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像傳播視角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初探

2020-11-27 08:11凌霄王姝婉
大陸橋視野·上 2020年10期
關鍵詞:思政教學大學英語

凌霄 王姝婉

摘 要:大學英語是高校廣泛開設的通識課程,理應貫徹“大思政”的導向,寓思想政治素養的形成于語言教學之中。為擺脫傳統說教的枯燥弊端,教師可在授課中融入圖像傳播的理念,利用其象征性、臨近性和娛樂性特征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和辯證思維能力,提振學習效率,緩解課堂焦慮,落實“三全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圖像傳播;大學英語;思政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教師,“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將新媒體技術運用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時,不可避免地要思考圖像傳播這一問題。圖像傳播屬于具有視覺符碼特征的非文本傳播形態,是人們獲取訊息、認知世界的主要渠道。對大學生而言,圖像傳播帶來了快餐式的媒介體驗,在加快他們社會化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他們對不良信息的接觸。如何利用好圖像傳播,服務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這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一、當代圖像傳播的特征

相關學者通常認為圖像傳播具有隱喻的象征性、時空的臨近性和視覺的娛樂性這三大特征。以此為基礎,王友萍提出文字的作用正在慢慢被圖像削弱,快餐化、娛樂性成為學生閱讀行為的主要特征。陳濤則歸納出高校思政理論課在圖像時代面臨的兩項問題,一是圖像遮擋了真正的價值內化,二是人們會對模糊的圖像產生信息誤讀;他同時也建議從提升教育主體的圖像素養和教學話語圖像化方面改進思政教育。這些研究成果為圖像傳播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借鑒。

二、圖像傳播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帶來契機

圖像傳播有利于辯證思維的架構。圖像在大學生腦海中形成的主觀映像會出現差異化傾向,這種不同角度的內容解讀正是辯證思考的主要方式。比如,在英語閱讀教學前的背景知識介紹階段,教師可提供與選文立意密切相關的圖片或視頻供學生討論,由于前攝抑制小,學生易于通過自由化的感性形象發現問題、尋求解釋,其閱讀探究的興趣得以調動,其深入理解選文的潛力得以挖掘。這無疑有利于拓寬、深化思考能力,實現大學生思政教育之真諦。

圖像傳播能夠提升學習效率。圖像識解難度要大大低于文字整合難度,以圖像形式闡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思政內容,有助于化抽象邏輯為直觀感受,使教學內容的價值得以更大程度地發揮。形象建構亦可取代死記硬背、一知半解等學習方式,形成圖像認知到圖像分析的良性學習閉環,進而減少學習周期、加快知識轉化速度,增強英語學習的自信和自覺。

圖像傳播緩解了課堂焦慮。由于入學時英語水平不均,大學英語教學中較易出現課堂焦慮現象,基本的語言教學尚受影響,更遑論思政教育的開展。而圖像傳播不同于語言,使學生無論英語語言水平高低均能有所理解;借助豐富的圖像傳播手段,教師便可化語言教學中所承托的思政內容為有效輸入,促進語言習得的同時根植正確的價值觀。

圖像傳播優化了教學方法。通過思維導圖和樹狀圖的構建,教師可以實現概念的可視化和形象化,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教學內容呈現結構清晰的狀態。這不但減輕了英語教學中思政知識的教授壓力,也能夠幫助大學生建立知識慣性之間的有機聯系,掌握知識節點之間的脈絡層級。除了授課層面的圖像傳播,圖像還可應用于知識檢驗之中,便于教師及時改進課堂設計及任務布置。

三、圖像傳播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提出挑戰

圖像流行趨勢造成交流障礙。作為追求時尚流行的先鋒,大學生在交流方面往往以特有的網絡語言和表情包為主,所使用的語言符號與教師有所不同,即使其本身富有一定的邏輯性,也會致使教師不易理解實際含義。雙方鑒別標準存在差異,也將引起不同程度的文化誤解和交流隔閡,因此,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實際教學互動中,人際斷層現象不時出現。一些較為叛逆的興趣和想法可能會被學生所隱藏,教師想要及時知曉學生的思想動態較為困難,由此形成的交流障礙最終降低了交流次數,削弱了教學效果。

四、圖像傳播視角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對策

(一)強化圖像意識,提升教學能力

大學英語教師在利用圖像傳播手段實施思政內容融入時需要增進自身的解圖能力。網絡的匿名性為虛假圖像的隱匿提供了便利,那些無來源、無依據的圖像經過技術處理亦可以假亂真,擾亂意識形態秩序、挑戰倫理道德。一旦這些虛假圖像被應用于課堂教學,對學生的身心危害難以估量。不論是動態圖像還是靜態圖像,其傳播速度都比文本要快得多,加之超越了語言限制,在文獻資料的流轉過程中獨具傳播力。因此,針對思政素養并不夠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師而言,其對于圖像內容的選擇務必要做到追本溯源,萬不可以偏概全或僅僅以自身角度出發做出判斷,應高瞻遠矚、全面細致地對圖像進行解讀和分析。

(二)注重價值引領,增進社會認同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重點應當落在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引領作用,幫助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大學生的知識儲備、價值認同和意志品質決定著其三觀傾向以及信念堅定程度,也同時塑造了其個性化的審美人格。圖像傳播所體現的輿論方向是他們三觀變化的調節器,因此,教師要借助圖像手段營造正確的課堂微觀輿論,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圖像內容引導其反思、端正其觀念、直達其內心,以優化思政教育環境。

(三)打破信息繭房,優化視覺素養

基于大數據的協同過濾和信息整合技術使圖像接觸界面常將普遍的用戶需求轉換為個性化、精準化的內容投放,導致熱衷于追求個性和自我的大學生會更容易陷入桑斯坦所言的“信息繭房”之中,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桎梏。有鑒于此,大學英語教師應兼顧多樣化、多角度的圖像教學素材,以圖像調動氛圍、以氛圍拉動語言實踐、以實踐承載認知拓展,突破“信息繭房”帶來的負面影響,幫助學生鍛煉出理性的判斷能力。

五、結束語

當代視覺傳播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具有雙重作用,將圖像廣泛應用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內容的教授,既是對中西文化進行宏觀透視,又是對個人意志的微觀透視,滿足了學生心理需求,豐富了教學形式。當代圖像傳播具有隱喻性、時空臨近感,可通過特定的圖像闡釋出深奧難懂的理論,賦予現實生活的復雜性和枯燥性以新的意義 。

【基金項目:淮南師范學院2019年度科學研究項目“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下的地方性多語言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探索”(項目編號:2019XJYB55)】

(作者簡介:凌霄,淮南師范學院助教,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多模態語篇分析、大學英語教學;王姝婉,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新型傳播與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申[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15-16.

[2] 鄭二利.米歇爾的“圖像轉向”理論解析[J].文藝研究,2012,(1):30-38.

[3] 王友萍.當代圖像傳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5,11-15.

猜你喜歡
思政教學大學英語
以提高實踐教學為切入點加強高校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大學思政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價值與應用
時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探討
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現狀及其對思政教學促進作用分析
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實用翻譯人才的培養
大學英語創造性學習共同體模式建構案例研究
校園網絡背景下大學英語大班教學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課程中語音教學現狀與重要性簡析
淺析支架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定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