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化成”的“日常生活”

2020-11-28 07:46李廣良
團結 2020年4期
關鍵詞:中庸中華文化中華

“文化”者,“人文化成”也。所謂“人文化成”者,就是通過“人文”來教化“天下”,讓“天下”發生變化?!叭宋摹迸c“天文”相對,《周易·賁卦》“彖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比绻f“天文”是自然秩序、自然之“道”,關乎物理時間之變化的話,那么“人文”就是社會秩序、社會之“道”,關乎“歷史時間”之變化。用“人文”來“化成天下”,就是用“人間社會”之“道”來教化眾人,使人過上“屬人的生活”,即“歷史性”的、“文明”的生活。而“生活”從來就不是高懸于神圣天國的“理念”的自我永恒存在,而是人的日常生存活動。

梁漱溟有言:“文化是生活的樣法?!睋?,當我們提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其實就是在提倡一種“生活的樣法”,而絕不是僅在對傳統的“思想文化”進行“學術研究”,或者像胡適所說的是在“整理國故”,因為這種意義上的“學術研究”或“整理國故”充其量只是一種“學院派”的“科研活動”,與“生活的樣法”之間缺少內在的相關性,既不能解答人們對“生命意義”的疑問,又不能作為現代社會建設的理論資糧。因此,我們所弘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定是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實際發揮作用的,而我們的“日常生活”也一定是要充滿著“中華文化”之“生發”意味的“文化生活”。

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自己是“有文化的民族”,但其實我們早就不是什么“有文化的民族”,我們充其量只有一些“中華文化”的殘羹冷炙而已。我們的“文化人”有幾人會吟詩填詞,琴棋書畫?我們的大學生還有幾人寫得一手好字?我們的學校中可還有中華傳統經典教育?我們的建筑、衣冠、日常禮儀可還有傳統的影子?我們逢年過節可還在祭祀社稷祖先?你可以說這些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古代形式”,我們是在以“推陳出新的現代形式”發揚著中華傳統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正如張明敏的歌中所唱的“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但實際上,與“洋裝”相配的,往往并不是“中國心”,而是“偽中國心”。衣冠服飾并不是單純的“形式”,而是“內在精神”的外在表現。隨著傳統服飾文化的消亡,“中華文化”的“精神”也在日益萎縮,以至于今日許多國人皆以“西裝”為“正裝”。以“西裝”為“正裝”的背后,難道不是“以西為正”嗎?

誠然,我們還有許多“文物”,如書籍、字畫、青銅器、陶瓷、寺廟、陵寢、長城等等,這些東西大多數都保留在博物館里,少數在富貴人家的家里,也有屹立在大地之上的如長城、靈隱寺等,我們通常只是在“旅游”或“文物拍賣”的時候才與之發生某種“非本真生活”的關系。其實,今人之所謂“文物”不過是古人的日用之物而已,僥幸存留至今,由今人按照現成的知識體系及市場邏輯將其定義為“文物”,然后保留在博物館里或進入“文物”市場中。作為古代生活的遺存,“文物”自有其歷史價值,亦有其因“歷史積淀”而來的鑒賞價值,但由于其早已經脫離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再作為日用的“器物”而發揮其功能,因“人文化成”的“日常生活”的意義上,我們并不推崇并追逐所謂“文物”。

所以,要在今日達成“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標,我們就必須從“尋常日用”著手,在婚喪嫁娶、養生送死、耕種勞作、吃飯飲酒、讀書寫字、唱歌跳舞、逢年過節、祭祀祈禱、守望相助、習拳練武等等人生日?;顒又袑崿F“人文化成”。這樣的“文化”就不僅僅存在于博物館里,而是存在于都市鄉村、山林田園、餐桌床頭、書房客廳,存在于日常交往、節日慶典之中,存在于報紙、電臺、電視臺、微博、微信等一切媒體中,存在于領導人的講話之中,存在于兒童的讀誦之中,甚至存在于情人、夫婦的“情話”之中。此種“人文化成”的“日常生活”的奧妙,正如《中庸》所云:“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p>

“人文化成”的“日常生活”具有幾個“特性”:

首先是“人文性”?!叭宋男浴钡谋举|是人的“社會精神”,而“社會精神”既是人的“社會存在”的體現,亦是人的“精神自覺”的體現,“社會精神”通過“人文教化”潛移默化地影響、改造著“世道人心”。

其次是“實踐性”?!皩嵺`”意味著實實在在的“踐履”,是“腳踏在大地上”進行的人間生活,既不是凌空蹈虛的哲人的玄思,亦不是孤獨個體的孤芳自賞。

第三是“日常性”?!叭粘P浴奔劝叭铡弊值摹皶r間性”意味,也包含著“?!弊值摹安蛔冃浴币馕?,亦即在“時間”的流變中把握“生活”之“不變”的“真諦”,堅守著“人世生活”的“真理”。

然而,作為“中國人”,我們的“日常生活”還必須具有“中國性”。所謂“中國性”即“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本質規定性,亦即“中國”的“自性”,我們只有在我們自己的生命、生活中實現了這一“自性”,我們才能說自己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那么中國的“自性”到底是什么?陳赟教授曾意味深長地說過:“被稱之為‘中國人的這一族群,在其歷史過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方式,不是由‘存在(being、sein)、由‘上帝、由‘自由,而是由‘中庸來‘規定的,這是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天命?!保愙S《中庸的思想》,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中國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是由“中庸”來規定的,中國的思想與文化是在“中庸”中為自己奠基的,這就是說,中國的“自性”就是“中庸”?!爸杏埂闭?,“中”之“發用”也。何謂“中”?《說文解字》曰:“中,內也。從口∣。上下通?!痹S慎的釋義明白無誤地揭示了“中”原本具有的“上下通達”的意義,“中”的其他意義如“兩端”之“中”、“四方”之“中”乃至“心中”之“中”,無不來自于“上下通達”的基本意義。陳赟說:“‘中作為一個‘中間地帶,它恰恰提供了將兩端、四方、上下貫通起來的可能性。在這個意義上,‘中意味著不偏向某一個現成的位置或端點,不是指向某種現成的存在者,而是在不同的位置或端點之間展開連接、通達的可能性?!保愙S《中庸的思想》)基于此,我們的“人文化成”的“日常生活”就是要在堅守著“中華文化”的“中道”的同時,與“上下”、“四方”連接,從而通達世間的一切現象。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堅守“中華文化”的“中道”?此須一切以“中道”為旨趣,以“執中”、“守中”為原則,念念不失“中”之大義,于立身中正之中,既能體會“天命”之神圣價值意義,又能挺立于天地之間,捍衛人所獨有之權利與尊嚴。中華傳統經典處處皆在闡發此一義理,我們應該通過經典教育使此一義理重新鮮活在國人的心中,流行在國人的“生活世界”中。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達世間的一切現象?此即以自由平等的精神,廣大而開放的胸襟,容納世間“萬境”,研究一切事物,度化一切“眾生”,既不自卑自賤,亦不揚己抑人。子曰:“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贝司汀叭恕?、“我”關系而言也。若就“人”與“萬物”而言,我們還需在“生活”中去“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直到“與天地參”。

《中庸》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贝恕叭宋幕伞钡摹吧钍澜纭敝敖K極奧義”也!

(李廣良,云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教授/責編 劉玉霞)

猜你喜歡
中庸中華文化中華
人的偉大
中庸自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兩岸青年在廈門共商中華文化傳承與青年擔當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