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初中數學教學的“因地制宜”

2020-09-10 08:26許意敏
看世界·學術下半月 2020年12期
關鍵詞:因地制宜教學方式初中數學

許意敏

摘要: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上,應采用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欲望、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可針對某個數學問題共同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暴露彼此的思維過程,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敢于向老師挑戰,敢于向教材質疑,這對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有很大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數學;因地制宜;教學方式

初中數學教學改革應關注學生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情境性。本文僅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中呈現的特點做粗淺闡述。

一、初中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經過長期實踐,常用的效果較好的教學模式有“引導——發現”模式,“活動——參與”模式,“討論——交流”模式?!耙龑Аl現”模式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是將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精心設置的一個個問題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合作下,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耙龑Аl現”模式的教學結構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探索猜想——推理驗證——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模式可鍛煉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培養、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盎顒印獏⑴c”模式是指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通過動手探索,參與實踐,密切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掌握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和數學建模方法,形成用數學的意識。這種模式是數學教學改革中使用廣泛的一種教學模式。采用這種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增進師生、同伴之間的感情交流,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形成運用數學的意識?!坝懻摗涣鳌蹦J降慕虒W結構是提出問題—課堂討論—交流反饋——小結。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是:學生積極思考,展開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通過討論,交流思想,探究結論,掌握知識和技能。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養成積極思維的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培養數學交流和協作能力。

無論選用哪種教學模式,都不能機械照搬,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體現以學生為中心,靈活地選擇與組合。

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還要注意改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被動的、單一的,機械模仿、死記硬背成了主要的學習方式。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應盡可能多讓學生獲得獨立探索和獨立思考的機會,每個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相當多的數學經驗,教師要把這些數學經驗當作新知識的增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數學經驗中“生長”出新知識經驗。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要師生互動、合作交流

每個學習者由于發展水平和個人的經驗背景不同,對同一事物有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理解,理解的程度也有差異。學習者之間的這種差異,在學習者之間恰好構成了一種寶貴的經驗資料,這些資料通過交流討論,被共同體中的每個成員所享用,從而能夠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杜絕教師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只是一味灌輸,而忽略學生的存在的現象。教師的能力再高,也只是一個人的智慧,而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個有不同“閃光點”的個體。由于他們的數學知識經驗積累不同,對同一問題會有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理解,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也會多種多樣。如果我們的數學課堂不給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只是教師按自己所備的課按部就班地去講授去灌輸,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就不會被喚起,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中所閃現出來的火花就不會被點燃,久而久之,學生會變得惰性、被動、呆板。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自主的空間,提供交流的機會,學生通過交流、爭辯和討論,共同合作,解決問題,這既能在此過程中展現自己的思維過程和創造能力,又能感受他人的智慧,從中受到啟發,并進一步激起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使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更靈活、更豐富。并進一步建立起完整的數學認知體系。

三、初中數學教學中要強化過程教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教學實際上就是一種“過程”教學。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必須向學生展示知識發生發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在大量反復的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數學思考,學會逐步地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只強調結果,忽略過程,學生就會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學到的知識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三維目標”之一就是“過程與方法”。要通過教學過程中情境的創設,使學生進行探究和體驗。在這種情境中,教師的作用在于激發和支持學生獨立思考。在學生探究的活動過程中,允許各種觀點的存在,通過減緩評價,鼓勵冒險和產生假設,在和諧的教學情境中發展學生的才智,幫助他們獲得新的技能。在這種情境中,學生有機會描述他們觀點,有機會來發展學生更復雜的思考和推理的技能。

在過程教學中,要利用各種教學素材和教學手段,讓學生參與到數學問題的研究中,要培養學生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的習慣和能力。學習數學知識,不能滿足于教條式的掌握,而是需要把握數學知識在各種具體情境中的復雜變化,這就需要在數學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通過活動,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驗證結論的正確。這樣既拓寬和發展了學生的視野,又使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體驗成功,使學生的學習空間和學習舞臺變得更為廣闊,更多彩,更生動,并使數學與學校生活、家庭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大大提高學習的質量。

以上三個方面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能走極端,不能一刀切;也不要片面認為傳統的方法都是陳舊的,都是要否定的,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

參考文獻:

[1]洪云.淺談初中數學有效課堂提問技巧的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4).

猜你喜歡
因地制宜教學方式初中數學
“真”學習:基于“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式改進
淺談新型信息化教學方式的困境及解決策略
因地制宜 張弛有度
侯俊明教授運用肝胃同治法治療乳痛癥經驗
例談數學教學中的“頓悟”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創建策略
學案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培養團精神,開展合作學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