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中醫養生理論與新冠肺炎預防

2020-07-28 11:24蔣筱羅淑娟陳豪特趙春艷梁修杰
昆明醫科大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養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

蔣筱 羅淑娟 陳豪特 趙春艷 梁修杰

[摘要]:從中醫理論分析新冠肺炎的發病,認為內因是發病的關鍵,人體抗病能力最終決定著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在疾病防治過程中,以中醫學養生原則為指導,正確運用中醫養生方法有助于新冠肺炎的預防。

[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中醫藥;養生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4-270-02

1中醫對新冠肺炎發病的認識

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病迅速,傳播很快,傳染性強,所有患者發病基本上是同樣的主癥,多表現為發熱難退、咳嗽、氣喘、乏力、舌苔厚膩等癥狀,屬于中醫“疫病”范疇,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

對于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認識到其發生既有外界氣候因素,也有內在原因。自然界五運六氣的變化已亥年±運不足,上半年厥陰風木司天,下半年少陽相火為主,應寒之時反而少陽相火旺盛,致“...蟄蟲出見,流水不冰,地氣大發,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溫.厲”(《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1]這樣的氣候環境是疫病易產生的原因之一。加之人們濫殺捕吃野生動物,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為疫病的發生制造了內在的條件。

大自然的變化既影響著致病因素的生長繁殖,也影響著人體的功能變化。古代醫家從正氣與邪氣兩個方面總結人體發病,強調疾病的發生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人體的臟腑系統機能活動發生異常變化的反映,同樣的,“瘟疫”的形成也歸結為內因與外因兩大因素。

在新冠肺炎發展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同一種病邪侵襲人體,有人痊愈、有人死亡、有人攜帶病原體而無癥狀,不同的人由于抵抗力的差別,會產生不同的后果。

這樣的現象引起思考:在自然界的氣候環境發生變化,使致病病毒活躍繁殖的情況下,如若人體的抵抗力不足以對抗病邪,就會引起疾病發生。不僅如此,患病以后,使用藥物的療效也因患者正氣的強弱有著很大差別??梢?,人體發病的關鍵,取決于人體抗病邪的能力?;疾∫院蠹膊〉陌l生、發展、變化轉歸,藥物的療效及康復的程度也取決于人體抗病邪能力。正如《素問.刺法論》中記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無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敝赋龈鞣N疫病發生的時候,有的人不受傳染,是由于人體正氣充實于內,外來邪氣便不能侵犯。

由此可知,我們在疫病預防與治療的過程中,應注重內因是病變的關鍵,外因是產生病變的條件。增強自身免疫是我們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應做的當務之急,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預防新冠肺炎,除了遠離傳染源,還非常強調人體“正氣”的作用。而中醫理論指導下的養生防病智慧蘊含著我們所能借鑒的思想資源,對于全民防治疫病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2中醫理論養生原則

2.1順應自然

順應自然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四時自然規律與人體生命規律相應相通,形成了在生理上與天地同構同律的節律性以適應自然界變化,因此,中醫學把人體的生命活動置于自然界的四時、五方、六氣、七情等環境中進行認識、分析和調控。人與自然界共同遵循著陰陽五行協調制化的法則,因此在養生保健過程中,人們應順應天地變化,在維持人與自然和諧的過程中作出自我調適,因時、因地、因人來調整養生行為,這是維系健康的重要環節。

2.2形神共養

中醫學認為“形”與“神”,是人體生命兩大要素。形中藏神,乃神之本,形體正常則生命活動正常,神志活動亦充足的物質基礎;神能馭形,為形之主,正常的形體功能有賴于神志活動的主宰和調控。保持身心和諧,“形神共養”,是中醫學養生原則的一貫主張。

因此我們在養生防病的過程中,強調守神而全形,既應調神使精神充沛,也要養形以強健形體,靜心神、動形體,動靜適宜,身心協調,方能健康長壽。

2.3平衡陰陽

中醫學將陰陽作為解釋人體生命活動的最高范疇,認為人體一切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都可以用陰陽加以描述。健康,是人之臟腑經絡功能,氣血津液生化動靜相召,陰陽平衡的狀態。疾病,即為人與自然之間或人體之內陰陽失調的結果。因此,重視機體內部生理功能的陰陽平衡以及與外界環境的平衡,注重調節臟腑陰陽的整體平衡,是中醫學養生的鮮明特色,是養生防病的最終目標。當人體陰陽之氣的消長變化處于平態,天地之氣與人體之間陰陽協調,達到人體內外和調,氣血平和、臟腑功能平衡,則人體免疫力最強,病邪不能侵害。

3面對疫病增強免疫力的方法

3.1怡養心神、調攝情志

心神安寧對于人的身體健康占據重要地位。人適應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有賴于神的調節,因為“神乃形之主”,人體的組織結構以及氣血運行都受到神的統攝,人的身體狀況受到神的狀況影響。此種影響一則表現在過度的精神活動會引起臟腑精氣陰陽失調,人體氣運失常,產生疾病,甚至造成器質上的損傷。二則于患者而言,疾病的發展、轉歸亦受精神因素影響。

人之情志有常,精神愉快,心情舒暢,能使人體氣機調暢,氣血平和,正氣旺盛,五臟可不受邪。因此《黃帝內經》指出了在精神上防御疾病的方法。應該怎樣做呢?《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日:“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據此原則,應做到以下兒點:

3.1.1恬淡虛無,內心寧靜,保持穩定的精神情緒,避免或消除不良的情緒及心境,方能使人體氣運正常,氣血流通,正氣充足,功能正常。

3.1.2心安無懼,意志堅強,鍛煉毅力和自控能力從而能夠克服各種不良刺激。

3.1.3恬愉少欲,樂觀愉快,使人體生機旺盛,氣血運行通暢。在當前突發疫病傳播的情況下,如果一味地焦慮、緊張、恐懼,會損害正氣,降低抵抗力,我們在注意防護的基礎上,更應保持平和的心境及穩定的情緒,不讓疾病有機可趁。

3.2生活起居,順應自然

在日常生活起居中,應順應天時,合理作息,起臥有常。例如四季起居應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律,春夏季宜晚臥早起,以順應陽氣生發、旺盛,萬物復蘇、繁茂;秋季宜早睡早起,順應陰氣漸長,萬物平定;冬季宜早睡晚起,以順應陰氣盛極,萬物閉藏[3]。一日內應按照臟腑經絡的運行規律調節起居,切勿過辰不起,以免損害人體陽氣升發,切勿過丑不睡,順應腎氣閉藏,避免熬夜,損害腎臟。

同時在現代生活中應當盡可能的讓居住環境與天地陰陽變化相適應,注意穿衣適宜,順應四季變化規律及自身氣血陰陽規律選擇適宜的衣服,尤其注意精從足生,寒從腳起,保暖下肢,御寒濕,斷寒根,對于增強人體免疫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日常生活工作中應注意勞逸結合,以“形勞而不倦”為度。

3.3調節飲食,顧護脾胃

中醫歷來重視飲食養生。飲食五味作為人體營養物質的直接來源,其質量、結構和習慣直接影響著人體內的氣血盛衰,臟腑機能,對體質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應當和五味,不偏食,使飲食的陰陽寒熱性質達到相應平衡。在飲食物選擇時,應注意:

3.3.1辨識體質選擇飲食:

陰平陽秘是人體健康的一種理想狀態,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大部分人的體質都存在陰陽氣血、寒熱虛實的偏差,因此,通過飲食物的性質調理人體陰陽的偏差,恢復人體內陰陽平衡,便是充足正氣,增強免疫的過程。我們在選擇飲食物的過程中,應注意個體差,辨別體質選擇食物,以預防一些疾病發生。

3.3.2順應四時調整飲食:

依據四季時令變化調整飲食,首先飲食物是人體精微之源泉,因此飲食養生的時候應注重根據自然界氣候環境的變化,選擇相應的飲食物以維持五臟功能平和?!按簹鉁?,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4]。春應在肝,省酸增甘,少食酸味增食甘味食物,意以健脾,食宜補氣養陽,注重養護陽氣;夏應于心,省苦增辛,

苦寒避免傷心陽,多食辛味養肺氣,食宜清心消暑、健脾燥濕,避免貪涼飲冷。秋應應于肺.省辛增酸。心食辛味未增以養肝氣,應自然界之陽收陰長,食宜養陰潤燥,培±生金。冬應于腎,省咸增苦,以養心固腎,多食溫性食物及血肉有情之物蓄藏陰精,滋陰潛陽,儲存營養。

3.3.3養精益氣,顧護脾胃:

飲食防病其大旨重在顧護脾胃,正如《景岳全書》云:“胃氣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以脾胃為先?!逼⑽笧樯?,

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以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胃氣充于一身則生命之源充實。

目前諸多報道顯示,新冠肺炎凸顯寒濕、濕熱癥狀,脾主運化,脾失健運則水濕內停,無論寒濕還是濕熱,皆與脾±運化水濕功能相關。因此顧護脾胃無論在疫病防治或是養生保健中均尤為重要。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是供維持機機體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脾氣旺盛,則人體正氣充足,抗邪有力,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防止疾病的傳變,乃未病先防的固本之法。因此在日常生活飲食中,應注意顧護中焦脾胃,脾胃健旺則氣血平和。注意以下原則:

首先,飲食有節,定時定量,有規律地進食,可以保證消化、吸收功能有規律地活動,若不分時間隨意進食,致腸胃消化的正常規律被打破,久之則致脾胃受損。勿暴飲暴食或進食過少,使腸胃功能紊亂損傷脾胃。

其次,應四時以調脾胃:

春季調脾胃,省酸增甘,少食酸味食物以防術旺乘脾,多食甘床,補脾抑術顧護脾胃,忌食寒涼食物,以免將寒氣凝結于內,導致夏季脾虛。

夏時調脾胃,多溫適苦節冷,忌過食生冷,以免助濕礙脾,損傷脾陽。并注意忌食肥膩,以免壅滯傷脾。間

秋時調脾胃,增酸減辛慎涼,忌過食寒涼,忌過早進補加重脾胃負擔。"

冬時調脾胃,避寒宜溫,宜溫陽補脾,助脾運化,以熱制寒。但忌盲目亂補、耗陰傷陽,峻進濫補,過分依耐溫補,以免損脾動氣、濕熱內生,變生他病?!?/p>

3.4鍛煉身體,增強正氣

生命在于運動,經常鍛煉能夠強身健體,使人體氣機調暢,血.生而任丁飛列,

脈流通,協調人體陰陽平衡,從而增強體質,提高抗病力。中國運動養生注重內外兼修,強調運動時將意念,調息、調形結合,內煉臟腑氣血,外練經脈筋骨,充分體現了祖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疫病當前,如若消極躲避,缺乏必須的鍛煉,容易導致脾氣呆滯、氣血郁滯,降低人體免疫力。如若鍛煉,亦不能盲目過度,導致形神過勞而耗傷精氣,應依據個人喜好、所處環境及身體素質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適度鍛煉,并持之以恒,使血脈流通,病不得生。

鍛煉身體應注重順時而動,于春夏之季養護陽氣,可以增加運動量,秋冬之季養護陰氣,順應秋收冬藏,不宜大量運動,同樣,一日之內,白天運動以養陽,夜間靜養以養陰。

3.5注重顧護肺衛

與人體的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的生成及功能密切相關。皮毛為人身之表,是人體防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由肺所主,若皮毛受邪,則內舍于肺。人之生命終結最終是呼吸循環的衰竭,而宗氣與此密切相關。因此,顧護肺衛,加強肺功能的鍛煉,增大肺活量,飲食中應注意補益肺氣,增進肺的呼吸功能,對于疫病的防治具有積極作用。

3.6藥物預防

本次新冠肺炎患者發病以肺系癥狀為主癥,多發為發熱難退、氣喘、乏力、咳嗽、舌苔厚膩等癥狀,具有較明顯的寒濕或濕熱特點,濕邪偏勝是形成本病的重要因素,無論是何種情況,中醫防治均應以中醫理論的辨證思想為指導,在治療過程中,中醫藥應該早期、全程介人參與治療,基于“未病先防”理論指導,中醫藥也應參與疫病的預防,并且一定能夠發揮作用。預防方藥組方時應以增強免疫機能和預防瘟疫濕毒為原則,結合辨體施藥的原則,針對寒濕或濕熱病理因素,選用補中氣、化濕毒之藥物進行預防。

參考文獻:

[1]黃帝著,(清)張志聰集注:《黃帝內經》,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年,539

[2]黃帝著,(清)張志聰集注:《黃帝內經》,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年,

[3]董一帆,傳統“和”文化在《黃帝內經》養生理論中的體現及其對現代養生學啟示[J],浙江中醫藥大學,2014.5:23

[4]孫思邈著,吳受琚注釋:《千金食治》,北京:中國商業出版±,1985年,19

[5]《景岳全書》見《中華醫書集成》第二十八冊[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95

[6]楊文偉,基于四時飲食調理脾胃養生方法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2015.5:11-20

猜你喜歡
養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CT影像特點及應用價值
疑似及確診新冠肺炎的臨床及胸部CT影像特點
曲靖地區13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中西醫結合診治初探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報道的特點分析
中醫藥走遍全球再迎變革
首部中醫藥綜合性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誕生
武術功法運動的養生價值探微
孫思邈治未病觀與養生理論探析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屠呦呦獲獎向世界證明中醫藥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