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贛南古塔建筑藝術的歷史圖景探究

2020-08-02 10:47肖瑩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0年5期
關鍵詞:建筑藝術佛塔

肖瑩

摘 要:從神圣到世俗,從佛塔到風水塔,贛南古塔藝術為我們還原了一幅生動的地域文化歷史圖景。江西省南部的贛南大地上至今矗立著五十余座古塔,它們或立于山之巔,或倚于水之畔,經歷了千百余載風霜雪雨的洗禮以歲月見證者的姿態默然挺立,等待世人發現它們被封塵的歷史。

關鍵詞:贛南古塔;建筑藝術;佛塔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YG2015242)研究成果。

一、贛南的自然人文環境概要

贛南以山區為主,山脈、盆地相間,是一個三面環山、境內有千余條大小水道、相對封閉獨立、南高北低的U形地理單元。

贛南的建治歷史頗為悠久,在漢代就已設南埜(野)、贛縣、雩都三縣,三國時期,在雩都設立了廬陵南部都尉,代廬陵郡守分管周邊的南埜、雩都、揭陽等七縣,開啟了中央政權在贛南設治的大幕。

贛南的原住民為被稱為“百越”的少數民族,伴隨著秦漢中央政府在當地的陸續建治,隨之而來的是帝國下派的駐守大軍。據載,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尉屠睢率五十萬大軍征嶺南,其中一部分就留駐于贛南。其后又有多次數量或多或少、一直持續至明代的規模不等的人口南遷活動,越來越多的漢人留在了贛南與當地土著雜居生活,形成了一個名之為“客家”的新的民系。

二、佛教的象征——唐宋時期的贛南佛塔

塔,源于古印度的原始佛教,原名窣堵坡,是用于埋葬高僧骸骨或佛教經書及其他一些圣物的一種覆缽狀建筑。隨著佛教傳入中土,窣堵坡與中原的樓閣式建筑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建筑——佛塔。

佛塔于何時引入于贛南,由于年代久遠已無實物可考,但據學者萬幼楠考推斷應肇始于三國時期的吳??梢源_定的是,其后的唐至宋代的六百多年間贛南的古塔共有十余座,至今尚遺存的還有七座之多,這些古塔均依寺而建,具體情況如表1。

從表1可知,唐宋年間可考的十余座古塔中,除興國朱華塔及上樂塔外,其余皆依寺而建,是為揚光佛法、佛事而建,這也印證了中國早期佛塔“有寺必有塔,有塔必有寺”的修造原則:“塔事者,起僧伽藍時,先規度好地作塔處?!睘楸WC佛塔的神圣性及崇高的地位,塔的安放位置也是必需考慮的因素:“塔不得在南,不得在西,應在東,應在北。不得僧地侵佛地,佛地不得侵僧地。若塔近死尸林,若狗食殘持污地,應作垣墻,應在西若南作僧坊。不得使僧地水流入佛地,佛地水流入僧地。塔應在高顯處作,不得在塔院中浣染、曬衣、著革屣、覆頭、覆肩、涕唾地?!敝杂羞@些嚴苛的規定,與佛教的歷史及最初教義有關。原始佛教最初反對偶像崇拜,為幫助信徒及弟子修行,釋迦牟尼涅槃前叮囑他的弟子阿難:“阿難!汝欲葬我,先以香湯洗浴,用新劫貝周遍纏身,以五百張越次如纏之。內身金棺,灌以麻油畢,舉金棺置第二大鐵槨中,旃檀香次重于外,積眾名香,厚衣其上而阇維之,訖,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剎懸繒,使諸行人皆見佛塔,思慕如來法王造化?!庇谛磐蕉?,收藏了佛教高僧舍利的佛塔是高僧的化身,塔如佛身,禮拜佛塔就相當于禮佛本身,是修行的重要方式。為使信徒能更好崇佛、信佛,《正法華經·法師品》對此做了進一步要求:“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種已有如來全身?!惫识w量龐大、高矗的佛塔成為信徒和僧侶們最好的參拜對象,就如見了佛陀本尊一般。唐宋時期的贛南佛塔外形基本都有體量高大、穩重大氣的特點。慈云塔“高數十仞九級”,大圣寺塔“塔凡高九級,每一級另間一小級實高十八級也。凌霄??胀ㄊ?,無與比倫”,無為塔“計九層,高十五丈”。為體現佛塔的神圣性,工匠在造塔時對塔身的裝飾也相當重視,例如,贛南境內現存最早的佛塔,是被唐穆宗詔謚為“大覺禪師”的高僧智藏禪師的墓塔——大寶光寺塔。大寶光寺塔為方形的亭閣式石塔,為方便信徒繞塔禮佛,塔身和基座的四面都雕滿了精美的圖案文飾。為顯尊貴,塔基建了三層須彌座,在第一、第二層雕有象征佛教瑞獸的獅子、麒麟、鳳凰及卷云紋飾,第三層則每面都雕有五個盤膝趺坐的菩薩,塔身之下為一仰蓮座。塔的正身中辟一室,室內一座金身佛座佛,兩側各有一尊身披甲胄、手執寶劍的金剛守護,金剛之上還雕有人首鳥身的飛天盤繞。這些雕刻極具佛教思想的內涵,富于濃郁的佛學色彩,有強烈的宗教震撼力。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唐宋時期的贛南佛塔佛性意味濃厚,“從建造觀念上來看,建塔原為弘揚佛法,頌贊佛之崇高,此外別無其他根本目的”。這一時期的佛塔在體量上給信徒以威嚴感和崇高感,同時利用在塔身上雕刻形象精美的紋飾及佛教人物這種具象的手法營造一種佛國的真實感,使在塵世中掙扎的信徒們有更加堅定的信念,通過修行、觀塔、拜塔等方式擺脫人世間的苦海到達彼岸的極樂凈土。

三、為了更美好的生活——明清時期的贛南風水塔

從現存的古塔情況及文獻記載看來,南宋至元代,贛南的建塔歷史幾為空白。但自明中后期直至有清一朝,贛南的修塔之風重現,甚至愈演愈烈,修建的古塔幾乎遍布全境,上至政府官員積極倡導,下至民間百姓自發籌資修建,贛南客家民眾的建塔熱情之高漲,所修塔數量之多可以說史無前例,盛況空前。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贛南古塔,在功能上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從佛教的象征物轉變為補全地勢、昌盛人文的風水塔。據統計,明清時期贛南共建有六十二座塔,其中有四十余座為風水塔,成為全國建風水塔最多的地區。

風水塔在贛南的風行與這一時期客家族群的風水信仰有著密切關系。贛南是江西風水流派——形勢派的發祥地,風水觀念在民間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贛南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水豐沛,地勢上“長山大谷”“疆隅繡錯”,加之明清以前,贛南許多地方還未進行開發,是聞名遠近的“窮林邃谷,盤礴深竊”的煙瘴之地,許多中原人士避之不及。在這樣的環境下形勢派風水術應運而生,即通過一定的手法來彌補山川形勢之不足,從而最終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通過補全地勢、再造風水來達到消除災禍、昌盛人文的這一理想與塔這種外形高聳、體量巨大的佛教圣物“一拍即合”,贛南大地上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造風水塔運動。

風水塔的選址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坐落于村莊或城鎮的水口處,以鎖住水口、聚攏才氣和文運從而達到“培文明,障水口”的目的,所以也被稱之為“水口塔”,明代修建的信豐黃甲豸塔就屬于水口塔?!熬売尚乓亻L江之鎖也,形騰家謂豸峰峻峭,旺氣凝涵,建塔于此,可使文人鞭弭直驟中原,而黃耈曾籌,素封貰朽,其一切水火奸宄,盡不為實?!边€有一類為文峰塔,又叫文昌塔,多座落于村落或城鎮周邊的峰巒頂端,以“補缺障空”,光耀文人氣象,明代修造的瑞金壬田塔就是因為當地地勢“殊覺低陷,以故文士層出,科目少典,知縣潘舜歷過其地,諸生攀轅而請。以形家言于坤方宜建一塔”。清代修造的興國凌云塔則因“環堡皆山,中有一峰,嶄然突兀,朝拱學宮,堪輿家謂地當巽方,應文明之象,得建一塔于其巔,大光文曜,科目將蔚起。是說也,邑人皆艷之”。從以上記載可看出,風水塔除了有鎮煞壓邪的功能外,當地民眾更期待它能夠“興文運”,出人才,因此,一座座造價不菲的風水塔在各處拔地而起。這股熱潮的背后推手既有當地士紳,也不乏當地的官員,他們試圖利用重新掌握民間信仰的話語權而因勢利導,塑造地方良好的文化形象。

明清時期贛南風水塔的功能性成為所有構成因素中壓倒性的要素,其他如建筑工藝、裝飾紋樣等方面反而被忽略了。因此這一時期的古塔在體量、結構、材料的選用、建筑工藝等諸方面反而遠不及唐宋時期的佛塔,特別到了清代,所建之塔普遍品質較差,損毀的數量也很多,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贛南民眾寄希望于通過風水塔來實現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

四、結語

贛南古塔建筑藝術的肇始可追溯至三國時期的吳,至唐宋時期贛南古塔的修造技藝已臻于成熟,數十座體量高大、裝飾精美的古塔散落于贛南大地上。唐宋時期的贛南古塔基本為佛塔,為了宏揚佛法和體現佛性的神圣,從選址到落成的過程中有著一系列嚴苛的規定以期營造一種佛國樂土的真實場景,從而吸引信徒的頂禮膜拜。

明清時期,贛南古塔的建造數量激增,尤以風水塔異軍突起,成為贛南古塔建筑藝術區別于中國其他地區的最大亮點。有別有唐宋時期佛塔的宗教意蘊,明清風水塔的世俗化色彩濃厚,象征性強,民眾寄希望通過塔來改變一方風水以獲得現世生活的安穩,甚至于昌盛人文,可以說目的性非常明確。相較于唐宋塔的肅穆、莊嚴,明清塔則親切與溫和得多,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很多風水塔利用當地夯土版筑技術修建的土塔,更有采用當地的卵石、片石為原材料進行建設的塔。高高在上、虛無飄渺的佛國幻想終于在封建時代的尾聲歸于塵世間的現世追求。

贛南古塔建筑藝術的發展歷史其實是一部地域文化“物”的敘述史,對其研究,我們得以一窺不同時期的歷史風貌,從而更可以加生動形象地還原其歷史圖景。

參考文獻:

[1]萬幼楠.贛南古塔綜述[J].南方文物,2001(4).

[2]鐘明珠.贛南地區古塔地域分布及其特征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6.

[3]李曉方,溫小興.明清時期贛南客家地區的風水信仰與政府控制[J].社會科學,2007(1).

作者單位:

贛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猜你喜歡
建筑藝術佛塔
The Six Banyan Temple六榕寺
佛塔畫(大家拍世界)
論湘西侗族傳統建筑風格及其保護
瑤山寶鏡何家大院古民居的保護與發展
徽州古建筑中木雕藝術的造型設計與表現
試論宋代建筑色調的審美嬗變
長沙窯瓷器上的佛塔裝飾
RP-HPLC法同時測定廣金錢草中夏佛塔苷和異夏佛塔苷
閱讀理解兩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