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論語》中的“禮”的英譯

2020-10-21 10:21王玉紅
鴨綠江·下半月 2020年7期
關鍵詞:中國文化英譯走出去

王玉紅

摘要:作為多元文化溝通和傳播的橋梁,翻譯在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這一偉大戰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文化“走出去”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普通的翻譯問題,不能盲目地認為只要把中國文化作品和文化典籍翻譯成外文,中國文化就“走出去”了。本文以中國文化“走出去”為視角,探討了《論語》中的“禮”的英譯問題。

關鍵詞:中國文化“走出去”;《論語》;“禮”英譯

引言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逐漸提升,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而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根本目標在于向世界展示中國優秀文化、思想與價值觀念,在多元文化的交流與對話中增強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影響力,進而為建設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發揮應有作用。

翻譯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也是決定文化傳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礎條件。隨著孔子學院的廣泛開設以及“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 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需求在海外日益升溫, 漢語與漢學熱再度興起。中華文化的對外交流和傳播促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認識自己的文化, 也給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的空間和實踐路徑。

《論語》雖然由孔門弟子輯錄而成,但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思想,因此可以說,《論語》與孔子是著作等身的。其權威性在中國自不待言,在西方漢學界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無論語內語際,有語言交流就有翻譯。據現有資料,四個世紀前利瑪竇開始翻譯四書,《論語》開始展現在西方人面前。該書英譯歷史也已愈兩個世紀,每個時期都有學者潛心于此,前修未密,后出轉精。由于諸多譯者學術背景與造詣的差異,譯作水準不免參差,這集中體現在論語核心關鍵詞的翻譯上,所謂論語核心關鍵詞,就是最能體現孔子思想精華的有關道德倫理的若干詞語,包括“君子”“小人”“仁”“禮”“忠”等。[1]《論語》核心關鍵詞的英譯是翻譯難點,本文主要探討在中國文化“走出去”這個時代大背景下《論語》關鍵詞“禮”的英譯問題。

一、“禮”之文化觀

作為儒學《四書五經》之一, 《論語》的英譯本對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英語世界的傳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墩撜Z》 成書于戰國初期,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 倫理思想、 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岸Y”也是《論語》中孔學思想的核心主題之一。據統計, “禮”在《論語》全文中出現74次, 是除“仁” (109次) 和“君子” (107次) 之外出現次數最多的核心詞。[2]李玉良認為:在儒家經典的翻譯過程中, 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譯者對“ 禮” 的命義理解的不夠透徹, 僅把“ 禮” 當作了外在的禮節對待, 有的則只把“ 禮” 當作了一套行為規則, 最突出的問題是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對“ 禮” 在不同上下文中的不同含義適當地區別對待。[3]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禮”的誤譯呢?

翻譯是把文本從一種文化語境中轉化到另一種文化語境中的活動,對譯者的文字構思能力和意境想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這個過程不是簡單直接的文本轉換,而是兩種文化反復協商的復雜過程。古漢語翻譯實際上要經歷兩個步驟: 從古漢語到現代漢語的語內翻譯以及從現代漢語到英語的語際翻譯,這兩步對翻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翻譯過程中,如果不能充分理解中國文化,譯介時就無法闡釋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墩撜Z》由于成書年代久遠,現代中國人閱讀原文尚且有一定難度,再將其翻譯成英文則更顯困難。

要精確解讀、深入理解《論語》內容及孔子儒家思想,必須精準理解《論語》一書中的核心概念詞匯,如“君子”、“小人”、“仁”、“禮”、“忠”的內在涵義。這些詞匯貫穿《論語》全部章節,承載著豐富的思想與哲理。眾所周知,“仁”和“禮”構成了《論語》思想的核心?!叭省斌w現了孔子對人內在品格的要求,而“禮”更傾向于外在,即“仁”的行為體現。對于個人來說,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要遵從“禮”,也只有這樣才能在天下施行仁?!墩撜Z》中有一名句精辟地展現了孔子的思想:“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比巳俗駨亩Y法行事對于整個社會行仁有著決定性的意義。我們知道,“禮”不單純針對個人的禮儀規范和道德修養,同時也具有區分各階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意味??鬃訉ⅰ岸Y樂”和“征伐”放在一起論說,正是因為他主張以禮治國,反對僭越的體現?!岸Y”有三重含義:其一禮儀,可以理解為外在行為;其二禮俗,可以理解為人和人交往過程中都秉承禮儀規范,久而久之形成的“和為貴”的社會氛圍;其三禮制,則是更高層次,禮的制度化,以禮治國。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考慮“禮”的英譯問題。

二、“禮”之漢英語際翻譯

已有的英譯本基本將“禮”翻譯為 ceremony、the law of beauty、formality、rule of propriety、art、rite,ceremony,ritual 等?!?禮, 與其奢也, 寧儉;喪, 與其易也,寧戚”這句話的意思是“意義重大的問題??!禮,選擇奢侈,不如節儉;喪禮,選擇不斷改變(形式),不如內心哀傷?!边@句中的“ 禮” 代表的是“ 儀式” 或“ 典禮” 。理雅各翻譯成“In festive ceremonies, it is better to be sparing than extravagant.In the ceremonies of mourning, it is better that there be deep sorrow than a minute attention to observances” 是合適的。而理雅各把“ 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翻譯成“ If they be led by virtue, and uniformity sought to be given them by the rules of propriety, they will have the sense of shame, and moreover will become good”, 可見譯者充分考慮到了“禮”的前兩重含義,即禮儀和禮俗,然而在禮制這個層面卻有所疏漏,概因“齊之以禮”的意思是“用禮制去同化百姓”。牛津字典對“ propriety” 的釋義為“moral and social behaviour that is considered to be correct and acceptable”,即“得體的舉止,有分寸的行為”。只能指社交上的禮節, 還不包括政治倫理制度, 因此, 理雅各把propriety 當“ 社交禮節” 來講的“禮” 還是可以接受的, 但若當作社會政治倫理制度的“ 禮”, 就顯得捉襟見肘。[4]

蘇慧廉也認為,“禮”與 ceremony、formality 類似,可依語境區別使用。毋庸置疑,這兩個英文單詞都具有“禮”的含義。前者更傾向于針對個人的修養,后者的前兩個義項分別為:1、a requirement of etiquette or custom。2、a manner that strictly observes all forms and ceremonies。這兩個最基本、常用的意義,無論是“custom”還是“manner”都未論及統治策略,只是在不同環境下考慮到了“禮”前兩層意義的交互使用。美國翻譯家龐德將“禮”譯為“rit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為“an established ceremony prescribed by a religion”,由此可見,這里 rite 的對象指的是某一個群體,因此具有社會性,表達的是禮俗的概念。在此問題上,國內譯者辜鴻銘認為“禮”是藝術,應當翻譯為“art”,明顯帶有強烈的主觀因素,釋義過于寬泛。譯者自己對《論語》中“禮”的理解就不夠準確,因此造成了在翻譯過程中選擇相應的英文詞語時發生了主觀性的失誤,這會誤導外國讀者對于孔子思想的理解。許淵沖將“禮”譯為“ritual”,這個詞和 rite 意義十分相近,但又具有多一層色彩,即 stereotyped,表達了遵循已有定型的行為規范,這稍稍涉及到了禮制,但太過含混。在孔子看來,“禮”發自人的內心,是由個人為創造理想社會而付諸行動,做滿足自己潛在欲望的事情?;驗楂@得個人短期的愉悅,或為普惠眾生。目前,“禮”一般英譯均未能表達出這個含義,特別是文化涵義。

三、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禮”的英譯

中國的儒學思想的核心概念詞如“仁”和“禮”很難在英語文化中找到完全一樣的意符。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說:“表現一個民族獨特文化的詞匯極難在異文化中產生聯想共鳴”。[4]

作為《論語》中的地位僅次于“仁”的核心概念詞,“禮”這一字承載著巨量文化信息。

小由家中的日用常行大到國中的治國之本都滲透著一個“禮”字。[5] 翻譯作為跨文化交流的中介,對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既有助于增強文化軟實力,又可以體現和展示文化軟實力。[6]作為承載中華民族智慧的經典著作,《論語》集中體現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的思想,所以準確翻譯出“禮”的精髓,將其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到國外,就顯得尤為重要。

孫致禮早在2002年就指出,在2 1世紀的中國文學翻譯,將進一步趨向異化譯法,而這異化譯法的核心,就是盡量傳譯原文的“異質因素”,具體說來,就是要盡量傳達原作的異域文化特色,異語語言形式,以及作者的異常寫作手法。[7]許鈞在2007年也提到,翻譯不是簡單的語碼轉換, 也不是單純的信息傳遞, 而是向一個世界的經驗開放,因此, 異的考驗體現為, 在超越“異”的同時又要傳達“異”, 一定程度保留原作的異質性。[8] Nakayama和Halualani指出在跨文化交際中應遵循三個平等原則: 第一個是語言平等原則,在跨文化交際中不應該有語言歧視; 第二個是文化平等原則,任何人都有權使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第三個是信息交流平等原則,任何人都有權表達觀點和信息。[9]基于以上論述,筆者認為“禮”之一字的英譯最好是音譯為Li,這樣能最大限度地體現中國文化特色,也有利于中國文化實質性的“走出去”。當然,音譯會犧牲譯文的一些“可理解性”, 針對此種情況,筆者認為采取在輔以導言加注釋的形式進行補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可理解性上的損失。

四、結語

中國文化“走出去”關系到中國軟實力的提升和國際話語權的提高,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就離不開翻譯。從根本上來說, “禮” 作為一種儒家文化, 它在世界范圍內是唯一的, 因此其豐富的內涵在屬于基督教文化傳統的西方語言里是找不到對等詞來表現的。由此,筆者認為“禮”的翻譯應該盡量體現中國的特色,采取音譯的的辦法,這樣能讓西方讀者真正體味中國文化的魅力,從而有利于中國文化逐步站穩世界舞臺。

參考文獻:

[1] 梁治平. 《論語》核心概念詞英譯及其對外教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6.

[2] 王輝.《論語》中基本概念詞的英譯[J].深圳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1, (5) :116-121.

[3] 李玉良,張彩霞.“禮”的英譯問題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54(03):126-129.

[4] 龔凡元, 張傳彪.從詞匯的聯想義看翻譯的“信”與“對等”[J].長春大學學報, 2009, (1) :47-50.

[5] 楊卉.試論孔子之禮——《論語》中的禮態度[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03):46-47.

[6] 鄭德虎.中國文化走出去與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上海翻譯,2016(02):53-56.

[7] 孫致禮.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J].中國翻譯,2002(01):39-43.

[8] 許鈞.當下翻譯研究中值得思考的幾個問題[J].當代外語研究,2017(03):1-5+111+110.

[9] Nakayama,T.K.&R.T.Halualani.The Handbook of Critic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New Jersey:Wiley-Blackwell,2011.

猜你喜歡
中國文化英譯走出去
順應論視域下“中華老字號”企業簡介英譯的翻譯策略
翻譯目的論下江蘇菜系英譯研究
以《最藍的眼睛》為例看異域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后現代主義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淺析當代形式下中國文化在德國的影響及滲透
“小”的英譯
略評法學論文篇目之英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