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自能發展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學

2020-11-18 08:54胡方王樹紅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9期
關鍵詞:初中物理

胡方 王樹紅

【摘?要】本文以《聲音的特性》教學為例,采用“P+S”(預習+展示)課改模式,通過引導學生自能感知、自能發現、自能參與、自能建構、自能拓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實驗的能力,慢慢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發展其創新思維。

【關鍵詞】初中物理;自能發展;“P+S”課改模式;聲音的特性

一、自能發展的定義

自能發展作為人本教育、素質教育發展的根本點,以人本哲學和心理學理論為起點,從“自”“能”和“發展”三個層面把握它的內涵,即自能發展是以本體屬性為依據,以內部價值為內動力,以外部環境為外驅力,以“未特定性”為突破口,以類本價值為意義,以自能發展能力為效能,以差異性、個性化為特征,以面向整個人生為策略的發展。

二、“P+S”課改模式的定義

“P”表示預習,“S”表示展示。學生在“P”期間可以課本為基礎,以教師給的學習資料為輔導,提前預習討論,不懂的地方詢問教師;各組學生在“S”期間可以展示自己已經學懂的知識,而教師給學生提供最炫耀的舞臺,讓學生充分做課堂的主人,教師僅作為觀眾喝彩,必要時予以指導即可。

三、自能發展教育理念下“S”課的展示過程

(一)自能感知板塊學生和教師的活動

學生活動:課堂引入,男女生對唱《常青樹》校歌,其他學生思考兩位同學聲音的不同之處,從而引入聲音三個特性,音調指聲音的高低;響度指聲音的強弱或大小;音色指聲音的音品、音質。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引入新課題學習。

學生活動:學生代表用不同音調單人吉他演奏《兩只老虎》,緊接著其他學生分別用高、低音小聲唱同一首歌,感受音調高低的不同之處。

教師活動:以不同音調的吉他聲音為引導,讓學生自己唱歌發聲,去親身感受音調的變化,得到相應結論。

(二)自能發現板塊學生和教師的活動

學生動手實驗一:由學生代表將鋼尺伸出不同長度,讓他撥動鋼尺,比較不同情況下鋼尺振動快慢和發聲的音調。學生代表匯報實驗現象,第一次長度長、質量大,振動慢,音調低;第二次長度短、質量小,振動快,音調高。

學生動手實驗二:梳子發聲實驗,用鋼尺以不同的速度來撥動梳子,觀察現象并聽梳子與鋼尺振動發出的聲音。學生代表記報實驗現象,第一次撥動梳子的速度慢,振動慢,音調低;第二次撥動梳子的速度快,振動快,音調高。物理學中用頻率(單位Hz)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結論:頻率決定音調高低,頻率低則音調低,頻率高則音調高。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做實驗并觀察相關現象,提出有效問題,激發學生結合本節課所學課題進行思考,提出問題:什么因素決定音調的高低?同時,鼓勵小組內相互討論,讓學生積極思考并表達自己的看法,得到相關結論,教師及時評價并完善。

(三)自能參與板塊學生和教師的活動

教師活動:當我們無法觀察到發聲體振動快慢時,如何比較發聲體音調的高低呢?(觀察發生體的外部特征)。提出問題:發聲體振動的快慢與發聲體哪些因素有關?引導學生進行有依據的猜想,聽學生代表發言,及時評價并補充。

學生活動: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組內討論并進行有依據的猜想。猜想結果大致為質量、體積、長短、松緊、粗細等。

實驗一:用玻璃棒敲擊裝有不同質量水的三個相同玻璃瓶,仔細聽發聲體的音調高低情況。學生代表匯報實驗現象,水多的玻璃瓶,發聲音調低;水少的玻璃瓶,發聲音調高。

實驗二:用琴棒敲擊手敲琴,仔細聽發聲體的音調高低情況。學生代表匯報實驗現象,質量大的琴鍵,發聲音調低;質量小的琴鍵,發聲音調高。

結論:質量大、體積大的發聲體振動得慢;質量小、體積小的發聲體振動快。

實驗三:以吉他為例,探究琴弦的粗細、長短和松緊對琴弦發聲音調高低的影響并得到結論??偨Y出一般情況下,質量越大、體積越大的物體,即“粗”“長”“重”的物體難以振動,振動速度慢,產生的聲音音調低;反之質量越小、體積越小的物體,即“細”“短”“輕”的物體發聲音調高。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控制變量去做這個探究性實驗。研究琴弦粗細對音調的影響時,要讓琴弦的長度和松緊保持一致;研究琴弦長短對音調的影響時,要保持琴弦的粗細和松緊一致;研究琴弦松緊對音調影響時,要讓琴弦的粗細和長短保持一致,實驗結束后,提出控制變量法的概念,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并理解控制變量法,總結控制變量法的概念。

(四)自能建構板塊學生和教師的活動

學生活動:由學生代表敲擊不同的音叉,邊聽邊分析它們的波形有何不同。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前后兩次波形圖的不同之處,得到相關結論。并提出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掌握了哪幾種比較發聲體的音調高低的方法?

學生活動: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集思廣益,加之教師的補充總結出比較音調高低的方法:①從聽音角度比較:聲音越尖脆表明音調越高,聲音越低沉表明音調越低;②觀察發聲體的振動快慢,判斷音調高低;③觀察不同發聲體發出的聲波波形,判斷音調的高低;④對同種材質做成的發聲體,可以通過比較發聲體的“粗”“長”“重”情況,來判斷聲音的高低。

(五)自能拓展板塊學生活動

自制小樂器,在筷子上綁一些棉花,用水打濕后插入兩端開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做一個可移動的活塞。讓學生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發出悅耳的哨音,上下推動活塞是在改變空氣柱的長短,從而改變音調。

四、自能發展教育理念下的教學反思

自能感知部分將男女生對唱校歌和課堂討論結合起來,作為本節課的導入,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又增加了他們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親自體驗《兩只老虎》的演奏,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將課堂還給學生,進一步加深他們對音調的理解。

自能發現部分讓學生動手實驗,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培養他們動手操作的習慣和能力。在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時,引導學生結合課題對現象進行思考,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組內進行討論交流,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提高了學生團體協作意識。

自能參與部分以問題為引導,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積極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討論并說出自己猜想的依據,逐步培養學生的演繹與推理能力。派代表對組內結果進行匯報,培養學生分工合作的團隊工作意識,同時為學生提供表演的舞臺,滿足他們的表現欲望,增強他們的學習成就感,成功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自能參與部分將控制變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思維。

自能拓展部分利用自制小樂器的活動對所學內容進行拓展,既有利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和能力,也能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善于利用資源的意識也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黃賽平.淺議“自能教育”的實踐與探索——以福建省福安市實驗小學富陽校區“自能教育”辦學特色為例[J].教師,2019(15).

[2]管宏斌,季進.引領:自能發展教育之本真[J].教育研究與實驗(新課程研究),2005(06).

猜你喜歡
初中物理
初中物理課堂提問的技巧
興趣——學生學習物理最好的動力
小議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
如何有效利用微課來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有效性
三維目標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優化策略
試分析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打造
談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藝術
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研究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切入生活,構建魅力初中物理課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