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栓性淺靜脈炎中醫治療進展

2020-07-28 11:24張佳
昆明醫科大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中醫治療

[摘要]:血栓性淺靜脈炎是臨床常見疾病,主要表現為肢體及軀干部位的淺靜脈出現腫脹色赤,局部可見沿淺靜脈走行的形似蚯蚓的痛性條索狀物,中醫辨證論治,處方用藥針對性強,個體化明顯,且中醫療法多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治療過程安全,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血栓性淺靜脈炎;中醫;治療

[中圖分類號]R3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4-250-03

血栓性淺靜脈炎(SuperficialThrombophlebitis簡稱ST)是發生肢體淺靜脈的非化膿性、炎性病變,常伴有血栓形成,是目前公認的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病可以影響大多數體表靜脈系統,其中位于小腿的淺靜脈離心較遠,壁較薄,靜脈曲張嚴重,故血栓性淺靜脈炎多見于下肢,法國一項大數據研究發現,下肢ST在法國正式確診的年發病率約為0.64%,其中又有24.6%會出現DVT],臨床主要表現為病變部位的紅腫熱痛,治療方案主要包括抗凝、抗炎、抗感染、止痛等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祖國醫學中并無血栓性淺靜脈炎的病名,因其臨床表現主要為肢體淺靜脈出現腫脹色赤,局部可見沿淺靜脈走行的形似蚯蚓的痛性條索狀物,中醫稱之為“青蛇毒”、“青蛇便”等。

1中醫對血栓性淺靜脈炎(ST)的命名變革

晉.葛洪《肘后備急方》中記載“皮肉卒腫起,狹長赤痛名月扁”、“惡脈病,身中忽有赤絡脈起如蚯蚓狀”;唐代醫家孫思邈將其稱之為“赤脈病”;至明代醫家王肯堂于《證治準繩·瘍醫證治》中將“足小肚內側,微紅微腫,堅硬如石,三四寸許,痛楚難禁”之病命名為“黃鰍癰”;《醫宗金鑒》中則有“青蛇毒,此證又名青蛇更,生于小腿肚之下,形長二、三寸,結腫,紫塊,僵硬。憎寒壯熱,大痛不食”之言。

2血栓性淺靜脈炎(ST)中醫的病因病機

我國古代早有關于ST的記載,隋代醫家巢元方認為本病為“...冬春受惡風,人絡脈中,其血瘀結所生”;清代醫家吳謙于《醫宗金鑒·外科心法》中指出黃鰍癰為一種位于小腿內側,可見長數寸的微紅、硬腫病變,自覺疼痛,并認為此病由肝脾二經濕熱凝結而成;尚德俊教授認為該病為濕熱蘊結,瘀血留滯脈絡所致,當以瘀血為治療的切人點;另有觀點則認為痰瘀互結是該病的重要病機[]。綜合上述醫家觀點,可知多認為由寒濕凝滯、脾失健運、濕熱蘊結或痰濁阻滯等因素導致的氣血阻滯、氣血滯留脈中為基本病機,即“瘀”為本病發生之直接原因,故后世醫家多以“化瘀”為主。臨床多見實證。

全國名老中醫奚九一教授在經過數十年的臨床摸索,通過對大量臨床病例的觀察,發現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的根本病因為正氣虧是,因正虛不足以抵御外邪人侵,而致寒、熱、痰、濕諸邪侵入脈絡,或脾氣虧虛,推動水液運行無力,痰濕停滯,痰濕郁久化熱,血熱壅盛,故初期可見局部皮溫升高、皮色發紅;又因熱邪于內煎熬津液,故致血液瘀阻形成血栓,故可及硬結或條索;瘀血阻滯,阻滯而脈絡不通,不通則可出現疼痛,故局部疼痛。認為對于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虛為本,邪為標,瘀為變,損為果[]。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的初期即急性期患者,多由濕熱毒邪內蘊,故主張以清熱利濕法治之。

血栓性淺靜脈炎(ST)的中醫治療措施

在治療方面,祖國醫學對該病有獨到的見解,講究辨病論治、

辨證論治、辨經論治,治療手段較現代醫學治療措施豐富,且療效確切的同時,安全性方面不良反應未見明確報道。

3.1內治法

房芝萱認為ST依據臨床表現中醫辨證分型應分為濕熱凝滯證及氣虛血瘀證兩種類型,前者相當于該病的急性期,治療當以“清熱利濕、活血通絡”為主;后者則對應ST的慢性階段,治療當以“益氣化瘀、通脈散結”為主[]。侯玉芬等[]于2005年出版的《實用周圍血u管疾病學》中將該病分為濕熱型、肝氣郁結型及瘀結型。主張前者當治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予有清熱解毒之效的四妙勇安湯加味;中者當治以“清熱解毒、活血行氣”,可予柴胡清熱飲,查詢古籍,該方主要用于痘疹,《醫宗金鑒》中更是明言用于疹已落而仍有身熱者,故對于ST急性期在諸多具有清熱解毒、活血行氣之效的藥物及現有經方中選用該方的依據以及療效尚待進一步探尋。對于后者——瘀結型,侯玉芬等主張當治以“活血化瘀、散結通絡”,建議予活血通脈飲加味。尚德俊教授亦認為ST急性期辨屬濕熱證,建議內服自制四妙勇安湯加味;瘀結型予自制活血通脈飲II號方加。奚九一教授主張“因邪致瘀,祛邪為先”,在此學術思想指導下,曹燁民教授認為ST當分為濕熱阻絡證(急性期)、氣虛濕熱證(慢性期)、氣血虧虛證(穩定期),主張急性期熱象為急,應以清熱祛濕為主,建議內服茵陳蒿湯合清營湯加減;慢性期正虛而邪留,主張清補并用,建議予補中益氣湯合茵陳蒿湯加減;穩定期則因久病好傷氣血,故以補益氣血為主,多以六味地黃丸、腎氣丸等固本培元,臨床療效明顯口。在曹燁民教授的辨證用藥思路的指導下,梁志強等D選取急性期ST患者40例以清營化瘀顆粒治療30天,臨床總有效率92.5%,且CRP、IL-6等炎癥指標明顯下降。趙誠口等選取60例急性期ST以清絡通脈片治療28天,療效滿意,臨床治愈1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3.33%。張磊認為ST當分為濕熱證及血瘀證兩種類型,前者當予二妙散加減以清熱燥濕;后者當予黃芪桂枝五物湯以益氣活血化淤[]。朱時祥將ST當分為濕熱蘊毒型(急性期)、血熱瘀阻型(急性期)、濕熱瘀阻型(亞急性期)、陰虛瘀阻型(慢性期)、氣血兩虛型五種證型,依此辨證以論治,分別予自擬方,表示均獲得較好療效[]。

從上述諸多研究結果[][][][][][]可知,在實際臨床中,ST的分型、分期并無統一標準,雖主要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等為治則,但中醫強調三因制宜,故,當因人而異,辯證論治,病證結合,隨“癥”加減進行處方用藥,不可拘泥于某一固定證型。

3.2外治法

中醫外治法萌芽于原始社會,距今歷史悠久,我們的祖先通過自己摸索,知用砭石以放瘀血、草莖敷裹以治創傷,后隨著文明的進步、傳統醫學的發展,外治法以我們祖國醫學的基礎理論作為指導,通過外敷膏藥,藥物煎湯外洗,刺激經絡、皮膚、筋骨等口服藥物以外的方法達到解毒化瘀、疏通經絡等治病目的的一種傳統醫學治療方法[],是我國醫學文化的瑰寶之一。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就有言“內者內治,外者外治”,表明外治法與中醫內治法具有“殊途同歸,異曲同工”之妙,對“不肯服藥之人,不能服藥之癥”,尤其對神識不清,不能配合服藥的危重病癥,更能顯示出外治療法的優勢,正所謂“良丁不廢外治”[]。

在口服藥物治療之外,一般認為下肢ST病變在急性期需拾高患肢,避免久站、久坐,促進靜脈血液回流。還可在局部采用熱敷、物理治療等促進炎癥吸收以改善病情[]。

3.2.1敷貼療法

中藥敷貼療法是一種將藥物貼敷于體表某特定部位,通過皮膚滲透藥效以治療疾病的一種簡便、快捷的給藥方式。早已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摸索出用樹皮、泥±、等外敷傷口以止血。敷貼療法藥性直接作用于人體病變部位,收效迅速,或通過局部經絡、穴位刺激使得氣血的傳導到達病所,以發揮溫通經絡,理氣活血等作用。由于該法操作簡使,且因不經口服,故無肝臟的首關效應及胃腸刺激等副作用,藥物利用度高、安全性高[],被廣大患者所接受。中藥外敷已是臨床預防血栓性淺靜脈炎的一種常用手段[][]。

鄧超杰[]選取靜脈注射導致的sT患者31例以金黃散外敷治療6-9日,臨床有效率100%。筆者認為此研究樣本量較小,且未能排除其他常規使用藥物的聯合作用,故筆者該療效僅供參考,有待擴大樣本量一步驗證。王學軍0等選取下肢ST患者85例以三黃膏外敷治療,持續1周后臨床治愈71例,有效率97.6%。徐海峰]等人選取濕熱內蘊型ST患者30例以自擬清熱利濕中藥熏蒸治療2周,患者小腿腫脹改善明顯。然,熏蒸法因其具有藥力及熱療雙重效果,疏通脈絡優勢明顯,但,筆者認為高溫熏蒸,局部汗孔大開,或加重濕熱之邪。同時,部分ST患者伴有下肢靜脈曲張,而局部高溫熏蒸可加重下肢血液淤積,從而加重疾病。同以清熱利濕為則,有研究表明清熱利濕處方中藥外洗聯合山東省中醫院自制馬黃酊外用可明顯改善下肢靜脈血栓情況及下肢靜脈曲張[]。

除各種外用膏劑之外,部分內服方劑也被嘗試應用于ST的外治之中,且療效良好。

3.2.2針刺療法

針刺是運用不同規格針具以相應手法刺入所需腧穴,通過刺激局部氣血運行及經絡傳導,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療法。其中,刺絡放血作為針灸療法之一,結合了針刺與放血雙重療法,是用梅花針等工具刺入相應穴位或淺表小靜脈,通過放出一定血液,增強其祛瘀、減輕炎癥反應,從而治療疾病的方法。諸多研究從血液成分、血管功能、血液流變性等方面闡明其對血液循環有明確影響,使得患者血漿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等諸多指標明顯下降。荀向紅將刺絡放tu應用于sT的輔助治療,整體療效明顯。孟偉等[]采用芒針透刺治療ST患者30例,取條口透承山、足三里透承筋、陽陵泉透陰陵泉、懸鐘透三陰交,臨床有效率90%。劉秀芬等[選取30例局部紅腫熱痛及結節明顯的sT患者于病變明顯部位施以火針放血療法治療4周,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總有效率100%。

3.2.3針藥結合療法

齊姣姣等0針刺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足臨泣、內庭、沖陽、太沖等穴,聯合自擬中藥方內服(茵陳、黃芩、滑石、白豆蔻、藿香、薄荷、木通、石菖蒲、連翹、金銀花、浙貝母、川牛膝、黃柏、生薏苡仁、蒼術、丹參、紅藤、稀薟草、甘草、蜈蚣、石斛)治療ST患者,臨床療效達痊愈,隨訪未見復發。

韓彬等[]研究表明針藥結合,可取長補短,對疾病的治療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

綜合以上針灸相關文獻,我們可發現,治療ST的針灸治療的常規選穴為足三里、承山、條口、承筋、陽陵泉、陰陵泉、懸鐘、三陰交等穴。

3.2.4微波療法

超短波理療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加快血流速度和新陳代謝,改善循環,促進炎癥吸收,趙晶D等將其用于ST輔助治療,聯合中藥治療效果明顯。同時趙晶等人亦提出,該理療方法應在感染基本控制、炎癥開始消退時才可使用。常永霞D等以超短波聯合紅外線、超短波聯合直流電氫化可的松導人分別治療胸腹壁ST患者32例,均治療20天,臨床療效顯著,痊愈率分別為71.9%、78.1%,有效率均為93.8%。

3.2.5中藥電泳浴療法

中藥電泳浴療法為中藥、水浴、熱療、局部生物電場及機械刺激等多重療法的綜合運用。不僅能使藥效通過皮膚吸收,還能通過離子透,人直達病灶,同時機械刺激能使局部肌肉規律收縮,從而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局部新陳代謝和組織再生。李學卿[選取33例SVST患者,將辯證處方而成的外用中藥湯劑加入多功能風濕治療儀,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為準,治療30天,治愈27例,好轉6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同時發現,該療法對早、中期患者療效尤其明顯。

3.2.6紅外線療法

紅外線治療不僅能通過自身產生的熱效應而促進機體的局部和整體新陳代謝加快,加快體內血液流行,從而緩解血瘀之癥,“通則不痛”,因此緩解疼痛;同時,溫熱之效有助于局部對局部皮膚對藥物的吸收,血液的加速循環使得藥物在體內得到充分的利用。朱劍華[在低分子肝素鈣、丹參等抗凝、活血治療基礎上輔以熱敷、紅外線燈照射治療17例骨科下肢手術后并發小腿淺靜脈血栓的患者。療效可靠,痊愈13例,總有效率高達100%。陳麗芳等研究表明紅外線照射聯合蘆薈濕敷可以有效緩解靜脈補液導致的ST癥狀,有效率88%(44例/50例),明顯高于單純蘆薈濕敷的有效率。

3.2.7激光療法

潘建立等0采用多功能激光光電平臺結合抗凝、活血化瘀藥物聯合治療下肢sT患者36例。痊愈33%,總有效率97%,明顯高于未聯合使用激光治療的單純藥物治療組。暫未搜索到更多的激光治療ST的文獻報道。

4中醫內外聯合療法

侯玉芬教授D認為ST的中醫病因為“濕”“熱”“瘀”相互作用,致使氣血運行不暢,留滯脈中而發病,脈絡濕熱瘀阻是其主要病機。故選取200例患者應用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效的花梔通脈片(院內制劑)聯合外用消炎液(院內制劑)治療20天,患肢紅腫、疼痛及硬結明顯好轉,總有效率96.5%。馬擁軍0認為急性期ST證屬血熱淤結,治以清熱解毒、活血通絡,予自擬解毒通絡方聯合局部外敷如意金黃散治療10天,痊愈20例,有效17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97.37%。信鐵峰等[]以外敷所在醫院院內自制洪寶軟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口服自擬解毒活血湯治療10天,以臨床癥狀改善為療效評價標準,總有效率93%,且治療中無不良反應發生。張允申等0研究表明加味四物湯內服聯合芙蓉膏外敷臨床療效明顯。許文才[以五味消毒飲及自擬解毒化瘀丸內服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聯合院內制劑毒散結膏或金黃散醋調外敷治療ST患者,臨床療效顯著。蔡俊剛等[]選取ST患者52例,以中藥綜合療法(苦碟子注射液靜脈滴注、活血涼血飲口服、新芙蓉膏外敷)治療14天,治愈48例,有效4例,無效0例,治愈率92.3%。李文豪等人口驗證四妙散合四妙永安湯加減聯合新癀片、喜療妥外用有效率可達95%。

中藥治療辨證論治,見瘀不獨拘泥于活血,且具有雙向調節作用,使得活血不出血、止血不留瘀,無須定期監測凝血功能,減少抽血帶來的不適,費用低廉,便于廣大患者所接受。同時,中藥湯劑可及時依據癥情加以調整處方用藥,對疾病的針對性更強,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FRA PPE P,BUCHMULLER一CORDIER A, BERTOLETTI L,etal.Annual diagnosisrateof superficial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limbs:the STEPHcommunity-basedstudy[J].JThrombHaemost,2014,12(6):831-838.

[2]王澤明,張嗣蘭.t栓性淺靜脈炎與痰瘀相關學說的認知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5):838-840.

[3]王健.奚氏”因邪致瘀”理論對脈管病臨床與實驗的指導意義[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1,35(1);16-18.

[4]康煜冬,呂培文辨證治療下肢靜脈曲張合并血栓性淺靜脈炎60例J北京中醫藥,2010,29(5):371-372.

[5]侯玉芬劉明周黎麗實用周圍血管疾病學[M]北京:金城出版2005:303.

[6]秦紅松陳柏楠.尚德俊治療周圍血管疾病經驗方之一活血通脈飲II號[A].2008年中西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研修班暨山東省周圍血管疾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177-182.

[7]杜偉鵬,曹燁民.曹燁民教授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經驗小西部中醫藥,2012,25():36-37.

[8]梁志強,李驥,趙誠,曹燁民,奚九一清營化瘀顆粒治療急性期血栓性淺靜脈炎的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6,50(2);52-54

[9]趙誠,曹燁民.清絡通脈片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急性期臨床觀察[J].西部中醫藥.2017,30(9):1-4.

[10]張磊潘光明嶺南地區血栓性淺靜脈炎辨證論治體會辦中國中醫急癥2010(8):1338-1339.

[11]朱時祥.血栓性靜脈炎分五型辨治[N].中國中醫藥報,2013-04-2999().

[12]王孝飛.解讀化瘀湯內服與外敷方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65例J,陜西中醫2016.27(12):1517-1518.

[13]李光宗,楊寶鐘鄭宏金瀟,張凡帆,龐鶴.靜脈炎膏方治療急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藥,2018,37(2):139-142.[14]黃清旭.益氣活血湯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62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8,34(7):781-781.

[I5]董雨游偉,王雨,王廣宇,徐旭英,王伏聲溫通法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慢性期(瘀阻脈絡證)的臨床觀察[J].世界中醫藥,2016(3):422-426.

[16]劉擁軍.自擬化瘀消腫湯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54例[J].四川中醫2012.30(1):104-105.

[17]展文國,裴正學教授自擬當川留靈合劑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6):226-226.

[18}孫占學李日慶張豐川等中醫外治法源流[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11):4416-4419

[19]林桂權.中醫外治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現狀p].中醫藥信息,2009,26(3):10-11

[20]宋奎全王曉冬,孫慶.血栓性淺靜脈炎內治法的最新進展D.中外醫學研究,2016,14(28):161-163.

[21]袁久榮,王愛武,荊淑紅,等.中醫經皮給藥與中藥透皮吸收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學報,2003,18(4):243-246.

[22]高杰張婷付晨菲,等.血栓性淺靜脈炎中西醫治療概述[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2):3089-3092.

[23]吳紅梅胡建萍張玲,等.龍血竭治療機械性靜脈炎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2017(46):128-129.

[24]鄧超杰.金黃散外敷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護理31例].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20):131.

[25]王學軍李亮,劉強光等.三黃膏外敷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療效觀察[J].西部中醫藥.2017,30(5):104-106.

[26]徐海鋒劉繼元,馬富貴.自擬清熱利濕中藥方熏蒸治療30例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療效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23):3513-3514.

[27]劉祥.研究中醫中藥療法在治療下肢青蛇毒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醫臨床研究,2015,7(33):83-84.

[28]荀向紅.中醫藥治療慢性期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J].中國城

[29]孟偉.芒針治療下肢栓塞性靜脈炎30例]中國民間療法,2011,19(2):20-20.

[30]劉秀芬,冶尕西,王順吉火針放血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療效觀察[J].現代中醫藥,2016(1):34-35.

[31]齊姣姣,周春祥.針藥結合治療急性期下肢血栓性靜脈炎驗案[]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269-270.

[32]韓彬吳中朝,陳仲杰論針藥并用在中醫臨床中的核心價值[J].中醫雜志,2013,54(14):1179-1182.

[33]趙晶,談偉偉.中醫綜合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30例[J].中醫臨床研究.2015,(10):97-99.

[34]常永霞,孔令霞,賀鵬,等超短波并紅外線治療胸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療效比較[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4);84-85.

[35]李學卿.中藥電泳浴疊加電摩治療下肢血栓性靜脈炎33例[]河北中醫.2009,31(2):204204.

[36]朱劍華.手術后下肢淺靜脈血栓形成17例臨床分析門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355-356.

[37]潘建立,毛煥.多功能激光光電治療平臺在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治療中應[J].實用醫技雜志.2017(2):198-199.

[38]楊康,張玥,張玉冬,等.侯玉芬教授治療肢體血栓性淺靜脈炎經驗淺談[]亞太傳統醫藥,2015,11(18):56-57.

[39]馬擁軍.解毒通絡方口服聯合如意黃金散外敷治療急性期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38例]中醫研究.2016,29(2);28-30.

[40]信鐵鋒,張超,張茜中醫藥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56例臨床觀察[]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10):209-210.

[41]張允申,楊萬富,方勇,等加味四妙湯內服結合芙黃膏外敷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46例[J].湖南中醫雜志,2018,34(12)53-54.

[42]許文才.中醫內外并治血栓性靜脈炎臨床體會[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3(6)528-529.

[43]蔡俊剛,郭海濤,韓書明,劉芳中藥綜合治療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52例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13.32(6):43-45.

[44]肖玲,鄭光儒陳其莊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的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4(4);787-788.

課題研究:,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創新課題“清熱涼血祛濕法治療急性期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臨床觀察”(Y2019051

課題研究:上海市衛計委優勢病種項目“青蛇毒(下肢血栓性淺靜脈炎)"(zybz-2017013)

作者簡介:張佳(1993.07)女,天津,碩士在讀,規培醫師,研究方向:周圍血管病的中西結合治療

猜你喜歡
中醫治療
糖尿病患者的中醫飲食護理相關問題分析
62例破傷風的診斷、預防及治療
中醫英譯的誤譯現象探析
社區中醫干預初產婦產后焦慮及抑郁的效果
1例急性腎盂腎炎伴有胡桃夾綜合征保守治療和護理
關于中西醫結合治療乳腺增生病38例臨床觀察
新生兒驚厥的臨床診斷及治療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