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耳側加熱條件下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數值分析

2020-10-21 17:33徐曉明袁秋奇張揚軍
汽車安全與節能學報 2020年3期
關鍵詞:副反應產熱隔膜

徐曉明,袁秋奇,張揚軍,胡 昊

(1. 江蘇大學 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鎮江,212013;2. 清華大學 車輛與運載學院,北京,100083)

鋰離子電池與其他化學電源相比,具有壽命長、能量密度高等顯著優勢[1-3]。然而,由于鋰離子在極端情況下易產生熱失控現象,火災、燃燒、爆炸等事故頻發[4-10]。因此,研究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機理對電動汽車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1-12]。

在極端條件下,如擠壓、短路、過充、釘入、壓碎等都可能導致鋰離子電池發生熱失控[13-16]。熱失控的機制可以解釋為鏈式反應,一旦鋰離子電池的溫度異常升高,在極端情況下,鋰離子電池內部的副反應會一個接一個地發生,形成一個連鎖反應。

許多研究者對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機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D. Mac Neil[17]等人采用實驗的方法研究了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過程,利用體積擴展加速量熱儀(accelerating rate calorimeter, ARC),研究了不同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與電解質的反應,發現在開始反應之前都會發生固體電解質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膜分解,并測得SEI膜開始的分解的溫度大約在在80 ℃左右。

陳玉紅[18]等人通過實驗的方式研究了鋰離子電池內部組分之間的熱特性關系,研究發現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與LiPF6電解液在溫度120 ℃左右會產生放熱峰,對應于鋰離子電池負極與電解液之間的反應。Kim Hyun-Soo[19]等人通過實驗的方式研究了溫度逐漸升高的情況下,鋰離子電池內部組分之間的熱特性關系,發現在加熱的過程中以此出現了多個放熱峰值,他們認為其對應著鋰離子電池負極、正極、電解質之間的多個副反應。

同時,國內外許多研究人員采用數值模擬的方式對鋰離子電池熱特性問題進行了研究, PENG Peng[20]等建立了鋰離子電池熱失控模型,采用仿真的方式,研究了鋰離子電池在烤箱環境下的熱行為,結果表明,當環境溫度達到190 ℃左右時,會引發鋰離子電池內部強烈的化學反應,同時增大與空氣的對流換熱系數可以有效的抑制鋰離子電池溫度的升高。Andreas Melcher[21]等人建立了鋰離子電池熱-電化學耦合模型,研究了在特定高溫下鋰離子電池的熱行為,研究表明鋰離子電池溫度急劇上升的轉折點在120 ℃左右,接近于SEI膜的分解起始溫度。

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主要是由于SEI膜分解引起電池內部短路,致使后續副反應的連鎖反應,進而導致溫度急劇上升。因此,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的起始標志是SEI膜的分解。雖然熱失控的觸發方式已經被揭示,但上述研究沒有系統的研究鋰離子電池溫度變化過程中各副反應的產熱情況,并且鋰離子電池大部分熱失控行為是通過溫度的升高導致隔膜刺穿,從而引發的鋰離子電池內部短路,致使后續副反應的連鎖反應,因此隔膜的不同溫度變化會導致鋰離子電池不同程度的內短路,從而導致鋰離子電池不同程度的熱失控,但研究人員在此領域并未展開深入研究。同時,上述研究大部分是通過整體加熱的方式來觸發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而鋰離子電池實際上大部分是由于局部加熱而導致的熱失控。

新能源汽車充電時容易發生起火現象,這是由于鋰離子電池在充電時極耳側溫度過高,從而形成局部高溫,引發鋰離子電池內部多種副反應發生,造成鋰離子電池熱濫用從而觸發熱失控現象。因此,研究極耳側加熱此種熱濫用形式對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狀態的影響十分重要。

本文在COMSOL軟件中建立了包含5個副反應的鋰離子電池熱—化學耦合模型,模擬鋰離子電池熱失控進程,分析了極耳側加熱對鋰離子電池各副反應的產熱情況和隔膜溫度分布的影響規律,從而進一步解釋了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機制。

1 模型建立

1.1 數學模型

本文建立了包含SEI膜分解反應、負極與電解質反應、電解質分解反應、正極與電解質反應和粘結劑分解反應的鋰離子電池熱—化學耦合模型[22]。

1) SEI膜分解反應。

當鋰離子電池在第一次充電時,會在負極形成保護電池負極不與電解質直接接觸的膜,被稱為SEI膜,當溫度達到80 ℃左右時,SEI膜會分解,

SEI膜分解速率方程為

SEI膜分解產熱方程為

式中:HSEI代表SEI膜分解時單位質量反應物的生熱量;ρC代表含碳質量密度;RSEI代表SEI膜分解反應速率;ASEI代表反應的指前因子;Ea,SEI代表SEI膜反應的活化能,R代表氣體反應常數;mSEI代表反應級數;cSEI代表不穩定鋰在隔膜中所占比例。

2) 負極與電解質之間的反應(該反應記為:ne)。

當SEI膜分解后,沒有SEI包覆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會與電解質發生反應,起始溫度大約為120 ℃,產生大量的熱量,負極與電解質反應速率方程與式(1)形式相同,產熱方程與式(2)形式相同。

3) 正極材料與電解質反應(記為:pe)。

當溫度超過180 ℃時,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會與電解質發生反應,釋放大量熱量,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與電解質反應速率方程與式(1)形式相同,產熱方程與式(2)形式相同。

4) 電解質分解反應(記為:e)。

當溫度超過200 ℃時,電解質開始發生分解反應,其本質是電解液中的鋰鹽和溶劑反應,反應產生大量熱量,電解質分解反應速率方程與式(1)形式相同,產熱方程與式(2)形式相同。

5) 粘結劑分解反應(記為:pvdf)。

當溫度超過513.15 K時,鋰離子電池中的粘結劑開始分解并與電解質發生反應,粘結劑分解反應速率方程與式(1)形式相同,產熱方程與式(2)形式相同。

表1 鋰離子電池三維模型尺寸

1.2 物理模型

鋰離子電池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5部分,分別為負極材料層、負極集流體(包含負極極耳)、正極材料層、正極集流體(包含正極極耳)、隔膜,鋰離子電池是由上述多層材料依次堆疊而成的。如果按照實際的鋰離子電池結構進行分析計算,勢必會造成計算量巨大,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在本文中,將實際鋰離子電池進行簡化,對其內部相同材料層進行合并,將上述5部分材料根據其占比情況進行劃分,不同的材料部分對應著不同的厚度。在COMSOL中建立了由負極材料層、負極集流體(包含負極極耳)、正極材料層、正極集流體(包含正極極耳)、隔膜組成的三維模型,如圖1.1所示,模型尺寸如表1所示。其中,負極材料層發生SEI膜分解反應、電解液分解反應以及負極材料與電解液之間的反應,正極材料層發生電解液分解反應以及正極材料與電解液之間的反應,膈膜層發生粘接劑反應。

1.3 邊界條件設置

加熱位置為負極極耳以及正極極耳,如圖1所示。加熱工況:初始溫度設定為20 ℃,電池熱通量系數設定為0.1,加熱時間為2 800 s,其余見表2。

表2 正、負極極耳加熱工況

2 實驗驗證

2.1 實驗對象及設備

實驗過程如圖2所示,為50 Ah三元鋰離子電池。鋰離子電池置于防爆箱內,可以保護實驗人員免收爆炸的危險,同時隔絕環境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加熱器可以對鋰離子電池進行加熱,觸發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溫度采集器通過設置在鋰離子電池各表面的溫度探頭,收集鋰離子電池表面在熱失控過程中的溫度。

2.2 實驗過程

首先將電池充電至100% SOC,然后將電池放置在防爆箱中靜置,同時在電池的前、后、側、極耳均設置有溫度傳感器。為防止實驗中因長時間加熱而導致的誤差較大問題,故將加熱器放置在電池的負極極耳處進行恒溫加熱,加熱溫度為300 ℃,加熱時間為500 s。在實驗中,通過溫度傳感器實時采集電池表面的溫度變化,分析電池在熱失控過程中表面溫度分布情況。

2.3 實驗與仿真數據對比

對鋰離子電池負極極耳以300 ℃恒溫加熱工況下,取鋰離子電池表面平均溫度,實驗數據與仿真數據對比如圖3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實驗和仿真結果溫度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實驗溫度低于仿真溫度,這主要是由于對鋰離子電池模型進行了簡化,忽略了不必要的外殼和外部包裝,溫度測量點直接布置在集流體上,因此對鋰離子電池溫度變化的響應更加迅速。同時,實驗中鋰離子電池的最高溫度高于仿真中的鋰離子電池溫度,這是由于當鋰離子電池溫度升高時,其內部包含的副反應非常復雜,而仿真中所建立的鋰離子電池模型只包含5個主要的反應。從圖中可以看出,實驗與仿真中鋰離子電池最大溫差小于10 ℃,誤差率小于2.5%,因此本文所建立的鋰離子電池模型復合仿真需求。

3 仿真結果分析

3.1 150 ℃恒溫加熱單個極耳

對鋰離子電池負極極耳和正極極耳分別以150 ℃恒溫加熱下鋰離子電池隔膜實時溫度分布及各副反應產熱情況如圖4所示。圖5為加熱負極極耳工況下與加熱正極極耳工況下鋰離子電池隔膜溫度分布云圖。

從圖4中可以看出,雖然對負極極耳以及正極極耳進行加熱時,電池產熱量主要來自于SEI膜分解和負極與電解質之間的反應。雖然產熱起始時間相同,但產熱量相差較大,這是由于SEI膜分解和負極與電解質之間的反應均發生在負極材料層。

由圖5可知:當對負極極耳進行加熱時,溫度變化速率明顯高于僅對正極極耳進行加熱時的速率,這是由于加熱所觸發的鋰離子電池副反應均位于負極材料層。并且,由于電池的極化現象的存在,電池下半部分的溫度明顯低于電池上半部分的溫度。

3.2 對電池兩端極耳同時以不同溫度加熱

對負極、正極極耳同時以不同溫度加熱時鋰離子電池隔膜各點的溫度變化情況與各副反應的產熱情況如圖6所示。從圖6中可以看出:產熱來源仍然主要是來自SEI膜分解和負極與電解質之間的反應,其他3種副反應對產熱量貢獻不大。SEI膜的分解以及負極與電解質之間的反應仍然是熱量產生的主要來源,但對負極以較高溫度加熱時電池所產生的熱量明顯高于對比工況。

圖7為電池兩端同時以不同溫度加熱工況下,鋰離子電池隔膜溫度分布情況。當負極極耳、正極極耳分別以200 ℃、150 ℃加熱時,兩端加熱時的電池極化現象比單端加熱時更為明顯,以電池半高為邊界,隔膜下半部分的溫度明顯低于上半部分,并且隨著加熱過程的進行,邊界逐漸下降,但兩部分仍然存在著明顯的溫度梯度。當陰極極耳、陽極極耳分別以150 ℃、200℃加熱時,情況則相反。雖然高溫中心仍集中于T1點和T2點附近,但是最高的溫度中心在點T1附近,高溫區域擴展趨勢和溫度分布變化趨勢與前一加熱條件下的相同,但在此加熱條件下的高溫延伸速度、方向有所不同。

對鋰離子電池兩端極耳同時以較高溫度加熱工況下鋰離子電池隔膜實時溫度分布及各副反應產熱情況如圖8所示。由于SEI膜分解反應和負極與電解液之間的反應觸發溫度較低,更容易觸發,因此相對于負極加熱溫度高時,正極加熱溫度高時的鋰離子電池溫度峰值時間相對較晚。

圖9為電池兩端同時以不同溫度加熱工況下,鋰離子電池隔膜溫度分布情況。當對負極、正極極耳同時分別以250 ℃、200 ℃加熱時,在1 000 s之后鋰離子電池隔膜平均溫度逐漸下降,這主要是由于用于副反應的物質消耗殆盡,高溫區域集中在受到熱源作用的區域。當對負極、正極極耳同時分別以200 ℃、250℃加熱時,在1 000 s左右時,鋰離子電池隔膜溫度達到最高,最高溫度集中在隔膜上半部分。這主要是由于此時正極與電解液之間的反應和負極與電解液之間的反應均產生了大量的熱量,致使靠近正極與負極的區域溫度急劇上升。

4 結果討論

從仿真結果可以看出,由于SEI膜分解反應的觸發溫度低于負極與電解質之間的反應觸發溫度,所以前者的產熱起始時間明顯提前于后者。然而,盡管兩個副反應都產生了大量的熱量,但熱失控仍然沒有觸發,因為加熱面積太小,進入電池內部的熱量十分有限。在熱量從加熱極耳傳導到整個電池之前,熱傳導與空氣散熱之間形成了平衡,這就意味著即使加熱溫度達200 ℃,加熱面積足夠小也不會觸發熱失控。

同時,當正極極耳受熱時,各測點的溫度均低于負極極耳受熱工況時的溫度,這主要是由于SEI膜分解反應以及負極與電解質之間的反應觸發溫度低于其他三種副反應觸發溫度,并且這兩種副反應均發生在負極層,當負極極耳受熱時,熱量先由負極極耳傳入負極集流體并擴散至負極層,觸發SEI膜分解及負極與電解質之間的反應,而正極受熱時情況則相反,故負極極耳受熱時,各測點溫度較高。

當對負極極耳、正極極耳分別以200 ℃、150 ℃加熱時,由于加熱過程接近尾聲時有明顯的溫升變化以及副反應所產生的巨大熱量,導致電池發生熱失控。雖然在相反的加熱條件下溫升變化并不明顯,但副反應所產生的熱量仍然很大,說明熱失控也發生了。當對負極極耳、正極極耳分別以200 ℃、250 ℃加熱時,由于正極與電解液之間的反應被觸發,此時的鋰離子電池溫度會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由此可見,鋰離子電池內部各種副反應中正極與電解液之間的反應產熱量最高。并且,當同時加熱鋰離子電池兩端極耳時,熱失控在鋰離子電池內部的傳播趨勢如同在鋰離子電池模塊之間的熱失控相似,在鋰離子電池中熱失控首先沿水平方向傳播,然后沿垂直方向傳播,在此過程中鋰離子電池內部存在較為明顯的溫差。

5 結 論

本文建立了鋰離子電池熱—化學耦合模型,研究了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機理,分析了局部加熱對鋰離子電池各副反應以及電池隔膜溫度分布的影響,從仿真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當鋰離子電池單極耳以150 ℃恒溫加熱時,鋰離子電池內部不會出現熱失控現象;

2) 當鋰離子電池兩端極耳同時以較高溫度加熱時,會觸發電池熱失控現象,這種現象會先沿水平方向延伸,然后沿垂直方向延伸;

3) 鋰離子電池負極溫度過高更容易引發熱失控,并且隨著溫度的升高,熱失控的觸發溫度會提前。

猜你喜歡
副反應產熱隔膜
鋰離子電池用隔膜材料研究進展
PA/n-PPS 隔膜的制備及其在水系電池中的性能
高壓隔膜壓濾機在上榆泉選煤廠應用的可行性研究
陳勇:用脂肪戰勝脂肪
鋰動力電池電化學-熱特性建模及仿真研究
小氣候環境對肉雞能量代謝的影響研究進展
不同工藝制備的鋰離子電池用隔膜的熱性能
奧司他韋口服聯合阿昔洛韋乳膏外用治療手足口病的臨床效果觀分析
晚產褥期與經后放置活性宮內節育器的臨床比較分析
強制免疫副反應死亡補償機制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