術治療。①術前30min對患者行常規消毒處理,并實施腦血管痙攣預防治療;②對患者行全腦血管造影,并對顱內動脈瘤形狀、大小等進行情況進行名確;③采用氣管插管對患者行全身麻醉,并對患者行全身麻醉處理。④根據顱內動脈瘤大小喧雜適當的點解脫微彈簧圈,并于全奶血管造影輔助下對患者行閉塞或對動脈瘤進行栓塞,直到動脈瘤消失。

1.3觀察指標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顯效:患者癥狀基本恢復,神經功能恢復超過50%;有效:患者癥狀有所改善,神經功能恢復>25%;無效:患者癥狀并未改善甚至加重。

2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對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包括腦積水、腦血管痙攣、暫時性腦缺血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和又檢驗,計量資料采用(文±s)和t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2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評分差異較小,(P>0.05),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評分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較大,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腦積水發生率為1例(9.09%)、腦血管痙攣發生率為0例、暫時性腦缺血發生率為0例;對照組患者腦積水發生率為2例(18.18%)、腦血管痙攣發生率為l例(9.09%)、暫時性腦缺血發生率為0例。(x=11.110,P=0.001),差異較大,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顱腦動脈瘤是臨床中發病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生率,通常認為與腔內壓力異常增高、顱內血管壁先天因素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在當前臨床中對患者的治療大多以開顱手術的方式為主,雖然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對患者會造成較多的并發癥,從而對患者的預后造成較大的不利影響叫。

神經介入治療術是當前對顱腦動脈瘤患者臨床治療中較為常用的新型治療方式,該手術具有侵襲性若、致殘率與致死率低等優勢,在臨床中受到了廣泛使用。

在本此研究中,針對神經介人治療和傳統開顱手術用于顱內動脈瘤及動靜脈畸形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并取得以下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評分差異較小,(P>0.05),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評分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較大,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腦積水發生率為1例(9.09%)、腦血管痙攣發生率為0例、暫時性腦缺血發生率為0例;對照組患者腦積水發生率為2例(18.18%)、腦血管痙攣發生率為1例(9.09%)、暫時性腦缺血發生率為0例。(=11.110,P=0.001),異較大,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我們認為,神經介人治療對患者的臨床療效具有顯著的提高作用,積極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狀態,提高對患者治療的安全性,對患者的治療具有積極的意義"。

綜上所述,神經介入治療時對顱內動脈瘤及動脈畸形的治療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值得廣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蘇優勒,張占普,竇長武,等.血管內介入栓塞與開顱手術夾閉治療破裂顱內動脈瘤的療效及安全性比較[J].疑難病雜志,2019,18(05):29-32+37.

[2]王寧.血管內介入栓塞術與開顱術治療腦動脈瘤對比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8,47(1):56-58.

[3]郭文,吐爾洪·吐爾遜,王增亮,等.血管內介人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對患者神經功能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臨床研究,2019,15(10):1346-1349.

[4]范高陽,孫彥春,蘇春海,等.介人栓塞與手術夾閉治療顱內動脈瘤術后遲發性腦缺血發生特征對比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8,21(05):70-74.

作者簡介:劉清,男,1979年10月出生,本科學歷,民族:漢族;籍貫:廣東高州;研究方向:主要神外外科的常見病診治效果研究;職稱:神經外科科主治醫師

猜你喜歡
顱內動脈瘤
介入治療對急性期顱內動脈瘤患者治療的安全性與效果分析
顱內動脈瘤開顱夾閉術后護理
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效果初步觀察及評估
支架結合微彈簧圈技術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療效觀察
夾閉和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對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管痙攣的影響
右美托咪定復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在顱內動脈瘤介入
顱內動脈瘤急診手術體會
關于顱內動脈瘤手術麻醉處理的研究
顱內動脈瘤栓塞術后護理體會
顱內動脈分叉部血管結構與分叉部動脈瘤形成的相關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