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換位思考護理模式對孤殘兒童適應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2020-11-11 10:44李雪梅
健康必讀·下旬刊 2020年11期
關鍵詞:適應能力生活質量

李雪梅

【摘 要】目的:探討換位思考護理模式對孤殘兒童適應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9年4月-2020年2月接診的68例孤殘兒童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34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換位思考護理模式干預,比較兩組兒童適應能力和生活質量。結果:護理2個月后觀察組青少年與兒童適應行為評分和青少年主觀生活質量問卷(ISLQ)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換位思考護理模式能改善孤殘兒童適應能力,改善其生活質量,應用效果較好。

【關鍵詞】孤殘兒童;換位思考護理;適應能力;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1-33--01

孤殘兒童是社會群體中一類特殊群體,通常存在智力、身體行為、感官、心理等方面障礙,需要廣大社會群體的救助。有報道表明,傳統的護理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孤殘兒童的疾病和身體狀況,但無法滿足臨床實際護理需要[1]。換位思考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方式,充分體現現代化“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可根據被護理者的實際需求提供針對性護理服務。本研究就換位思考護理模式對孤殘兒童適應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如下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我院2019年4月-2020年2月接診的68例孤殘兒童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34例。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5-11歲,平均(7.65±1.48)歲。觀察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6-10歲,平均(7.77±1.62)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包括:為不同類型的孤殘兒童提供24小時的生活照料;根據孤殘兒童病理特點實施基礎護理;預防孤殘兒童發生意外傷害;對孤殘兒童實施康復計劃和康復訓練。

1.2.2 觀察組 在基礎護理同時結合換位思考護理模式干預,方式如下:(1)設施護理:根據兒童的年齡和性別合理分配房間,營造舒適、溫馨、整潔的病房環境,走廊和室內均安裝高度適宜的扶手,洗澡間放置防滑墊,防止發生意外事件。(2)心理護理:年齡稍小兒童房間顏色以暖色調布置,并配置玩具和該年齡段兒童感興趣的圖案進行裝飾;生活中與患兒增加有效溝通溝,溝通方式包括書寫、口頭語言、手語等,使孤殘兒童感到輕松愉快,感受到周圍的關愛,緩解其自卑、防備和恐懼心理;護理人員在兒童的能力范圍內布置一些簡單的任務,完成后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逐步強化、提高兒童自我生活能力。較大年齡兒童可采取更加高級的溝通方式,如在上述溝通方式基礎上可借助身體語言使其感到心理放松,鼓勵其主動完成一些任務。(3)社會群體活動:護理人員每周2次組織孤殘兒童到公園、超市、游樂場、銀行等場所活動,告知兒童到達目的地方式,培養孤殘兒童環境保護意識和良好的社會公德,提升孤殘兒童適應社會的能力,利于增強兒童的自信心。(4)康復訓練:主要包括語言訓練和肢體訓練,由專業的康復治療師協助完成,并根據每個兒童年齡、殘疾特點、個性和心理特征制定針對性康復計劃,循序漸進提升兒童身體素質。

1.3 評價指標(1)適應能力:干預2個月后,采用兒童適應行為評定量表[2]從獨立因子、認知因子、社會因子3個方面進行評價,該量表共分為8個分類表,59個條目,總分86-280分,分數越高表示適應能力越好。(2)生活質量:干預2個月后,采用ISLQ[3]問卷從師生關系、親子關系、自我滿意度、運動能力、同伴關系等13維度評價少年兒童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共52個條目,每個條目1-4分,總分52-208分,分數越高表示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2個月后觀察組兒童適應行為評分、ISLQ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大部分孤殘兒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因無法正視自身的殘疾而避免與人交流,通常選擇與同樣有殘疾的兒童或獨自玩耍,長此以往導致患兒性格孤僻。社會適應能力是個體承擔社會責任、獨立處理生活、達到相應年齡所處社會期望程度的具體體現,早期社會適應性的良好發展與兒童將來情感、未來發展、社會關系、事業均有密切關聯。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2個月后觀察組青少年與兒童適應行為評分和ISLQ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換位思考護理模式能改善孤殘兒童適應能力,改善其生活質量。孤殘兒童是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換位思考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面對此類兒童應具備同理心,換位思考、深入全面地了解孤殘兒童實際需求是有效打開他們的心扉關鍵。孤殘兒童多存在自卑、自閉、恐懼心理,不愿與外界交流[4]。護理人員需理解他們的感受,通過加強溝通、建立親密關系使患兒感到心理放松,解除對外界幫助的抗拒。護理人員鼓勵并帶領孤殘兒童積極參加不同的社會活動,使其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部分,體會到自身的價值。不同年齡的孤殘兒童在心理、生活能力、溝通方式、需求等方面存在差異性,通常孤殘兒童年齡越大其功能障礙就越嚴重,在護理過程中應針對兒童的不同情況提供針對性護理。

綜上所述,換位思考護理模式能改善孤殘兒童適應能力,改善其生活質量,應用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趙梅.架起愛與友誼的橋梁—美國家庭收養中國兒童問題研究[J].美國研究,2019,33(02):8+34-54.

姚樹橋,龔耀先.兒童適應行為評定量表操作手冊[M].長沙:湖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4:1-20.

黃艷芳,譚紹珍,何東梅.加強心理護理在福利院孤殘兒童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9,26(04):226-228+231.

萬靜,蔡永玲,王濤.福利院孤殘兒童心理護理現狀分析及護理對策分析[J].心理醫生,2017,23(034):280-281.

猜你喜歡
適應能力生活質量
雷鳥
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提高智障兒童社會適應能力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校園體育對提升學生適應企業文化能力的研究
膳食纖維制劑對老年便秘患者療效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藝術職業院校表演專業現狀及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探索
沙漠里的精靈
你容易適應新環境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