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邏輯檢視:新冠疫情期間《紐約時報》的涉華報道

2020-08-28 11:37寇紫遐李顥天胡青
西部學刊 2020年13期
關鍵詞:紐約時報負面新冠

寇紫遐 李顥天 胡青

摘要:通過梳理、統計、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紐約時報》的涉華報道,發現一般報道占比為 78.15%,負面 報道占比為 21.85%。失當的負面報道主要體現在片面描述、扭曲夸大事實,冷嘲熱諷,過度解讀等方面。政治及 商業邏輯是該媒體一貫遵循的報道邏輯,但在一貫標榜的新聞專業主義以及追求民主自由方面卻存在“不專業” 及“不民主”的邏輯悖論。與《紐約時報》對美國疫情的報道相比較,可以發現《紐約時報》報道中國時的失 當并非無意而為之。

關鍵詞:《紐約時報》:失當;政治邏輯;商業邏輯;“專業”邏輯;“民主”邏輯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13-0011-05

2019 年 12 月,中國武漢這座千萬級人口的大城市, 出現了侵襲人類肺部的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受感染者輕 者低燒乏力,重者呼吸不暢甚至多器官衰竭導致病亡。 隨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在湖北等 地爆發。2020 年 2 月 11 日,該病毒被世界衛生組織正 式命名為“2019 冠狀病毒病,英文縮寫 COVID-19”。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2020 年 6 月 24 日提供的信息,各國現 已向世衛組織報告了 910 多萬例 COVID-19 病例,47 萬多人死亡,預計在下周病例總數將達 1000 萬例①。

面對前所未知、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共產黨和政府 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最全 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斷病毒傳播鏈條,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付出巨大代價和犧牲,有力扭轉了疫 情局勢,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維護了人民 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維護地區和世界公共衛生安全 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疫情防控過程中,中國積極開展國 際交流合作,及時同國際社會分享疫情信息和抗疫經驗, 向國際社會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有序開展防疫物資出口, 開展國際科研交流合作,始終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國 際社會抗擊疫情提供支持。

作為美國最具公信力及權威性的媒體代表,《紐約 時報》對于美國及國際受眾的認知及態度具有極大的影 響力,因而其是否能夠客觀如實地進行新聞報道至關重 要。我們以“COVID-19”和“CHINA”為關鍵詞,對《紐 約時報》2020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4 月 17 日之間的

版面進行了全覆蓋檢索,共計獲得 3660 篇新冠肺炎疫情 題材的涉華報道。經過熱詞抓取、人工讀取與篩選,去除 其中非直接、只言片語提及中國或新冠肺炎的文本之后,獲 得 357 篇相關度較高的文本,也即本次研究的對象文本。

本文圍繞這 357 篇新聞報道、尤其是其中 78 篇負面 報道來探尋《紐約時報》這家在美國擁有良好公信力和 權威性的嚴肅刊物的代表,如何向世界、向美國民眾呈 現、傳遞中國應對疫情的作為,并進一步探尋《紐約時報》 的報道邏輯及其影響因素。

一、一般報道占比為 78.15%

在《紐約時報》357 篇新冠肺炎疫情題材涉華報道 中,有 279 篇報道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武漢 出現新型病毒引起肺炎、在武漢最早被發現存在新型病 毒的是華南海鮮市場及周邊區域、武漢采取封城措施以 遏制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疾病進一步向外省市 蔓延、武漢封城的原因及日期、武漢封城之后的城市境 況、中國其他地區政府及民眾對“新冠病毒”的應對與 反應、“新冠病毒”對中國經濟社會生活的影響等。此 外,還有一類新聞報道占比較高,即中國經歷的“新冠病 毒”疫情客觀上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和沖擊,《紐約時報》 多篇報道提及中國經濟、社會的停擺已經給美國、歐洲國 家及其他國家和地區帶來了無法回避的沖擊,尤其體現 在汽車制造業、醫療用品產業、旅游業等領域,報道認為 這些沖擊表明中國的崛起、中國的經濟及社會變化已經 在深刻地影響其他國家甚至全世界。這 279 篇報道內容 基于事實,客觀呈現了面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襲擊中的 中國社會,以及政府與民眾的應對過程,也客觀描述了 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在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分 量,體現了專業的新聞生產所要求的客觀性原則,我們將 此 279 篇報道視為既非正面報道也非負面報道的中間存 在,即通常所說的一般報道,它是一種中性報道,不提倡、

暗示什么,也不警醒和暴露什么,直話直說,是一種大量 存在的報道樣式 [1]。

在《紐約時報》的 357 篇新冠肺炎疫情題材涉華新聞報道中,除去上述 279 篇一般報道,另外 78 篇報道的 內容是什么?在我們看來,它們是側重于對中國特別是 武漢在應對處置此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過程中的做法進 行片面描述或者表達質疑態度的報道內容。這些報道反 映了該媒體報道者“無意于歌頌光明與倡導、鐘情于暴 露敏感與灰暗”的新聞生產邏輯,屬于負面報道中的表 現形式之一 [2],其占比為 21.85%。

二、失當的“負面報道”

“負面報道”集中于那些與現行社會秩序和道德標 準相沖突的行為,以及像犯罪、丑聞、性攻擊、事故和自然 災害等反常事件,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頌光明或倡導,而在 于暴露社會敏感灰暗的一面 [1]。在新聞實踐中,正面報 道、負面報道和一般報道都是中、西方共同采用的方法, 但各自的占比卻有不同。

在西方,負面報道幾乎常盛不衰,負面報道中的新聞 主題大多數是由“不尋?!焙汀皼_突”構成的,被看作 是體現新聞價值的兩個重要因素。美國報界認為,一個 具有負面效應的新聞題材比正面題材的新聞具有“更大 的”吸引力 [1]。因此,《紐約時報》在進行新冠肺炎疫 情的涉華報道時運用一定比例的負面報道方式實乃該媒 體的常態之舉。

再者,“負面新聞”②縱然被冠以“負面”二字,但 倘對負面新聞題材處理得當,可以因此而產生鞭撻、警 示、反思等“正面報道”無法取得的正面效果,報道者對 負面題材的處理與表現方式是造成新聞負面效果的關鍵 性變量 [2]。也就是說,報道者如果能夠基于建設性的新 聞生產觀、基于事實,以客觀、理性、摒棄偏見的專業主義 態度來進行負面題材的報道,而在這些寫作前提和原則 基礎上產生的報道會產生積極的正面效果,那么它們值 得被認可并重視?!都~約時報》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 涉華負面報道是不是基于上述前提與原則?我們通過對 78 篇涉華負面報道進行的話語分析,發現了以下情況:

(一)片面描述事實

《紐約時報》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涉華負面報道 中,部分新聞報道在選擇、描述和反映新聞事實上存在著 片面性,導致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的情況出現,進而導致 新聞失實。該報 2020 年 2 月 13 日發表的報道《中國正在追蹤來自湖北的旅行者》,描述一位 30 歲的武漢新冠 肺炎患者被隔離時的狀態,將這種個例普遍化,以偏概 全,誤導讀者對當時真相的認知和理解。媒體將部分客 觀事實呈現給讀者,通過設定“新聞框架”潛移默化地影響讀者的判斷。

(二)夸大扭曲事實

“夸大極端,弱化真實”的現象在很多新聞報道中都 會見到,這種方法容易吸引讀者注意力,引起閱讀興趣, 但這也是“流量至上”引發的新聞道德準則的問題,嚴 重地還會導致新聞失實?!都~約時報》在報道中國疫情 時,通過夸大事實的手段來賺取閱讀量,具體做法是將 事故、災難等負面題材的細節放大,甚至導向極端,有意 或無意地在新聞事實基礎上添枝加葉,煽動受眾的情緒。

2020 年 2 月 18 日《紐約時報》發表的報道《美議 員宣揚陰謀論,稱新冠病毒或來自武漢病毒所》當中,記 者引用美國參議員的言論,宣稱新冠病毒可能是武漢病 毒所培育出的生化武器,雖然只是引用部分非專業人士 和媒體的言論,但行文中反復強調并重復“生化武器” 這一概念,制造噱頭,毫無科學根據地夸大并扭曲疫情的 爆發情況。這篇報道在此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中沒 有起到正面的輿論作用,反而利用未經查證的二手資料 夸大、扭曲事實,挑動美國及其他國家、地區的讀者、民眾 對中國產生負面情緒甚至抵制行為。

(三)冷嘲熱諷

《紐約時報》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涉華報道中,對 于涉及人權與法治、民族與宗教、民主與主權等方面主 題時,記者往往就戴著有色眼鏡進行報道、批判,大多數 文章都帶有強烈主觀色彩地冷嘲熱諷,間接地把這種負 面態度傳遞給讀者。以有關中國媒體審查制度的報道為 例,在所統計的 78 篇涉華負面報道中,有 9 篇直接引用 censor ship(尤指政府對書刊、戲劇、電影、報道的審查。 西方常以此作為抨擊中國缺少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理 由)詞語,將疫情爆發的原因全部歸到中國媒體的審查 制度上,其中還不包含間接影射有關中國言論自由和新 聞自由的報道。

在 2020 年 2 月 7 日名為《我們可以只怪病毒嗎?》 的報道中,作者拿疫情初期中國政府并未及時公布新型 肺炎的事實大做文章,使用反語稱“中國對新冠病毒以 禮相待”,并使用“minion(奴才)”“re-education camp(再 教育營)”這類帶有明顯貶低或諷刺意味的言辭,對中國 進行冷嘲熱諷及不負責任的評判,對于讀者的認知與態 度進行片面的引導,這顯然并未能夠遵循新聞生產的客 觀中立原則。

(四)過度解讀

《紐約時報》就中國政府及民眾對此次疫情的應急 處置等進行了較大比例的描述與評價。其中,部分報道 對事件、現象的分析與解讀存在著毫無事實根據的刻意 夸大,有的還會引用一些未經證實的言論來佐證其觀點。

在 2020 年 2 月 10 日發布的《“消失”的習近平:新冠 疫情可能對中國政局產生何種影響》報道中,針對我國 主要領導人疫情防控初期某段時間較少頻率出現在國 內媒體中的現象,《紐約時報》對此進行了毫無根據的 臆測和污蔑,對領導人形象進行刻意貶低,甚至使用了 “dictatorial(獨裁的)”這種意識形態及批判色彩濃厚 的詞語?!都~約時報》針對中國領導人及疫情期間的敏 感話題大做文章,不僅帶有強烈的主觀、偏見成分,更有 可能引導國際輿論對中國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產生不利影 響。

(五)意識形態

美國國家利益和對外戰略是《紐約時報》新聞架構 的基礎和根本影響因素,作為一份突出政治精英視角、兼 顧公眾認知的新聞媒體,《紐約時報》與美國政府形成 了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關系 [3]。在涉華報道中多 見的是《紐約時報》以資本主義國家的價值觀和理念來 “審判”與中國相關的新聞事實,意識形態傾向非常濃厚。

“Communist”(共產主義 者、共產黨員)一詞在 美國媒體涉華報道中是一個使用率極高的詞匯,《紐 約時報》也不例外。在所統計的 78 篇針對新冠肺炎

疫情的涉華負面題材報道的核心片段中,有 20 處引 用了“communist”一詞。在美國新聞報道的語境中, “Communist”這一詞匯蘊含著濃厚的意識形態傾向, 是體現冷戰思維的政治符號?!都~約時報》將中國領導 人、中國政府等中性詞匯用“communist”等來代替,在 涉及中國政治的報道中將“China”稱作“Communist China”,頻繁使用在英語國家中充滿敵意與刻板印象的 詞匯“communist”,強化了讀者、受眾的意識形態偏見。

三、“失當”背后的報道邏輯

作為一家行業內認可度極高的專業媒體機構,《紐 約時報》關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涉華報道中為什么屢屢出 現“失當”的負面題材報道?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響和 左右著《紐約時報》的新聞報道?針對上述疑問、基于 報道內容,我們試圖去發現其中的報道邏輯。

(一)政治邏輯

“新聞報道已成為上層建筑領域中控制、操縱社會意 識的得天獨厚的一種意識形態,人們沒有理由、也無法回 絕它的意識形態性質?!盵4]87《紐約時報》對中國產生偏 見的根源在于政治邏輯下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的 偏見不僅表現在其選題、內容、觀點等宏觀層面,還表現 在遣詞造句等微觀層面。美國媒體在報道與美國從文化 背景到政治制度都截然不同的中國時,受到自身政治立 場的影響,使用極具意識形態偏見的詞句,意圖使受眾的 認知、態度與《紐約時報》的立場、觀點保持一致。

由于中美兩國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上的根本差異, 以及冷戰思維的余存,美國視正在崛起的中國為強大的 競爭對手。這不僅表現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在涉華報 道中,《紐約時報》多有摻雜偏見和負面情緒,針對中國 話題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批判,并將中國媒體看作是威權 控制下的宣傳機構,試圖通過控制和引導國際輿論來打 壓中國的話語權,妖魔化中國形象,進而削弱中國在國際 上的輿論地位,以遏制中國的崛起。

(二)商業邏輯

美國新聞媒體在內部運營和新聞的報道及選擇上都 完全遵循商業化的運作,賺取更多的利潤是美國新聞媒 體運營的主要目的,因此在新聞題材的選擇上會傾向于 被認為能夠帶來高關注度、話題性的那些選題。隨著媒 介技術的進步和商業化進程的發展,美國媒體競爭愈發 劇烈。作為美國專業媒體機構的代表,《紐約時報》也 不例外,為了減小新興媒體機構、社會化媒體的沖擊,《紐 約時報》進行多種嘗試以保有受眾。由于內容端正嚴肅 的政治新聞及社論等會被認為較為乏味、枯燥,此類新聞 讀者也多局限為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的人群,因此媒體對 政治新聞的報道出現了較大的變化——為了增加政治新 聞的吸引力,《紐約時報》在報道時增加了戲劇性沖突 或采用娛樂報道的形式,轉變新聞的報道方式,試圖使政 治新聞更具可讀性和趣味性。

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不僅經濟實力逐漸壯大, 已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在國際事務與全球治 理上的話語權逐漸增強,在國際上形成了一個負責任的 大國的形象。中國與世界舞臺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美國之間的微妙關系一向受到世界各國的矚目,這不僅 是兩大世界經濟體的較量,還暗含著兩種意識形態的較 量?!都~約時報》在報道有關中國話題的新聞時,為了吸 引國際上更多受眾的關注與興趣,刻意制造熱點,著重選 擇沖突、爭端等極具沖擊力的事件,使用更具爭議性的報 道角度,采用更戲劇化的寫作手法對事實進行處理,從而 更大程度地博取眼球、吸引流量,從而達到獲取充足利潤 的商業目的。

(三)“專業”邏輯

“新聞專業主義”是 19 世紀中后期在美國興起的資 產階級新聞職業意識形態。它的核心理念一是強調新聞 的客觀性,二是強調新聞媒介和新聞工作者的地位和作 用具有獨立性,并強調傳媒的社會功能、新聞工作者的社 會責任和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 [5]。

“新聞專業主義”要求新聞工作需遵循客觀、公正、 真實、全面的原則,而正如前文述及,《紐約時報》關于 新冠肺炎疫情的部分涉華報道缺乏完整和可靠的信源,

導致相關報道出現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等情況,可見在針 對新聞事實的采訪和編輯過程中,采編人員自覺或不自 覺地忽略了以實證科學的理性標準評判事實真偽的原 則,使部分未經證實的言論出現在報道當中,這無形中就 影響了受眾對客觀事實的認知與判斷。

此外,《紐約時報》的部分報道還夾雜著強烈的主 觀意識色彩,在報道新聞事實的過程中新聞工作者沒有 恪守客觀、公正的原則,使用一些有誤導性甚至煽動性的 言論,違背了“新聞專業主義”的職業精神。

(四)“民主”邏輯

隨著 19 世紀美國獨立的大眾報刊的崛起以及“新 聞自由”概念的推動,美國的新聞媒體成了獨立于政府、 政黨和利益集團之外的“第四權力”,這種獨立于任何權 威之外的新聞從業理念在資本主義國家廣為奉行。然 而,他們也將這種獨立進行了無底線的濫用與放大,以至 于時常打著拯救“民主”的旗號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 在進行他國報道中,《紐約時報》習慣利用美國奉行的 價值觀理念和行動準則來衡量,將美國的政治、社會制度 視為參考標準,有意無意地傳播美國的民主自由理念,用 一種上帝視角來審度其他國家尤其是與美國政治制度、 意識形態迥異的國家,因國家體制、政治制度和新聞事業 的差異,而否定與己相異的新聞理念,甚至上升到公共利 益、民主法治層面。

在報道中國時,缺少民主、人權、新聞自由、言論自由 等論斷已成為《紐約時報》等西方國家媒體以客觀報道 中國為說辭中慣用的概念,也正是在這樣的新聞生產及 傳播過程中,凸顯了他們令人費解的“雙重標準”。同為 封城,《紐約時報》3 月 8 日在報道武漢及中國其他城 市時,評價中國“讓人民付出了生活自由和個人自由的 巨大代價”;而在報道意大利的封城行動時則表述為“冒 著犧牲自己經濟的風險在阻止這場歐洲最嚴重疫情的蔓 延”,兩條信息的發布時間僅僅相隔 20 分鐘。同為封城,《紐約時報》以偏見將中國描述為“反人權”的,而將意 大利塑造為“崇高的”,其基于民主、宣揚民主、實踐民主 的邏輯究竟為何?

也正是由于上述報道邏輯的“一以貫之”,才讓我們 不斷地、尤其是在中國面臨重大事件時看到《紐約時報》 充斥著失當與悖論的涉華負面報道。

四、結語

考察美國本土疫情大規模爆發以來《紐約時報》的 部分負面報道可以發現,雖然該報也會批評美國領導人、 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間的言論和舉措,但從題材選擇和遣 詞造句上可以看出《紐約時報》對美國本土的負面報道 相對更為客觀,所選擇的新聞事實也都是有據可尋,鮮有道聽途說和斷章取義。同時,《紐約時報》的行文中不 乏對美國公共衛生、教育和文化經濟等問題的擔憂,在陳 述事實和批評揭露的同時還敦促政府積極制定政策、采 取措施來應對這場全球性的公共衛生事件。這有力地印 證了《紐約時報》報道中國時的失當并非無意而為之。 從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 ?4月 21 日發布的調查報告《新冠疫情期間美國對中國的 負面態度增長》可以看出,疫情期間美國民眾對中國持 負面態度的比例增長到 66%,創下自 2005 年首次調查以 來的新高。中國的經濟、人權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成為導 致美國民眾對中國負面評價增多的主要因素。該調查還 顯示,美國民眾在中國疫情逐漸好轉、美國疫情逐漸惡化 后,仍未改變其在中國疫情初期時產生的負面印象。由 此可見,美國媒體在中國疫情爆發初期的報道嚴重影響 了民眾對事實的判斷,導致偏見和歧視愈發深刻,直接影 響民眾對中國的態度。

但是,事實勝于雄辯。從 3 月中旬開始,曾經被《紐 約時報》進行片面報道、夸大報道的中國抗疫措施與行 動正逐步在中國多地取得階段性勝利。隨著 4 月 8 日武 漢迎來解封之日,新冠病毒引發的疫情已在中國得到了 有效的控制。而時至美國東部當地時間 4 月 28 日,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確診人數已達 98 萬之多,并成為首個單日死亡人數超 2000 人的國家。因此,我們撰寫此文, 目的并不是否認負面報道這種新聞報道形式的存在合理 性,然而如果借以負面報道的名義進行不以客觀事實為 依據的新聞生產,則應予以抵制與回擊。

注 ??釋:

①世衛組織總干事 2020 年 6 月 24 日在 COVID-19 疫情媒體通報會上的講話 [EB/OL].https://www.who.int/zh/dg/speeches/detail/who-director- general-s-opening-remarks-at-the-media-brie?ng-on-covid-19---24-june-2020.

②此處引用丁柏銓教授原文所用的“負面新聞”提法,依據也 在該篇論文中:在新聞學語境中,“新聞”在許多情況下可 用“報道”指稱,因而可將“負面新聞”視為與“負面報道” 大致相同的概念(P130)。

參考文獻:

[1] 張威 . 中西比較: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 [J]. 國際新聞界 , 1999(1).

[2] 丁柏銓 , 陳相雨 .“負面新聞”及相關概念辨析 [J]. 南京社會科學 ,2010(1).

[3] 劉恩東 . 冷戰后《紐約時報》涉華政治類報道的意識形態 傾向分析 [J]. 當代世界 ,2015(7).

[4] 劉建明 . 宏觀新聞學 [M]. 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1. [5] 郭鎮之 . 輿論監督與西方新聞工作者的專業主義 [J]. 國際新聞界 ,1999(5).

作者簡介:寇紫遐(1973—),女,漢族,天津人,西安外國 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新媒體及品 牌傳播。 胡青(1996—),女,漢族,廣東深圳人,單位為 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學院,研究方向為國際廣 告公關。 李顥天(1997—),男,漢族,山東泰安人,單位 為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學院,研究方向為傳播 學。

(責任編輯:朱希良)

猜你喜歡
紐約時報負面新冠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寧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愛生命,遠離“新冠”
遠離負面情緒
正面的人和負面的人
論負面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