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亨利·詹姆斯作品中批評家與作家的關系

2020-10-21 10:21魯媛媛
鴨綠江·下半月 2020年7期
關鍵詞:維克批評家亨利

魯媛媛

摘要:亨利·詹姆斯的著名中篇《地毯中的圖案》講述了一個評論家與作家的故事:一位年輕的評論家受朋友之托完成了一篇有關維雷克的評論性文章,沒過多久,兩人不期而遇。作家直言不諱,指出評論家對他所做的研究令他深感失望,原因是沒能道出作品的秘密。這一秘密既是推動情節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小說的中心思想。本文通過解讀該小說的第四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批評家與作家的關系,分析亨利·詹姆斯的創作意圖。

關鍵詞:《地毯中的圖案》;第四章;批評家;作家

《地毯中的圖案》第四章講述的是“我”在布里奇斯見到休·維雷克之后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在布里奇斯與維雷克的會面使“我”十分受挫,維雷克對“我”所做的工作表示否定,于是“我”回來后又對維雷克的作品進行了潛心研究,卻發現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a dead loss”。

在這里,以“我”為代表的批評家們,在對作家作品進行解讀時,雖然做了不少準備工作,卻總是缺少對作品的精準理解。這份缺失,不僅來源于批評家們沒有深入、獨到的思考,也來源于批評家與作家關系的疏離。這樣對雙方都是無益的。作家會認為“我敢說當時它們一般地還要蠢一些;不管怎么說,我一向感到,他們沒領會我小小的要旨,不管他們是在我后背上輕輕拍一下,還是在我小腿上猛踢一腳,都同樣地令人嘆為觀止。后來我有時看他們一眼,他們仍然在高談闊論——我是說仍然絲毫不得要領”。而對批評家來說,“而現在發生的只不過是我的新的機敏和徒勞的探索損害了我的喜歡。我不僅沒能直搗一個總意圖的巢穴,而且我還發現我也看不到我過去曾欣賞的那些次要的意圖。他的書甚至不再是過去我認為的那些可愛的東西了;我的探索帶來的憤怒使我不再喜歡它們了。它們不能增添樂趣,反而失去了用途”。作家與批評家之間不和諧的關系并不利于文學評論的開展,甚至會使他們覺得“boring”。

當“我”把在布里奇斯發生的事告訴科維克后,他表示“there was more in Vereker than met the eye”,維雷克的作品中有眼睛看不到的東西。在我看來,這當然是一個相當籠統且泛泛的評價,一個優秀作家的作品中,必然有為人稱道的“點”,讀者們想要知道的,并不是強調這個“點”的存在,而是這個“點”是什么,在哪里。同樣的,科維克還表示“如果當初他評論這本新書的話,他會說的是在這位作家的藝術的深處顯然有一些待遇了解的東西”。正如亨利·詹姆斯在《批評的科學》中所提及的,“批評者與所評之物同樣言之無物:就實例來說,缺乏例證和成果,空有虛論與教條,;從對文學的導向作用來看,高談闊論有余,實際作用縮水”。批評家們的陳詞濫調遠遠多于他們對作家作品進行的細致的分析,這不是作家想要看到的,也不是讀者想要得到的。

在收到維雷克的來信后,“我”第二天就上門拜訪了他?!拔摇备嬖V維雷克,“我”已經把之前談話的內容告訴了科維克,并且科維克肯定已經告訴了格溫多琳——一個女人。維雷克的反應是“一個女人永遠也不會發現的”,這是否表現了亨利·詹姆斯對女性的看法或是他的婚戀觀,此處不再詳談。但格溫多琳在小說中的地位非同小可,接下來的分析中會繼續談到。而當“我”告訴維雷克,科維克和格溫多琳準備結婚時,科維克的態度又發生的轉變:“那也許會對他們有幫助”。批評家和作家之間親密的關系更有助于“tip”的獲取。正如《批評的科學》中談到的:“批評家若如手執火炬的護衛、闡釋者和兄弟,才會對藝術家有真正的幫助?!焙嗬ふ材匪拐J為,批評家和作家應該處于一種和諧、親密的關系中,

他們向彼此傳達心意,相互理解,作家引導批評家理解作品,對作品做出更清晰、精準的闡釋,同時批評家引導讀者更好的理解作品,使作家的“tip”以更完美的姿態得以展現。

格溫多琳作為該小說的一個“中介”,擁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八黄恋浅S幸馑?她已經在十九歲時發表了一部三卷本的小說?!笨梢钥闯?,格溫多琳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女性。但是僅僅有才華不足以使她成為一名出色的作家,科維克在《中間》雜志上為她寫過的精彩的書評對她來說無疑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女性相對于男性來說,擁有更為敏銳的直覺,對生活的感知和還原便更為細膩,但有時不如男性更加客觀。所以男性和女性之間互補的關系就如同批評家和作家一樣,二者互相配合才能領悟文學批評的真諦。格溫多琳在此的作用,就是暗示了親密關系對文學批評大有裨益,這種關系也是亨利·詹姆斯所“struck with”的。

接下來的談話中,維雷克多次勸“我”放棄,他的態度也使“我”感到迷惑?!八龆鴮ξ液苤彼?,他忽而后悔,而現在他又忽而無所謂了。這種輕率的態度使我更加相信,就內情這個題目而言,其中并沒有什么名堂”,正是維雷克這種欲拒還迎的做法,使“我”多次想要放棄,卻又一次次堅守了下來?;蛟S這也是維雷克作為作家引導批評家的一種方式,他拋出了一個“tip”,一條波斯地毯上的一個復雜的圖案,珍珠串在上面的那根串線,吸引著批評家去探求,在批評家一無所獲時使用“激將法”,重新喚起他們的熱情與干勁。但是批評家們好像不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他們仿佛在他的游戲中迷失了。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在亨利·詹姆斯看來,除了批評家與作家之間要保持一種親密和諧的關系外,批評家也應該找準自己的位置,擁有“多嘴喜鵲般的好奇與同情”,“貸出自己、投射自己、浸泡自己,去感受、感受,直到他理解了……他浸泡得越足,給出的就越多”。批評家應該不斷充實自己,除了將自己“浸泡”于所要評論的作家的作品之中,還要廣泛涉獵各種知識,使自己變得更博學,也要開闊自己的眼界,從不同角度去發現作家的創作意圖,這樣才能“將他們生動如初地、自由地制造出來,像作家擺布他們的牽線木偶一樣”,也不必再向作家苦苦追問,“tip”終會不請自來。

參考文獻:

[1]亨利·詹姆斯.黛西·米勒:亨利·詹姆斯中篇小說選[M].趙蘿蕤,巫寧坤,楊豈深,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2]亨利·詹姆斯.《地毯中的圖案》[M].賓夕法尼亞: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出版社,2001.

[3]亨利·詹姆斯.《批評的科學》[M].陳秋紅,譯.

猜你喜歡
維克批評家亨利
第七代批評家
我體內的DNA好好的,怎么就需要修復了
找找看
你很快就會長高
大公雞亨利
找找看
賈方舟:中國藝術批評家網是一個很好的網絡平臺
心如折紙
自殺代理
“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授獎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