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對膝關節功能康復的影響

2020-07-28 17:35趙先旺
昆明醫科大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脛骨平臺骨折膝關節功能康復

趙先旺

[摘要]目的淺析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對膝關節功能康復的影響。方法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本單位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間收治的50例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患者作劃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例,評價兩種護理模式干預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出院時焦慮評分低、術后3個月觀察組TPA值低、PA值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應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促進膝關節功能康復。

[關鍵詞]脛骨平臺骨折;康復;護理;膝關節功能;手術

[中圖分類號]R2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4-216-02

脛骨平臺是由脛骨、股骨下端接觸的面組成的,膝關節是由脛骨上端及股骨下端組成,因此脛骨平臺是支撐膝關節重要的負荷結構,一旦發生骨折情況會直接影響平臺內外正常受力,引發骨關節炎,骨折后癥狀以活動障礙、肢體腫脹、疼痛為主。脛骨平臺骨折是復雜的關節內骨折類型,具有復雜性特點,病因與交通意外事故、暴力創傷、高空墜落等關系密切,臨床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最有效的方法為手術,而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對改善膝關節功能意義重大[1-2]。研究納入50例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患者作研究樣本,分析術后早期康復護理效果,現將本次研究全部內容整理后作以下論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時間: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間;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例,觀察組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齡范圍在25歲-60歲,平均為(43.5±6.0)歲,閉合性骨折15例、開放性骨折10例;骨折原因:車禍13例、摔傷8例、砸傷4例;骨折分型:I型6例、II型7例、II型4例、IV型5例、V型3例。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齡范圍在25歲-60歲,平均為(44.0+5.8)歲,閉合性骨折14例、開放性骨折1l例;骨折原因:車禍12、摔傷9例、砸傷4例;骨折分型:江型7例、II型6例、II型5例、IV型4例、V型3例。研究已上報本單位倫理委員會并獲得批準,以上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3]:患者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結果確診為骨折;認知功能障礙;可耐受相應治療者。

排除標準:排除合并惡性腫瘤者;排除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

1.2方法

觀察組采取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術后第1日開始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每日3次,每次15分鐘,提供足趾與踝關節主動運動。術后第1天即可開始行CPM(持續被動運動)鍛煉,如合并肢體腫脹、滲出液多、傷口存在張力表現情況則可適當延遲CPM開始時間,一般在術后72h內,應用時去除包扎傷口的大敷料,將下肢放置于CPM機上,開始訓練的角度為30°,逐漸增加角度,根據患者機體耐受力每日增加5°左右,每日訓練2次,每次lh,每個,屈伸動作約45s。1周后去除CPM鍛煉,練習主動屈曲膝關節練習,傷口愈合后加大膝關節活動范圍的訓練,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髖關節周圍肌力訓練?;贾撝赜柧殻捍w腫脹消失后提供拐杖,協助患者訓練不負重行走,6-8周保持患肢不負重訓練,8周后逐漸增加負重量。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包括保持臥床休息,進行抗感染、消腫、鎮痛治療,術后3-4周開始進行膝關節屈伸活動鍛煉、股四頭肌肌力訓練;第4個月開始負重步行鍛煉。

1.3觀察指標

HSS(美國紐約康奈爾大學特種外科醫院)評分標準[4]:觀察指標包括機體疼痛度、運動能力、患肢功能、關節畸形、穩定度及肌力等方面,指標滿分為100分,標準分為60分,優秀(>85分);良(70-84分);可觀(60-69分);差:<60分。了解患者術后當天及術后3個月的脛骨平臺內翻覺(TPA)、后傾角(PA)。SAS焦慮評分標準:50-59分為輕度;60-69分為中度;>70分為重度。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比較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

觀察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P<0.05,結果如表1所示。

2.2兩組比較TPA、PA

術后3個月觀察組TPA值低、PA值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評價兩組焦慮評分

出院時觀察組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骨折治療的基本原則包括復位、固定、功能訓練;復位與固定是基礎、功能訓練是疾病預后的關鍵步驟,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術后可能出現膝關節僵硬、功能障礙表現,原因與骨折損傷、長期制動、血液循環不暢、膝關節長期腫脹、影響組織修復等有關,因此為促進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早期采取康復訓練具有積極意義[5-6]。

臨床治療脛骨評估骨折最有效的方法為手術固定治療,采用鋼板固定關節,預防骨折再移位,避免膝關節線改變,而術后康復護理是綜合治療中的重要環節。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出院時焦慮評分低、術后3個月觀察組TPA值低、PA值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發現,觀察組采取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指在確保骨折部位復位、固定的狀態下利用專業護理知識協助患者進行指導性的鍛煉干預,最大程度上提高肢體運動功能,促進關節功能恢復,預防下肢肌肉功能衰退,避免膝關節周圍組織粘連,促進血液循環,促進關節功能恢復[7]。通過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鍛煉、踝關節活動、足趾抗阻力運動鍛煉干預提高肌力,預防肌肉萎縮,提高關節穩定性,逐漸增加關節活動的鍛煉,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提高關節活動度,提高關節軟骨的營養供應,促進組織修復,輔助物理鍛煉措施達到消腫、止痛、促進骨折愈合、改善術后關節功能障礙的效果,改善焦慮評分[8]。

綜上所述,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應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促進膝關節功能康復。

參考文獻

[1]李磊.模塊化康復護理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功能恢復及疼痛改善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9,25(6):989-991.

[2]袁蓉.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對膝關節功能康復的影響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13):1635-1637.

[3]黃秀萍,盧紅丹多元化護理康復鍛煉在脛骨平臺骨折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6):150-151.

[4]馬寧.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實施模塊式康復護理計劃的效果及對患者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9,30(17):3115-3116.

[5]吳美蝴陳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對膝關節功能康復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9,32(21):3566-3567.

[6]劉會平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在關節鏡微創手術后輔以康復護理的效果[J].醫療裝備,2017,30(12):166-167.

[7]石蕾.循序漸進式康復護理干預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67):142-143.

[8]王曉艷,邢京禹,王曉輝等.多元化康復模式的護理干預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農村衛生,2019,11(1):33-35.

猜你喜歡
脛骨平臺骨折膝關節功能康復
康復護理在腦外傷后遺癥患者康復中的應用
腦卒中早期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療效分析
康復護理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
不同方法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觀察
可吸收螺釘治療34例老年脛骨平臺骨折并發骨質疏松的效果及其對疼痛和并發癥的影響
“十二五”期間3.6萬貧困孤獨癥兒童獲得康復補助
關節鏡清理術對早、中期膝骨性關節炎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