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批評視域下《瓦爾登湖》超驗主義新解

2020-10-21 10:21沈鴻琳
鴨綠江·下半月 2020年7期
關鍵詞:生態批評瓦爾登湖

沈鴻琳

摘要:梭羅作為超驗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深受愛默生超驗主義思想的影響,但又有其獨特性。梭羅遠離俗世的喧囂與繁華,在瓦爾登湖畔自耕自食,將其發展了的超驗主義思想充分體現在其個人日常生活中?!锻郀柕呛穮R聚了梭羅這兩年在林中獨居的所見所悟,書中描寫的瓦爾登湖四季輪回之景,梭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樸生活方式,向人們傳遞著追求簡單生活,豐富內心世界的人生真諦,并揭示其對當今世人的啟示。

關鍵詞:超驗主義;生態批評;《瓦爾登湖》

19世紀30、40年代,拉爾夫·華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論自然》(Nature)的發表將浪漫主義運動推到一個新的階段也是它的高潮階段—新英格蘭超驗主義階段[1](5)。超驗主義的核心觀點是人能超越感覺,直接認識真理。20世紀90年代,興起了一種從文化、文學、藝術等批評角度介入生態問題的新興文學批評理論和思潮,其核心在于喚醒人們的生態責任感。生態批評探討的是人與自然的自然生態、人與社會的社會生態、人與自我的精神生態三層關系。作為美國超驗主義精神領袖和哲學導師愛默生的學生,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受愛默生影響,其超驗主義思想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梭羅同樣是美國超驗主義及生態主義先驅,其著作《瓦爾登湖》(Walden)更是美國生態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1845年,梭羅撇開物質金錢的羈絆來到瓦爾登湖畔,自耕自食兩年有余?!锻郀柕呛穮R聚了梭羅在湖畔獨居的所見所聞。他用親身實踐證明物質金錢并不是生存的必需品,并向人們傳遞著熱愛自然、簡單生活、精神自由的人生真諦。正如梭羅在書結尾處所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301),這句話成為生態批評與超驗主義的思想精髓的交匯點。本文將從當代生態批評角度深入剖析梭羅著作《瓦爾登湖》中體現的超驗主義思想,借此探尋梭羅的個人價值取向,并反思其思想在當今社會的參考價值。

一、瓦爾登湖中“超靈”的存在

梭羅作為一位生態批評主義的先驅,通過《瓦爾登湖》這本書,向人們傳遞了一個核心思想:“人類應該在熱愛自然的同時提高他們的生態責任感”[2](70)。同時作為超驗主義的中心人物,書中的一字一句也傳遞出其超驗主義思想?!俺`”(Oversoul)是梭羅恩師愛默生的超驗主義思想主張即精神力量存在于世間的每一個角落,所有人類無需借助諸如祭祀或其他的各種形式感應上帝,而是可以通過身邊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直接與上帝對話。梭羅的思想主張深受愛默生影響,“超靈”的思想也深植于梭羅對瓦爾登湖秀美景色的描寫之中:“在天氣好的夏季里,從稍遠的地方望去,它呈現了蔚藍顏色,特別在水波蕩漾的時候,但從很遠的地方望去,卻是一片深藍。在風暴的天氣下,有時它呈現出深石板色。海水的顏色則不然,據說它這天是藍色的,另一天卻又是綠色了,盡管天氣連細微的可感知的變化也沒有。我看到我們這里的水系中,當白雪覆蓋這一片風景時,水和冰幾乎都是草綠色的。有人認為,藍色‘乃是純潔的水的顏色,無論那是流動的水,或是凝結的水??墒?,直接從一條船上俯瞰近處湖水,它又有著非常之不同的色彩。甚至從同一個觀察點,看瓦爾登湖是這會兒藍,那會兒綠。置身天地之間,同得天和地的光彩”(162)。這是《湖》這篇中梭羅對于瓦爾登湖水的描寫,它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四季輪回,天雨天晴中的顏色變化 。一般人只會欣賞湖中花草不會注意到水的顏色變化,而梭羅卻在無微不至的觀察中發現湖水的顏色至少有兩種。之所以梭羅能發現湖水四季中的細微變化,是因為他熱愛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水是生命之源,所以這不僅展現了梭羅對于自然的熱愛。在梭羅看來,自然是有生命的并且是“超靈”的象征,“超靈”存在于自然的一草一木中。當秀美的自然風景呈現在人們眼前,他們的精神上同樣會與美麗的景色產生共鳴。

除了瓦爾登湖的秀美風光,梭羅也對在他離開后瓦爾登湖所遭受的人類的破壞表示譴責:“自從我離開這湖岸之后,砍伐木材的人竟大砍大伐起來。從此要有許多年不可能在林間的甬道上徜徉了,不可能從這樣的森林中偶見湖水了。我的繆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期盼鳴禽歌唱?”(176)在那些破壞者眼中,瓦爾登湖沒有什么魅力可言,它只是一個小野湖。而讓他們雙眼放光的是那些郁郁蔥蔥的樹木,那些生長的“黃金”。為何梭羅會發出這樣的警示呢?難道僅僅是因為自然美景的消失嗎?“超靈”棲身于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甚至是一滴水露中,人類可以直接通過那些自然與上帝對話。如果人類只是為了一己私利去榨干自然的所有“養分”,他們終將受到上帝的懲罰。那些破壞者可能不會在乎一處美景的消逝,但隱藏在美景消逝之下更加嚴重的后果也會逐漸顯現。靈感來源于生活,而當生活中的風光已經逝去,人們的腦海中還會有火花閃現嗎?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當人類享受著攫取自然換來的舒適生活,與上帝的精神對話也成為了無稽之談,而靈感的枯竭、繆斯女神的離去正是上帝給予人類的懲罰。自然是宇宙的智慧精華也是上帝的象征。梭羅也正是要警示人類不要為了用自然的一草一木去換取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是要熱愛自然,全身心投入自然之中,與自然同呼吸,才能在精神上與神同行。

二、瓦爾登湖中人與自然的共存

《瓦爾登湖》記錄了梭羅關于人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的探索與實踐。他的生活方式與當時奢靡成風,追名逐利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反。而當時所謂“上流社會”擁有的華美服飾、宏偉的房屋都是以犧牲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換來的:“這惡魔似的鐵馬,那裂破人耳的鼓膜的聲音已經全鄉鎮都聽得到了,它已經用骯臟的腳步使沸泉的水混濁了,正是它,它把瓦爾登湖岸上的樹木吞噬了;這特洛伊木馬,腹中躲了一千個人,全是那些經商的希臘人想出來的!哪里去找啊,找這個國家的武士,摩爾大廳的摩爾人,到名叫‘深割的最深創傷的地方去擲出復仇的投槍,刺入這傲慢瘟神的肋骨之間?”(176-177)。梭羅所處的時代正是美國工業迅速發展的時代,蓬勃的商業發展刺激著人們的消費,人們將享樂主義奉為至高準則。在以犧牲自然資源為代價以換取人類文明發展的同時,人們也離他們理想中的家園越來越遠。當人們在為工業發展所帶來的便利生活歡呼時,梭羅注意到工業擴張給自然帶來的不可磨滅的傷害以及人們不正常的訴求:盲目追求物質享受而對精神上的貧瘠視若無睹。

華美精致的服飾、宏偉精巧的房屋難道真的是人們生存的必需品嗎?梭羅曾言:“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所謂生活的舒適,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進步大有妨礙。所以關于奢侈與舒適,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窮人更加簡單和樸素?!保?2)梭羅并沒有只是單純的用理論來證明他對于生活必需品的觀點,因為單一的言語到底是蒼白無力沒有絲毫說服力的,他身體力行向人們證明在這個星球上生存究竟需要什么。他帶著擔憂、憤懣以及對人類行為的反思來到瓦爾登湖畔定居。他只花了28美元便建起他的容身之所,穿的衣服只為保暖以及遮蓋裸露的身體,種植蔬菜大豆以維持溫飽。通過他兩年的自給自足的生活向人們傳遞了一種觀念:人類只需很少的必需品便能生存下去,而對于舒適生活和奢侈品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梭羅珍惜自然中的一切甚至是豆田中的野草和偷溜進屋子的老鼠,他享受自然美景并且全身心融入自然之中,正如他在詩中寫道:“這不是我的夢/用于裝飾一行詩;/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爾登湖。/我是它的圓石岸,/漂浮而過的風,/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隱處/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177-178)。盡管自然中的花草樹木,山川湖海不能言語,但是人們可以在花香與白浪中與自然共鳴。梭羅拋棄一切身外之物來到瓦爾登湖畔,追求一種被當時人們認為不正常的極簡生活,而正是這種自給自足的獨居生活給與梭羅廣闊獨立的空間思考人生的智慧,獲得豐富的精神生活。只有當人類簡單生活而不是一味追逐內心欲望的滿足,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

三、瓦爾登湖中傳遞的人生真諦

在梭羅看來,所謂有價值且高尚的人生目標除了與自然共存外,更為重要的是人精神世界的豐富。瓦爾登湖畔的獨居生活,梭羅僅試圖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一年中他只工作六周,他把冬天的大部分時間以及整個夏天用來閱讀和寫作。在他眼中,抵制物質欲望對人的侵蝕只是實現人生價值的第一步,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親身勞作與閱讀來進行自我從內而外的完善與提高。梭羅的獨居生活被當時的人認為是異類,許多人都對他示以同情,認為他獨自一人生活在荒野中必定十分孤獨與害怕。但相反的是,梭羅生活得十分愜意愉快,他認為:“他自己的生活越簡單,宇宙的規律也就越顯得簡單,貧困將不稱其為貧困,軟弱將不稱其為軟弱”(295)。當人們簡單地生活,那么生存便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自然萬物都是有生命的、神圣的且值得人們的尊重。當梭羅生活在生機勃勃的自然中時,沒有偽裝,沒有迎來送往的假意虛偽,更沒有人與人的相互妒忌,他只需欣賞自然中四季輪回、日出日落與高山流水的秀美風光。對于梭羅來說,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有價值,是無論用多少財富也難以堆砌的生活。通過與自然交流,梭羅在他的生活中注入靈魂且獲得內心世界的升華。與之相反,當今人們的生活沒有靈魂可言,他們只追求金錢、地位以及權力。一旦他們無法獲得或失去這些東西,他們將成為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只有當人們拋棄華麗的外表而追求充實的內在時,他們才能的到精神的升華,實現人生的價值。

除了追求內心世界的豐富,梭羅還提出如果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他夢想的方向前進,努力經營他向往的生活,他可以獲得想象不到的成功(295)。人的生命價值在于充分利用人的主觀能動性為其夢想的實現添磚加瓦。當人們專注于自我完善而不是內心欲望的滿足時,他們便擁有了打開成功大門的鑰匙。物質富有的人們的精神生活可能一片貧瘠,他們擁有著無法想象的奢靡生活,但他們的內心可能十分麻木。正是在此意義上講,窮人也可以獲得幸福感,因為他們可以不斷地追求精神生活的完善和展示人性之美。事實上,在他人看來愚蠢的獨居生活,對于梭羅來說是充滿生機與智慧的。梭羅的靈魂與風共同在自然的廣闊天地中徜徉,拂過高聳的山坡、輕嗅花草的芬芳、追逐翻騰的浪花,他的內心世界也變得與自然一樣廣袤無垠。當人們為夢想的實現付出汗水,為精神的升華不斷充實自身,他們才能實現人生價值和領略人生真諦

四、《瓦爾登湖》的當世之鑒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種種利好也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衣食住行都與科技息息相關。但隨之帶來的是一系列問題:因二氧化碳排放過渡排放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因不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導致的生物多樣性銳減、因肆意排放而導致的水污染和海洋污染,人類成為這一切問題的因,而這些環境問題是果的同時也是對人類的懲罰。人類不僅破壞了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他們的內心世界隨著科技的發展也逐漸變得空無一物,只剩下一副皮囊。人類變得越來越浮躁,不再靜下心來感悟生活真諦。他們都忙于奔向攫取物質的戰場,以期能獲得“戰利品”或是一塊“勛章”。但再多的華美裝飾也無法掩蓋內心的腐朽與精神的空洞。人與自然本應是一個完整和諧的整體。等到我們失去這整個世界時,我們才會意識到破壞環境的惡果。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兩年的獨居生活已經為人類做出表率也給當今世人以啟示:自然也是生命,生活也可以很簡單。這是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反復強調的觀點,生活中除了必需品以外都是累贅,一開始就不應一味追求物質享受,否則內心洶涌的欲望便會噴薄而出。人類應該熱愛自然,通過極簡的生活實現與自然和諧共處。自然與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唯有尊重自然融入自然才能實現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人不應成為物質的奴隸,如果人只為金錢、地位和權力廢寢忘食,那他的一生又有何意義?古人曾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奔幢闵砭勇?,溫飽度日,只要不斷自我完善,追求人生夢想,豐富內心世界獲得靈魂的升華便能實現人生的價值,領悟人生真諦。

五、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批評視域下《瓦爾登湖》中梭羅關于自然的基本思想是超驗的,即人能夠通過自然與上帝直接交流,也是愛默生所主張的“超靈”。自然是有生命的,人應熱愛自然并通過極簡生活,與自然和諧共存,獲得精神世界的升華。但也正如梭羅所言:“太陽不過是一顆晨星?!保?04)時間的流逝并不意味著智慧的增長,只有自己領悟的道理才是最珍貴的,真理需要人類不斷探索。當然,當今的人們不必刻意像梭羅一樣找一處荒無人煙、與世隔絕之處,以表示自己遠離塵俗,因為只要心中有那一片寧靜的湖泊,處處皆是瓦爾登湖。

注釋:

①如無特殊說明,該文中《瓦爾登湖》引文皆出自2011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的許崇信、林本椿譯《瓦爾登湖》中文版。

參考文獻:

[1]王卉.從人的心靈到自然——《瓦爾登湖》超驗主義思想探析[J].安徽文學,2013.

[2]簡功友.論超驗主義文學的生態文明觀[J].吉首大學學報,2015(2).

基金項目:南京曉莊學院2019年度校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19XSKY022

猜你喜歡
生態批評瓦爾登湖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爾登湖》中的隱士情懷
師生共讀《瓦爾登湖》
“小瓦”三記
瓦爾登湖不再“清凈無垢”
200
略論生態批評的三大基本理論
解讀《白鯨》中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主義的對抗
讀者的不同思維
科馬克?麥卡錫西部小說的生態批評解讀
從生態批評視角解讀《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態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