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思考

2020-11-28 07:47蘇佩蓮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20年11期
關鍵詞:應用意義生本課堂方法策略

蘇佩蓮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引導之下,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和教學理念應運而生,這一新型的教學形式和教學理念的提出有助于對學生全面發展進行培養。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和生本課堂的提出要求在教學實踐中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有意識的為學生營造民主、和諧、公平、平等的課堂氛圍。然而,由于核心素養和生本課堂的構建還處于發展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需要教師堅持用科學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相結合,一起為學生的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生本課堂;方法策略;應用意義

生本課堂的提出就是讓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導者。在原先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自主學習往往都容易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老師的教。而在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的指導之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了解合作的精神,懂得感恩他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有效開展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構建,成為教師要著重重視的問題。因此,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筆者將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自己有效的見解,可以更好的構建小學語文生本課堂,希望大家可以給予斧正。

一、核心素養提出的背景

(一)國際背景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營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發展的潮流趨勢。在國際發展的趨勢之下,實行課程改革是適應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有利于提升中國人才的培養質量。在核心素養教學理念指導下,可以幫助我們在國際舞臺上培養出各個領域的高尖人才。

(二)國內背景

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下,對學生的德育要求比較寬松,在學生的道德建設方面幾乎是空白的,尤其是在填鴨式的教育和只注重分數的追求下,往往都是重智輕德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在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構建形式十分迫切。

(三)核心素養的內涵

所謂的核心素養是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要求。核心素養發展的優劣對于學生是否能夠培養出適應社會能力發展的能力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和作用。因此,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構建生本課堂急需實現的教學形式。

二、生本課堂的含義和構建意義

(一)生本課堂的含義

生本課堂是指以學生為主體,在平等、民主、公平的人文課堂環境中,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以學生的積極參與性為前提,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老師照本宣科的教和機械式的學習,讓學生在生本課堂中能夠發散他們的思維和提高語言組織能力,有利于核心素養、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整體提升。

(二)生本課堂的構建意義

由于生本課堂是以學生的主體性為前提而開展的,因此有效構建生本課堂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習自主性,發揮他們在學習當中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活力,有利于教學綜合水平的提升。

三、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的優勢

(一)使學校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生活

核心素養的內涵是幫助學生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的需求,而在培養的途徑中,需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習和理解教學中的內容,通過生活化的知識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更加注重學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養的培養

由于核心素養對學生的內在要求,如價值觀、情感、語言邏輯等思維能力有著很高的標準。這些標準的實現,需要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理念的培養。

(三)更加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動手實踐及創新意識的培養

知識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通過對學生學習體驗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能夠提升教師教學的整體水平。

四、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應用方法策略

(一)營造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性

華生曾經說過,環境因素改變的越大,則人的品格改變的越大,我們不難發現,環境氛圍因素在構建生本課堂,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中的重要作用。在原先的教學模式下,老師往往都忽略了學習氛圍在學習當中的重要影響。這一現象告訴我們,在今后的生本課堂的構建中,教師要重視營造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性,幫助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的提升,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放松大腦,開闊思路,產生更多的奇妙見解。

比如,學習三年級下冊《金色的草地》教學內容時,在授課開始前,老師告訴學生本堂課的學習目標,了解草地顏色的變化,體驗作者對蒲公英的情感。然后,老師可以和學生說,了解完本堂課的學習目標,接下來讓老師帶領你們一起進入課文中金色的草地,和作者一起探尋奧秘。再和學生一起學習完本堂課教學內容后,老師可以問學生對本文章有何感受?鼓勵學生做答,回答完之后,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一起動手制作黑板報或者張貼壁畫等,共同營造課堂氛圍,促進生本課堂的構建。提升思維能力,進而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二)豐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分為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學生一般是坐在講臺底下聽教師在講臺上講,這種模式充其量也只是讓學生多回答一些問題,本質上還是跟以前沒有什么差別。這一現象告訴我們,教師在今后構建生本課堂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不要拘于一種課堂模式,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中發散他們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進行四年級上冊《蝙蝠和雷達》教學內容設計時,老師在課程開始前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猜想一下,同學知道雷達是什么嗎?雷達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在哪些方面?蝙蝠為什么會和雷達聯系在一起?通過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老師可以就此問題組織學生進行班級討論,小組演示等活動,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還可以進行課堂翻轉,讓學生在講臺上當小主人,通過自己動手搜集材料,課前準備,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學生在準備的時候也會更加用心地理解課文。

(三)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是學生最有活力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內容,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大難題。即使老師在課前準備和資料整理都很充分的前提下,學生學習效率仍然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學生上課時容易走神,不能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而生本課堂這一特點就是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比如,和學生一起學習五年級上冊《落花生》教學內容時,老師可以利用微課的形式為學生動態的展示出花生的生長特點,吸引學生注意力,為學生播放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學生不易理解的內容,通過形象有趣的視頻促進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播放完視頻后,老師讓學生根據觀看視頻自主預習課本內容,在預習過程中回答課后練習題。通過重視學生學習自主性促進生本課堂和核心素養的構建。

(四)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在語文學習中正確的學習方法對學生學習效率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有許多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認真的學習態度。學生這些錯誤的學習方法,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的提升。因此老師在構建生本課堂時要重視學生學習方法對于促進教學整體水平中的作用,加快構建生本課堂的效率。

比如,進行三年級下冊《紙的發明》教學內容設計時,老師就可以在上課之前讓學生們自主預習。在預習過程中,老師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回答,文章的作者是誰?文章是用什么形式進行描寫的?預習完本節課內容后,大家對此有何感悟?通過這幾個問題以提高預習的效率。此外,在學生預習完課本內容后,老師可以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檢查學生預習的效果。學生在自我預習的過程中可以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一些課外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通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促進生本課堂的構建,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五)開展分層教學方法,兼顧每位學生

小學階段是學生品德和心理發展和完善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每個學生和每個學生的心理特點、情緒管理、學習能力都不相同,正是因為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參差不齊,興趣愛好的差別才使得課堂豐富多彩。倘若在教學實踐中,老師用同一標準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學生和評價所有學生,則會容易磨滅學生的學習樂趣和長處,不利于學生的今后發展和核心素養的培養。

例如,一起學習五年級上冊《鳥的天堂》這節課的內容時,老師要根據學生各自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的不同將學生分成不同程度的小組,學習程度較好的小組為A組,學習能力中等的小組為B組,較差的小組為C組,對每個程度的小組采取不同的教學目標可以讓每位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愛和期待,促進核心素養的培養。

五、結束語

綜上所說,在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的指導之下,開展小學語文生本課堂已經受到了老師,學校和家長的廣泛歡迎。讓學生由原先被動的接受知識變成主動的接受知識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自律和自我管控的能力。教師還要意識到任何事物發展的曲折性和復雜性,既要看到前途的光明,又要看到道路的曲折,做好十全的準備,面對教學實踐中不利情況的發生。根據馬克思主義矛盾統一的原理,我們要堅持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教學,避免一刀切的形式出現,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發展,讓我們一起為教育事業和學生的發展做出貢獻吧!

【參考文獻】

[1]班慶華.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構建思考[J].科學咨詢,2018

[2]劉梅.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構建[A].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三)[C].2019

[3]張繼平.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構建[A].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論文集卷三:教改新視野[C].2018

[4]劉愛芳.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構建策略[J].世界家苑,2019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研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黨的教育方針通過核心素養這一橋梁,可以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體要求,明確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中觀層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根本問題,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

基本原則

第一,堅持科學性。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將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貫穿研究工作全過程,重視理論支撐和實證依據,確保研究過程嚴謹規范。

第二,注重時代性。充分反映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全面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確保研究成果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

第三,強化民族性。著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把核心素養研究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系統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突出強調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充分體現民族特點,確保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申繼亮出席會議并致辭。來自教育學界和心理學界的知名專家學者、教育行政部門人員和一線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參加了會議。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各素養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 為方便實踐應用,將六大素養進一步細化為18個基本要點,并對其主要表現進行了描述。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

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猜你喜歡
應用意義生本課堂方法策略
淺析鉗工銼配技能競賽訓練的方法
“課堂教學結構改革”主題調研及反思
數學史與初中數學教學整合的策略研究
乙肝患者護理中人性化護理服務的應用意義探究
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介入治療中替羅非班的應用及意義探究
循循善誘,實施生本化初中語文課堂提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