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文化復興下漢服產業發展研究

2020-09-22 03:27吳夢柔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20年17期
關鍵詞:發展建議

吳夢柔

[提要] 近年來,全國掀起一股“漢服熱”,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呼聲高漲,漢服產業迎來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發展時代。本文通過文獻查找、訪談和問卷調查方式歸納得知,漢服產業在傳統文化復興背景下擁有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但背后藏有諸多隱患,如漢服缺乏規范性和包容性、漢服商家良莠不齊、產業宣傳推廣不夠到位等,并就此提出發展建議。

關鍵詞:漢服產業;傳統文化復興;發展建議

一、相關概念

(一)漢服。目前來說漢服的概念尚存爭議,為了便于分析研究,本文站在漢服愛好者的角度進行闡述,漢服是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即滿人入關強制漢人“剃發易服”)期間具有獨特漢族風貌特色、蘊含華夏禮儀文化的傳統衣冠服飾體系。漢服形制主要包括“深衣”制、“上衣下裳”制和“襦裙”制,但系統規范的服飾體系仍有待考量。同時,漢服作為傳統服飾蘊含了深厚的服飾文化和禮儀文化,漢服區別于其他服飾的主要特征為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并采用平面剪裁工藝制作,象征著“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文化思想,從而漢服也被賦予了傳統文化的象征意義。

(二)傳統文化復興。新時代的傳統文化復興需要懂得萃取精華,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思想,同時與當今時代相結合,注重實踐,拒絕虛無主義,抵制復古主義,并將傳統文化內涵融于生產生活。

二、漢服產業現狀

漢服文化自興起到現在不過十幾年,當今漢服文化在產業化發展中仍屬于初期階段,并集中在服裝本身,從布料選擇、圖稿設計、打版制作到服裝的宣傳銷售,漢服服裝產業鏈逐漸成熟完善。據公開資訊顯示,當前產業規模急速擴張,2019年市場規模達數十億元,某寶上漢服成交額已超20億元,且仍以150%的年平均速度增長;消費群體小眾,但增速可觀,漢服愛好者數量達356.1萬人,同比增長74.4%。產業周邊延伸也成了趨勢,例如漢服租賃、妝造、攝影服務等市場規模也在逐步擴大。與此同時,漢服產業也獲得了一些知名企業的資本入駐,漢服產業的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三、傳統文化復興下漢服產業研究

(一)傳統文化復興為漢服產業帶來的機遇

1、相關政策的引導支持。國家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多次在重大會議中提及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并對其給予了多項政策支持。早在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在重點任務中除了建議將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鼓勵文藝創作等,也倡導設計制作富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服飾。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合作的強化,中華傳統特色服飾也有了更多亮相于海外的機會。

2、各地文化活動的氛圍營造。首先,全國各地漢服社團遍地開花,主要分為社會、高校及海外三類人群,據統計從2017年至2019年,全球漢服文化社團增長率達46%,社團成員們互稱“同袍”,致力于通過推廣漢服來展現傳統文化風采,同時,他們是漢服消費的主要群體之一,甚至有些成為了漢服商家中的一員。以傳統文化為依托的漢服活動也不勝枚舉,例如共青團中央于2018年將每年三月初三定為 “中國華服日”,拉動了證明漢服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有值得肯定的積極意義。

3、媒體對傳統文化的大力傳播。國民文化自信回歸,各路傳播媒體也對傳統文化進行廣泛傳播,也使得大眾對漢服這類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服飾更有興趣好感。有數據顯示,有超過60%的中國網民是受古裝影視、傳統文化節目等影響接觸到漢服文化,并且也有超過半數的網民通過抖音、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加深了對漢服文化的關注。雖然社會上對漢服的批評質疑不斷,但更多人學會了包容接納,并且在對大眾的調查中,表示理解穿著漢服行為的人數過半,并認為漢服有利于傳播傳統文化,也使漢服市場也有了開拓前景。

(二)傳統文化復興為漢服產業帶來的挑戰

1、形制缺乏規范性和包容性。漢服形制大致可視作款式,但相比其他服飾更有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象征。由于傳承的缺憾,目前而言并未形成統一權威的形制體系,漢服商家對形制的認知和態度更是莫衷一是,在遵循形制和創新改良之間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筆者在調查中發現,當前在電商平臺上以漢服為產品標簽的商家繁多,根據形制被漢服愛好者劃分為“原創”漢服(嚴格遵循形制要求)、“山寨”漢服(參考漢服基本元素,仿制原創)、影樓裝(不追求形制,力求美觀)和漢元素(采納部分漢服元素)等。

由于漢服形制特征缺乏標準規范,在服飾設計上商家需要花費大量成本去學習考據,其次工期長、單批量小,導致邊際成本高,便有一些商家投機取巧,模仿設計,在布料工藝上以次充好,打擊原創高品質商家的積極性,也對消費者形成誤導。同時,在漢服消費群體中對形制缺乏包容性,許多漢服同袍(注釋)總圍繞漢服形制問題爭執不休,從貼吧、淘寶商家、微博等各個平臺的各類言論中可見一斑,甚至在漢服圈內形成了一條“鄙視鏈”,即推崇正版原創,鄙夷山寨,更拒絕影樓裝或漢元素,這種壁壘讓不少漢服潛在消費者被“勸退”,更阻礙了漢服產業規模的擴大。

2、制作繁瑣工期長,且價格過高。漢服在形制上頗有講究,其平面式裁剪與普通時裝的立體式裁剪不同,對于一般的時裝加工廠來說工藝技術上存在差異,且有商家表示,若要凸顯漢服的差異化優勢,主要會考慮布料、刺繡等服飾細節,但層層工序累積使做工繁瑣耗時長,單件漢服在加工上頗耗成本。再加上漢服消費者需求個性化,單品更新快,單批量小,因而邊際成本難以降低,漢服價格居高不下,影響銷量和盈利空間。

同時,近幾年漢服市場需求陡增,但因產能較落后,導致工期漫長,價格昂貴。在訪談時有人表示,當前漢服基本上現貨少,一般需要在預售時支付定金,并在一段工期之后才能收到貨,甚至有些會延期,容易消磨耐心,影響購買體驗。在不少漢服QQ群、貼吧等平臺上,也常有同袍尋求“白菜價”漢服推薦,以購買力有限的學生為主,這也是漢服市場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

3、宣傳推廣不到位。首先,漢服商家在宣傳推廣時過度迎合當前市場,流于形式。雖然目前的漢服市場多以年輕女性消費者為主導,但其中也不乏被漢服飄逸古典外型所吸引的消費者,他們通常追崇潮流,消費熱情高漲,但從整體來看,消費者的主要購買動機是出于對漢服文化的喜愛。在大眾中,大家更愿意將漢服看作是承載傳統文化的一類服飾。就目前而言,漢服商家主要通過視覺營銷來吸引受眾眼球,如各種仙氣滿滿的漢服模特圖片、視頻,這些固然吸引廣大注重外觀的消費者,但對于漢服產業的長遠發展來說遠遠不夠。其次,漢服商家在推廣時往往忽略潛在消費人群。由于漢服的特殊性,對尚未接觸漢服的大眾而言,了解漢服形制工藝、穿著方式等往往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精力成本,購買漢服無疑是種復雜性購買行為。在針對大眾的問卷調查中,有66%的被試者想嘗試漢服,但絕大部分對漢服缺乏認知,有少數人將其誤認為古裝或漢朝服飾,對漢服形制一知半解。而漢服商家在產品推廣時鮮有考慮大眾的信息壁壘,基本只在漢服圈內部宣傳,不利于產業的大眾化發展。

4、產業集中化,市場仍有大量空白。目前,漢服商家中以售賣年輕女性的漢服為主,男性漢服、兒童漢服等比較少見,商家集中分布于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如四川、浙江等,且漢服同袍數量密集,往往扎堆于市級群,因此當前漢服消費市場仍有待進一步拓展。經調查得知,受古裝電視劇、傳統文化節目等影響,大眾對漢服這類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服飾比較有興趣好感,再加上國民文化自信的回歸,漢服的潛在消費人群基數龐大,漢服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四、傳統文化復興下漢服產業發展建議

(一)在漢服上重視傳統發揚創新

1、重視漢服的文化屬性。漢服的形制固然重要,但由于漢服興起年份短,體系不夠成熟,漢服產業也難談規范。但有一點非常明確,多數漢服消費者被漢服的文化底蘊所吸引。不論是原創還是改良,當前商家可做的便是重視漢服的文化屬性,可將染布、刺繡等傳統工藝與漢服結合豐富文化內涵,也應引導漢服消費者和大眾去關注內在文化而不僅僅是形制細節。同時,對形制的研究學習也不可忽視,商家之間、商家與消費者之間可嘗試互動交流,在形制體系上達成共識、和諧共存,為產業的長久發展作出努力。

2、傳統與創新相結合。漢服復興不是一成不變,需結合時代發展轉化創新,產業化的漢服亦是如此。在眾多人的刻板印象中漢服繁瑣,但其中不乏日?;某7?,商家可多推行日??顫h服,在布料、顏色等方面作出調整,給予穿搭建議,有利于消費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同時,商家可嘗試將漢服元素與大眾時裝相結合,推出“國風”,應會有可觀的效益。

(二)完善供應鏈,提升服務。由于產能跟不上漢服市場需求,產業鏈需要逐漸完善,對于商家而言,當前急需解決成本與價格問題。首先,商家需要完善漢服供應鏈,與制衣廠家、終端客戶等各方培養穩定關系,利用信息技術渠道積極溝通,有效控制庫存,提高產能和運營效率,從而控制成本壓低價格。其次,商家需要緩解工期長帶來的負面體驗,增強客戶服務意識。如,在向客戶解釋工期問題時抱以誠懇耐心的態度,設定更人性化的售后反饋機制,在工期延長時給予適當的補償,以提升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

(三)擴大宣傳,樹立品牌意識。漢服商家在推廣宣傳上可依托傳統文化,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多種渠道贏得市場份額與口碑。商家通過微博、抖音等線上傳播媒體進行內容營銷,擦出傳統文化與時代之間的火花,提高品牌知名度。商家也可與傳統文化IP積極合作,例如漢服商家花朝記與傳統文化節目《國家寶藏》進行合作,推出“洛神賦圖”主題漢服,引起了傳統文化愛好者的大量關注。商家也可參與一些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禮儀文化的漢服活動,如西塘漢服文化周。

(四)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目前,漢服樣式豐富,但男裝、童裝甚至寵物裝等漢服市場需求也在逐漸上升,商家可以針對這些需求擴大生產銷售,滿足多樣化需求,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另外,圍繞服飾本身產業可以進行開發延伸,商家在售賣漢服時也可推出漢服配飾、冠飾,并嘗試將漢服元素與日常用品相結合,進行品牌合作,推出聯名書簽、明信片、玩偶、手機殼等,以滿足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消費人群需求。與文化景區、傳統活動展開合作也能有效刺激漢服潛在消費群體。同時,開發線下漢服體驗館,包攬漢服租賃、妝造和攝影服務,也能為產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五、結語

都說漢服有利于傳統文化復興,但漢服產業的發展也需要抓住復興的機遇,將二者巧妙結合,無疑可以相輔相成,讓文化自信扎根于民眾的心中,也讓漢服產業在傳統文化復興的新時代熱潮中健康發展,越走越遠 。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冬青,劉濤.漢服的文化意義及傳承方式研究[J].遼寧絲綢,2014(2).

[2]劉歡.漢服文化的產業鏈模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

[3]周宇軒.漢服當下的市場潛力與營銷手段[J].財經界(學術版),2016(17).

猜你喜歡
發展建議
民辦高校秘書工作的現狀與優化措施
如何走出小學音樂教學的困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