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課堂層級性階梯性提問方式策略研究

2020-11-07 04:52徐慧芬
教育信息化論壇 2020年10期

摘要:語文課堂提問設計不僅僅是要得到答案,更大程度上指向的是回答問題的過程。由簡單到復雜是很多學科的提問規律,語文可以通過層級性的提問方式,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刺激思考,啟發表達,一步一步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性語文思維能力。

關鍵詞:課堂提問方式;提問目的;層進式提問

一、明確的提問目的

課堂的提問不可以隨意,應該有明確的目的性,很多老師提出過這點,我非常贊同。無法回答的問題可以不問,無須回答的問題可以不提,可有可無的問題不如沒有。當然如何去判斷,以什么樣的標準為參考,什么樣的提問才是有效提問,每個老師都會根據自己的課堂目標有自己的判斷。

我仔細翻閱了2020各地中考卷,提問的模式大部分是直截了當的祈使句,問題一般設置為“找到”“分析”“請概括”“請你寫出……”之類。這幾種提問方式都是非常簡單明了,要求學生回答的指向性很明確,學生的回答情況如何完全取決于學生自己對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沒有任何投機取巧的空間。一般來說,考試的目的都很明確,就是為了檢測學生的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對相關問題的理解能力水平。提問的設計一定是遵從表達清楚、明確的原則。

然而語文課堂中的提問并非完全如此,檢測知識掌握的情況只是在復習課、練習課等課型中。語文課堂區別于其他學科課堂。語文學科除了工具性還有人文性的一面,語文課堂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注重樹立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注重學生個性化的自我表達。這些特點就決定了很多語文課堂的問題沒有一個絕對的“一是一,二是二”的答案。因此,語文老師課堂的提問,有時候不是絕對地指向于某個特定的答案,但是提問老師的心中對提問的目的是有明確的指向性。我認為平時課堂中的提問主要有幾點目的: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刺激學生對相關知識點展開思考,鼓勵學生自我表達。

二、層進式提問方式

我認為語文課堂,不同環節提問方式不同。好的一節語文課可以上得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氣呵成。循序漸進,深入淺出,有頭有肚有尾。

每一個環節問題的設置都不可以采用雷同的方式,一定要把多樣的問題搭配起來,形成不拘一格的格局。

(一)第一層級:誘導式提問

在一堂課開始的環節,語文老師是習慣性有導入的,或者是一段話創設情境,也或者是簡單的一個問句來激發課堂興趣。這個開端提出的問題,通常會是一個一般疑問句,學生僅用“是”或“否”或者兩三個字就可以答出,最不愛表達的同學也會答得出。比如“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同學們,喜歡下雪嗎? ”“同學們,你還記得小時候媽媽的模樣嗎?”“同學們聽說過一句話嗎?” 用最簡單的問題引導學生張嘴,簡單到不容拒絕,讓他們在初始階段開了口,接下來的一節課或許“表達”就變得不是那么困難的一件事了。有的時候,簡單不是浪費時間,簡單的問題不是每個人都會、不值得回答,而是會起到某種作用,比如將課堂氣氛激活起來,比如讓學生進入思維活躍的狀態。

若遇到較為復雜難懂的或者距離學生生活較遠的課文,教師可以在學生讀完之后就干脆地問:“同學們讀懂了嗎?是不是有點難?”學生可能就會直接大爆發,“不懂,太難了!”這也是一個可以打開學生表達之后的途徑。

所以我認為,在課堂一開始,設置一些誘導學生開口的問題,即便簡單非常,對課堂也具有意義,不應當被否定,被取消。

(二)第二層級:反向激發式提問

當學生進入了課堂,啟動了思考的模式,一節課已經成功一半了。學生只有愿意思考了才能夠更好地接受知識。所以在打開學生的思考閘門后,教師最需要做的是刺激他們的表達欲。

很多老師都會贊同這樣一個觀點,對于具有一定能力的學生,提問方式是沒有要求的,我們要精心設計提問方式的恰恰是大部分沒有很強能力的同學。他們的提升空間大,短時間某一方面能力可能會有顯著提高。針對這種需要,老師去激發的孩子,用反向陳述的方式,有時會收效明顯。這些問題讓他不得不說,不吐不快,這樣一來,表達的欲望會被徹底激發出來。

比如,我們用大部分初中這個年齡的學生會喜歡的人,或者事物做例子。老師明知道這些學生,喜歡某一段優美文字或者是喜歡某個明星、某個游戲、某種事物的,故意曲解,“存心找茬”式地做出評價,用“我不喜歡這種故作深沉的態度”“這個人不夠真情實意,太造作”“這種游戲哪有智商可言”之類的話來反向刺激。那么,出于一種正常的維護自己心中所好的心理,一般情況下,人都會有反駁的沖動。一旦打開了這個閘門,學生的表達欲就燃燒起來了,教師便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你來我往的辯論中,已經讓學生就已經在思考、表達自我了,教師設置問題的目的就達到了。

老師提出一個明知道學生會不同意的說法,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就會有話可說,起碼,會簡單表明自己的態度立場是什么。想讓對方爆發,辦法很簡單:反向激發,對方一定會反彈甚至是爆發。我覺得課堂提問也可以這么做。

(三)第三層級:先陳后問式

一節課進入高潮之后,當學生對表達已經不排斥甚至樂意去表達的時候,提問的方式已經不再是問題,可以自由很多。這個時候可以用最直接的中考式的直截了當直奔主題的提問方式。在很多中考題的詩歌鑒賞會出現這樣的提問方式,該首詩中的頷聯前人評價很高,稱贊其如何如何,你怎么看?

這種“元芳,你怎么看?”的提問是相當難回答的,它需要非常系統性地組織語言。對學生的表達能力要求很高。所以,這種問題通常都設置在一節課最后的探究環節。我一直認為語文課堂語文教學是注重個性思想表達的,我的目標是培養有獨立思維能力的學生,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答題機器。這種問題就需要我們個性的表達,在某些程度上是對一節課教學成果的檢測。這種問題,針對的可能就是班級中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較強的同學。在一節課最后的延伸拓展階段,多用探究的方式,此時就算是老師提出的問題大家回答不出來,同學們也不會覺得尷尬或者難堪,因為這是個人的見解形成階段,回答不了的同學也會被大家理解為尚未形成自己的看法,能力較弱的同學也不容易產生“我理解不了”甚至“我脫離了課堂”的感覺。

其實我覺得“不同環節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換個說法也可以是“針對不同能力層級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提問目的中的一個是調動課堂,每個環節能調動的學生數量不同,我力求做到的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課堂,都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也類似于資源合理分配,按照難易程度分配給相應能力的同學,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我認為語文課堂的問題,不是指向答案,而是指向回答的過程。教師應在提問過程中培養學生,讓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提高能力。

(責任編輯:韓曉潔)

作者簡介:徐慧芬,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菀坪學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