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青年生育情況以及其影響因素的統計分析

2020-09-10 08:15吳錦秦夢婷劉振曾璐俊張承康
新教育論壇 2020年18期
關鍵詞:生育意愿育齡婦女多元

吳錦 秦夢婷 劉振 曾璐俊 張承康

摘要:人口學家W.Lutz提出了“低生育陷阱”的概念,由于生育成本和思想觀念的轉變,人口出生率會持續下降無法逆轉,現如今,即使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的背景之下,人們的生育意愿仍舊普遍偏低,晚婚晚育的趨勢持續高漲,特別是青年一代。為了進一步探究當代青年的生育情況以及影響生育決策的因素,本篇文章分析所收集的3804份調查問卷,通過對問卷的描述性統計初步了解當代青年有關生育方面的現狀,并從社會因素(如性別、年齡、學歷)、經濟因素(如收入)等多方面去考量,并建立多元Logistic模型,深層研究這些因素對生育年齡與生育意愿的影響。

關鍵詞:生育率;育齡婦女;生育意愿;多元;Logistic;模型

1研究背景

中國的人口出生率經歷了七十年代的快速下降、八十年代的波動,從九十年代開始緩慢下降,時至今日,已經進入低生育水平下的后人口轉變時期。穆光宗在《當代青年的“恐育”心理和生育觀》[1]中指出現階段的青年生育已趨向于“被動性晚婚晚育”與“選擇性獨生優生”模式,婚育文化被改革開放的重鑄,極晚婚、極晚育、極少育的趨勢導致現如今生育率低迷,近幾年“全面二孩”政策的出現使生育率提高,但是“一孩”的數量卻有較多下降,伴隨著生育率的降低,老齡化社會也將會加快進程。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5388萬人,已經占到總人口的18.1%[1],但是出生人口僅僅1465萬人,生育率為建國以來最低水平。眾所周知,我國目前還屬于正在發展中國家群體,按照建設社會,謀求發展的趨勢,出生率不應如此之低。而且近幾年來,我國老年化趨勢愈演愈烈,亟需新生人口沖淡老年化的趨勢,所以如此之低的出生率是一個很嚴重的、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年輕人口的缺失與老年人口的增加會導致社會養老體系負擔加劇,而根本原因來自于社會勞動力的補充跟不上流失數量。

雷敏在《我國人口生育率影響因素的統計研究》[2]從經濟角度出發統計分析了生育率的影響因素,認為婦女受教育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人口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促進經濟發展與改變社會階層對教育占有的不平等模式是穩定生育率的關鍵。在方汝燕關于《基于logistic模型下的安徽省育齡婦女意愿研究》[3]中指出調查對象的現有子女數、平均理想子女數、計劃子女數均低2個孩子,究其原因主要是“經濟負擔”與“養育孩子費精力”。

生育是有成本的,我國社會的快速轉型導致生養生成本快速升高,許多年輕人不是不想結婚生育,而是因為城市生活成本已經過高,“生得起,養不起”是年輕人晚婚晚育甚至不育的原因之一,高房價抑制了生育意愿,生育焦慮指數高漲,尤其是“421”家庭的子女,自身的生存壓力巨大,已經無力再承擔更多,這表面上是人口問題,實際上是社會、經濟、文化等問題的疊加。

2描述性統計分析

2.1自然屬性

此次問卷調查的年輕人年齡分布18-23歲占了65.6%,而24-29歲的人占20.5%,30-35歲的僅占13.8%;在性別比例上,男生1331人,占比35%,女生2473人,占比65%;在是否是獨生子女方面,有1708人是獨生子女,占比44.9%,而非獨生子女2096人,占比55.1%,而通過年齡段和是否是獨生子女交叉列聯表分析得到Gamma系數為0.208,概率P值均為0.000<0.05,因此拒絕兩變量無關的原假設,也就是說年齡段和是否是獨生子女是相關的。從表中可以知道大部分的18-23歲年輕人是獨生子女他們是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出生的一代,而更早的則是80年代或90年代初中期出生的人。這也側面反映了剛剛進入新世紀的一代,獨生子女的比例也越來越高。

2.2社會屬性

本次問卷中通過對年齡段與職業的交叉分析表可以得到,概率P值均為0.000<0.05,因此拒絕兩變量無關的的原假設,也就是說年齡段和職業是相關的。本次調查的18-23歲年輕人里有2179位是學生,所占比例達到該年齡段的87.3%,可以側面說明這個年齡段的大部分人都還沒有進入社會工作的經歷,沒有過大的經濟壓力,而24-35歲的人則大部分都已經進入了社會工作,因此形成了對比差異。

從學歷上看3.7%的人是初中及以下,而19%的人屬于中專和高中學歷,高達73.6%的人是本科及大專學歷,而僅有3.7%的人是碩士及以上。

從月收入上看,大部分人的月收入在3001-5000元和5001-8000元區間內,分別占比28.3%和27.4%,而有15%和15.2%的人在8001-10000元,而3000以下和選擇其他的人僅占7%和7.2%。

在最為關鍵的生育年齡方面,只有1%的人想在20-22歲生育,而半數人(55.1%)的人理想生育年齡在26-30歲,其次便是31-35歲,占到13.7%,顯然這已經過了最佳生育年齡段(22-29歲),可以看出高達12.6%的人是不想生育的。

不僅僅是年齡與其生育年齡有關,性別也對生育年齡有關鍵影響。對于男生來講不生育的比例較少,占全體男生的7.0%,而女生不愿意生育的比例占全體女生的15.6%,對于不生育的人來說,高達80.6%的人均為女生。這也表明生育研究的視角不應該只局限于女性,男性對是否生育的影響也應該得到重視,僅從女性角度研究生育行為其結論會引起偏差。

個體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也是影響生育的關鍵因素之一。學歷上13.9%的本科生和??粕约?8.3%的碩士及以上人群不愿意生育,這也反應出學歷越高的人反而不愿意去生育,這個現象在是否有意愿生二胎上一樣有所反映。這也從數據上論證了受教育程度和生育意愿存在負相關性,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意愿反而越弱。文化程度較低的人群受傳統生育文化的影響較深,而受現代教育的影響傳統文化的束縛會減小,自由、獨立的理念會影響人們的生育意愿。

當代年輕人生育孩子需要的條件有很多。從統計數據與圖表來看2988人認為需要經濟條件,多數年輕人認為生育孩子最應當考慮的是經濟問題;2550人認為需要婚姻關系,很多人認為有穩定的婚姻是生育的基礎;2069人認為需要有心理準備,許多人心

圖1:生育條件圖

理上從自己是一個孩子突然變為父母沒有心理準備;1715人認為需要身體條件,有了孩子后需要夜以繼日的照顧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條件要求程度還是很高的;460人認為需要年齡,由上文中討論的生育年齡列聯表也可以看出年齡的要求也是許多人會考慮的;258人認為生育孩子需要婚父母的意見,受教育的年輕人越多,整體人群更加獨立,需要父母意見的情況也變少。

3基于多元Logistic模型下的生育意愿分析

本節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各種因素對生育意愿的影響,將“理想生育孩子的個數和比例”作為因變量(1:女性,2:男性,3:其他,4:不生),并且將“不生作為參照對象”,而將性別(1:男,2:女)、年齡段(1:18-23,2:24-29,3:30-35)、獨生子女(1:是,2:不是)、家庭人均月收(1:3000以下,2:3001-5000,3:5001-6000,4:8001-10000,5:10000以上.6:其他)以及學歷(1:初中及以下,2:高中及中專,3:本科及大專,4:碩士及以上)作為自變量進行回歸,似然比檢驗結果顯示卡方檢驗的Sig值均遠小于0.01,故不能否定原假設,即這幾個自變量均顯著,最終得到的數據如下表所示。

從模型1得到的數據看,當“只希望生一個女孩”與“不生”對比下,只有“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3000元的人群沒有顯著性,即對模型的貢獻無顯著意義。根據模型的結果:從性別上看,性別為男性的B>0,Exp(B)=1.991,這表明男性希望生一個女孩的概率要比不生概率大;而且相對于不生而言,男生希望生女孩的概率是女生希望生女孩概率的1.991倍;從年齡上看:18-23歲的人B值小于0,而24-29的人B值大于0,這表明18-23歲的年輕人希望生女兒的概率比不生概率小,而更大一點的人群則高;從獨生子女上看:是獨生子女的B值大于0,Exp(B)為1.277,說明獨生子女希望生女孩的概率比不生概率大,且比非獨生子女更希望生女孩;從學歷上看:文化程度與生女兒意愿成負相關,其Exp(B)值隨著文化程度的升高而減小;最后從家庭人均月收入來看:只有3000以內的收入人群是顯著的(p值<0.05),其B值小于0,這說明低收入的人群希望生女孩的概率比不生的概率還要低。

利用同樣的方法分析模型2和模型3的數據,總體而言:男性意愿生孩子,甚至多個的意愿比女性更強烈;年輕人群意愿不生的概率更高,而隨著年齡的增大生女孩的意愿提高但生男孩或更多小孩的意愿依舊不高;對獨生子女來說他們更傾向于只生一個;最后從收入上看,收入較低的人更傾向于生男孩。

4總結

4.1年齡段的人的理想生育年齡、生育意愿不同

統計分析中可以看出,20-30歲的青年人更加傾向于晚生晚育,理想生育年齡大都集中在36-39歲甚至是40歲以上;特別地,當代的青年大學生不生育的意愿遠遠高于其他各年齡段,占比81.9%,而其他各年齡段的雖然也有人不愿生育,但總體而言普遍希望在最佳育齡生育。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的發展,年輕一代的生育觀念雖然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在老齡化日益加劇的背景之下的社會發展與進步,在國家推進相關政策的同時也要使青年人正確的認識到這一社會現象。

4.2不同性別、不同學歷的人的理想生育年齡、生育意愿有差異

統計分析中可以看出,女性更傾向于晚婚晚育,也更傾向于不生育,但同時男性對生育年齡的選擇以及男性的生育意愿也至關重要,因此在改善女性生育觀念的同時,也要有相應的方式去改善男性的生育觀念,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為社會發展帶來福音。調查中發現,學歷高的人群的理想生育年齡普遍較晚,生育意愿也普遍較低,究其原因,就在于學歷高的人群更加注重下一代各方面素質的培養,而不僅僅在于傳統觀念下的傳宗接代以及養兒防老,但這就需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生育年齡難免會晚一些;相反的,學歷較低的人群在思想觀念更大程度上依賴于傳統觀念,因此生育年齡較于前者就更加早一點。相同的是,兩者都是在各自的背景下權衡利弊,使其享有最好的結果。

4.3理想生育孩子數目及性別的研究結論

在過去,雖然主要載體是女性,但是生育孩子數目及性別卻常常掌握在男性家庭的手中,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對于生育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大了,因此我們的研究就有了一定的實際意義,客觀真實的反映了不同性別對生育方面的觀點。據統計分析發現,相比于不生育,男性比女性更加希望生個孩子(男孩大于女孩),年齡越大越希望有個孩子(女孩大于男孩),而獨生子女也更偏向于生個女孩,各個學歷的人更傾向于生兩個及以上,但同時學歷越高生育孩子的意愿會降低,收入較低的群體生女孩的意愿比不生的要大,更傾向于生男孩。由此可看出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學歷以及是否是獨生子女對理想生育孩子數目、性別的觀點不同。

參考文獻:

[1]穆光宗.當代青年的“恐育”心理和生育觀[C].人民論壇.2020年22期:120-122

[2]雷敏.我國人口生育率影響因素的統計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08

[3]方汝燕.基于logistic模型下的安徽省育齡婦女生育意愿研究[D].安徽大學.2019

(杭州師范大學 311121)

猜你喜歡
生育意愿育齡婦女多元
2013—2015年揚州市育齡婦女病健康普查及疾病分析
“全面兩孩”政策下城市女性生育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
農村育齡婦女妊娠期糖尿病影響因素的研究
城鄉居民生育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
當代語境下中國畫的創新與發展探尋
從生育文化角度論“全面兩孩”
基于多元與開放的同課異構教研模式研究
流動人口咨詢室對外來育齡婦女健康知曉率的影響
比較宮內節育器元宮藥銅200與TCu200c的臨床效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