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課程形態研究

2020-11-20 02:03李輝
高教探索 2020年10期
關鍵詞:美國高校借鑒創新人才

摘要:在羅格斯大學本科教育歷程中,圍繞創新能力培養,課程形態體現批判性思維 、體現科學探究、體現跨學科/多視角、體現反思和體驗式學習,其課程教學始終為本科生提供機會接觸思考、認識和理解的多種模式,作為解決遇到多維、多通道、多變量實際問題時的準備。這些經驗啟示我們:培養創新人才將持續優化培養理念作為先導,把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作為培養模式創新的核心內涵,教學的組織實施體現“以人為本”應有足夠的制度空間,育人格局呈現“三全育人”需要充分的認識和實踐自覺。

關鍵詞:創新人才;美國高校;課程形態;借鑒

一、問題的提出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第一驅動力,人才是創新發展的第一要素資源,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心所在。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世界范圍大學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1]在創新人才培養愈來愈加重視的語境和教學實踐中,關于創新人才培養的相關研究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成為各級各類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內涵,但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就創新能力培養所需的創新思維養成而言,就是一個對系列思維培養過程的集合體。從哲學的角度講,創新是對事物不斷進行肯定-否定-肯定的過程,是形象思維、抽象思維、批判性思維的綜合體;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創新思維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最高認知形式;從美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創新思維是開放自由和規范聚合的有機集合,是直覺感性和邏輯理性的有機結合。其次,從創新人才的特質審視培養應有的課程體系,是一個需要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交叉的視角進行設計和實施的課題。作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課程體系,應堅持廣博的知識結構和綜合創新能力的培養建設理念;堅持突出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核心基礎地位;堅持打破學科、專業壁壘,促進學科交叉和思維啟迪進行課程設置;進而引發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的巨大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高校的課程體系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但是主要集中于課程內容的增減,學時學分的調整。雖然課程結構有所變化,但從根本上仍延續著舊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采取以縱向型的層次結構為主要形式,即通識通修課 —— 專業基礎課 —— 專業課“三段式"課程模式。就通識通修課程而言,將公共基礎課也歸類到實則不屬于的通識通修課程類型,科學素養類、經管法類、人文藝術類課程十分有限,不能很好地支持“全人教育”。在對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設置選擇上,突出專業教育,以專業課為代表的課程學分學時偏大,大量學分、學時專業課程的無奈堆砌,給全面實施通識教育帶來了巨大的阻力。課程教學內容較為陳舊,主要表現為,在依托教材開展教學的傳統模式下,教材內容的更新遠遠滯后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未能及時通過教材納入課程體系,有些自然科學的基礎課程依然停留于19世紀的知識結構和內容上。從上述回顧可見,我國高校目前的課程體系現狀與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專業技能、科學素養、人文情懷、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社會擔當的拔尖創新人才相適應的課程體系還存在諸多的短板和弱項。

以美國為代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對課程體系的重構起步較早。具有法律效力的1991 年《美國教育目標報告》(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Goals Reports)要求各類學校培養大量的具有較高思維能力,能有效交流,會解決問題的學生,并將培養學生對學術領域和現實生活問題的思維能力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2]1998年10月5—9 日,在法國巴黎召開 世界高等教育會議,發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宣言:觀念與行動》中第一條明確指出,教育與培訓的使命之一是培養學生批評性和獨立的態度;第五條的標題就是“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它指出“高等教育機構必須教育學生,能夠批判性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尋找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并承擔社會責任”。時至今日,美國一半以上的高校,在培養創新人才的課程體系重構和有效教學實踐中形成了先進的理念、模式和舉措。

鑒于上述,本研究通過選擇對美國羅格斯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課程形態個案的深入分析,凝練美國高校培養創新人才課程的理念與特征,以期我們加深對世界一流大學通過課程教學培養創新人才的認識,在對比差異的基礎上,提出改進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實踐的措施。

二、羅格斯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課程形態

(一)羅格斯大學與其課程形態

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簡稱RU或Rutgers,其前身是成立于1766年的皇后學院,為美國最早成立的第八個高等教育機構,是美國獨立革命前的九所私立殖民地學院之一,也是北美頂尖大學學術聯盟美國大學協會(AAU)的62所成員校之一,被美國社會譽為“公立常春藤”大學,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一流公立研究型大學。羅格斯大學有文理學院、商學院、教育學院、藝術學院、工程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等,提供跨175個系別、29個學院的超過100個學士學位、100個碩士學位以及80個博士學位,有200多所研究中心及機構。大學師資隊伍實力雄厚,在數學、統計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情報學,以及部分人文科學領域擁有數量眾多的世界一流學者,現有49位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AAAS)院士、18位美國科學院及工程院院士在此任教。學校共有約48000名在校生。羅格斯大學人才培養精英輩出。其中,五位校友及教授曾獲得諾貝爾獎。一大批極具創新潛質、創新成就的校友成為服務社會的棟梁,其中包括:加勒特·A·霍巴特/美國前副總統;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弗里林海森/美國前國務卿;大衛·斯特恩(David Stern)/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總裁;程美瑋/福特汽車(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格雷格·布朗/摩托羅拉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羅格斯大學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形態,體現著批判性思維使學生接受從信息證據中得出合理論點的訓練;實踐著通過科學探究的方式培養學生對自然世界的認識,運用系統的觀察和實驗方法發展學科理論,并檢驗這些理論的假設;施行著跨學科、多視角方法讓學生接受如何將不同元素聯系和思考起來,以便對日益復雜、全球化的社會需要準備好復雜多面的解決措施;呈現著學習如何學習、思考如何思考、研究如何研究,讓學生始終浸潤在倫理實踐的自我反思里;提供著給學生參與到重在行動,并努力形成經驗的體驗式學習機會。

羅格斯大學針對創新型人才應具備的特質,整體構建并持續優化課程體系。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其課程體系形態具有以下特點。

一,課程體現了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好奇心的培養。羅格斯大學的所有本科生,除了主輔修專業理論與實踐課程外,共享一套核心課程體系。核心課程的每個目標都體現了各領域中特定類型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強調基于辯論,進行學術研究和知識創造。核心課程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對自然環境、人類行為等的批判性認識,使其擁有多種智力傳統、分析模式和思想觀念。

二,課程體現了科學探究。除了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活動以外,羅格斯大學也重視本科生的科研,讓學生通過從事科學探究,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創造力和認知能力等。其進階式科研訓練為,開設小型課程,鼓勵學生更深入地熟悉自己感興趣的學科領域,課程涉及健康、創造性表達、公民身份和領導力、文化多樣性、可持續發展與創新;組織實施科研項目計劃,以及專業研究和畢業設計等。同時,學校通過津貼、獎學金計劃等來支持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

三,課程體現了跨學科和多視角。核心課程跨越學科界限,培養學生多視角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設置的理念是“會探索、會聽、會幫忙”,有著鮮明的多樣性。學校組織各個學院的學生一起生活學習,學生們帶著自己的經驗、創造力和觀點互相進行交流,通過綜合和協作的方式,探索社區,討論當前社會的熱點話題,共同應對復雜的問題和全球挑戰,體現了不同學科間課程學習內容的交叉融合。

四,課程體現了體驗式學習和反思。羅格斯大學的討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大多是在真實的情景中進行。討論課程采用體驗式學習,安排在教室、實驗室、工作室、劇院、博物館、畫廊或者田野進行,在這些特定的場合下,通過討論班,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與教師和同學進行討論與探索,了解新事物,培養智力、創造力和社交關系。而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成為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者,強大的領導者和反思性的個人。[3]

(二)課程形態的核心特征

1.課程體現批判性思維,著眼對推理和信息能力的歷練

依賴于對信息的收集、評估和解釋,今天的技術通過拓展對信息的獲取、加快對信息的積累和交換可徹底改變研究過程。羅格斯大學課程批判性思維培養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豐富的信息環境中工作。在批判性思維課程中,磨練學生依靠自己的能力來找到可靠和有用的信息,從而使他們接受如何從收集的信息證據中得出合理論點的訓練。批判性思維課程在推理和信息能力方面都提供了訓練。推理是對基本邏輯要素的明確討論,例如,連詞(和)、析?。ɑ颍?、否定(不是)、三段論、交談、倒轉、對照等。信息能力是收集、甄別信息,并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信息加工的能力,學生通過信息能力評估信息的可靠性,并運用于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批判性思維要求的推理元素不需要像哲學系的邏輯課程一樣廣泛,但應包括以邏輯為基礎的明確的模塊。為了確保學生能流利地進行各種各樣簡明的邏輯推理,推理任務應該包括多個相對較短的練習。信息能力任務應該充分利用圖書館、萬維網以及其他信息來源,至少包括一個項目研究,要求學生整合從多個來源到單一工作以不同形式出現的信息。

要使一門符合羅格斯大學的批判性思維課程合格,課程必須論述推理和信息能力。批判性思維課程強化了邏輯和論證的基本構建模塊,同時需論述信息能力的主要組成部分:即草擬研究問題、獲取來源、評估來源、評估內容、為特定目的使用信息、理解影響信息使用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問題。

2.課程聚焦科學探究,深化對物理世界秩序和模式的理解

物理世界充滿了秩序和模式,它一直是科學探究的目標,通過觀察和實驗發現這些模式,并從這些關系中建立理解世界和自然現象的網絡??茖W探究課程通過培養學生對自然界的認識方法,引導學生運用系統的思維觀察和驗證理論,從而達到對學科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在科學探究課程中,必須有積極的學習規定,例如,收集實證數據以及對數據的理論分析,以便學生可以得到對發生在自然世界的過程的解釋。

許多科學探究課程已經存在于羅格斯大學,為學生提供了獲取科學探究的過程。例如,“運動著的物體”,在這門課中,學生通過對運動過程的檢查,理解物體如何發揮作用;“化學的影響”,本課程的目標是塑造一個消息靈通的公民,他能夠欣賞科學,并批判性地分析包涵在科學尤其是化學中的復雜問題;“改變物理和世界的偉大思想”,本課程介紹物理學的主要發現,并探討了這些影響歷史、政治和經濟事件案例的重要發現方式,課程還展示了重要的物理原則知識。

要使一門符合羅格斯大學科學探究課程合格,課程必須把學生的科學概念化作為一個過程,而不是作為一個事實的積累。學生必須對基本的概念、原則以及學科內的技能熟悉,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必須通過制定和分析觀察、定義和測試假設、設計和做實驗,收集和分析數據、或開發和使用模型,積極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

3.課程堅持跨學科,加強對復雜和模糊問題觀點整合能力的培育

教給他們如何將教育經歷中的不同元素聯系和思考起來,以便對日益復雜、全球化的社會需要準備好復雜多面的解決措施。為此,跨學科、多視角方法的要求是為了確保學生獲得跨學科的思維訓練,使他們更好地準備應對現實世界問題的復雜性和模糊性。

在理想狀態下,所有的跨學科、多視角課程應由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團體授課,跨學科、多視角方法的課程會有一個標準設計。一個不太理想但更實際的解決方案是個別教授講授跨學科、多視角方法課程,在這種形式下,教授必須包括至少兩個不同學科的內容,并要求學生用多學科的綜合信息來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以下是滿足跨學科、多視角方法要求的課程例子:“環境”課程,它是一門跨學科的課程。目前在羅格斯大學至少有五個不同的系(院)開設與環境變化有關的課程(地理、地質科學、物理、環境科學、海洋科學等),這些課程向學生介紹自然科學(化學、物理、生物學、地質學、氣象學、海洋學)和社會科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之間的聯系?!芭畽嘀髁x,政策和窮人”,本課程內容之一是在借鑒歷史、政治學、經濟學和文學研究的基礎上,探討為什么女性幾乎占世界13億窮人中的70%??梢韵胂?,有關全球化、艾滋病、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課程對探討主題能形成支持。同時,有關重大建設項目(大壩、電網、橋梁、供水系統等)的課程可以讓工程師、社會科學家和人文主義者一起為項目的影響和價值提供多視角評價。

要使一門符合羅格斯大學的跨學科、多視角方法課程合格,課程必須結合兩個或多個學科的組成部分。根據海爾格·諾沃特尼對知識產生的“跨學科”模式出現的討論,跨學科課程應追求“在識別、制定和解決被定義為共同的問題時提供一個整合的觀點”。學生可以通過做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項目滿足要求,該項目至少有來自兩個不同學科系(院)的教師進行聯合指導。

4.課程緊扣反思,形成對學習方式和創造知識方式的自主學習實踐

在體現反思中,羅格斯大學核心要求是要培養學生的二級學習 —— 學習如何學習研究、思考如何學習思考,學生不僅要考慮如何檢查研究,他們也將被要求反思工作中的制度。[4]這種反思為實踐倫理的構成奠定了基礎。

由于倫理思想、公民參與、專業發展和學術研究都是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學生有必要接受反思培訓。這樣的訓練可能是一個大學課程任務的一部分。例如,道格拉斯學院的“塑造生活”,該課程或是與羅格斯大學公民和服務教育項目(CASE)有關的課程,它還可能在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文學與文化學、工程學、生物學、政治學、歷史學、科學史、教育學、人類學、性別研究、民族學、哲學等課程中找到一些名字。課程符合反思中對研究與寫作任務的培訓要求,會讓學生參與開發和實施與指定上下文相稱的某種自學形式??梢韵氲?,反思性思維課程在主題內容上會很廣泛——從自傳寫作的課程到研究文化的主觀方法到有關科學歷史的課程再到倫理或控制論。

要使一門符合羅格斯大學的反思課程合格,課程必須要求學生閱讀理論和案例材料,重點放在正在談論的特定學科,以便學生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科方法的變化以及學科范式轉變的具體情況。

5.課程夯實體驗式學習,強化對創新教育實踐屬性的學科實踐

在羅格斯大學所有核心體驗式學習課程中,學習與行動密不可分,鼓勵學生生成最終項目,反映學生對指定課程重點的經驗式記錄的掌握。

體驗式學習課程使學生沉浸在某一學科的核心活動中。在人文學科中,這樣的沉浸可能會采取起草劇本,然后登臺表演的形式;也可能用一個研究密集型學期,在圖書館罕見的收藏圖書中產生一個中世紀文本研究的形式。在社會科學中,這樣的沉浸可能會采取CASE課程的形式;也可能會包含到健康、衛生保健政策和老齡化研究院的實習;還可能會包含花一個暑假進入人類學系到肯尼亞考古地點工作。不管是什么學科,體驗式學習課程的重點是學科的實踐。

要使一門符合羅格斯大學的體驗式學習課程合格,課程必須向學生提供沉浸于學科活動的經歷。在有些學科中,這種沉浸包含研究密集型工作;在有些學科中,將需要直接參與藝術創作和表演的行為。

三、啟示與借鑒

培養創新人才需要先進的辦學理念,更新優化培養模式,以及以豐富的教學資源作為支撐。尤其是作為先導的培養理念,是其大學精神與大學文化不斷作用形成的培養內涵,是一所大學、一代代師生對辦學理念的接受、適應和創造過程。大學的課程體系在學校教育事業中居于中心地位,提高創新人才的培養質量必須以高質量的課程體系為載體,所以,美國一些教育家也把課程體系稱為“教育事業的心臟”。啟發于美國羅格斯大學培養創新人才的課程形態,本研究認為我國高校培養創新人才可在以下方面加強課程體系建設。

1.積淀辦學理念,優化課程體系

辦學理念決定著大學的發展方向,同樣也決定著人才培養的方向,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和“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性的問題。

支撐辦學理念的創新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構建,應充分認識基礎課程體系對培養創新人才的基礎性地位,建立科學教育和素質教育并重的基礎課程平臺,著力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養,尤其需要突出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塑造和培養。應保證數學和自然科學基礎、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及各類學科基礎課的基本學時。鼓勵以學科為基礎,按大類構建學科群基礎課程平臺,加厚基礎,拓寬口徑。力求科學的思維方式、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多元的文化視野協調發展,培養學生在寬廣的學科視野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加強素質教育,尊重個性選擇

改革大學課程體系是創新人才成長成才的學理要求。首先,大學課程體系的個性化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個性化的課程體系能夠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滿足個體發展的需要,促使學生開發自己的潛能,是學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有機結合。教育家潘懋元指出:“我們要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更要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把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兩種教育的基本功能統一起來,就必須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質?!盵15]其次,大學課程體系個性化是構建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學生群體出現多樣化,不同學生個體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需求的差異性日顯突出。課程體系的個性化可以改革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從個體認識與群體認識、社會認識的密切關系出發,尊重知識接受者的個性差異,使創新人才的培養具特色化、個性化特質。第三,大學課程體系的個性化,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實施個性化的課程體系,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使自己的個性、興趣、心智等得到全面的發展??梢哉f,大學課程體系的個性化是體現以人為本,實現創新人才全面發展的頂層設計。

培養創新人才,同時需要構建為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真實而具體的課程教學制度空間。首先,注重基礎寬厚,增加分層次選修課程、開放選修課程的學分比例,優化課內學時總量和必修課程比例,拓寬學生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其次,通過實行自由選課制,學籍管理實行完全學分制,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課程模塊和發展路徑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個性發展。第三,要為確有特長的學生開辟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的空間,教學計劃要富有彈性,讓學生可以跨學科主修課程,允許學生隨時改變專業,培養獨具個性的多樣化創新人才。第四,加強對本科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建設和教學,充分考慮學生畢業后就業、創業和繼續深造等不同需求。

3.突出學生主體? 體現“三全育人”

學生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主體,需要自覺認識并努力實踐培養自身寬厚的基礎知識、批判性思考能力、高度邏輯思維能力、利用圖書館和信息的能力、創造性思維及藝術表現能力;養成跨學科、多視角發現問題的能力,綜合應用學科知識和科學方法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養成善于探究與獨立思考的能力,終身自我學習的習慣和思維,以及良好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作為實踐“三全育人”的教師、職工和行政管理人員,三者均應致力于通過為學生提供多元、開放的一流學習和工作環境,培養創新型拔尖人才。教師的責任在于:為人師表,追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學科的吸引性、批判性眼光、倫理道德,形成堅持不懈及勇于探索新觀點的意愿,培養學生學習思維、創造性、求知欲、開放性。職工的責任在于:配合教師,提供以學生為中心、以服務為導向的學習環境,確保學生獲取學??煽啃畔①Y源,參加增強他們學習及生活能力,積累領導經驗,有助于日后走出校園適應社會的輔助課程活動,為學生發揮自身潛能、實現夢想提供支持服務。行政管理層的責任在于:為促進文化共享、實現本科各方面的卓越提供組織和資源方面的支持,有助于實現師生最高教育目標的組織結構,鼓勵教師參與教育的激勵機制,促進學習、提高硬件設施和滿足廣泛教學需求的學術支持服務。[16]

4.突顯課程目的,更新教學內容

持續優化培養創新人才課程體系的目的,首先是培養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是通過科學教育,引領學生追求真理,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支持學生勇于創新。課程的目的決定了課程的教學內容。第一,深度挖掘每個學科門類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教學內容中融入黨情黨史、國家意識、法制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教育,激發學生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突出教學內容對學生價值塑造的主體作用;第二,教學內容應具有廣泛性和體現跨專業的交叉融合,不僅培養學生在某一專業領域的潛能,而且使學生具備專業融合貫通的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空間,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發展多方面的興趣;第三,教學內容應體現學科知識的前沿性和創新性,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感知前沿、增長見識,培養學生理性精神和創新品質,滿足學生解決復雜多面、全球化社會問題的知識需要;第四,遵循創新教育的實踐屬性,在基礎實踐模塊、專業實踐模塊、綜合實踐模塊、創新實踐模塊等課程的教學內容中,突出問題導向、興趣驅動、項目實踐和工程應用,課程教學始終提供給學生參與到體驗式學習,以及任何倫理實踐的自我反思機會中。就教學內容的更新形式而言,不僅包括對經典課程教學內容本身的適時更新,更應關注和建設某個類別課程,且課程內容靈活多樣和富有彈性,給學生留出較大的選擇余地,以使學生通過選擇多樣化的課程教學內容,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創造知識的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管培俊.優先保障高校教師隊伍建設若干重要參數探討[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

[2]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report [M].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on office,1991:67.

[3]尚紅娟.美國羅格斯大學本科教育改革之研究[J].高教探索,2018(5).

[4][美]埃德溫·M.布里奇斯,菲利普·梅林杰.以問題為本的學習在領導發展中的運用[M].馮大鳴,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6.

[5]潘懋元.潘懋元論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257.

[6]李輝.美國對本科生智性文化培養的基礎課程形態[J].高教探索,2017(9).

猜你喜歡
美國高校借鑒創新人才
美國高校促進創新創業的實踐及啟示
淺談中國傳統圖案在標志設計中的運用
《華盛頓郵報》轉型的實踐與借鑒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對中國的借鑒
高校全員育人的三級管理體系新探
電子信息類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研究
當代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研究
創新人才培養理論研究現狀及未來研究方向
我國高校社會捐贈制度何以形不成規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