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話語對話性特征及其言語表達策略

2020-09-10 08:15徐美玲
新教育論壇 2020年18期

摘要:新聞話語是信息社會語言的基本存在形式,是影響大眾意識的最強有力手段。隨著社會發展,對話性成為新聞話語的一個主要特征,對話方式主要有新聞記者與受眾的對話、新聞記者與第三方的對話、新聞記者與自身的對話,言語表達策略有使用第一、第二人稱的人稱代詞、直接引語和疑問句等。

關鍵詞:新聞話語;對話性;言語表達策略

隨著社會的發展,新聞話語已由獨白式交際轉向對話式交際[1]。新聞話語的目的就是有效引導并感染受眾,而感染受眾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對話。新聞記者通過對話增強新聞話語的感染力,引起受眾的興趣,引導受眾去思考,從而達到交際目的。

一、新聞話語的對話方式

為有效感染受眾,新聞記者常將受眾拉進談話之中,把以往占據主導地位的獨白式交際轉變為現如今地位平等的對話式交際。對話方式主要有三類:新聞記者與受眾的對話、新聞記者與第三方的對話、新聞記者與自身的對話[2]。

(一)新聞記者與受眾的對話

新聞記者與受眾之間的對話是新聞話語最主要的對話方式,此處的受眾可能是單個人,也可能是某一群體。在此類對話中,記者試圖將受眾拉入自己所處立場,盡力表明自己與受眾觀點的一致性,吸引受眾,引導受眾從與自身相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營造親昵氛圍,最大化地發揮感染功能。這種對話方式的特點是,新聞記者話語直接指向受眾,針對性較強,對話性十分明顯。

例如:中青在線2017年8月28日的一則新聞中寫到“大家想想,是不是存儲一些類似‘濃香叁號’這樣的輕奢級純糧白酒要來得更實在,更放心些”,在此新聞話語中,記者使用“大家想想”,將受眾完全拉入對話情境中,引導受眾一起設身處地去想,讓大家產生結論不是由記者直接做出的,而是經過與讀者溝通交流后達成的一致結論。

(二)新聞記者與第三方的對話

新聞記者與第三方的對話是指,記者不直接與受眾對話,而是通過引入第三方的話語或思想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此類對話中,第三方的范圍非常廣,可能是權威人士,也可能是新聞事件當事者或旁觀者等。美國新聞學者梅爾文·門徹曾指出:“如果新聞事件的參與者直接說話,那么這件事必是真實無疑”[3],因此通過與見證者等的對話,能夠促使受眾相信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例如:新華日報2019年11月16日題為《老舊小區改造聽聽居民怎么說》的新聞中,記者直接引入了與事件當事者的對話:“‘馬鞍山路2號的車棚頂子原來是鐵皮的,改造之后換成了塑料的,美觀是美觀,可就是太吸熱,一到中午待在里面熱得受不了’。60多歲的李奶奶當面向設計師‘發牢騷’”。

(三)新聞記者與自身的對話

新聞記者與自身的對話,即記者面向自我的對話,是新聞話語的一種典型對話模式。在此類對話中,記者不直接表達觀點,而是將自身的猶豫、揣測,以及對所做結論進行的補充和修正等真實地展現給受眾,以表明其觀點是經深思熟慮的,同時也可以引導受眾一同思考,從而使話語更具有說服力。

例如:在新華網的一篇報道中記者寫到:“普通人穿壞兩雙運動鞋需要多長時間?半年?一年?還是更久?對一名在搶險救災中保持‘滿格’狀態的基層干部來說6天就夠了”。

二、體現對話性的言語表達策略

新時代的新聞話語更關注受眾要素,新聞記者在內容選擇以及言語表達上都會考慮受眾的需要和感受,因此常會使用一些體現對話性的言語表達手段。

(一)第一、第二人稱的人稱代詞

在新聞話語中,記者常使用人稱代詞“我們”、“你”、“你們”,來建立對話關系,拉近與受話人之間的距離,從而獲得良好的交際效果。例如:新華網的一篇報道寫到:“你知道嗎?這些平凡的人正在暴雨中守護我們的夢境”;中青在線2016年10月11日的新聞中寫到“通過本案,希望提醒市民朋友,不是咱的錢,堅決不要,小便宜,千萬不要占,不是有那句話嗎?占小便宜吃大虧,您想想看,是不是這么個理兒?”

(二)直接引語

新聞記者常直接引用事件見證者話語,包括當事者言、旁觀者言和權威者言,以此證明自己觀點的準確性和可信性,使新聞話語更客觀性和說服力。例如:北京晚報的一則新聞引用了權威人士話語,以說服受眾相信其觀點?!罢憬髮W附屬邵逸夫醫院新生兒監護室主任姜舟,在短視頻平臺發布視頻稱,應禁止三個月以內的嬰幼兒以任何形式進行游泳?!齻€月以內的寶寶,因為骨骼肌肉沒發育完全,尤其頭套式游泳圈,可能導致椎骨受壓與肌肉韌帶損傷的問題,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缺氧窒息’”。

(三)疑問句

疑問句是新聞話語中使用較為廣泛的模擬口頭對話的手段,它的語用功能多種多樣,大都是以問答結構出現。說話人自問自答,先提出問題,引導受眾思考,隨后再給出答案,營造雙方不謀而合的感覺。例如:新華網的一篇報道中記者寫到:“他們為什么這么拼?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自己離洪水越近群眾才能離危險越遠?!?/p>

有時疑問句不需要新聞記者給出明確的答案,其觀點將會在問句中直接表達出來。例如:“一個簡單的插隊事件卻演變為刑事案件。我們不禁要問,人究竟能無理到什么境地?自己強行插隊,被勸阻后還動手打人,這樣的家長給自家孩子作出了什么樣的表率?以后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的新聞話語已由獨白式交際轉向對話式交際,對話性成為新聞話語的一個主要語用特征。新聞話語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引導并感染受眾,因此新聞記者常借助對話來增強話語的感染力,引起受眾興趣,引導受眾思考,從而達到交際目的。研究發現,新聞記者常采用的對話方式主要有新聞記者與受眾的對話、新聞記者與第三方的對話、新聞記者與自身的對話,言語表達策略有使用第一、第二人稱的人稱代詞、直接引語和疑問句等。

參考文獻:

[1]張會森.今日俄語:現狀與問題[J].外語學刊,2010(1):21.

[2]趙潔,李玉萍.后蘇聯時期俄語研究[M].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6:153-155.

[3]太清艷.新聞語篇研究[M].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俄語新聞話語語用特征及其言語策略研究(17YYD255)、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研究課題(外語學科專項)“基于語料庫的俄漢新聞話語修辭對比研究”(WY2019084-C)的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徐美玲(1985-),女,副教授,從事俄語媒體語言學研究。

(黑龍江大學 哈爾濱 15008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