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體時代高校危機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策略研究

2020-07-28 09:24于晨晨
廣告大觀 2020年11期
關鍵詞:網絡輿情自媒體應對策略

于晨晨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自媒體時代改變了以往傳統媒體傳播的格局,傳播方式的多樣、便捷使得大眾越來越傾向于通過自媒體平臺表達訴求。一起突發事件、一個熱點話題,在自媒體和傳統媒體的雙重作用下迅速發酵,瞬間形成強大的輿論導向。在此背景下,高校如何應對網絡輿情,對網絡輿情進行引導,正確處理好大學生與自媒體之間的關系,是高校亟需解決的課題。高校應根據新媒體時代輿情傳播特點,探索有效的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措施。

關鍵詞:自媒體;高校危機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策略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給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巨大的改變,其涉及到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社會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進入自媒體時代之后,網絡輿情的形式也發生極大的變化,從以前的“獻言獻策”、“評論”等形式轉化成了間接的對某一輿情事件進行討論,并且借助著微信、微博等新興媒介進行傳播,影響范圍、影響程度都難以評估。伴隨著各種豐富的媒介參與一些網絡事件的討論,大學生參與網絡輿情的討論的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有時可以將一個簡單的校園新聞迅速發酵,引發社會群體的圍觀,形成強烈的新聞沖擊波,嚴重影響高校的聲譽和教學秩序。因此,研究和探討如何化解自媒體時代下突發事件網絡輿論對高校師生的沖擊,營造一個寬松、平安、健康和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這對于維護高校的和諧穩定、良好形象和保障師生身心健康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危機事件中網絡輿情的特點

(一)參與主體身份隱匿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手機、電腦的不斷更新換代,球球、微信、微博等APP功能強大,注冊登錄簡單、幾乎是零門檻,每個人都可以注冊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傳播方式多種多樣,大學生對突發事件發表自己的見解非常簡單,一部小小的手機可以有效實現對事件的評論,將相關報道發在自己的朋友圈、空間動態中,只要是你的列表中的人都可以看到你的動態,這種“一對多”、“多對多”的交叉互動且裂變式的傳播,一方面使得我們難以追查傳播主體,參與主體身份隱匿且眾多,另一方面使得信息具有極強的擴散性,在短時間內被很多人所知。

(二)非理性和謠言頻出

進入21世紀,隨著網絡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網絡成為廣大學生們表達情緒的場所和排解的渠道,因為依托網絡存在參與主體隱匿的特性,所以在發表言論的時候易出現非理性的情況,受其他網民言論的影響,容易人云亦云,在社會上形成謠言,大多數大學生無法甄別信息的真假,更不用說找到信息的源頭,后面的訪問者看到消息后只能閱讀和重復信息,對于其中的真假知之甚少,使得網絡環境的不安全因素增加,影響了社會的安定和諧。

(三)輿論暴力

網絡輿論暴力往往與輿論的非理性化、情緒化、娛樂化、庸俗化等緊密相聯。值得注意的是,非理性化、情緒化、娛樂化、庸俗化的輿論更容易被放大、渲染,而一旦被一些網絡推手或者利益集團所利用和操縱就容易形成網絡暴力。比如在“羅一笑”事件中,事件初期,一篇名為《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刷遍朋友圈,描述了一名女童身患重病、積極斗爭的故事,并附上了小女孩的照片,一時間這個帖子成為熱帖,無數網友紛紛鼓勵羅一笑,期待著小女孩能夠早日康復。在事件后期,有人對羅一笑的家庭情況提出了質疑,并指出羅家有幾套房、幾輛車、幾家公司等等,一時間輿論方向轉變,不再是鼓勵、支持變成了言語攻擊、群起聲討等,在網民的指責和聲討中,羅爾成為眾矢之的,向大眾公開道歉,不管在羅一笑事件中何為真何為假,在后期所形成的的輿論暴力無疑對當事人及家屬造成人身和心理的傷害。

二、自媒體時代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應對措施

(一)建立“以人為本”的輿情管理目標

“以人為本”是我國高校的行事準則和基本價值取向,以人為本就是一切為了學生,一切依靠學生,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是我國高校治理事務的基本理念,同時也是高校在應對網絡輿情事件中的管理目標。簡單來說,建立“以人為本”的輿情管理目標就是高校在行使職責的過程中要注意聽取學生的呼聲,保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尊重大學生的人格,一切為了學生、一切依靠學生。當輿情事件爆發時,高校在應對處理過程中要做到以人為本,將大學生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只有這樣當爆發輿情事件時,高校才能得到大學生的理解與支持,獲得民心,維護好高校的公信力,提升大學生對高校的信服,有利于高校在危機事件處理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

(二)健全組織機構,完善管理機制

高校要建立網絡輿情監預警機制,高校對于大學生通過微信、微博、論壇等平臺發布的言論要密切追蹤,確保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進行應對,例如一旦發現在網絡平臺散布傳播謠言、轉發淫穢圖片和視頻、泄露國家或者工作單位秘密、發布其他不當言論等,要及時采取措施,將各種不良言論扼殺在萌芽,不要讓其進行擴大化。

高校要建立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當輿情危機爆發時,有時候大學生在網絡發布、傳播消息,對于其中應付法律責任的主體是不明確的,法律法規與道德規范是相互配合的,此時需要道德規范對其加以引導,因此要進一步明確道德準則和道德規范,用道德來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言論、行為等。加強道德規范對輿情進行引導,容易形成較為和諧健康的校園氛圍,對于高校應對輿情危機具有積極作用。

高校要建立網絡輿情研判機制,網絡輿情研判機制主要是對搜集的輿情信息進行分析、評估、研究、判斷,對于輿情事件未來的發展走向、事件是否會繼續升級惡化以及采取哪一方面的應對措施做出一個較精準的判斷,對于指導高校應對網絡輿情具有重要參考意義,與此同時研判機制的建立對于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保障信息公開,強化溝通效能,完善發言人制度

高校在網絡輿情的應對過程中,對公眾要全面、及時、客觀、準確的發布消息,不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否則將會導致因信息公布不及時、不全面而產生的危機效果處理不理想。對于大學生對輿情事件的反應、回響要積極關注,對于其中的謠言、質疑、不滿要積極介入、給出回應,而不是裝作聽不見、看不著,把握輿情危機處理的最佳時機。

(四)主動出擊,及時回應,協同應對,德法結合

高校在應對網絡輿情的過程中要主動出擊,在潛伏期要密切關注、注重引導;發酵期要講究方法、對癥下藥;爆發期要抑制輿情、防止蔓延;消退期要注意觀察、免生意外。及時回應,高校不應是“鴕鳥”,因此高校要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及時回應大眾,通過高校官方途徑發出權威可靠的聲音,降低謠言產生的幾率;轉變觀念,不能認為“家丑不可外揚”而去一味地采取“封、堵、壓”的“鴕鳥政策”,只會適得其反降低高校公信力,形成輿論狂潮,引發輿論危機。協同應對,借助多方力量,輿情危機爆發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會矛盾、網絡主體辨別是非能力差、政府缺位、媒體道德素質缺失等等,諸多原因也就意味著在應對網絡輿論失范必須整合政府、社會、學校、網民、媒體等諸多方面的力量,構建協同應對輿情危機機制,利用多方力量避免單兵作戰的尷尬。德法結合,在應對輿情失范過程中要使用好道德與法律兩種武器。

參考文獻:

[1]? 邵羽西.高校網絡輿情事件的特點及應對[J].傳播力研究,2019.

[2]? 李樹鑫.新媒體時代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研究[J].科技傳播,2018.

[3]? 邢文雪.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研究[D].湖南大學,2014.

(作者單位:山東工業職業學院)

猜你喜歡
網絡輿情自媒體應對策略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園建設研究
筑牢洪災后的輿情“堤壩”
淺析網絡輿情治理
自媒體時代慕課對民辦院校高等化學教學的意義與影響
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商業銀行的挑戰及應對策略研究
我國信用評級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基于社會穩定視角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構建的思考
自媒體時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課改革路徑
“全民記者團”:濟南電視臺與“百姓記者”的“握手”實踐
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演化規律與監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