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荒野景觀營造策略研究

2020-08-28 15:52董晨王梓
現代園藝·綜合版 2020年8期

董晨 王梓

摘? ? 要:近年來,荒野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的作用逐漸被生態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各領域的學者所關注。城市荒野在建立人與自然的聯系、促進人類身心健康、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服務方面具有重要和獨特的價值。然而,目前人們對城市荒野的研究多集中在荒野價值探析及戰略性處理策略,少有涉及實際案例的具體設計策略研究。以江洋畈生態公園為例,提出對城市荒野景觀營造策略。

關鍵詞:城市荒野;生態公園;野性之美

1? ?城市中的荒野景觀

城市荒野指的是城市中人類沒有或者極少干預的區域。這個區域的生態系統完全按照自然規律進行演變[1]。Jorgensen和Keenan將城市荒野(urban wildscape)定義為:城市中自然主導的土地,尤其是在自然演替過程中出現植物不受限生長的土地,包括自然綠地、河流廊道、閑置地、棕地等[2]?;囊暗母拍钜蚱鋸碗s性被西方學者分為了初級荒野與次級荒野2類。初級荒野是由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為主要內源動力激發出的自然狀態,多指無明顯人為干預痕跡的荒野環境;次級荒野側重于原生動植物在適宜的生境條件下回歸并重新掌控生態系統的狀態,即區域內的人為干預終止后,還原自然狀態,也就是自主發生了長期次生演替的閑置地[3]?;谏鲜龆x,可以得到城市荒野的特征:具有自然荒野面貌的城市遺留地。

城市中荒野景觀的價值:展現城市本土風貌特征及自然演替進程;提供生態服務功能,保護鄉土動植物,為其提供棲息地,保持了生物多樣性;荒野具有獨特的自然風貌,使人感受狂野生長的植物之美,逐步找回人與自然的互動感,使人類親近自然,尊重自然。此外,荒野性質的生態公園可以作為自然教育基地,激活青少年的自由與獨立個性,釋放天性,建立青少年與大自然的聯系。

2? ?江洋畈生態公園的發展歷程

杭州江洋畈生態公園位于西湖風景區玉皇山南麓,總面積約20hm2,原是大慈山、錢王山之間的山谷,南眺錢塘江,周邊有眾多歷史遺跡。江洋畈生態公園2010年完成建設正式開園,是杭州市第一個以生態公園命名的公園。

2.1? ?次級荒野狀態的疏浚場

1999~2003年間,西湖疏浚的約100萬m3的淤泥輸送到了這里。經過了數年的時間,這個被人遺忘的地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泥土沉淀后,表層水逐漸排走從而使淤泥中休眠的種子陸續萌發而呈現出明顯且有趣的演替過程。這個淤泥庫變成了一片茂盛的沼澤林地,由于沒有人類干擾,許多動植物在這里繁衍生息,呈現出一片雜亂卻富含生機的荒野景觀,這意味著該地區具有生態保育和自然教育的潛力。在過去10年時間里,江洋畈地區十分生動地展現了自然在人類干涉后的自我修復過程,這是自然演替的力量,生態公園應當以科學的手段延續這一過程并以恰當的方式讓公眾了解。

2.2?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公園

江洋畈地區經過了數年的自然演替后,西湖景區于2008年對淤泥庫進行規劃建設,最終決定以低干預,盡量不破壞原有生境的狀態下,迎合區域內部動植物生長的方式建成了生態公園的模式。通過對江洋畈地區自然生態系統的更新,激發場地自身的活力,并增加了適量的公共服務設施,將其建造成為一個保留原生自然特征、具有生態多樣性的低維護的生態公園,同時也給大眾提供了一個休閑、游憩的自然教育場所,帶來獨特的美學體驗。

3? ?江洋畈生態公園荒野景觀設計策略

在以次級荒野為背景的生態公園設計中,除了對荒野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維護江洋畈地區的自然演替過程,也要考慮到公園基礎建設,以保障游覽的安全和方便,成為一個公眾休憩、游玩和進行自然教育的場所,所以自然與人工建造痕跡之間的平衡至關重要。

3.1? 生態自然設計手法,尊重場地,追求自然野性之美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即要遵循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運行,不必去干預自然的運行,不做不必的事。設計師面對江洋畈地區復雜的地形地質結構,大膽采取了這種“無為”的設計手法:保留基地絕大部分現狀,保持淤泥庫原生的生態系統,保持當地動植物的自然生長狀態,不投入大量的水、能源、殺蟲劑和化肥等進行高消耗的維護。

江洋畈生態公園的設計思路是利用好淤泥庫繁茂的植被,通過整理,展示該區域從淤泥庫到各種植被分布的自然演替過程和區域內特有的生態系統[4]。首先清理雜亂無章的有害藤本植物和死亡植株,把一些植被生長較好的區域劃分出作為自然演替的樣本,不進行人工干預,這個區域被稱為生境島,用耐候鋼將生境島外的植物隔絕起來。生境島之外的地方通過適當地疏伐喬木,主要是繁茂的柳屬類植物,為健康植株留出生長空間,同時為林下地被創造適宜的生長條件。引入部分可以吸引昆蟲和小型動物的灌木和地被,為小型動物和昆蟲提供良好的棲息地,由此增加生物多樣性。調整微地形使雨水匯集到低洼處,恢復部分沼澤濕地,與原有蘆葦塘聯系起來,創造更加豐富的生境條件。較少的人為干預,遵照自然規律使生物自然演替,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的生態原則。

3.2? ?低影響、低維護的建設,保護自然生態

生態不是一種符號,任何人工的材料都代表不了生態。材料的加工、建設都會消耗資源,如果有材料可以在潮濕的環境下堅固耐用、不怕蟲蛀、安裝輕便,減少施工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那么這種材料就是生態的。

在江洋畈生態公園的基礎設施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首先想到了木棧道、茅草亭和木橋。西溪濕地采用了這樣的景觀設計,顯得更加簡樸和富有野趣,但是江洋畈環境和地質情況十分復雜,最終使用了大量的金屬材料,建筑、棧道、坐凳,包括生境島的圍擋和標識系統使用的都是鋼材、鋁合金和鋁鎂錳金屬,形式簡單,施工方便,可預制加工好后現場安裝,減少了施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除了基本結構外,并沒有細節裝飾。

在植物景觀營造上,多選擇鄉土植物或抗性較強的植物,擴繁一些觀賞性強的原生植物,如毛草龍、地筍、大狼杷草等;同時,通過調節水位的方式控制一些觀賞性不強且強勢的原生植物,如葎草、冷水花等。這些措施在堅持適地適樹的設計原則上兼顧荒野景觀以及荒野生態,從而平衡了自然野趣體驗與保護當地生態的相互關系。

3.3? ?人與荒野的積極互動,促使公眾了解并保護荒野

自然界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客觀世界,那么人類在自然中的文明和諧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囊熬坝^的保護與營造,不僅要依靠政府和管理部門的宣傳完善,還要依靠群眾對自然荒野的了解和對環境保育重要性的認同。城市荒野保護應該成為公眾參與保護的重要部分。生態公園應當是一座生態博物館。公園內設計有科普展示系統,由98塊科普展示牌展現給游人,包括江洋畈生態公園的歷史、地理變遷、生態系統、植被種類、動物種類、生境條件等。今天,江洋畈生態公園已經成為人們欣賞自然的休閑場所、孩子們的自然教育課堂,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生態園。

江洋畈生態公園的設計通過有效的生態修復,歸還原生動植物的舊日家園,同時滿足市民生活、學習、健身的需要,著眼于雙方面的有機結合與互相促進:尊重植物的生境,提高動物棲息地的質量,梳理市民與自然的親和面,寓教于樂地向年輕一代介紹原生生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嘗試對青少年進行自然教育,提供親近自然的機會和方法,讓他們了解自然,熱愛自然,并進一步保護自然,人類與荒野的良性互動,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4? ?結語

江洋畈生態公園是以自然荒野為基底建造的,是中國近些年來極具代表性的生態公園案例。在一定意義上是對城市邊緣閑置地塊所進行的保護場地自然生態,立足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園林形態的新嘗試。此方案無論從設計建設還是后期維護的策略,都向城市決策者提供了城市荒野轉化為生態公園的實踐經驗,可視為荒野資源在城市建設過程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的成功案例,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國公眾對城市荒野轉型的認知,而且展示了生態主義浪潮下“設計結合自然”的另一種可能性。

參考文獻:

[1]王向榮.城市中的荒野[J].風景園林,2019,26(8):4-5.

[2]JORGENSE A,KEENAN R.Urban Wildscapes[M].New York:Routledge,2012.

[3]王晞月.城市縫隙:人居語境下荒野景觀的存續與營造策略[J].城市發展研究,2017,24(7):11-16+24.

[4]王向榮,林箐,李洋,等.江洋畈生態公園[J].城市環境設計,2019(01):188-20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