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環境下黃龍戲的媒體化傳播策略研究

2020-11-16 02:24侯月周帥
戲劇之家 2020年31期
關鍵詞:媒體化傳播新媒體

侯月 周帥

【摘 要】中國戲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黃龍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吉林省乃至全國的文化瑰寶。由于傳統戲曲文化沒有積極迎合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所以新媒體的崛起給黃龍戲的傳播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新媒體環境下,我們應當對黃龍戲進行傳播,給黃龍戲的復興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傳播手段和傳播策略,積極推進創新媒體化傳播的方式方法,積極迎合時代的發展,在黃龍戲的媒體化傳播策略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關鍵詞】黃龍戲;新媒體;傳播;媒體化

中圖分類號:J8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1-0031-02

藝術傳播是藝術活動的關鍵組成部分。黃龍戲作為一種戲曲藝術,從產生到發展,不同程度得益于傳播媒介的運用。

一、黃龍戲及其發展概述

黃龍戲是吉林省農安縣的傳統戲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黃龍戲以“此地影”(當地民間藝人對本地皮影戲的俗稱)音樂為基礎,融合了東北的民間小調、戲曲曲牌、皮影專調、薩滿腔、神調等多種音樂,形成了獨立劇種。黃龍戲是東北文化的集中體現,尤其是黃龍府文化的藝術凝結,它作為東北民族文化的載體,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價值內涵。[1]

二、傳播環境變化對黃龍戲傳播的影響

(一)傳播內容方面,演出劇目較少,劇目創作困難

黃龍戲作為新興劇種,創建于20世紀50年代末,至今黃龍戲的代表劇目有《樊梨花》《珍珠串》《無事生非》《風雨菱花》《魂系黃龍府》《大漠鐘聲》《圣明樓》《鐵血女真》《鷹格夫人》等[2],而進入21世紀后,僅有《兀術與鷹格》(2005年新編)、《興國皇太后》(2015年新編)兩部新編作品。

受到戲曲發展現實因素影響,傳統戲曲發展“遇冷”,劇團上演新劇目極少。由于缺乏資金、受眾迭代等原因,劇團排戲的熱情受挫。黃龍戲的演出依舊集中在幾部傳統劇目上,反復演出、劇目相對陳舊、觀眾興趣不高成為黃龍戲發展的現實困境。發掘、傳承、創編、演出更多劇目,并且可以加快傳播速度與廣度的現實需求迫在眉睫。

(二)傳播方式方面,傳播方式單一,難以適應多媒體環境

新媒體環境下,受眾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單個或某種傳播形式,黃龍戲的傳播受局限的主要原因在于,過度依賴傳統舞臺表演形式。由于受到演出場地、演出時間的限制,受眾難以自由選擇利于自身的時間和地點收看或收聽,因此會失去大量受眾。新媒體搭建了一個寬廣的網絡平臺,其數據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這些都為黃龍戲的發展提供了新平臺。

(三)傳播主體方面,演員隊伍銳減,人才流失嚴重

黃龍戲的形成、發展、傳承,都靠一代代藝人的口口相傳。由于傳承方式的限制,沒有系統化的教育和新穎的傳承樣式,目前的傳承任務完成得并不樂觀。就筆者開展的田野調查、對黃龍戲藝人的訪談可以發現,目前學習黃龍戲的人并不多。傳統戲曲的新生代演員是戲曲具有更為長遠生命力的保證。由于缺乏戲曲傳承的教育,青少年對傳統戲曲有著陌生和疏離感,難以吸引年輕演員主動學習、傳承和推廣。

黃龍戲的發展也面臨著人員老化、年輕的專業人才跟不上來的尷尬局面,中堅力量嚴重不足。能為廣大觀眾喜愛熟知,堪稱“臺柱子”的演員廖廖無幾。

(四)傳播受眾方面,受眾群體窄化,難以迎合年輕受眾

隨著受眾年齡日益老化,年輕觀眾越來越少,加之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的局限,黃龍戲等傳統戲曲的受眾群體窄化現象明顯。而與年輕觀眾密切相關的新媒體平臺又沒有得到更多的關注與推廣,這導致傳統戲曲的媒體推廣路徑不暢、影響不夠、傳播效益匱乏,制約了傳統戲曲進一步發展。

三、黃龍戲的媒體化傳播策略

(一)打造優勢媒體矩陣,提高傳播品質

黃龍戲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失去了傳承的動力,久而久之,它就消失了,失傳了!”在現實中,我國很多豐富的戲曲藝術正在消亡,許多劇種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以此為鑒,通過優勢媒體,聯合建立媒體矩陣,建立完備的戲曲藝術資料庫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吉林省內外多家媒體已經有意識地對黃龍戲相關文化進行宣傳傳播,例如長春電視臺《我是長春人》欄目組對黃龍戲傳承人進行特別采訪等。(如圖1)

建立媒體矩陣,一是利用媒體的優勢,搶救性錄制高標準的黃龍戲藝術數字資料,完成藝術資料的搜集和整理,以此來解決因數據資料的不完善而失去的受眾,建立相關的數據資料庫,讓受眾能夠有所選擇。二是對黃龍戲及相關藝人的深入采訪和解讀,通過傳播讓受眾能夠通過媒體的信息傳播了解到黃龍戲,并且為戲曲學習者、愛好者提供寶貴的學習資源和交流陣地。三是利用優勢媒體的資源,為傳統戲劇加入現代科技技術,在表演和傳播的過程中,因積極尋求傳統戲劇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契合點,綜合利用技術手段,改善傳統技術不足以表現的地方。順應時代的發展,迎合受眾感官的審美需求。

(二)增強媒體互動體驗,吸引年輕受眾

現代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廣泛使用,直接或間接影響受眾的選擇,更便捷的娛樂方式、更直接的審美視覺、更契合的互動體驗都在影響著受眾的選擇。

通過媒體矩陣,應樹立全新的互動體驗模式,重構傳統黃龍戲的創作和傳播,充實傳統戲劇內容的貧瘠,從表演形式、表演內容、舞美設計等方面,讓更多人能夠參與進來,全方位釋放出整合需求,刺激受眾的參與感和互動感,擴大受眾群體。通過媒體矩陣,如設立擂臺賽、知識競賽等方式,擴大受眾的參與度,吸引更多的受眾參與到黃龍戲的傳播當中。

同時充分利用網絡媒體技術,為戲曲創作、戲曲傳播提供多層次的互動體驗。新媒介環境下的網絡平臺,更加注重傳播信息的個人選擇,不斷完善信息的“私人訂制”,積極利用以抖音、微博等為載體的短視頻傳播形式,迎合年輕受眾的娛樂方式。同時應創辦黃龍戲收聽和參與試唱專屬頻道窗口,圍繞黃龍戲這一傳統戲曲開發相關文化產業鏈,例如臉譜、角色扮演、道具模型、錄制演唱曲目等周邊文化產品,發展潛在年輕受眾,培育潛在傳統黃龍戲的繼承者。

事實上,新媒體平臺的即時互動體驗能夠讓年輕受眾有機會接觸到黃龍戲,讓年輕受眾能夠有機會面對面接觸傳統戲曲,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看到了才會有機會喜歡,喜歡了才會有機會傳承。

(三)建立多媒體平臺,豐富傳播形式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指出,要發揮互聯網在戲曲傳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勵新媒體普及和宣傳戲曲。

新媒體時代,我們應該以新媒體技術為支撐,利用新媒體的特點和優勢,建立完善的黃龍戲音頻門戶網站、智能應用軟件,搭建有利于整理、保存、收聽收看的數字化平臺,對黃龍戲進行立體式、多維度的展示與創作。傳統黃龍戲的演出也不能局限于線下,應該積極利用以數字技術為依托的多媒體平臺,搭建多媒體矩陣,充分利用短視頻、微信、微博等,及時、即時地進行傳播。

隨著網絡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虛擬數字技術和智能多媒體的出現,加強了人機互動交換技術融入我們的生活,尤其對于年輕受眾,網絡多媒體和生活已經密不可分,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如果能把傳統文化的美育要求融入到網絡多媒體當中,首先會消除年輕受眾的抵觸心理,例如,如今在“抖音”短視頻當中異?;馃岬摹罢l說京劇不抖音”(如圖2),這一話題的參與度異常高漲,單個視頻的點贊量最高達到138.7萬,參與該話題的視頻播放量累計達到6.9億次。由此可見,短視頻多媒體平臺的傳播效果絲毫不弱于傳統媒體。

綜上,黃龍戲作為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戲曲,需要在當下媒體發展的新時代借助媒體之力,將傳統戲曲的藝術魅力帶入尋常百姓身邊,通過新媒體化的傳播路徑,為弘揚傳統戲曲文化、推廣和傳播戲曲文化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郭春蓉.淺談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黃龍戲”戲曲藝術的保護與傳承[J].戲劇文學,2013,(07):86-88.

[2]趙貴君,田成明.試論黃龍戲的形成、發展與傳承保護[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04):101-104.

猜你喜歡
媒體化傳播新媒體
平臺媒體化與媒體平臺化建設的研究——由《新媒體廣告》課程改革引發的戰略思考
對“后疫情時代”教育教學發展的思考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