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麥紋枯病的發病原因及綜合防治對策

2020-08-09 08:48郭國影郭向雯
農家科技下旬刊 2020年7期
關鍵詞:病原菌

郭國影 郭向雯

摘 要:近年來小麥紋枯病逐漸成為我國小麥種植區的常見疾病,在安徽等地的情況也較為嚴峻。本文簡述小麥紋枯病的發病成因,發現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為病害傳播創造有利條件的情況,并通過總結小麥紋枯病的發病特征及規律,提出四點綜合防治對策。

關鍵詞:小麥紋枯病;科學育種;病原菌

自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小麥紋枯病由于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的高破壞性的農業病害。這一病害不僅會造成減產,而且其傳染性極強,在感染紋枯病的麥區病苗率可達89%,因此制約了小麥生產的總體質量,需要探尋更為有效地防治手段。

一、小麥紋枯病的發病原因

小麥紋枯病是一種病原菌型的農作物基本,主要通過土壤傳播。這種病原菌的菌絲和菌核會在土壤或染病小麥體表殘留,如果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就會傳染給其他健康小麥。由于紋枯病病原菌的生命力較強,所以傳播方式較為復雜,不僅會在病原菌殘留的土壤中傳播,而且會通過未腐熟的肥料和機械作業傳播。所以小麥紋枯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這一病害的傳染性較強,病原菌難以根除,而且傳播途徑較多,如果缺乏防治的手段就會在麥區里迅速擴散。小麥紋枯病也與土壤的養分有關,據研究,土壤中缺乏鉀元素更容易感染紋枯病。另外,氮肥使用過多,間作不合理,田間濕氣重和小麥播種未能與當地自然氣候特征相匹配也給小麥紋枯病創造了發病的自然條件。

二、小麥紋枯病的發病特征及規律

小麥紋枯病多發生于2月中下旬到4月中旬,正是氣溫逐漸回升,小麥開始生長的時間。這一病害在小麥的出苗期會使得芽鞘變褐,進而死亡形成爛芽,在土壤中腐爛,成為紋枯病病原菌傳染源。在小麥苗期會使葉鞘呈現中心發白,四周褐色的病紋,影響小麥新葉生長進而死亡。在小麥返青拔節時,紋枯病不僅會損害葉鞘,而且會進一步傳染桿莖和病葉內部,感染的范圍擴大逐漸連成更大的病斑。小麥抽穗結實的生長過程中,紋枯病會損害小麥的養分輸送功能,進而造成結出的麥穗質量不佳。一般情況下,小麥紋枯病的發病高峰期有三個,分別是冬季前秋苗期、春小麥返青拔節的生長期和孕穗期,這三個時期多是因為氣候濕潤并且溫度較為適合紋枯病病原菌生長,會不同程度的影響小麥產量,不僅減產30%,更嚴重的情況還會讓一年的農業活動顆粒無收。

三、綜合防治對策

(一)科學育種

為應對小麥紋枯病這種較難被根除和擴散性較強的農業病害,需要科學育種,從農作物的品種上防治小麥紋枯病。目前雖然沒有能夠完美對抗紋枯病的小麥品種,但是我國正在逐漸采用的龍麥26和龍輻麥7號等品種具有較好的病抗性生物特征,能夠降低紋枯病防治的經濟成本。小麥紋枯病抗性實驗工作正在進行當中,科研人員通過對小麥品種進行選樣研究,對樣本進行病原菌接種,分析其生長過程中的發病情況,以抗病指數為評定結果,綜合對比出更具有抗病性的小麥品種,如鄭麥005和花培5號具有較強的抗病性。研究人員同時進行小麥抗病基因遺傳的研究,更深入地了解小麥紋枯病的信息,進行雜交培育已獲得抗病性更加突出的小麥品種。雖然目前看來小麥選育品種還需要進一步發展,但是隨著科技進步科學育種工作會更加充分。

(二)合理規劃農業生產活動

合理規劃農業生產活動能夠通過干預農田自然條件的方法削減紋枯病病原菌的傳播途徑。在溫度和濕度方面,要控制農田的水分的整體溫度,確保氣溫升高和澆灌過程當中不會喚醒土壤內和病苗上的病原菌。合理規劃播種期,如果是發生過紋枯病的土地應該盡量較晚播種,讓小麥生長不會成為病原菌傳播的途徑。播種深度要符合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征,確保作物根部生長和養分輸送不會出現問題。在人工播種的土地上應該保持小麥間作合理,運用機械進行播種時應將播幅調整為20cm。在已經發生過紋枯病的土地上還要盡量將種植行距放寬,保持小麥生長的自然光照和通風。農業生產活動中為土地施肥要進行科學化管理,合理設置化肥配比,杜絕土壤營養成分為紋枯病病原菌提供養分。還應該調查土壤內部的成分比例,適當增添鉀肥。

(三)藥劑防治

藥劑防治應當注意適度原則和保證無公害化,要在科學指導下使用農業藥劑來防治小麥紋枯病。目前常采用的藥劑有戊唑醇,配比成43%的溶劑,每畝使用30g,能夠有效提高防病能力,要注意在使用這個藥劑時,應考慮氣候因素,確保在藥劑使用后的3~4天后不會出現強降溫天氣。也應了解小麥長勢,如果小麥長勢較弱,使用該藥劑則可能減弱小麥生長能力。目前還會采用三唑類藥防治小麥紋枯病,這種藥劑的優勢是不會對小麥的生長情況造成影響,同時還可以增強小麥基部節間,增強小麥的抗倒伏能力。

(四)探尋新的防治方法

新的防治方法可以采用南京農業大學研制的B-5型拌種機,能夠顯著提高小麥抗病效果。在生物防治方面,還可以積極引入人類對于自然生態鏈的認知,使用對小麥無害,但能夠有效抑制紋枯病病原菌生長的菌種,在田間播撒后能夠對病原菌的生長產生作用強烈的影響,同時提高小麥出苗率,如芽孢桿菌B3。還可以使用生物殺菌劑在小麥不同的生長時期噴灑,如在小麥播種前可以噴灑5%的井岡霉素水劑,提高小麥的抗病性,在噴灑后還要對麥種進行堆悶,保證藥效。在小麥的生長期如果發生紋枯病,就要重新調配生物殺菌劑,根據實際的病害情況制定噴灑周期,井岡霉素需要調制為600倍的溶劑,對小麥作物的莖部進行噴淋,基本上每隔15天噴淋1次。

四、結束語

小麥紋枯病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農業病害,會給當地的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的打擊,因此需要科學育種,選擇抗病性更強的小麥品種來應對病害風險,合理規劃農業生產活動,確保農田滋生紋枯病的自然條件較弱,同時進行藥劑防治和探尋新的防治方法,保護農業生產效益。

參考文獻:

[1]張艷麗.小麥紋枯病的發病原因及綜合防治對策[J].河南農業,2019(22):32.

[2]王順領,張效忠,魏靜.小麥紋枯病的發生與防治[J].河南農業,2019(19):38.

猜你喜歡
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致病力研究
多重熒光定量PCR快速檢測6種常見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柑桔黑斑病病原菌的研究進展
MALDI-TOF MS直接鑒定血培養陽性標本中的病原菌
胡蘿卜鐮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鑒定
燒傷整形外科醫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對抗生素的耐藥性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與治療探討
2527株臨床分離病原菌的耐藥性分析
殼聚糖對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體外抑制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