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典戲曲“大團圓”結局模式探析

2020-11-16 02:24周詩怡
戲劇之家 2020年31期
關鍵詞:大團圓民族文化

周詩怡

【摘 要】中國古典戲曲中,故事發展無論如何跌宕起伏,往往有一個圓滿的合家歡式結局,并逐漸形成了一種普遍的固定模式。中國古典戲曲中“大團圓”結局形成的原因,與中國傳統文化下形成的道德規范、審美習俗,以及崇尚圓滿的世俗心理有著緊密聯系。

【關鍵詞】中國古典戲曲;大團圓結局;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J8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1-0011-02

“大團圓”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學現象,它大量出現在宋以后的戲曲小說中[1]。生活中的團圓多指親人團聚,而戲曲中的“大團圓”則常表現為主人公功成名就,夫妻美滿。李漁說“全本收場,名為‘大收煞。此折之難,在無包括之痕,而有團圓之趣。如一部之內,要緊腳色共有五人,其先東、西、南、北各自分開,至此必須會合?!盵2]如《牡丹亭》中杜麗娘已經身亡,卻在鬼神等各方的幫助下復活,與柳夢梅團圓。故事里的主人公在經歷種種磨難以及悲歡離合后,其矛盾沖突在結尾處都能得到圓滿的處理調和,讀者的情緒也得到相應的滿足。

一、儒家道德規范的影響

儒家思想是兩千多年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婆e考試以儒家經典的四書五經作為參考,更使得儒學的地位得到了長久的保證。中國成熟的戲曲形式始于元雜劇,其主要創作者多為接受儒學經典教育的文人士子,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和限制。

(一)儒家提倡“德治”,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育人?!墩撜Z》中提到的“以和為貴”就是主張和睦相處、求同存異,以達到和諧的人際關系。反映在戲曲中,則表現為沖突雙方因說理和相互包容而成就圓滿結局?!杜糜洝分械呐X┫?,在女兒的勸說下成為了通情達理的賢相,著人去迎接蔡伯喈的父母來京,并為蔡家請得旌表,沖淡了悲劇意味。正是因為他的形象轉變,得以完成“一夫二妻”的“大團圓”結局,調和了劇中原本提出的“圣君賢相”與下層人民之間的對立矛盾。這是作者宣揚封建道德的意圖的體現和其世界觀的反映。

(二)儒家維護“禮治”,即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范。只有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于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元末明初的戲曲作家高則誠對當時的統治存有不滿,想用封建道德作為理想的范本來實現清明政治代替暴政的理想。在《琵琶記》中塑造了符合封建倫理道德的典型:孝子蔡伯喈、賢婦趙五娘等。對于牛丞相的譴責,也只是批評其作為朝中重臣卻未能以身作則、遵循規范,還在結尾處將他的形象由專制轉為賢能,塑造賢臣形象。而尾聲“顯文明開盛治,說孝男并義女,玉燭調和歸圣主”[3]更是說明,在高則誠看來,只要圣主賢明,子孝妻賢,就能天下太平,社會安定。

(三)戲曲在受中國傳統道德規范影響的同時,對于封建道德的維護也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杜糜洝烽_頭便道“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作者的創作動機中便包含想利用戲曲教化百姓的意圖。而這樣的教化作用也是符合時代需求的。明太祖朱元璋評價道“五經、四書,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記》,如山珍、海錯,貴富家不可無?!盵4]

除去戲曲創作者受到的來自道德規范的影響,戲曲的受眾——人民群眾對于戲曲內容的情節也有著道德上的要求?!爸袊藨阎卸加幸话殉咦?,凡事都要把這把尺子拿出來量一量,稍有不合,便大加排斥。這把尺子就是道德標準??葱≌f,首先關心的就是誰是好人,誰是壞蛋,為了一目了然,戲曲表演中才有了紅臉白臉的簡單化的呈現。好人一定要有好報,壞蛋必然不得好死?!盵5]生活在封建社會底層的百姓遭受到壓迫,希望在戲曲中能看到作惡方有一個凄慘的下場,對生活多一份期盼。

二、中國傳統“尚圓”審美的影響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和對農業生產的高度依賴決定了中國古代社會對氣候變化的密切關注?!兑捉洝分袑懙溃骸扒瑸樘?,為圓”,古人將對天圓地方的認識與農作物的四季耕種聯系起來,認為月亮的陰晴圓缺和四季的循環變化都是依照圓的軌跡在變化,遂而產生“尚圓”的思想,將“圓”視作審美理想的最高追求。風俗習慣經過多次重復,就會形成一種世俗心理,重復的次數愈多,時間愈長,這種心理也就愈穩固[6]。戲曲作為人民精神文化的產物,也融入了人們的這種心理,表現為苦樂相交、悲喜交融、順境逆境相互對轉的圓形結構,戲曲也以大團圓結局最為圓滿。

佛教流入中國后,其宣揚的“輪回轉世”、“因果報應”的理論也在民眾中廣為流傳。宗教信仰的宣傳再度增強了民眾對于循環觀念的尊崇,經過長時間的觀念固化,這樣的心理也外化為各式各樣的“尚圓”習俗,如代表“團圓”意味的湯圓和月餅;內方外圓與“天圓地方”相呼應的錢幣;將祈求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稱為“團圓”……團圓成為了中華民族始終向往的美好期盼。佛經中有偈頌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尚圓”的審美習俗也導致中國戲曲的觀眾不喜歡過分極端的情緒和行為。不同于西方悲劇“喜——悲——大悲”這樣的單一走向,中國的悲劇呈現出“喜——悲——小喜”的循環狀態。這不僅符合中國人對于圓滿的期盼,也符合“中和之美”的傳統美學概念。和諧美感強調的是“和”,對峙雙方相推相吸,最終走向統一、協調,實現情感的宣泄與補償,產生滿足與寧靜,它與于異中求同的思維方式是相一致的[7]。保持輕松的氛圍,讓觀眾在輕松愉悅中接受道德教化,有情人終成眷屬,邪惡勢力得到應有的懲罰,觀眾也能以滿足的狀態離開而不留有遺憾。

三、積極樂觀、崇尚圓滿的世俗心理的影響

王國維曾表示“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的色彩。始于悲者終于歡,始于離者終于合,始于困者終于亨,非是而欲饜閱者之心難矣。若《牡丹亭》之返魂,《長生殿》之重圓,其最著名之一例也?!盵8]戲曲作品中雖然不乏創作者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但因其樂觀的人生態度、崇尚圓滿的世俗心理,更愿意給作品一個“大團圓”的美好結局以寄托其美好的期盼?!爸袊撕苌儆姓嬲膹氐椎谋^主義,他們總是愿意樂觀地眺望未來?!盵9]

在封建社會,“學而優則仕”是文人的人生理想。當崇尚武力,以游牧為生的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文人的身份地位便一落千丈。蒙元統治者在入侵中原地區時對于漢族文化采取排斥態度,屠殺漢族儒生或將其用作奴隸,中斷了可讓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科舉制度,直至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才使實際被停用了的科舉制度重新開始,而恢復后的考試制度又規定漢人與蒙古人的試卷有別。據《續文獻通考·選舉考》記載“凡蒙古由科舉出身者,授從六品,色目、漢人遞降一級?!盵10]文人通過科舉入朝為官的可能性減小,身份地位也隨之降低,“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這是元代讀書人無奈的自嘲,卻也體現了其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艱難??婆e制的變革使得元代文人入仕無比艱難,他們常常在作品中寄托于虛幻的神鬼之說,希望從中找到新的出路。雖然這存在著逃避現實的處事態度,但也包含了樂觀超脫的生活態度,潛意識中依然相信著受壓迫的生活狀態能夠被改變,悲慘的生活境遇能夠得以改善。文藝的功能體現為一種補償作用,作家和讀者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滿足的欲望可以通過創作或欣賞文藝作品得到變相的滿足[11]。個人的人生價值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實現,這些文人便通過戲曲、小說等文學作品來寄托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也算是一種宣泄和補償。

古時的戲曲表演多是在節令時期的聚會上或是在喜慶的團圓場所中,人們將觀賞戲曲作為調劑生活的娛樂方式,對于普通百姓來說,未曾想過要在戲曲中體會多么崇高的意境,僅僅是為了欣賞表演,獲取樂趣。人們在喜慶熱鬧的氛圍中抱著娛樂歡快的心態來觀賞,不希望有損心情的情節出現在戲曲之中。同時,元代的民族壓迫嚴重,沉重的徭役賦稅、腐朽的統治階級、連年的戰爭也讓普通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樂觀的民族精神與戲曲中的“大團圓”能讓百姓在艱苦的生活中還能有所寄托,留有一絲期盼?!按髨F圓”中大量的有情人終成眷屬、清官判案、皇帝封賞等善惡有報的圓滿情節都是符合百姓內心期盼的。通過戲曲這種娛樂方式傳遞的因果報應說也更容易被百姓潛移默化地接受,并內化為更深一層的道德規范,不斷約束自身,始終堅持善良美好的本心和積極樂觀的心態。

但這種樂觀的態度卻也使人們缺乏反抗奮斗的行動。人們處在壓迫狀態下,往往只將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寄托于壓迫方會突然向善。自己的身邊看不到“人”的希望,便寄希望于飄渺的鬼神之說。如《牡丹亭》中杜麗娘得到閻王的許可還陽回到人間,并由皇帝公斷與柳夢梅團圓。如若百姓多受此類戲曲影響,也會加重其封建迷信思想,凡事都企圖從鬼神之說中尋求解答。

“大團圓”成為中國古典戲曲的一種結構模式,背后有著復雜的歷史文化原因。胡適先生在《文學進化觀念與戲劇改良》中表示“這種‘團圓的迷信乃是中國人思想薄弱的鐵證?!盵12]認為喜好“大團圓”結局展現了國人不敢正視缺陷、只想粉飾太平的心態,是一種自欺欺人的體現。然而不能否認的是,這同樣也展現了國人積極樂觀、善良堅韌、不向惡勢力屈服的品格。其帶來的影響同樣難以用單純的好壞來評判?!按髨F圓”的結構模式是在復雜悠久的中國歷史進程中形成的,無論是儒家道德規范、“尚圓”的審美習俗,還是崇尚圓滿的世俗心理都指引著我們從沖突走向調和,走向圓滿和諧的結局。

參考文獻:

[1]李春林.大團圓——一種復雜的民族文化意識到映射[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1.

[2]李漁.閑情偶寄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M].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69.

[3]高明.元本琵琶記校注[M].錢南揚,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29.

[4]徐渭.南詞敘錄注釋[M].李復波,熊澄宇,譯.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2.

[5]李春林.大團圓——一種復雜的民族文化意識的映射[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55.

[6]鄭傳寅.中國古典戲曲大團圓結局的民俗學解讀[J].戲曲藝術,2004,2.

[7]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94.

[8]王國維.紅樓夢評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3.

[9]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人民出版社,1985.311.

[10]嵇璜.續文獻通考·選舉考[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3151.

[11]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63.

[12]胡適.胡適文存 卷一[M].上海亞東圖書館,1926.207.

猜你喜歡
大團圓民族文化
四年后再見
“大團圓”真的是“說謊的文學”嗎——中國古典戲劇中的“悲終于樂”結局探究
論戲曲“大團圓”敘事范式的多重內涵
俄漢成語中動物形象特點分析
淺析民族文化和傳統圖案在面料設計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