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分館背景下廣東省縣級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探索研究

2020-10-21 10:21梁玉婷
鴨綠江·下半月 2020年7期

摘要: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縣級文化館作為縣域乃至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從以往服務效能的檢查情況來看,縣級文化館整體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并不高。本文將研究分析總分館背景下縣級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就進一步提升縣級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縣級文化館 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總分館

一、縣級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存在的問題

經過對廣東省部分縣級文化館的實地調研和訪談,發現大部分縣級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存在的主要問題體現為以下七個方面:開館與公示、服務項目、覆蓋人群、協調指導、服務創新、投入產出、服務評價。一是尚未落實錯時延時開放,如:朝九晚五開放時間限制群眾享受文化服務,公休日提供服務人員數量與服務質量無法保證;二是服務項目不夠豐富多樣,如:設項目種類單一、數量不多,服務項目缺乏創意和吸引力;三是覆蓋人群范圍不夠寬廣,如:整體服務技術含量較低,總館、分館、服務點三級聯動活動不足,實體館輻射帶動力有限;四是總館對分館、服務點的協調指導不足,如:從業人員專業素質不高,總館下派專職人員職能發揮不夠,總館深入基層指導不足;五是服務創新力度不足,如:品牌項目“換湯不換藥”,新項目“難產”現象普遍,且特色項目難以進入基層;六是投入產出效益需要進一步彰顯,如:人均服務成本仍有下降空間,以及總館工作人員與服務人口比仍較高;七是公眾滿意度調查需進一步加強,如:縣級文化館公眾滿意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有效的基層群眾反饋機制尚未建立。

二、縣級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根據對廣東省部分縣級文化館的調查研究以及面向工作人員的訪談結果,當前縣級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存在問題的原因也可以歸結于七個方面。一是錯時延時開放制度執行力度不足,如:文化館原有作息與管理制度根深蒂固,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與公眾需求不相適應,工作日與公休日服務人員與到館人員的矛盾性;二是總分館制對于服務項目要求的局限性,如:服務內容覆蓋不夠全面,且服務項目設置上存在“偏科”現象;三是數字服務和館外活動不足,如:數字服務體系尚未健全,總館統對分館、服務點的統籌調動不足,以及館外活動舉辦不足;四是總館對分館、服務點的協調指導有待進一步加強,如:總館對分館、服務點專業人員的培訓較為缺乏,“上掛下派”落實不到位,總館統籌組織力度不夠;五是服務創新局限于項目及內容,如:服務創新多停留于對原有項目的改造,對創新項目的支持力度不夠,以及對特色項目缺乏推廣;六是縣級文化館從業人員匱乏,如:縣級文化館用工形式的狹隘性,縣級文化館從業人員數量較少,以及從業人員與服務人口規模不匹配;七是對于公眾滿意度的關注度不夠,如:對總館的公眾滿意度測評未納入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指導標準,公眾滿意度調查未進行規范和統一,且基層群眾文化需求表達渠道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結論:縣級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對策建議

(一)嚴格落實錯時延時開放制度。一是將“錯時延時開放”納入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指導標準,通過制度指導和規范縣級文化館運行;二是建議縣級文化館調整和修訂原有作息與管理制度,適應當前文化館服務群眾的需要。

(二)豐富和完善服務項目。一是拓展館外服務項目,充分利用現有文化設施,積極“走出去”;二是利用總分館制“三級聯動”打造流動服務品牌,發揮總館的資源統籌及整合能力,積極發動分館、服務點聯動開展流動服務項目;三是依托數字文化館打造線上服務品牌,發揮數字化建設優勢和效益,打造線上服務惠民品牌。

(三)擴大文化館服務覆蓋人群。一是夯實實體館服務人群基礎,把握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實體館提供的服務與群眾真實需求進行有效對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匹配;二是充分發揮分館、服務點的輻射作用,把優質文化資源和公共文化服務延伸至最基層;三是著力提高數字服務總人次,利用新媒體(如: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APP)加大對文化館及其文化服務的宣傳,通過數字化服務平臺有針對性地組織籌劃群眾喜聞樂見的線上活動和文化服務。

(四)加強總館對分館、服務點的協調指導。一是加強總館對分館、服務點專職人員的培訓,由縣級文化館統籌組織并邀請專家對分館、服務點專職人員開展專題培訓,或組織前往先進地區調研學習;二是強化總館下派專職人員職能的發揮,確保下派專職人員專業素養和能力,并將其下派期間的工作表現納入其績效考核當中;三是總館統籌并組織開展聯動服務,縣級文化館要強化總館統籌能力和自主活力,進一步優化職能和資源整合能力。

(五)加大服務創新力度。一是聯合打造總分館服務品牌,加大與區域內各級文化館站交流合作,利用優勢資源互補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服務品牌;二是依托總分館體系推動特色服務項目進入基層,將具有當地特色、鄉風民俗的特色服務項目通過分館、服務點輸送到最基層;三是對分館、服務點創新項目進行遴選、推廣,加大對分館、服務點創新項目的扶持和指導,并利用多種渠道大力進行宣傳推廣。

(六)進一步提升投入產出效益。一是拓展多種用工形式,除了縣級文化館編制人員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增加從業人員;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大力開展培訓以提升基層文化隊伍專業素養,構建科學合理的考核激勵機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七)進一步提高公眾滿意度。一是拓寬基層群眾文化需求表達渠道,提高群眾參與熱情和參與度,并進一步完善反饋機制,為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與基層群眾的實際文化需求的匹配奠定基礎;二是優化從業人員職業素養和服務態度,提高公共文化活動整體質量,通過優秀的專職人員和優質的服務提高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三是加大對文化館及其業務活動的宣傳力度,廣泛應用新媒體技術和數字化平臺,加大對文化館和開展活動的宣傳推廣,提高公眾知曉率和參與度。

參考文獻:

[1]梁玉婷. 縣級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廣東省縣級文化館總分館試點建設為例[J].文藝生活,2019.

[2]陳忠平.甘肅省靖遠縣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策略研究[D].蘭州大學.201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