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背景下調查記者缺失現象研究

2020-07-28 05:44姜秋菽
廣告大觀 2020年11期
關鍵詞:深度

摘要:調查性報道是職業新聞記者通過獨立、深入、細致、全面的偵查式、訪問式調查,所完成的一種揭發被某些人或某些組織故意掩蓋的,損害公民權力與公眾利益行為內幕的深度報道。而調查記者一直被譽為是新聞領域的守衛者,調查記者針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挖掘,而在學者張志安的《深度調查行業的興衰》調查報告中顯示,2017年我國僅存可查的調查記者僅剩175名,這樣的缺失現象背后,既有媒體環境變化的客觀原因,也有受眾閱讀習慣、心態變化等原因,本文將以此展開研究。

關鍵詞:新媒體;調查記者

一、調查記者的現狀

在融媒體時代,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移動終端的流行,各類資訊平臺及自媒體層出不窮,短頻快的信息獲取方式,成為了大部分受眾的接收習慣。往往當新聞事件發生之處,自媒體賬號甚至是很多擁有眾多受眾的意見領袖,因搶占眼球或流量,在未經調查之余就將未經證實的消息發布于網絡上。因此近年來,反轉新聞的現象屢見不鮮。

在2017年武漢火車站傷人事件發生后,網絡上一時間謠言四起,紅星新聞根據目擊者證詞發布報道,指出事件是當事人胡某用菜刀將姚某斬首。隨后封面新聞披露胡某是精神病;最后澎湃新聞引述武漢警方的說法,血案不是因為吃面,而是胡某去姚某店鋪面試引發口角所致,幾乎每一輪信息披露都引起網絡評論員的火速跟進。兩天之內,經歷了多輪反轉。網友戲稱:眾多所謂評論員前赴后繼的一個又一個跳進了同一個坑里。而中國青年報評論員曹林則指出,在自媒體都想從帽子里變出兔子的時代,已經沒有記者趕往新聞一線了。

的確,流量時代,自媒體太多,記者太少,新聞不夠用了。根據中山大學張志安教授等完成的《新媒體環境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變化報告》顯示,當今調查記者行業面臨嚴重的人才流失現象,傳統媒體調查記者從業人數下降幅度高達58%;2010-2011年時全國共確認有334名調查記者,而六年后的2017年,經核定的調查記者僅剩下175名。而造成調查記者的數量銳減,行業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媒介大環境的整體變化

1、傳統媒體的整體行業衰落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智能移動終端極大改變了我們的閱讀方式、生活習慣和思維模式,這種改變有增無減,并在持續蔓延,嚴重沖擊了傳統信息獲取方式。電視及廣播開機率、收視率嚴重下滑。而2010 年之后,在各類新媒體沖擊下,紙媒開始急速衰落,2012 年 8 月微信公眾號橫空出世,傳統報紙和雜志的收入利潤更是江河日下,總印張 2011 年頂峰時的 2272 億張,急速下跌到 2016 年的 1267 億張。紙媒集團面臨經營危機,發行下降、盈利虧損、人才流失等生存困境,不少市場化都市報裁減甚至撤銷了深度報道部,

2、網絡媒體的興起

同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崛起,削弱了傳統新聞業的文化權威,用戶生產內容(UGC)、公民新聞、網絡監督的活躍意味著傳統媒體不再是事實真相的唯一提供者和輿論監督者的主力踐行者,由此導致組織化的調查報道和傳統媒體雇傭的調查記者面臨著社會影響力衰落的嚴峻考驗;

3、媒體生態結構性缺失

正如評論員曹林所說,自媒體過多,評論過剩,二手信息過剩,新聞事實的生產能力嚴重不足,具有一錘定音的專業能力與公信力的新聞機構嚴重不足。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的便捷傳播,帶來碎片化信息傳播,網絡謠言被迅速放大,危害社會安全,輿論傳播需要深度調查;

三、深度調查領域的職業特殊性

1、職業素養及新聞專業主義的高要求

調查記者作為記者群體的一部分,通常進行深度專題報道,這要求調查記者通過獨

立、深入、細致、全面的偵查式、訪問式調查,所完成的一種揭發被某些人或某些組織故意掩蓋的,損害公民權力與公眾利益行為內幕的深度報道。不僅需要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甚至為了挖掘真相,需要深入一線,有時也需要隱藏身份甚至臥底好幾個月調查來龍去脈。這樣的專業要求及對新聞理想的要求,使得調查記者本就是一個門檻很高的職業。

在張志安教授的《新媒體環境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變化報告》中,有175位調查記者所填寫的媒體功能的社會認知評價中,當前的調查記者群體最重視“報道可靠信息以阻止流言的散播”,在所有選項中排名第一,這可能與新媒體環境下謠言更加容易廣泛傳播的現象有關,同時也顯示,調查記者更加重視事實核查、真相傳播的力量和意義。

2、社會認同感及經濟收入的低趨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紙媒的輝煌時代,《南方周末》廣告收入過億,好的記者月收入過萬,而此時的 2000 年,全國城鎮員工平均工資才 780 元。以《南方都市報》首席記者的南香紅為例,上世紀90年代末,當時南香紅給《南方周末》寫稿,一篇稿費為5000元。2001年前后,南香紅正式加盟《南方周末》,入職后她最多拿過18000元的月薪。當時中國城鎮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僅為6208元。而反觀二十年后的今天,根據《新媒體環境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變化報告》數據顯示,當前調查記者群體的月收入水平集中在5000-15000元之間,占比68.9%。和二十年前基本持平,可物價、房價卻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3、堅守理性的代價的高危性

與知名主持人、知名評論員相比,也許大眾對于調查記者這個群體,只有模糊的印象,甚至無法交出其中最知名者的名字,可調查記者所呈現給受眾的真相,卻都是舉國關注的焦點事件。例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山西疫苗亂像事件、地溝油事件等,而完成這些深度報道的調查記者不僅沒有收到嘉獎,甚至還面臨著生存危機。

2010年2月,《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王克勤發表了一篇調查報道《山西疫苗亂象調查》,兩個月后,簽發這篇報道的總編輯被免職,中國經濟時報調查部被解散,王克勤,被迫離職。2011年9月,河南記者李翔關注和調查曝光地溝油事件引發社會廣泛討論之后,在下班途中在家屬院門口,突然遇刺,身中十幾刀當場身亡。當媒體的揭黑作用和威力被發現后,調查記者成為了行走在危險邊緣的堅守者。

結語:

從數據角度出發,調查記者行業人才流失狀況比較嚴重,與六年前相比,傳統媒體調查記者從業人數不足首次調研的一半,無疑是新聞領域的一大危機。但調查記者群體分布也正呈現年輕化、興趣化的轉向趨勢,值得期待。流量時代輿論監督仍是各類媒體立足的看家利器,而調查節目又是輿論監督的深度表現形式,在公眾呼喚真相、需要事實的前提下,調查節目仍是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

調查記者的深度報道工作,需要更加尊重、認可甚至是陪伴的環境,當各類自媒體將真實性、準確性放在流量之前,當受眾將獵奇心理至于理智思考之后,當輿論環境給予正義更多的支持與保護,調查記者才會如普利策所說,成為船頭的瞭望者。新媒體時代深度調查一定要適應形勢需要,充分借助網絡優勢,繼續發揚光大深度調查的特點。

作者簡介:姜秋菽,女,1999年10月,漢族,遼寧大連人,學士學位,西北大學,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

猜你喜歡
深度
四增四減 深度推進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如是說
挖掘插圖價值,促進深度學習
促進深度學習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
簡約教學 深度學習
促進深度學習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
深入學科本質的深度學習——以“表內除法”為例
追求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深度”“高度”大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