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需要突出個性,因為它會永遠在那里” 小提琴家寧峰訪談

2020-11-23 07:17文字張可駒
音樂愛好者 2020年11期
關鍵詞:協奏曲奏鳴曲貝多芬

文字_張可駒

寧峰與黃秋寧

2020年9月初,小提琴家寧峰在國內多次演出了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十首為鋼琴和小提琴而作的奏鳴曲(鋼琴:黃秋寧)。他以超凡的演奏強度,系統地呈現了貝多芬除兩首浪漫曲外差不多全部的小提琴杰作。

我聽了全部作品在上海的演出,寧峰對于貝多芬協奏曲和最后兩首奏鳴曲的表現,可說是為這些作品在國內舞臺上的演奏樹立了一個標準。環顧國際樂壇,或許有人能在演奏的某一方面更顯其長處,然而就整體的音樂表現來說,未必有哪位演奏者能超越寧峰在此呈現的水平。在小提琴家繁忙日程的間歇,我得到機會,對他進行了一次訪談。

○ _ 張可駒

● _ 寧峰

○ 你曾經提到,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作品是琴童的必修課,至少對走專業的孩子來說是如此。那么,貝多芬的音樂是從何時進入你的生活中的呢?

● 相比巴赫的作品,通常琴童會晚一點接觸貝多芬的作品,因為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作品雖然有技巧很難的段落,但也有一些比較簡單的慢樂章。而貝多芬的作品,和小提琴有關的,就是協奏曲、奏鳴曲還有浪漫曲,這些作品要么需要樂隊,要么需要鋼琴。所以我第一次接觸到貝多芬的作品,是在進了四川音樂學院附中以后。

○ 如果說巴赫創作了小提琴最重要的無伴奏作品,那么貝多芬應該就是為小提琴創作了最重要的一首協奏曲了?能否請你談談這部作品?

● 是的。就協奏曲而言,首先這是一部創新的,甚至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作品。因為傳統意義上的協奏曲,獨奏樂器是站在樂隊前面的,樂隊在絕大多數時候是作為“綠葉”,突出獨奏樂器??稍谪惗喾业男√崆賲f奏曲中,有很大部分的時間是小提琴在襯托樂隊。就拿第一樂章來說,只有尾聲部分是樂隊給小提琴伴奏,而且那是小提琴唯一一次完整地演奏出樂章的主題。先前,小提琴只有在開始時很短地演奏出第一主題,而且是以變奏的形式演奏。因此在第一樂章,我們聽到的就是交響樂,只是這個交響樂中帶了一個比較重要的獨奏聲部。

第二樂章也相仿,或者說,變成一半對一半。貝多芬寫下了一段很深邃,同時又非常溫暖的旋律。起初是弦樂演奏它,然后是管樂,小提琴一直在給這段旋律拉伴奏??蛇M行到第二樂章的后半部分,小提琴就轉到主要的位置。第三樂章以小提琴為主,但中間有很多樂隊在演奏的主題動機,小提琴以十六分音符在其中“間奏”。還有那段著名的小調旋律,也是小提琴一句,巴松管一句。因此整部作品聽下來,你會感覺雖然它叫小提琴協奏曲,但這真是一部相當“奇葩”的作品,之前沒有,之后也沒有了。哪怕是勃拉姆斯、西貝柳斯,甚至更后來一些的肖斯塔科維奇的小提琴協奏曲,雖然樂隊也非常重,但小提琴從來都不是處于一種從屬的狀態。但在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中,小提琴就是一種從屬的狀態。

○ 雖然這是最了不起的小提琴協奏曲,但其中獨奏樂器反倒處于從屬的狀態?

● 是的。而且貝多芬最偉大之處,就在于他擅長通過非常簡單的元素,比如節奏和音符,來創作出最偉岸、最宏大的音樂的圖畫。就以小提琴協奏曲來說,第一樂章開頭的四個四分音符就是用以發展的動機,世上沒有任何作品的動機比這個更簡單了。小提琴進入之后,最初演奏的旋律就是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按照音階的模進來的,沒有大的跳動,節奏也很簡單。從小提琴的獨奏聲部來講,他用得最多的是什么?音階、琶音和分解三和弦,這些都可以說是組成音樂的最基本的元素了。但他就是用這些簡單的元素,構造出了讓人肅然起敬的一種音樂的氛圍。

○ 雖然表面上很簡單,但音階也是小提琴很核心的技巧。我記得海菲茨有句名言:

“如果你只有一個小時練琴,那我建議你練四十五分鐘的音階?!?/p>

● 確實,但技巧是為音樂服務的。每個小提琴家都必須去練音階,可我們通常不會愿意在舞臺上聽到音階。然而,貝多芬就是做到了,他將這些基本元素組合成為真正令你百聽不厭的杰作,這個真的是太偉大了。這也有點類似于拉威爾的《波萊羅舞曲》,它就是一條旋律,十多分鐘,一直重復,但由于它的色彩變化,你不會感覺無聊。

○ 貝多芬之前的巴赫,以及之后的帕格尼尼的創作,對于小提琴音樂的技巧都有劃時代的革新。貝多芬創作小提琴協奏曲的思路和他們截然不同,又是否有類似的成就?

● 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因為他突出了最基本的東西。我喜歡看武俠小說,記得《天龍八部》中,喬峰用一套最基本的太祖長拳,同所有的武林高手過招。貝多芬也是如此,他用最基本的一些東西,一些技術上的練習,構成音樂表達的手段。從這個角度來說,或許真的是一種創新。但很遺憾的是,這種創新,在他身后是沒有人敢去繼承的,因為太難太難了。這就有點像貝多芬的《三重協奏曲》,雖然之后也有一些《三重協奏曲》問世,但如今依然被演出的,基本上就是他的那一首。

○ 是的,當初貝多芬寫《三重協奏曲》中的鋼琴部分,很多是為了遷就魯道夫大公的鋼琴水平??扇蘸笤谖枧_上,一位鋼琴家要通過那么簡單的音樂形象,將自己的聲部樹立起來,對技巧和修養的考驗真是太高了。這次來演出貝多芬的協奏曲之前,你同梵志登合作,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奏該作第三樂章的視頻已廣為流傳。似乎可以說,你對該作的處理是較為傳統的,也是傳統風格在當代最杰出的體現之一。音響的豐潤、對揉音較普遍的運用、樂句的處理,還有自由速度的用法等等,似乎都受到本真思維的影響較少,因此也同目前很多小提琴家判然有別。

● 首先,什么是“本真”,我們是不知道的。因為當時沒有錄音,在兩百多年前,人們究竟如何演奏,我們只能通過為數不多的書面記載,還有一些猜測,去揣摩當時的具體情況。但就我個人的觀念來說,演釋所有的音樂作品,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我不希望自己在演奏的時候,別人聽到是“我”拉出來的。我所希望的,是聽眾聽到的是這個作品,這是我的主觀出發點。換句話說,我從來不會在演奏中為了不同而不同。事實上,我也比較反感這樣的做法。

○ 目前這樣的情況太多了。

? Felix Broede

● 確實,目前在舞臺上,這樣的思維比較普遍。我作為圈內人,也不好過多去評價,只能做好我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想法。你知道,我很喜歡用吃來做比喻。菜系需要創新,這是肯定的。有時創造出來的東西,可能獲得普遍認同,但也可能只是跟風。就像時下所謂的網紅美食,也許有人吃了感覺一般,可看到很多人都說好,你也不太好意思說不好。因此我自己主觀的要求,就是我要做音樂的仆人,必須對作曲家負責,傳遞出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東西,而不是我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我也是觀眾的仆人,只是把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東西傳遞給觀眾而已。

當然,每一位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同自己成長的背景、學習的環境,包括個人的性格有很大關系。盡管如此,我在呈現作品的時候,還是盡可能地通過自己的學習,將作曲家的風格進行還原。以貝多芬為例,他的早期、中期和晚期作品,彼此之間有表現風格的區別。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會想著“我自己要做什么”,因為我自己的東西永遠都會在的。我學別人學不像,別人學我也學不像。個性這個東西,我不需要去突出地表現它,因為它永遠都會在那里。

其實一開始,大家都在模仿,什么是學習?學習就是模仿??删拖駧煾祹降?,徒弟做出來的東西和師傅不會一模一樣,這是由于做事情的主體,即那個人是不一樣的。不過,現在確實越來越多地出現了一種……我個人認為是標新立異的演奏,從音樂上不能帶來多少美的享受,從學術性來說也不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作品。根據自己對作品的學習和認識,我覺得那樣的處理并非十分恰當、合理,可能是為了和以前的人不一樣,為了讓別人聽出是某某人演奏的。

○ 這樣的演奏,如今為數不少。

● 確實,但在我看來,音樂最“本真”的東西是什么呢?就是給人帶來美的享受。什么是美?你看現在所謂的“網紅臉”,有多少人會真的欣賞?因為那是不自然的,你單獨看五官中的不同部分,似乎是很美的,可當它們集中在一起,你就會覺得不自然。對我來說,不自然就沒有美的享受。

○ 你在德國學習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對你理解和表現貝多芬的音樂是否大有裨益?除了德國音樂教育的整體脈絡,很多人也提到,掌握德語對表現德奧作品是非常有幫助的?

● 有一定的幫助,但也不能說,不會俄語,就不能演奏肖斯塔科維奇;不懂法語,就無法演奏圣-桑。這并非絕對,但是懂得他們的語言,或者說“體驗過”他們的語言,對于演奏這些作品確實有很大幫助。語言其實就是文化,需要體驗,而演奏是二度創作,這樣的文化體驗自然帶來很多益處。

譬如說“早上好”,英語的發音讓你感到比較中性,法語的發音較為清淡,意大利語會拐很多彎,給人一種嘻嘻哈哈的感覺,德語則比較斬釘截鐵,這就是投射出了那里的人們的某些性格。而且你到那些地方,同當地人打交道,會領略到那些民族的性格特點,這對表現他們的作品還真有幫助。再說回到吃的方面,法餐非常精致,擺盤那么漂亮,真的需要你去細品。但有時你容易吃不飽,因為每道菜的分量都很少。意大利菜也很好吃,分量也足,你可以比較不拘小節地吃飯,有時吃完了還可以用面包去刮——這個從社交禮儀來說,其實是有點不得體的,但意大利人吃飯在歐洲是相對最沒有規矩的了。而你到了德國,吃飯就是啤酒、香腸,或是啤酒、肘子等扎實的東西。語言、文化和音樂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音樂是一種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受到地域的局限。對于音樂本身的感悟,一種敏感度,對音樂的詮釋來說,應該是更重要的。

○ 能否談談貝多芬的奏鳴曲?它們常被簡稱為小提琴奏鳴曲,你卻多次強調這是“為鋼琴和小提琴而作”的奏鳴曲,有時鋼琴的分量比小提琴更重。在巴洛克時期,為鍵盤樂器和小提琴而作的奏鳴曲很多,到了古典時期就大大減少了。就經典作品來說,莫扎特和貝多芬是創作最密集的。

● 舒伯特寫的也不少,雖然他不算純古典,而是在古典與浪漫之間。他寫了三首“小奏鳴曲”,其實演奏時間不短,還有《幻想曲》和《輝煌回旋曲》。我2019年通過兩次音樂會演奏了舒伯特全部的小提琴音樂,還加入了《“枯萎的花”變奏曲》和《阿佩喬尼奏鳴曲》的小提琴版。舒伯特真是相當偉大的作曲家。我認為在作曲家中,有三位創作時是不需要想的。第一位當然就是莫扎特,他提起筆旋律就出來了。舒伯特是第二位,然后就是門德爾松。門德爾松的《八重奏》,這樣的作品真是想不出來的,是一揮而就的。而貝多芬就不是,他的創作中有深思熟慮。

○ 不過,門德爾松后來的發展可能沒有完全呼應他的起點,因為他的起點太高。

● 但是還要他怎么樣呢?他是唯一一個真正的神童。莫扎特十幾歲的時候,寫的還是小孩的作品。莫扎特是越到后期越成熟,而門德爾松卻是在十幾歲就寫出他人生巔峰的作品。說回貝多芬,他為鋼琴和小提琴創作的奏鳴曲,很明顯還是鋼琴重于小提琴。特別是在早期的幾部作品中,譬如《第三小提琴奏鳴曲》,其中鋼琴是絕對重于小提琴的。在我看來,比較遺憾之處,就是貝多芬的這些小提琴奏鳴曲中沒有一首是真正創作于晚期的,大多都是早期?!兜谑√崆僮帏Q曲》(Op.96)只是晚期的開始,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晚期?!兜诰判√崆僮帏Q曲》是中期創作,之前的都是早期作品,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莫扎特和海頓的影響。尤其是最初的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中,這樣的影響非常之重。

雖然在為鋼琴和小提琴而作的奏鳴曲中,偉大之作不少,可倘若只選擇一首,可能很多人會選貝多芬的《第九小提琴奏鳴曲》。從作品本身來說,剛才提到貝多芬是把小提琴協奏曲當成交響樂來寫,在這部作品中也是一樣的。時長是如此,和聲則是在兩件樂器有限的條件約束之下,將音響的豐富性發展到了一個極致。這里需要注意作品三個樂章的發展,其中的張力,以及整個敘事的松弛感。第一樂章是張馳的,第二樂章是一首溫暖而又宏大的變奏曲,有些變奏是小提琴為鋼琴伴奏,有些又是鋼琴為小提琴伴奏。然后到了第三樂章,有一個塔蘭泰拉式的、非常瘋狂的推向高潮的結尾。

但是,之后的《第十小提琴奏鳴曲》也是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奏鳴曲。寫這部作品的時候,貝多芬的耳聾已經很嚴重了。雖然該作還沒有他最后的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那樣超前,但從中我們已能感受到,當貝多芬不用再通過耳朵聽到他的音樂,而單純以心靈和大腦去設想他的音樂的時候,他所要做的是什么。以第一樂章為例,這個樂章一開始就像一首幻想曲那樣,沒有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主題,而且兩三個小節里都不改變和聲。在它的第二、第三樂章之間,貝多芬寫了明確的attacca(緊接,即不間斷地演奏下一個樂章)。以前不同樂章之間都是分開的,而貝多芬卻讓第二樂章結束在一個不和諧的音上,然后直接接入第三樂章。

此外,通常無論交響曲、協奏曲還是奏鳴曲,最后一個樂章大多采用回旋曲式。貝多芬在這里卻選擇以變奏曲的形式完成末樂章。傳統意義上的變奏曲,應該是主題結束之后出現第一變奏,第一變奏結束之后再出現第二變奏。但他這首變奏曲,不同變奏是連在一起的,沒有分隔。而且傳統的第三樂章都是歡快的性格,貝多芬卻在此處的第三樂章中寫了一段很長的柔板的變奏,然后推到高潮,接入快板,之后突然又安靜下來。面對貝多芬的《第十小提琴奏鳴曲》,我會聯想到舒伯特的《幻想曲》,后者雖然從頭連到尾,中間卻分成了好幾個明確的章節。我覺得在貝多芬的十首小提琴奏鳴曲中,最偉大的可能是《第九小提琴奏鳴曲》,但最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最后一首。

? Lawrence Tsang

○ 《第十小提琴奏鳴曲》的發展確實完全不傳統,而貝多芬那個時期(大致就是他的中期和晚期之間)的創作也不時流露出類似的傾向。譬如他為鋼琴和大提琴而作的兩首奏鳴曲,尤其是《第四大提琴奏鳴曲》,整體也是相當幻想曲式的發展。而在《第五大提琴奏鳴曲》的結尾,貝多芬仿佛通過那首賦格,非要將形式的緊湊拽回來。

● 是的,當他已經不需要再證明自己的時候,當他已經擺脫了所有的束縛,擺脫了早期的莫扎特、海頓的影響,擺脫了中期雖然建立了自己的特點,卻依然從某種意義上取悅觀眾、取悅出版商的考慮。到晚期的時候,他什么都聽不見了,音樂就是他心靈的一種寄托,他將自己心中所想的東西無欲無求地創作出來。有了這種境界之后,貝多芬才能創作出這些真正超凡脫俗的作品。而且,他這樣的不一樣,和我們先前提到的為了和別人不一樣而不一樣,還是不一樣的。

○ 卡爾·弗萊什曾指出,雖然整體上,聽眾們最熱愛的是“克魯采”,但行家注定不會忽視《第十小提琴奏鳴曲》的價值。他的書完成于二戰之前,彼時《第十小提琴奏鳴曲》在舞臺上演奏得可能還沒那么多。

● 現在也不多啊,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但就像我們所說的四大名著,其中最偉大的是《紅樓夢》,可被人讀得最少的,肯定也是《紅樓夢》。大家知道的最多的肯定是《西游記》,我不是說《西游記》不好,但就對于人性最深刻的啟發和揭示而言,它還是到達不了《紅樓夢》的高度。所以說,這是沒有辦法的。

○ 你剛才提到,貝多芬Op.12的三首奏鳴曲受海頓、莫扎特的影響很大??蓮摹兜谒男√崆僮帏Q曲》開始,已經有完全不同的風格出現了。

● 最初的三首中,我覺得特別像莫扎特的是第二首,哪怕不是說他在模仿,該作受到莫扎特的影響也是最深的。而第四首和第五首小提琴奏鳴曲,就有點像他交響曲中的《第五交響曲》和《第六交響曲》?!兜谒男√崆僮帏Q曲》的開頭,讓我們感到在演奏中,拳頭可以攥緊一些。有觀點認為,貝多芬原先是想把《第四小提琴奏鳴曲》《第五小提琴奏鳴曲》這兩首奏鳴曲合為一套出版。按照他的習慣,完全可能這么做,但最終還是分開了?!兜谒男√崆僮帏Q曲》可能給人一種更傳統意義上的——正如我們看貝多芬的畫像或雕塑,他總是眉頭緊蹙,這首奏鳴曲更能代表這樣常規的感受。舒伯特有時被形容為女性化的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鳴曲》偶爾有點向舒伯特靠攏。不過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在這十首奏鳴曲中,只有《第四小提琴奏鳴曲》《第七小提琴奏鳴曲》這兩首是小調,其余都是大調。因此總的來說,貝多芬在這些作品中展現的視角還是很美好的。同時在《第四小提琴奏鳴曲》《第五小提琴奏鳴曲》中,小提琴與鋼琴也進入了平衡的狀態。

○ 《第六小提琴奏鳴曲》在舞臺上演得相對沒有那么多,但它有一個極為動人的慢樂章。

● 我認為《第六小提琴奏鳴曲》演得不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第三樂章。這也是貝多芬創新式的寫法,采用了變奏曲作為終曲。然而這個樂章的氣氛并不熱烈。我演出貝多芬的奏鳴曲時,將《第五小提琴奏鳴曲》和《第六小提琴奏鳴曲》排在中間一場的上半場,卻并不是以《第六小提琴奏鳴曲》,而是以《第五小提琴奏鳴曲》來結束。因為在現場,一個半場結束的時候,聽眾的興奮點需要得到關照。不過《第六小提琴奏鳴曲》的慢樂章確實是非常美的。

○ 之后的《第七小提琴奏鳴曲》也是貝多芬特別富有戲劇性的一首奏鳴曲,無論樂曲的情境還是整體的規模,包括樂章的設計等,有時讓人看到某些交響曲般的構思。

● 對,其實在巴洛克時期,奏鳴曲的樂章格式是很規矩的,基本上就是慢—快—慢—快的四個樂章。到了莫扎特時代,開始變成三個樂章。而貝多芬的《第七小提琴奏鳴曲》,先是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接著是慢板樂章,然后是諧謔曲,最后是回旋曲樂章,這是交響樂的傳統。因此,《第七小提琴奏鳴曲》成為貝多芬的十首小提琴奏鳴曲中,除了《第五小提琴奏鳴曲》和《第九小提琴奏鳴曲》之外演奏得最多的一部作品。

○ 《第八小提琴奏鳴曲》也很特別。哪怕在公眾層面,它未必是貝多芬人氣最高的杰作,不少小提琴大師卻對它情有獨鐘??巳R斯勒、米爾斯坦、謝林等人都留下過錄音,有時更會在他們的全集之外再錄一次。

● 一般來講,我們學琴的時候最早接觸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通常是《第一小提琴奏鳴曲》和《第八小提琴奏鳴曲》。相對而言,這兩首奏鳴曲的結構比較簡明,演奏時間也不是特別長。從調性來說,一首是G大調,一首是D大調,也是比較好掌握的。奏鳴曲是室內樂,需要同鋼琴配合,《第十小提琴奏鳴曲》《第九小提琴奏鳴曲》《第七小提琴奏鳴曲》或《第六小提琴奏鳴曲》在配合方面,對雙方的要求都更高一些。

○ 聽你演奏貝多芬的協奏曲和早期奏鳴曲之后,我發現你表現同一位作曲家的音樂,有時風格差異是相當大的。剛才也提到了,你在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中,對于揉音、自由速度等的處理,多少都偏傳統。而在早期的奏鳴曲中,無論是音量的輕盈,還是揉音的節制,又或是速度變化中某些“直來直去”的特點,都有很多思路上的不同。其實我有點好奇,其中是否也有點本真思維的影響?目前這樣的影響,哪怕對現代樂器的演奏而言,也已經相當廣泛了。

● 首先就音量這點來說,就像我們說話一樣,如果是在集市里,我們說話一定會很大聲,一方面是要讓人聽見,另一方面也是條件反射。在拉協奏曲時,其實我最輕的音量,或者說p的力度,都相當于奏鳴曲中mf的音量。在奏鳴曲中,我可以弱很多,把許多更細致的東西表現出來,因為室內樂的要求就是要劃分細致的層次。此外,貝多芬的協奏曲是Op.61,先前Op.12與Op.24的奏鳴曲肯定和Op.61的中期風格有一些區別。到最后三首奏鳴曲,尤其是《第九小提琴奏鳴曲》和《第十小提琴奏鳴曲》,又會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我相信,在聽《第九小提琴奏鳴曲》時,我的演奏會讓聽者想到聽協奏曲時的一些感受,因為它本身就是很交響化的作品。就鋼琴的部分來說,它的音量肯定是十首作品里最大的。而到了《第十小提琴奏鳴曲》,我的處理可能會有點像你提到的本真,或者說是返璞歸真吧。

其實,音量的表現也有被動的成分。最早的三首奏鳴曲中很少有鋼琴的大和弦,也很少有兩只手一起進行跑動的段落,這時小提琴的音量是一種設定。而演奏《第九小提琴奏鳴曲》的時候,我就會意識到,他寫p的地方,我也得依照通常mf的音量來演奏,這樣才能同鋼琴匹配得上。至于你提到樂句的變化中某種直率的處理,我覺得演釋者一直在找一個度。貝多芬的標注,不算多也不算少,但就今天的角度來看,肯定是偏少的。比方說,后面的八個小節一共就寫了一個p,或一個mf,難道我們就不做變化了嗎?肯定不是的,只是我們的變化應當在這個p或mf的范圍之內。

? Lawrence Tsang

在速度方面也是一樣。貝多芬的協奏曲一直有爭議,因為他沒寫速度的變化。但比方說第一樂章中間的一段小調,還有樂章的尾聲部分,有人覺得,既然作曲家沒有寫任何速度變化,演奏時就應當維持不變??晌覀€人認為,那段小調的音樂給人以情緒上的感受,而樂章的尾聲部分,在華彩段之后,只有弦樂撥弦以極少的音襯托著獨奏小提琴,那也是小提琴唯一一次完整地奏出主題。在這些情況下,它帶來的情緒一定是有變化的,如果你用不變的速度從頭演奏到尾,肯定是行不通的,音樂的感受會降低很多。因此譜子上沒寫的許多東西,我們都會去做,但究竟是做多少,是很有講究的。我確實可能會有意無意地在貝多芬的早期作品中處理得簡單一些,有時是我主觀想要這么做,有時則是不自覺地感到是音樂驅使我這么做。

猜你喜歡
協奏曲奏鳴曲貝多芬
手機上的奏鳴曲
亦遠亦近貝多芬
我與揚琴協奏曲《鳳點頭》的“緣”
交響樂之王——貝多芬
貝多芬
貝多芬·丁
春天的奏鳴曲
海浪協奏曲(上)
海浪協奏曲(下)
祭獻奏鳴曲(組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