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校共育促成長的實踐案例研究

2020-11-07 05:10周妙琴
教育信息化論壇 2020年10期
關鍵詞:談心陪伴

摘要: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立德樹人的最早陣地。學校主智,家庭主德,家校共育需要教師與家長在教育孩子上建立起一座和諧、協作的連心橋,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的教育,孩子才能全面健康成長。

關鍵詞:談心;攜手;陪伴

習近平主席曾強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說的‘愛子,教之以義方‘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庇纱丝梢?,家庭教育對孩子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作為班主任如何實現家校共育,創造一個共贏呢?

一、促膝談心,走進孩子心靈世界

家訪,是讓教師在切身感受學生的成長環境,了解家長的文化素質、家庭教育狀況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認識、分析和理解;是溝通教師、家長和學生心靈的橋梁,結成家長與教師達成共識的紐帶,是促使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方式。因為家庭是孩子生活時間最長的環境,家長會有最充足的時間教育和影響孩子,從孩子的成長教育來看,首先是家庭教育和父母,然后才是學校教育和教師。

【案例1】我班學生小紅。開學初,不怎么愛學習,上課愛講話、搞小動作,不能靜下心來搞學習。筆者找其談話,她總是沉默不語。筆者感到疑惑不解,并決定進行家訪。與其媽媽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溝通和交流,得知這個孩子是單親家庭,在孩子小的時候爸爸發生意外身亡了,只靠媽媽外出打工,她平時跟哥哥一起生活,自己料理生活,從小學高年級起就不愛學習。

言談中,她的媽媽不禁流下了無奈的眼淚。筆者知道這個學生的情況后,也深表同情,多次找她交心談心,給她細致的關愛,生活上常常噓寒問暖;學習上多表揚、鼓勵她,也會把一些兒童著作送給她看,并與她交流閱讀心得。后來,她交作業的次數漸漸多了起來,她媽媽也經常打電話鼓勵她。她正向著好的方面轉變呢!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孩子所處家庭的環境,父母的素質,父母教育的態度和方法,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為了充分了解情況,對促進孩子成長提出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指導,班主任要做的關鍵一步就是走進孩子的家庭,進行有目的性的家訪。

二、家校攜手,關注孩子心靈成長

心理學家指出: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家長的教養態度和教養方式都影響著兒童個性與發展。家庭教育在兒童發展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良好的教養方式,有利于孩子的發展,不良的教養方式,則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發展起著阻礙作用。比如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任性、自私、無責任感等,這類孩子認為父母給予的所有事物都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某種物質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做出一些不良行為。

【案例2】有一天,小A放學后到校門口的小店里偷偷地拿一支鉛筆,被小店老板在監控視頻里發現了。幾經周折,小店老板找到了筆者,并將視頻發給筆者看,希望筆者批評教育孩子。小店老板離開后,我緊接著與小A爸爸聯系,用平和的語氣詢問孩子是否在家,有事需要向孩子了解情況。

電話里孩子誠實地承認了錯誤,接著筆者私下提前跟小A爸爸溝通,希望他配合筆者一起共同教育。他們父子倆到學校后,筆者將視頻再次播放給小A看,讓他明白這是一種偷竊的行為,是違法的。筆者耐心與孩子講道理、擺事實,使孩子了解到事情的嚴重性,明白做錯事是要自己承擔后果的。筆者引導孩子打開電話手表后,獨自一人到校門口的小店找店老板道歉,孩子勇敢地向店老板承認了錯誤。

事后,筆者跟小A爸爸解釋讓孩子如此做的原因:從心理學的角度上,在孩子從學校辦公室走到校門口這段短短的路程里,孩子是經歷著害怕、煎熬、恐懼的心理過程,在這段短短的時間里,更能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事,自己承擔后果,無人可以幫忙,在糾正自身錯誤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筆者也給小A爸爸一些建議:教育孩子不能一味遷就孩子,而應適當地說“不”,尤其一些原則性問題更要說“不”,在說“不”字之后,一定要說出“不”的理由,然后堅持原則,鼓勵家長嘗試用行動去改變家里上至奶奶下至父母、叔叔都對小A過渡嬌寵的現狀。

【案例3】筆者曾帶過一個學生,有一段時間,老是上課打瞌睡,于是我去詢問家長。家長說:“孩子晚上9點多就睡,怎么會打瞌睡?”后來,他就在孩子“睡”后,偷偷到房間去看,這才發現,原來他躲在被窩里打游戲。

我們都知道學生的表現是有多面性的,學生在校是一種表現,往往在家卻是另一種表現,甚至有著天壤之別。如果教師和家長只了解學生的一個方面的情況,而不了解學生的另一面,就很難達到最佳的教育成效。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智能手機走向大眾化和平民化,所以一般的家庭都有購買智能手機的承受能力,而且現代化教學許多資源需要用到手機,作為孩子本身,他們的好奇心極其重,如果有智能手機,很多孩子會受不了誘惑沉迷網絡。學校不是世外桃源,孩子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的影響,老師的督導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盡最大可能發揮家長和教師的疏導與管教作用。父母在家可采取“生活中的小事溫柔對待,原則上的事毫不退讓”的策略。比如,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玩電腦,但前提是必須先把功課做好。家長用促膝談心和講道理的方式,孩子也會對家長多一份信賴,孩子一旦接受家長的觀點,那么孩子就不會容易走進游戲的陷阱。

三、親情陪伴,促進孩子自我完善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教學和教育的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彼?,教師進行家訪或集約家長,促膝談心,拉近了與家長的心理距離,培養了感情,有利于交換意見和達成家校合作的形式。

【案例4】在一次集約家訪中,班上有位家長交流時說到她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老師的原因,孩子現在越來越懂事了,對待學習比以前勤奮了許多。筆者開心地回答不是的,于是筆者請她詳細地說說她與孩子在家相處的方式是否有所改變。果然,我們在這位家長的分享中了解到,原來這位家長現在正忙著考職稱,平時孩子學習時,家長也在學習。家長有什么不懂的都會在線上請教老師,就是這樣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孩子的學習態度和家長與孩子的親子關系。所謂環境造就人也是如此。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棒棒的,都想讓別人認可自己,所以,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家校共育環境,他們也許會給你無限的精彩。

【案例5】在筆者所帶班多年的義賣活動中,義工家長們積極與孩子一起構思方案、設計宣傳海報、宣傳口號等;每周讓孩子向家長學習一道烹飪美食,不但鍛煉了孩子的生活能力,而且增進了親子之情。這樣的活動不僅增加了家長之間的情感聯系,更提升了他們育兒的能力,為“家校共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此,在平時的班級管理工作中,作為班主任的筆者也會誠懇地向家長征求意見和建議;對于學校的辦學行為、措施和家長共同關心的問題,筆者跟家長進行具體的宣傳和講解;對于家長的誤會,筆者耐心地進行解釋;對于我們共同困惑的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廣泛地交換了意見。也會讓集約家訪的家長圍繞“智能時代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作用”談談自己的見解,或說說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一些啟示,旨在交流、學習、鑒別、進步。同時讓比較成功的家長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大家,讓其他家長思考、學習,也讓那些在教育孩子上很“苦惱、無奈”的家長吐露他們的心聲,從而得到幫助與解答。筆者以真誠、平等的態度,與家長以心交心,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系。

總之,家庭是人生初始化教育的起點,而家庭教育需要老師與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座和諧的連心橋,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的教育,孩子就能健康成長。學校主智,家庭主德,只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做到家校共育,才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從而達到共贏。

參考文獻:

劉志秀.家校攜手 共塑學生美好心靈[J].名師在線,2019(32).

(責任編輯:韓曉潔)

作者簡介:周妙琴,深圳市坪山區龍田小學。

猜你喜歡
談心陪伴
陪伴
朱麗仙:用愛陪伴,一路成長
一只狗的終生陪伴
“陪伴”等十二則
陪伴
陪伴,是我能給你最好的禮物
談心
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談心方法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