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念性場所表達人文精神的景觀營造手法研究

2020-08-28 11:35洪麗蔡佳淇
現代園藝·綜合版 2020年8期
關鍵詞:場所精神紀念性營造

洪麗 蔡佳淇

摘? ? 要:紀念性場所是承載人們緬懷沉思的精神場所。對紀念性景觀營造手法的研究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場地的景觀效果,實現在紀念場所的物質載體設計中激發觀賞者的情感體驗。以景觀設計邏輯思維為基礎,通過現狀分析和經典案例文本解析,歸納紀念性園林中如何通過景觀設計營造場所精神。研究結果表明,紀念性園林設計應以周邊環境為切入點,在確定物質空間的精神表達的基礎上,合理組織設計語言,同時考慮材料及光影結合設計來提高場所體驗性感知。

關鍵詞: 紀念性;場所精神;景觀設計;營造

紀念性景觀承載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文化,可視為人類歷史的見證。紀念性景觀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種“祭祀”活動。在古代,人們將神秘陌生的大自然當作神靈來供奉,如春秋時期為祭祀西方之神白帝而設立的“西畤”和“鄜畤”等。到后來,祭祀的對象愈來愈多樣,祭祀的空間也隨之變化,大到君王陵墓小到氏族祠堂,其形式變化多樣,祭祀的內容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如今紀念性景觀的主要類型有陵墓、紀念碑、紀念性雕塑、紀念性公園、遺址公園、名人故居、宗教建筑、民俗風情園等。

紀念性景觀承載著人們對自然和先賢的崇敬和思念之情,其中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遠遠超越了其物質形象,具有物質性和抽象性特點。建筑設計師齊康老先生曾指出:“紀念性的本質是紀念過去,表現歷史,并希望這種表現得到延續”[1]。隨著城市的發展,紀念性景觀作為人類紀念情感的表達和物化形式越來越受人們重視。本研究以紀念性景觀的特點為切入點,分析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經典案例的紀念性景觀的功能和精神內涵表達形式,總結歸納出紀念性場所景觀營造常用的幾種設計手法。

1? ? ?國內紀念性場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紀念活動的場所從祠堂擴展到寺廟和陵墓,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紀念性景觀。中國人受傳統思想影響,對陵墓、祠堂、墓園等紀念場所常心存避諱和敬畏的心理。陵園、墓園等場所一般地處比較偏遠,平常人煙稀少且周圍環境相對幽靜,常給人 “陰冷”和“陰暗恐怖”的印象。目前國內很多陵園和墓園存在因規劃不當造成的土地利用率低和使用功能單一的現象,尤其是園內景觀參差不齊、景觀設施年久失修、景觀缺乏情感共鳴等現象比較嚴重,導致園內的紀念性景觀未能發揮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思想教育作用。而紀念性公園是指“具有一定的紀念實體物質,承載了一定歷史文化價值,以紀念歷史事件、人物為主而建的公園。它具有雙重屬性”[2],不少紀念性公園紀念主題鮮明,但寓教于樂的景觀設施嚴重缺乏,景觀分布時間軸線也不明確,場所精神的表達缺乏時代特征等問題。

紀念性景觀的主要功能為紀念或緬懷某段歷史、某個故事或人物。因此,如何準確地表達歷史事件,如何用標志性景觀作為視覺引導,如何用設計語言引起觀賞者的情緒波動和共鳴,是當代紀念性景觀設計師重點要考慮的問題。

2? ? ?紀念性景觀設計與環境的融合

紀念性場所不僅是實體物質場所,也是承載人們緬懷沉思的精神場所,通過紀念性景觀寄托情感和表達記憶。紀念性景觀絕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環境中,其設計靈感也常常來源于周圍環境,因為自然的山川植被比人工造景更能打動人心。

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講究的是順應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當代我國紀念性景觀汲取“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形式上愈來愈趨于簡約抽象,更加注重寓意和周圍環境的融入。尤其是紀念性園林,是人們進行紀念活動的場所,也是休閑游憩的場所,對環境的布局主要圍繞紀念性的心理感受和行為來開展。如南京中山陵和唐山地震遺址公園,作為紀念革命先驅和紀念某件具有當地文化傳承意義的歷史事件場所,在注重場所精神的前提下通過紀念性景觀與環境的融合表達更深層次的紀念意義和對生命的思考。

在國外,紀念性場所運用極少的元素來表達豐富的精神內涵。如瑞典斯德哥爾摩森林公墓,也是將建筑、山丘、森林融為一體,創造與原有自然環境和諧卻又獨特的靈魂安息場所。如美籍華裔建筑師林瓔設計的越戰紀念碑,突破傳統以“大地裂開接納死者”為設計概念,將3m高的“人”字形碑體植入大地,象征著戰爭留下的無法愈合的傷痕,給人強烈的震撼力[3]。又如越戰紀念碑巧妙運用逐漸下沉的地形元素來表達大地深深的傷口,讓到此場所的參觀者對陣亡者產生無限緬懷的情懷。

3? ? ?紀念性場所設計中空間的組織

3.1? ?紀念性景觀的敘事表達手法

自篆刻在獸骨上記錄王室占卜事跡的甲骨文,逐漸發展到石材上篆刻文字的墓碑、銘文碑,均為紀念性空間記錄人物生平或歷史事件的一種形式。如今,景觀設計領域也開始借鑒文學藝術敘述事件手法來表達紀念性空間。紀念性景觀空間的敘事表達將人帶到事件角色中來感受歷史,體會角色所思所想及激發人的情感,從而在觀賞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敘事設計以物象環境等來隱喻人物性格或強調事件的某一特征,此類設計手法包含“時間”“空間”和“情感”3個要素[4]。其中時間是引線,空間有組織地穿插在時間線上,形成有組織的空間序列,不同的空間講述著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參觀者順此序列一步步了解人物生平或歷史事件,畫面逐漸在腦海中形成,恍若身臨其境。如青海原子城紀念園,將倒敘的寫作手法吸收融入到景觀設計中,當人們俯身看鑲嵌在地上刻著“596”字樣的石板時便打開了“研制原子彈”故事的序章,在這中間穿插著5組鋼板以及定格畫面的雕塑,無一不展示著原子彈研制的艱辛,其中以百米長的鋼板墻帶圍合成的下沉空間作為小高潮,空間中隱藏著2組情景化雕塑無聲地講述著他們的故事,最終以“和平之丘”作為整個空間的高潮,一種寧靜感油然而生,以達到紀念園和平教育的目的。

3.2? 紀念性空間形式語言的組織

景觀空間的形式語言超越了直接的文字表達,讓人從精神層面感受到情感氛圍,再從物質層面探索回想事件歷程,以此表達對事件結果的態度及事件映射的教育意義。在紀念性景觀設計中常常借用形態各異的空間的“走勢”語言來強調設計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以及營造的精神空間。

例如在古代,為了展示君王至高無上不可侵犯的地位,陵墓布局采用上升的趨勢,表現出崇高、肅穆和永恒的氛圍。因為上升趨勢會使人產生接近天的神秘想象力,視線的盡頭即最高點的位置除了表達雄壯形象外,還被視為權威、希望和理想的象征[2]。例如,在貴州中關村紅軍墓長征紀念園中,設計師將主要景觀路縮窄拉長,形成2.5km長、0.6m寬的長條狀矩形空間,給人向前的趨勢和悠遠延綿的感覺,象征著艱辛漫長的紅軍長征路,讓人沉浸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久久不能忘懷。南京中山陵也是順應地勢形成上升趨勢的空間,在此基礎上設置一連串的仰視觀景平臺引導人們向上看,強調了孫中山先生崇高形象,并讓人肅然起敬。[5]

在紀念性廣場中,圓的形態常常用來比喻和平:比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附屬的橢圓形紀念廣場,寓意中國抗戰勝利以及和平“圓滿”的愿景(如圖1);比如法國的追憶之環(Ring of Remembrance),此環體內由500個刻著逝去士兵名字的金屬折面組成,寓意人們相互牽手而圍成一個和平之圈,代表團結與永恒(如圖2);如美國9.11國家紀念廣場的坑洞瀑布水景池,設計者運用象征性符號語言來表現出9.11事件對于美國的災難性打擊和傷害,用象征性強烈對比的手法突出整個景觀的主題理念之“倒影缺失”。光陰在這里靜止,它凝固了災難的痛苦從未遠離,一直靜靜地等待人們來撫慰、冥想、悼念(如圖3)。

3.3? ?紀念性空間的形式語言的組織

紀念性公園的景觀中植物材料作為重要的景觀元素,具有象征、美化、構筑空間的作用,同時可作為場地背景來營造氛圍。中國古典園林中常運用不同的植物材料暗示園主人的心境與品性,如松竹梅隱喻“歲寒三友”,梅蘭竹菊隱喻 “四君子”。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園林設計中運用的材料也漸漸趨向多樣化,將人物性格或歷史事件特性物質化,使得紀念性景觀更加生動。紀念性景觀設計除運用石材、木材以外,玻璃、金屬等新材料的出現使場所精神表達更為準確且富有意義。如為了紀念在美國的俄克拉荷馬爆炸中死去的人們,在為此建設的紀念性公園中開闊草坪上布置了168把用玻璃鋼做的椅子,以此來紀念168名在爆炸中的罹難者[6]。

紀念性景觀中材料的組合搭配產生的不同變化常用來表示被紀念人物或事件的特性。如戴安娜王妃紀念園中的閉環流泉是由多個不同紋理形狀的淺色石材制成,這些特定設計的紋理使得景觀水展現動靜不同的狀態,以此來反映戴安娜起伏的一生。又如婦女選舉權紀念園中,采用鍍膜的金屬管材所構成的橫縱條紋, 用來寓意婦女選舉運動的歷程[7]。另外,紀念空間也可以利用材料的通透性影響人的心理。如在阿默斯福特集中營國家紀念館中,其餐廳設計采用大面積的玻璃墻象征著集中營的觀察控制,使參觀者感受集中營受害者“被監視”的不安全感,而像混凝土這樣厚重非通透的材料會給人以平和安定的心理感受。

4? ? ?紀念場所設計發揮互動體驗的魅力

強調感覺體驗,并承認差異化認識的合理性,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特征,而互動體驗式紀念性景觀正成為讓人自主地沉浸到設計師營造的精神空間里的絕佳設計手段。目前,大多數紀念性場所因其嚴肅莊重的風格特征,景觀往往以靜態示人。對于觀賞者來說,場所信息的傳達方式變得單向且被動,其參與度也大大降低。倘若能改變信息的傳達方式,使景觀隨著人的行為變化而變化,引發人們強烈的主動探索欲,那么,由此產生的記憶會更加深刻難忘。例如,林纓設計的民權運動紀念碑(Civil Rights Memorial),是由一面墻和一張圓盤桌2部分組成,水流緩緩順墻而下并在圓盤桌上形成一層薄薄的鏡面水膜,當人們伸手觸摸盤面上刻著的民權運動的發展史,水經由手兩側如同淚水灑落,顯露出未經拋光的粗糙大理石面時人們便會銘記平等的來之不易(如圖4)。又如戴安娜王妃紀念園中象征戴安娜王妃性格的閉環噴泉,則是通過營造變化豐富的水流吸引參觀者戲水,從而加深對戴安娜王妃的懷念(如圖5)。

5? ? ?借助光影的表現力

在藝術領域,光影是作為一種基本創作素材而存在。無論東方的山水寫意還是西方的風景寫實,藝術家都將光線作為人與大自然對話溝通的重要方式。同樣,紀念性場所中常借助不同強度的光線來渲染紀念氛圍。如埃及昭塞爾金字塔,祭祀廳堂與門廳中間的連接是一條幾百米長的甬道,來此朝拜的人們通過這個狹窄黑暗的甬道踏進祭祀廳堂的院子時,就會猛然看見坐在燦爛陽光下的皇帝雕像,不由地產生一種從現世走到了冥界的假象,令人震撼,說明古埃及人早已學會利用光線的明暗對比來創造深層次的意境。

同時,光影的出現也讓材料更具表現力。如中世紀的歐洲,哥特式教堂建筑常借助光影來渲染莊嚴神秘的氛圍,伴隨著太陽的上升和下落,光與影時刻發生著不同的變化。如室內多采用大型的印花彩色玻璃,當柔和的光穿透時,神的圣潔神秘與至高無上就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在紀念性場所設計中運用光影的美學,可以創造更深刻的情景意境,光影的出現也讓此刻的紀念更加具有意義,更加打動人心。

6? ? ?結語

紀念性景觀是歷史和文化的承載,其設計手法也是多變的,設計師應不斷地將理論與實踐加以磨合并終身學習。通過對紀念性景觀典型實例分析和歸類,總結出紀念性場所景觀設計要點如下:要將與周圍環境融合作為設計的首要考慮因素;在展示歷史事件或場景時,可以采用文學或電影藝術敘事表達手法作為輔助;通過組織不同形式的空間營造不同的場所精神內涵;選擇合適的材料以隱喻人物性格或歷史事件的特性;設計要考慮人的體驗感受;結合光影變化、聲音和色彩處理,準確表達紀念氛圍。

在紀念性景觀設計中,設計師更應注重以人為本,結合場地周邊環境全方面地考慮景觀布置,運用科學和藝術的手段,營造美好友善的紀念場所環境,達到與游人情感的連接,安撫悼念者的思緒,并吸引游人前來游賞,同時緩解周邊綠地的承載壓力。

參考文獻:

[1]齊康.紀念的凝思[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2]任留柱,陳思.淺析紀念性公園設計中的人性化表現[J].中國包裝工業,2014(18):60-61.

[3]丁奇.紀念性景觀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3.

[4]劉濱誼,姜珊.紀念性景觀的視覺特征解析[J].中國園林,2012,(03):22-30.

[5]彭小柯.環境景觀的體驗心理研究[J].城市周刊,2019(22):65-66.

[6]吳育強,王澤文,范武波.紀念性公園中景觀元素表達及設計[J].熱帶農業科學,2019,39(09):81-87.

[7]張紅衛,向榮.漫談當代紀念性景觀設計[J].中國園林,2010,(09):38-42.

[8]Rie Maki,Tomoko Niihata.Landscape design in Hiroshima Peace Memorial Park:Transition of the design by Kenzo Tange[J].Japan Architectural Review,2020,3(2):193-204.

[9]張偲偲.紀念性景觀設計初探[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02):80-82.

[10]陳子雋.紅色文化紀念性景觀空間研究——以寧鄉劉少奇故居紀念園景觀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02):83-84.

[11]郭泗亭,孫久蘭.探討園林景觀設計中的空間尺度[J].現代園藝,2019(22):94-95.

[12]張清海,張雨馨.基于視覺感受的紀念性景觀空間序列研究——以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為例[J].中國園林,2019,35(08):55-60.

[13]馮作萍.符號互動理論在紀念性景觀中的運用——以南京“美齡宮項鏈”為例[J].現代園藝,2018(19):124-125.

猜你喜歡
場所精神紀念性營造
誠心為“僑” 營造“家”溫暖
2021年山西將完成營造林26.67萬公頃(400萬畝)
擅長營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園林植物景觀的場所精神探究
“場所精神”的回歸
營造方寸
紀念性景觀的地被植物及其景觀特色研究:以南京市雨花臺風景區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