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鴨綠江沿線抗美援朝遺址遺跡考察綜析

2020-11-29 01:25
軍事歷史 2020年6期
關鍵詞:抗美援朝戰爭鴨綠江烈士陵園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援助朝鮮人民,保衛國家安全而被迫進行的一場反侵略正義之戰。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立即進行武裝干涉,同時派第7艦隊侵入中國臺灣海峽,并不顧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1950年10月,在朝鮮人民處于極端困難,中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根據朝鮮勞動黨和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

中國與朝鮮兩國相毗鄰,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與朝鮮僅一江之隔的中國城市便成為了抗美援朝戰爭總后方的最前沿。本文將以抗美援朝紀念館遺址遺跡考察組近年來對鴨綠江沿線的志愿軍過江地點、志愿軍空軍機場與基地、志愿軍高炮指揮所工事與陣地、志愿軍烈士陵園等方面的考察調研結果為依據,對部分重點遺址進行論證,從而進一步為軍事設施建設、抗美援朝戰爭歷史研究以及愛國主義教育提供重要的史料支撐。

一、志愿軍過江遺址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愿軍主要通過鴨綠江沿線的丹東、長甸河口、輯安及臨江四地過江,集中在遼寧、吉林兩省,其中遼寧丹東境內的丹東鴨綠江大橋、長甸河口大橋以及在丹東段鴨綠江江面上搭建的木結構列柱鐵路橋和臨時搭建的浮橋等是志愿軍主要過江地點。吉林省的輯安和臨江兩地雖在過江人數和規模上不及遼寧省的丹東和長甸河口,但也是重要的過江地點。

(一)丹東市區

丹東,原名安東,地處中朝邊境,對岸是朝鮮新義州市,朝鮮戰爭爆發前是中朝貿易口岸。丹東地區的志愿軍過江地點分布在丹東市市區(共5 座橋梁,包括鴨綠江上人們熟知的兩座大橋,以及沙河口木結構列柱鐵路便橋、振安區鴨綠江街燕窩村木結構列柱鐵路便橋、振安區九連城鎮馬市村鴨綠江便橋),以及丹東市寬甸縣長甸鎮河口村。

1.鴨綠江斷橋(也稱鴨綠江大橋下橋)。它是鴨綠江上的第一座大橋。1905年,日本為了侵略戰爭的需要,著手修建京義(日本東京—朝鮮新義州)鐵路。同時,在中國東北鋪設安奉①安東(丹東)—奉天(沈陽)。鐵路。為了把鴨綠江兩岸的鐵路貫通起來,確定在鴨綠江上架設一座大橋,并根據鐵路、公路并行的方針進行設計。經過勘探設計,于1909年動工興建,1911年建成通車。大橋全長944.2 米,寬11 米。橋的上部鋼梁為曲弦式,共12 孔,朝鮮一側1—6 孔,每孔為60.96 米;中國一側7—12 孔,每孔為91.44 米。橋面為鋼梁,木板鋪設;橋墩為鋼筋水泥澆筑,外砌花崗巖石塊。橋中間“開閉梁”是這座大橋的獨特結構,開閉梁以9 號圓柱型橋墩為軸,上架旋轉鋼梁一孔,可以隨時開閉,既能保證鐵路暢通,又能適應大型船舶順利通航。

鴨綠江大橋上橋建成后,下橋的“開閉梁”隨即失去它的原有作用與功能。同時,下橋按設計要求已使用期滿,日本人將鐵軌拆除,鋪設木板,改為公路橋。橋的中間是公路,兩邊是人行道,左側為去朝鮮的通道,右側是來中國的通道。

朝鮮戰爭之初,美機雖然不斷轟炸東北城鄉,但還沒有對鴨綠江沿岸的過江橋梁實行大規模封鎖和破壞。當迅速北進的“聯合國軍”遭志愿軍入朝部隊打擊后,美國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于是開始了阻止中國繼續增兵朝鮮的行動。1950年11月8日,美軍發動了以轟炸鴨綠江上所有橋梁及朝鮮北部軍事設施與交通線路為主要目標的兩個星期的“空中戰役”?!奥摵蠂姟笨偹玖铥溈税⑸钔度氤r戰場的空軍“全部出動”,“如果情況需要,作戰飛機的飛行人員可以飛到油干力竭的時刻”,“以最大的力量摧毀在滿洲邊界的朝鮮一端的全部國際橋梁”和鴨綠江以東地區“所有交通工具、軍事設施、工廠、城市和村莊”。就在這天,鴨綠江大橋下橋被炸斷??姑涝瘧馉幗Y束后,朝鮮將被炸斷的下橋朝方所屬的6孔及中方2 孔的鐵路殘骸拆除,只有橋墩還留在水中。中方所屬的4孔殘橋帶著累累傷痕,完整地保存下來。1988年,“鴨綠江斷橋”被列為丹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立碑志記。2006年6月,“鴨綠江斷橋”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鴨綠江大橋(鴨綠江大橋上橋)。鴨綠江大橋上橋是現在仍在使用的鴨綠江大橋,是鴨綠江上的第二座大橋,位于鴨綠江斷橋上游100 米處,也稱為鴨綠江上橋,建于1937年4月,1943年4月竣工,是日本為修建安沈(安東至沈陽)復線鐵路所建。橋長946.21 米,寬10.5 米,為4 聯12 孔雙軌鐵路橋。自朝鮮江岸起6 孔為等跨62.6 米的平弦連續橋梁,由朝鮮管轄??恐袊? 孔為等跨94.2 米的吊弦連續橋梁,由中國管轄??姑涝瘧馉幗Y束后,上橋一直由中、朝兩國共管,是兩國交通的重要口岸。1990年10月25日,在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40周年之際,丹東市政府和朝鮮新義州市政府聯合將鴨綠江大橋定名為“中朝友誼橋”。

這兩座大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也是美軍攻擊的重點目標。據統計,從1950年8月至1951年8月,美機空襲鴨綠江大橋共5391 架次,多則每天3 次以上,大機群轟炸達10 余次。1950年10月19日,志愿軍第一批入朝部隊第40 軍第119、第120 師,第39 軍第115、第116 師從鴨綠江上、下兩橋秘密過江,緊隨其后的第50 軍、第66 軍也是從這兩座大橋上過江的。1950年11月8日鴨綠江大橋下橋被炸斷后,上橋也遭到嚴重破壞,經修復后仍保障通車,后續入朝的志愿軍第19 兵團、第3 兵團、第20 兵團,以及鐵道兵、炮兵、工兵等大批部隊則是從鴨綠江大橋上橋過江的。

3.沙河口木結構列柱鐵路便橋。丹東市郊沙河口木結構列柱鐵路便橋,位于丹東市郊鴨綠江大沙河入江口,距鴨綠江大橋約3 公里,目前僅存水下遺跡。這是一座為增加通往朝鮮的運輸力量而修建的便線鐵路橋,戰后則被拆除,便橋也在戰爭結束后不久被洪水沖毀,加之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地形、地貌都發生很大變化,所以現在知道這里曾經有一座橋梁的人并不多。

這是一座與鐵路相連通往朝鮮的橋梁。1952年繪制、1954年出版的遼東省地圖,清楚地標明了這座通往朝鮮的橋梁。目前只有在高空俯視狀態下才能看到水中的遺址,或在風平浪靜時可以看到江水被水下的障礙物阻擋而發生的水流變化。2009年4月,鴨綠江水位下降,水下的橋墩露出了水面,經考察發現遺存橋墩10 余座,并有建橋木樁留在水中。

中國鐵道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戰爭鐵路搶運史》記載了這座橋的位置,也記載了修橋及修建鐵路便線的過程。書中的“安東江橋保衛戰”一節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為粉碎美機轟炸封鎖,多路溝通,東北軍區決定修建鴨綠江便橋、便線。1950年12月,沙河鎮第1 便線、便橋由安東分局和工兵分頭施工。1951年1月基本完成便線土石方。1951年4月19日,東北軍區命令鐵道兵第2 師以兩團的力量搶建第1、第2 便線、便橋,鐵2 師全力以赴,晝夜連班作業。5月11日,第1 便線、便橋建成通車。不久,又由安東分局完成了金山灣第2 便線、便橋?!睆倪@段記載可以看出,抗美援朝戰爭中,在現在鴨綠江大橋的上游修建了兩條鐵路便線、便橋。第一便線、便橋就是從沙河口通往朝鮮的,而第二條便線、便橋是由金山灣通往丹東市振安區鴨綠江街燕窩村的。

4.燕窩村木結構列柱橋。該橋位于丹東市振安區鴨綠江街燕窩村,隔江相望的是朝鮮的丘商島。這是鴨綠江沿線上僅存的由志愿軍工兵部隊用圓木搭建的一座臨時性木結構橋梁。全長約500 米,寬15 米。燕窩村木結構列柱橋在沙河口木結構列柱鐵路便橋上游3 公里處,現存19 座木結構橋墩留在水中。這座木結構列柱橋規模很大,每個橋墩均用111 根直徑30—50 厘米的圓木集群而成,橫排15 根,縱排7 根,左右各3 根,整座橋共有20 個橋墩,每個橋墩的下部以石塊堆積加固。從遺留的橋基規模和橋墩的結構來看,可以確定這是一座木結構列柱橋。

1954年出版的安東地區地圖標明,沙河口橋、燕窩橋與鐵路相連。燕窩橋的鐵路在中國境內,從燕窩村的江邊起經套外村、邢家溝,在金山站并入安沈線(今沈陽至丹東線)。這說明燕窩村木結構列柱橋與沙河口木結構列柱鐵路便橋一樣,都是鐵路橋?!犊姑涝瘧馉庤F路搶運史》記載:“安東鐵路分局、工兵和鐵道兵在搶建沙河口第1 條鐵路便線、便橋后不久,又由安東分局完成了金山灣第2 便線、便橋?!毖喔C村過江橋,正是與金山灣第二便線鐵路相連的,而朝鮮境內尚存的鐵路路基也可證明這一判斷。

沙河口鐵路橋、燕窩村鐵路橋兩座便橋均是為抗美援朝戰爭的鐵路運輸而修建的,是志愿軍過江和作戰物資運送的重要橋梁,曾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鴨綠江大橋遭到美機轟炸階段,這兩座橋梁在保障前方運輸中的作用更為重要。兩座便橋的遺址遺跡是抗美援朝戰爭的重要歷史見證,具有歷史和研究價值,是難得的歷史遺址。

5.馬市村鴨綠江便橋。馬市村過江便橋地點現已無法找到任何蛛絲馬跡,如若不是與歷史照片對照,很難發現這里曾經有過一處志愿軍過江地點。

由志愿軍戰地記者黎民拍攝的著名照片《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堪稱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最為經典的照片。這張照片是1951年2月志愿軍部隊過江時拍攝的,拍攝地點就是丹東市九連城鎮馬市村便橋過江地點。照片上,志愿軍過江隊伍的排尾到江邊橋頭有一段開闊地帶,當地人稱為江灘。馬市村過江地點從江邊到大堤就有很開闊的江灘,只是這里有個采沙的沙場,原來江灘的位置因挖沙會有些水。一位名叫王勝的沙場工人很明確地指出了過江的位置,并說對面的朝鮮境內有一個鐵牌,標明這里就是過江橋的位置,而且挖沙工人還在橋址挖出過建橋的木料。村里一位名叫劉福源的老人證實了馬市村確實是志愿軍過江的一處地點,并且現在的村路也是當年為志愿軍部隊過江和運送物資所修建的,只是當時是一條沙石路,現在鋪上了柏油。據劉福源老人回憶,馬市村附近的鴨綠江上,有一座便橋,是志愿軍入朝前由部隊組織民兵搭建的,橋的規模不大,也很簡陋,連橋欄都沒有。橋的中間有一處起拱,是為了讓打魚的小船通過。他親眼見到一批批的志愿軍從這里過江。除了采訪當地村民,通過實地的考察與對比,從現在對馬市村對岸朝鮮拍攝的照片來看,雖然歷經多年風雨滄桑,但江對岸的山形、地貌幾乎與歷史照片完全吻合??梢源_定,這里也是志愿軍過江的一處重要地點。

馬市村距丹東市區東部30 公里,對岸是朝鮮的西湖洞。經論證,馬市村志愿軍過江地點的便橋修建于1950年10月,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志愿軍徒步從公路便橋入朝參戰的唯一一處過江地點,此處的過江橋梁是志愿軍與當地民兵共同修建的一座公路便橋。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由于鴨綠江大橋上、下橋目標較大,是美軍飛機攻擊的重點目標,這座便橋地處偏僻鄉村,比較隱蔽,很少遭到美機空襲,大批的志愿軍后續部隊從這里過江,眾多的作戰物資也從這里運往前線,這座便橋發揮了重要的戰略作用。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隨著志愿軍部隊陸續撤離丹東,此處臨時過江地點便失去了作用,了解這座橋情況的人也越來越少。后因鴨綠江汛期洪水,這座臨時便橋被洪水沖毀,難覓蹤影。此處過江地點的確定,在研究志愿軍過江遺址的領域中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二)寬甸河口

寬甸縣河口村,位于丹東市東部50 公里處,鴨綠江對岸是朝鮮的青城郡,這里是志愿軍過江的又一處重要地點。志愿軍首批過江部隊的第40 軍第118 師、第39 軍第117 師,以及后來的第3 兵團一部、第20 兵團一部、第23 兵團等都是從這里過江的。河口過江地點的重要性還在于這里是支前和作戰物資運輸的主要地點。河口村分為上河口和下河口,當時有一座公路橋位于下河口,一座鐵路橋位于上河口,兩橋相距3 公里。此外,志愿軍工兵部隊還架設了木結構列柱橋一座和隨建隨撤的浮橋兩座。

1.下河口公路斷橋。下河口公路橋,建于1942年。橋頭記有“青城橋”“昭和十七年建”字樣,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時所建。橋長605 米、23 孔,橋寬6 米、高25 米,載重60 噸。鋼筋水泥結構??姑涝瘧馉庨_始后,該橋是志愿軍過江的主要橋梁之一,也是美國空軍攻擊的主要目標,曾多次遭到轟炸。1950年11月8日,美國空軍實施“空中戰役”期間,該橋被嚴重破壞,經廣大支前民工和志愿軍工兵部隊的修復,以及在沿江防空部隊的保護下,至1951年秋該橋一直保障通車。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美軍實施“絞殺戰”,再一次對該橋實施大規模轟炸。1951年11月中旬,美軍大批B-29 轟炸機飛臨該橋上空,投下大量炸彈和定時炸彈,雖然沿江防空部隊奮力反擊,但仍未能保住這座橋梁。橋的中間9 孔長約200 米被炸斷,橋面落入水中,無法修復,成為鴨綠江上的又一座斷橋?,F中國岸邊尚存9 孔,朝鮮岸邊尚存5 孔,水中有三座橋墩尚存。1994年8月9日,寬甸縣政府將該橋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經持續考察、論證和申報,下河口公路斷橋遺址于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上河口鐵路橋。上河口鐵路橋,位于下河口公路橋上游約3 公里處。該橋原名鴨綠江青水火車橋,建于1938年,是日本侵華時期為掠奪中國資源所建。橋長637.5 米,寬3 米,高26 米,28 座橋墩,共29 孔,其中中國負責407.5 米,朝鮮負責230 米,該橋為水泥橋墩,鋼梁結構。該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一直是鐵路運輸的重要干線,始終保障作戰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朝鮮前線。由于地處深山,兩岸地形復雜,加之志愿軍防空力量保護,該橋僅在1952年3月23日被炸壞一次,并很快得以修復??姑涝瘧馉幗Y束后,此鐵路線停運,該橋閑置不用,目前該橋保護完好。

3.蘇甸溝門木結構列柱橋。1951年11月,下河口公路橋被炸斷后,志愿軍工兵部隊在河口村蘇甸溝門架設了一座木結構列柱橋。橋長541 米,寬4 米,距水面高3 米,承重15 噸。該橋建成后即替代了被炸斷的下河口公路橋,承擔公路橋的作用。

為了保障前線軍用物資的供應,志愿軍工兵部隊還在下河口公路橋上游1 公里處和下游2 公里處架設了兩座靈活輕便的舟橋。為防止美機轟炸,舟橋每日黃昏架設,車輛及部隊夜間通過,清晨即撤收。剛開始架設與撤收一次各需兩小時左右,幾個月后,僅需半小時即可架設或撤收完畢。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河口村共有5 座橋梁通往朝鮮,除下河口公路橋被炸斷無法使用外,其余橋梁在戰爭中均保證了正常通行,確保了作戰物資及時運往前方。

(三)吉林地區

經考察論證,吉林沿江地區的大橋、浮橋、便橋等不僅是志愿軍入朝參戰的重要過江地點,同時也是重要的后方補給轉運站,在入朝物資的運輸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后方戰略地位僅次于丹東地區。

1.集安鴨綠江大橋。集安鴨綠江大橋(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區東15 公里,是連接中國與朝鮮的三條鐵路通道之一,集安(原輯安)對岸為朝鮮的滿浦市。集安鴨綠江大橋是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后,出于擴大侵略和掠奪資源的需要,于1937年始建,1939年竣工,大橋全長589.23 米,寬5 米,高16 米,共有橋墩19 座,橋孔20 個。大橋橋墩跨度不同,靠近朝鮮一側的4 個橋墩跨度較大,且橋墩較粗,上方有鋼架穩固;余下橋墩跨度較小,無鋼架。以中方起第11 座橋墩中心接軌線為界,中朝雙方各自負責本方一側的維護和警衛,其中中方324.23 米,朝方265 米。

據史料記載,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主席簽署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命令后,10月11日,志愿軍后勤第一分部從輯安渡過鴨綠江,進至朝鮮江界以南的別河里、武坪里地區,設置兵站線。這是首支過江的志愿軍部隊。隨后從1950年10月19日起,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8 軍、42 軍、50 軍、20 軍、26 軍、1 軍先后約42 萬名志愿軍,17.2 萬余名隨軍擔架隊員,由輯安鴨綠江大橋或由附近的浮橋進入朝鮮。同時,從這里過江的還有運輸軍用物資、部隊的火車75908輛,運送筑路材料的火車15810輛,其他往返51782輛,其中運送傷員回國18.2 萬人,接待難童及陪行人員8 千余人。

1950年10月27日,美軍出動B-29 型轟炸機12 架,向大橋投擲了大量重型炸彈,大橋南側兩座橋墩損壞嚴重,經當地群眾和志愿軍共700 余人經過三天三夜的艱苦奮戰,最終修復了大橋。為了防備鐵路橋再次遭到美機偷襲,在此橋的上游和下游又架起了許多浮橋,保證了人員和物資的運輸。

2.集安沿江水下橋。集安鴨綠江大橋下游不遠處水面上一處由石頭堆砌的岸灘顯得格外突出。在調研采訪中發現,這里以前有一座水下橋,曾有志愿軍從這里過江。在水下橋后方的山坳里有一座倉庫,主要用于存放彈藥與物資,所以這里同時也是重要的物資轉運站,每天都有很多彈藥物資從這里運往一江之隔的朝鮮。白天美機轟炸,橋身隱蔽在水面下,等到晚上,志愿軍將橋拉起通行,天亮再重新沉入水中,美機很難發現。戰爭期間,這種水下橋很多,這是志愿軍智慧的體現,他們與敵人斗智斗勇,為爭取最后的勝利創造出許多實用的方法。

據當地村民李占龍稱,下羊魚頭村(今下解放村)二組的一間屋子,曾是村里的學堂,抗美援朝期間改為了志愿軍的指揮部。戰爭期間,上、下羊魚頭村都接收過志愿軍戰士,還接收過朝鮮難童,在村子后面的山坳里建有彈藥庫。他說,在大橋附近志愿軍還建了兩座水中橋,上橋位于下羊魚頭村,下橋位于上尖子村,橋墩為紅松木,已經被江水沖走,現在落潮時還可以看到鐵絲網。

3.臨江鴨綠江大橋。臨江市是吉林省白山市代管縣級市,它背倚長白山,面朝鴨綠江,與朝鮮中江郡轄屬的中江邑隔江相望。中江邑向朝鮮內部深入便是朝鮮戰場上條件最為艱苦的東線戰場,他們是狼林山脈、蓋馬高原、白茂高原等,再向南深入便是著名的長津湖地區,這些地區地勢險要、氣候寒冷,作戰環境極為惡劣。在第二次戰役中,志愿軍第9 兵團于1950年11月7日從輯安、臨江等地渡過鴨綠江,隱蔽開赴朝鮮東線戰場,與“聯合國軍”展開殊死較量。從臨江過江的志愿軍部隊只有第9 兵團轄屬的第27 軍,但后續有眾多物資和彈藥從這里運送到朝鮮戰場??姑涝陂g,臨江縣共有703 人參軍赴朝作戰,1300 余名民工入朝支援前方。

臨江鴨綠江大橋,又稱國境大橋,公路橋,由日本人始建于1932年,1935年竣工,鋼筋混凝土結構,橋身長496 米(中方256 米,朝方240 米),寬6.5 米,高14.5 米,共有18 個橋孔,朝鮮一側有3 組鋼架。據臨江邊檢工作人員介紹,1950年8月,美軍出動數10 架飛機侵入臨江上空,向臨江鴨綠江大橋及附近的大栗子火車站進行狂轟濫炸,大橋靠近朝鮮一端被炸毀落入江中,當時經過簡易修復后重新使用??姑涝瘧馉幗Y束后,1955年大橋經過全面修復后至今仍在使用。

位于臨江的大栗子火車站是美機首次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地點。那是一棟黃色的平房,始建于1938年,是鴨大線的終點站,原是日本為掠奪東北豐富的礦產資源輸出而修建,1940年投入使用,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后,該站為后方重要的交通樞紐?;疖囌咀鞒瘱|,磚石結構,平面為長方形,長32 米,寬11.8米,高4.2 米。房基為青石壘砌至1 米高,上砌紅磚至3.2 米,白灰罩面,房頂為硬山頂,覆紅瓦。正門寬3 米,高2.5 米,上遮有木制雨搭。門左側長19 米,有窗口7 個,右側長11 米,有窗口3 個;南北山墻長11.8 米,分別有3 個窗口。房屋背面有一凸出的耳房,長5.5 米,寬2.23 米;耳房左側長21 米,有窗口6 個,門口3 個;右側長5.5 米,有窗口1 個,門口1 個。整棟房屋除窗口、門口有的用紅磚封堵,有的已經更換鋁合金窗戶外,其余保存基本完整。據當地人稱,大栗子火車站2000年之前還在使用。

在抗美援朝紀念館館藏文物中,有兩份關于美機轟炸臨江的文物,其中一件是1950年9月7日第242 期《火車頭報》,另一份是徐國臣的控訴材料,根據兩份文物的內容,加上考察記錄,能夠清晰地了解到美機轟炸臨江的史實與全國愛國模范徐國臣的英雄事跡。我們一般了解的徐國臣的英雄事跡是發生在臨江大栗子火車站,徐國臣將機車開入附近的望江樓隧道保住了機車。但是根據文物顯示和考察結果發現,徐國臣的英雄事跡是發生在臨江機務段,而且臨江機務段附近并沒有可以隱藏機車的山洞或隧道,即使是大栗子車站附近也沒有山洞或隧道,距離這里最近的望江樓隧道也要5 公里以上。所以徐國臣是從臨江機務段將機車開走,引開了美機的掃射,并且是在明知無隧道可隱匿,機車會暴露的情況下,奮不顧身的保住了??吭跈C務段的另外兩臺機車??梢?,對于遺址遺跡的實地考察有更正史料的作用,為更加準確的還原歷史與傳承英雄精神提供了支撐。

通過對照史料,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27 個軍另1 個師中,從集安鴨綠江大橋及便橋過江的志愿軍部隊有第38 軍、第42 軍、第50 軍一部、第1 軍、第9 兵團轄屬第20 軍、第26 軍,以及志愿軍炮兵第61、第63、第62 師一部;從臨江鴨綠江大橋過江的志愿軍部隊只有第9 兵團轄屬第27 軍。其余志愿軍部隊均從安東和長甸河口過江,其中安東鴨綠江大橋為過江志愿軍部隊最多的地點。

二、志愿軍空軍機場與基地

為了遏制“聯合國軍”的空中威脅,志愿軍空軍于1950年12月進行參戰準備。從1950年12月21日起,志愿軍空軍陸續進入朝鮮戰場,進行戰前訓練,隨后參加實戰,并在戰斗中日益發展壯大,創造了輝煌戰績。

志愿軍空軍參戰前期,搶修和擴建了幾處在東北的重要機場,并在朝鮮北部搶修了幾處機場。但由于美軍飛機的連續轟炸,朝鮮北部機場無法使用,志愿軍空軍便放棄了進駐朝鮮機場的計劃,均使用在中國境內的機場,主要為丹東及東北地區的機場,而用于作戰的機場大都集中在丹東地區。

(一)丹東地區

1.浪頭機場。丹東浪頭志愿軍空軍機場,位于丹東市浪頭鎮西5 公里處,是志愿軍空軍進駐最早的機場。這里離鴨綠江最近,是志愿軍空軍與蘇聯空軍入朝作戰使用頻率最高的機場。志愿軍空軍聯合司令部地下指揮所就位于這個機場北部的山坳里。機場主跑道長2500 米,寬50 米,主跑道位于東側;副跑道長2000 米,寬20 米。主、副跑道相距200 米。機場為南北方向。在副跑道西側,建有三處大的停機廣場。

志愿軍空軍英雄李漢于1951年1月21日從這里起飛,在清川江橋上空擊落美軍F-84 型戰斗轟炸機,首創志愿軍空軍擊落美機的空戰記錄??姑涝瘧馉幹?,這個機場誕生了張積慧、王海、趙寶桐等著名戰斗英雄和許許多多的志愿軍功臣。

2.前陽機場。前陽志愿軍空軍機場,抗美援朝期間稱大東溝機場,舊稱劉小園機場,位于丹東市前陽鎮以南,與浪頭志愿軍空軍機場相距14 公里。機場主跑道2200 米,寬50 米;副跑道長1700 米,寬20 米,主、副跑道相距300 米。機場為稍偏東北-西南方向,主跑道在西側??姑涝瘧馉幗Y束后,機場閑置,現周圍是大片農田。

據當地老人回憶,當年他們在政府的統一指揮下,都參與了大東溝機場的修建和維護。那時各個生產隊都組織基干民兵和群眾,趕著大車赴大東溝機場參加戰勤。機場修好后,最大的困難就是掃雪。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安東縣(現東港市前陽鎮)政府承擔境內大孤山、前陽等多個機場的冬季掃雪任務,縣、區聯合組成的機場掃雪委員會根據機場所在位置,將全縣家住機場附近的61200 多名民工編為4 個大隊,67 個中隊,381 個小隊,各級隊長分別由縣、區、村領導擔任。掃雪隊以雪為令,隨下隨掃,晝夜不停。有的群眾甚至自愿徒步30 多里路來到機場,用掃帚、鐵鍬把機場跑道上的雪打掃得干干凈凈,以確保志愿軍戰機隨時起飛,不誤戰機。

3.大堡機場。鳳城大堡機場始建于1950年,1952年建成,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隸屬志愿軍空軍第4 師。機場位于鳳城火車站東北,距鳳城市大堡鎮西南方約2 公里,距中朝邊境42 公里,海拔63.5 米。機場主跑道在東面,主、副跑道并行,兩端與兩端的300 米處有四條通道連接主、副跑道。機場為西南-東北方向,兩面呈目字形,在副跑道的西北方向,有三條通道,通向多個飛機掩體。

這里群山環繞、位置隱蔽且靠近邊境,是理想的空軍基地??姑涝瘧馉幤陂g,鳳城大堡機場為志愿軍主要前線機場,韓德彩、蔣道平兩位擊落美軍王牌飛行員的志愿軍空軍英雄便是從這里起飛,創造了卓越戰績。首支入朝參加空戰的空4 師,其主戰機場設在更靠近中朝邊境的浪頭機場,但浪頭機場緊靠邊境、地形開闊,不利飛機的隱蔽。為防止敵人破壞及保障作戰的需要,鳳城大堡機場被選定為備戰機場。

1963年鳳城大堡機場改隸空30 師。1989年9月,空30 師第88 團進駐場站,場站由飛行保障變為機場看守,機場停止使用。在機場的東北部,有一處志愿軍空軍烈士陵園,安葬著23 名志愿軍空軍烈士。

4.大孤山野戰機場。大孤山野戰機場位于丹東東港孤山鎮大姜家村。志愿軍入朝后步兵英勇作戰,很快將“聯合國軍”打退到“三八線”以南,但美軍擁有強大的空軍,控制著戰場的制空權,志愿軍急需空軍參戰。據當年參與修建機場的姜信和老人回憶,當時敵情緊迫,志愿軍空軍為盡快參戰,選在大孤山建設臨時野戰機場。之所以叫野戰機場,是因為機場的跑道不是一般常見的水泥地面,跑道和停機坪均是從外地運來的鋼板直接鋪設在耕地上改建而成的。由于當年曾親身參與過機場的修建,姜信和老人至今對當時的場景仍記憶猶新。據老人講,機場的跑道在農田上改建的具體工序是,先把耕地鏟平,然后在上面鋪上碎石子,壓平后再鋪上一層裝滿沙土的沙包,之后才在上面鋪設鋼板。戰后,鋼板被撤去,機場跑道又重新恢復成耕地。

除了當地人的口述,機場一側留存的地下指揮所也可以證明,這里曾經的確是一個野戰機場。地下指揮所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露出地表部分高約3.5 米,長10 米,寬4 米,呈長方形,出入口有兩處,較為隱蔽,指揮所頂部約有厚達1 米的鋼筋混凝土澆筑的防爆層。進入指揮所掩體約兩米處有一道鐵門,因鐵門上鎖及地下指揮所內部充滿積水,無法進入內部實地勘察,故對其內部結構及相關功能尚無法做出確切結論。

5.青椅山機場。青椅山機場始建于1953年,位于丹東市寬甸縣青椅山鎮,距寬甸縣火車站西15.5公里,距中朝邊境34 公里,屬于戰備機場。機場為西北-東南方向,兩面呈目字形,主跑道在東側,兩端和兩端300 米處有通道連接主、副跑道,兩條跑道相距250 米。主跑道長2000 米,寬60 米;副跑道最寬處50 米,窄處20 米,長2000 米。在副跑道西南側有停飛機掩體17 個,另有3 條通道向西南方向延伸,每條通道上有6 個飛機掩體。機場導航樓為二層小樓,現保存完好。距副跑道200 米處有飛機維護維修區,有大型維修車間及附屬設施。

在機場西南方2 公里處有空軍部隊營房,有各類用房43 所。營區中心有多邊形花壇,房屋建筑圍繞花壇布局,此處為機關辦公區。在中心區的西南和東北各有一處平房區,呈規則的橫排式布局。西南部的為8 所,東北的為18 所。

青椅山機場地處深山,地勢隱蔽,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主要作為備用機場??姑涝瘧馉幗Y束后,機場閑置多年,跑道上的水泥已經破損。營房與機場現由空軍部隊管理。1954年起,青椅山機場成為航空兵第15 師駐地。1969年改隸航空兵第30 師第90 團。1985年機場停止使用,改為備降機場。

(二)吉林地區

東北老航校舊址。通化是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簡稱“東北老航?!保┑恼Q生地。1946年3月1日,東北老航校在通化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創辦的第一所航空學校,被譽為“中國空軍的起飛地”。東北老航校是新中國空軍的搖籃,涌現出了王海(航校二期學員)、劉玉堤、張積慧、李漢、王天保、高月明等空軍飛行員,他們是抗美援朝時期志愿軍空軍的骨干力量,面對美軍王牌飛行員臨危不懼,建立了卓越的功勛。

東北老航校舊址現為通化市第二中學,由于城市升級改造,已難覓老航校蹤跡。為紀念東北老航校,目前,通化市第二中學的一間教室成為由中共通化市委宣傳部、東北老航校研究會、通化市第二中學等單位主辦的“紀念東北老航校成立72周年——通化二中東北老航校陳列室”。透過那些老照片,依稀可以看到當年先輩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艱辛。據該校老師介紹,學校操場下是防空洞。

三、志愿軍高炮指揮所、工事與陣地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朝鮮內戰進行武裝干涉后,在大肆轟炸朝鮮北部的同時,自1950年8月起,對鴨綠江沿線中國東北邊境城鄉不斷進行轟炸和掃射,地處鴨綠江邊的丹東、寬甸、臨江等地區更是重災區。面對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濫殺無辜,志愿軍高射炮部隊曾部署在中國境內的鴨綠江沿線,保衛鴨綠江沿線的各個橋梁,以確保入朝參戰的志愿軍部隊和作戰物資安全運往前線。因此,在鴨綠江沿線留下了許多高炮陣地遺址。

(一)丹東地區

1.棋盤山志愿軍高炮防空指揮所工事遺址。東港十字街鎮太安村志愿軍高炮防空指揮所工事開鑿在棋盤山半山腰處。棋盤山山勢陡峭,有些地方甚至與地面成90 度,為將防空指揮所進行隱蔽,工事的入口開在山腰的一個隱蔽處,洞口高2 米,寬1.5 米,嵌入山體約1 米,周圍雜草樹叢密布,從空中很難被發現。

從入口進洞直行約10 米,有一座內嵌式碉堡,碉堡朝入口方向開有30 厘米×30 厘米的瞭望口,在碉堡前的地面開有一個50 厘米×50 厘米的陷阱。這是一個兼具陷阱與排水功能的兩用設施,陷阱上原有一個水泥井蓋,平時用于排水,防止雨水倒灌。戰時,撤走井蓋就是一個十分隱蔽的陷阱。當時敵特活動猖獗,沿海一帶常有敵人空投的特務四處活動,這些特務的任務就是搜集志愿軍沿海一帶的機場、國防工事以及兵力部署等情報。當初設計這些陷阱就是為了防備敵特。

碉堡前的陷阱是進洞后的第一處陷阱,碉堡的位置正好堵住前面的通道,設計者在碉堡的左側設計了一個半圓形的通道,從左側的通道可以進入碉堡內部,從里向外望去,可以看到進來的路。

碉堡后有一條深邃的通道,過碉堡約10 米后右轉,在轉彎處又出現第二處陷阱,與第一個陷阱的形制規格相同。轉過第二處彎,前面是一個長達10 余米的通道,通道右側有一個10 平方米的小屋。整個防空工事均為鋼筋混凝土構筑的永久性工事,只有通道兩側的小屋為磚石結構。之后,每隔10 米左右就有面積等大、約10 平方米的小屋。通道的左側墻上分布著一排鐵鉤。隨后,又陸續發現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處陷阱,每處陷阱都設在通道的轉彎處,很有規律。工事內部彎道角度不大,但變化極不規則,112 米長的通道根據走向共有7 段,工事的另一處洞口已被磚石封堵。

2.窟窿山大型地下戰備工事??吡酱笮偷叵聭饌涔な挛挥诘|東港長山鎮,這里地處海濱又是港口所在地,是敵軍可能登陸的區域,因此也是志愿軍重點設防的地區。

從1950年起,志愿軍工兵部隊便在窟窿山構筑國防工事。整個山體內部被掏空,用作指揮所及高炮隱蔽所。當年修筑時,依山勢走向及山地脈絡將山體內部分成兩個部分,后部用作軍事指揮,前部用作隱蔽高炮。

為在打擊美機偵查與轟炸的同時保存自身,高炮平時被藏在山腳的防空洞內,洞口寬4 米,高2.5 米,開鑿于山壁內側,較為隱蔽,在洞外修有固定炮位的圓形水泥地盤炮臺,炮臺直徑3 米,通過9 米長的軌道與洞內連接。戰時將高炮推出,用于打擊從海上侵入中國領空的美機。

在窟窿山山頂筑有用于警戒瞭望的碉堡兩座,碉堡高約1.5 米,直徑4 米,碉堡外部呈土黃色,與山體顏色接近,同時出于戰時安全考慮,在山體的山腰、山腳等處開有7 處出入口。

3.河口志愿軍戰備防空洞。河口志愿軍戰備防空洞是1950年志愿軍為儲存作戰物資及軍民防空疏散而修建的。為了將作戰物資及時運往前線,需在過江口岸處儲存足夠的物資,以保證及時對前線進行補給。許多作戰物資運到河口后,需先存放在這里,然后再分批運往前線。為防止美機轟炸,志愿軍在河口村山上修建了兩條戰備防空洞。兩洞均位于河口村北部山上,相隔約1 公里,在山腰處開鑿,以主洞貫穿。第一洞長154 米,平均洞高2.3 米,平均洞寬1.6 米,在主洞兩側有耳洞5 個。第二洞長202.6 米,平均洞高2.3 米,平均洞寬1.8 米,在主洞兩側有耳洞8 個。兩洞內均有水井。山洞開鑿后沒有進行裝修,洞壁、通道均保留開鑿后的原始狀態??姑涝瘧馉幗Y束后,山洞閑置,由于地處深山,人跡罕至,目前保存完好。

4.河口志愿軍高炮陣地遺址。河口志愿軍高炮陣地遺址,設在河口公路橋中國岸邊的一個山頭上,現陣地已被雜草樹木覆蓋,但陣地的基本輪廓仍清晰可見。距高炮陣地500 米處有一處觀察哨遺址,現有地基尚存。

1950年10月中旬,志愿軍高炮第1 團奉命守衛鴨綠江沿線橋梁。10月18日,高炮第1 團率第1 營、第3 營(欠第3 連)入朝參戰,在鴨綠江對岸的朝鮮境內開設陣地,保護河口公路、鐵路兩座大橋。第3 營第3 連則奉命留守在河口保護公路、大橋的對空安全。當時第3 連裝備比較落后,全連只有4 門日式75 毫米高炮。在保衛大橋的過程中,3 連多次同美機作戰,并擊落美機,有效地保護了志愿軍部隊安全過江及作戰物資的運輸。在1951年8月粉碎“聯合國軍”發動的“絞殺戰”過程中,志愿軍部隊將高炮第506、第508 團部署在安東與長甸河口,保衛鴨綠江江橋與河口的幾處過江要點。

5.拉古哨志愿軍高炮陣地遺址。拉古哨志愿軍高炮陣地是在抗美援朝時期為保衛水豐大壩而修建的??姑涝瘧馉幤陂g,美軍多次派飛機轟炸水豐大壩,在防空部隊的保衛下,大壩得以完整保留。此處高炮陣地遺址分三部分:大壩下游山頭保留6 個完整炮位;大壩正面山頭保留6 個完整炮位;大壩上游山頭及以上兩個山頭保留為數眾多的土坑炮位,并留有部分房屋、彈藥庫、戰壕、掩體等遺址。

(二)吉林地區

集安“八連陣地”??疾觳稍L中發現,在集安鴨綠江大橋下游水下橋東北處,曾是志愿軍某部八連的高炮陣地,村民們稱之為“八連陣地”。一心想要破壞志愿軍運輸補給線的美軍發現集安鴨綠江大橋及其附近水下橋的重要性后,不斷侵擾并投下炸彈妄圖炸毀橋梁,志愿軍高炮部隊便在此地部署了高炮部隊。下一階段,考察組將以吉林地區的高炮陣地遺址為重點考察對象,進行深入的考察研究。

四、志愿軍烈士陵園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志愿軍烈士,大部分被就地安葬在朝鮮境內,但也有一部分安葬在中國境內。除沈陽烈士陵園外,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志愿軍烈士在國內的陵園主要分布在鴨綠江沿線地區,且多集中在過江地點附近,安葬的烈士大多為受傷運送回國搶救醫治無效或途中犧牲的,以及根據中共中央要求,犧牲的團級以上干部、營級以上立功人員、戰斗英雄等。

(一)丹東地區

1.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坐落于錦江山北麓,占地面積14000 平方米,始建于1951年5月,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最早的烈士陵園。后經1971年、1984年、2000年三次大型修繕和綠化,使陵園始終保持完好。陵園正面,是一片蒼松翠柏,中央是志愿軍烈士紀念碑,碑高20 米,花崗巖建造,呈方形,漢白玉貼面,上面鐫刻著“抗美援朝烈士永垂不朽”。園內還有一座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紀念塔,是1951年志愿軍第50 軍修建的。陵園兩側設有烈士事跡展覽室兩處,陳列面積280平方米,展出陵園內安葬的烈士事跡。紀念碑的周圍為烈士墓區,安葬著264 位志愿軍烈士。其中一級英雄、二級英雄及特等功臣13 位,犧牲的團級以上干部8 位,特等功臣、一級英雄陳德忠就安葬在這里。

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定為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命名為“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實干基地”,2006年被命名為“丹東市未成年人教育示范基地”。

2.丹東市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丹東市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位于丹東市仁忠前路67 號,修建于1952年,始建時為散葬墓。1997年4月,丹東市委、市政府領導指示“抓緊對七道山烈士墓進行整修,還革命烈士安心長眠地下的優雅環境”。改建工程于2000年清明節破土動工,同年7月27日竣工。2009年,元寶區投資54 萬元,對陵園再次進行大規模維修改造,工程于同年10月25日竣工。陵園總占地面積4100 平方米,紀念廣場占地1220 平方米。陵園內安葬著志愿軍烈士689 位,園內種植了689 棵黃楊樹,象征著689 位烈士的英靈萬古長青。

經過三次大規模的維修改造,現在的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環境整潔優雅、莊嚴肅穆、綠蔭掩映、溪水潺潺。特級英雄黃繼光、楊根思和一級戰斗英雄邱少云的遺骸從朝鮮運回國內后,曾暫厝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之后遷移到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于2006年12月被丹東市政府授予“丹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

3.寬甸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寬甸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位于丹東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長甸村。全鎮共有12 個村15 個組安葬有志愿軍烈士177 位,但沒有修建一處集中的烈士陵園,其中以長甸村、拉古哨村安葬的烈士較為集中。根據《民政部、財政部關于加強零散烈士紀念設施建設管理保護工作的通知》精神,2012年寬甸縣對長甸鎮零散烈士墓地進行了普查,對陵園建設進行了選址,最后選定長甸村三組建設寬甸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陵園坐落于長甸村三組山坡上,占地面積15000 平方米,建筑面積9000 平方米。遷葬長甸鎮及周邊鄉鎮零散烈士241 位。陵園坐東朝西,距公路100 余米,距離鎮中心800 余米,東西長300 余米,南北長50 余米。陵園于2013年5月開工建設,10月末完成全部土建工程,平整場地8000 平方米,修建陵園臺階30 步,廣場硬化7000 平方米。一級廣場用天然石材鋪設,作為社會各界人士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場所;二級廣場安葬從本地及周邊4 個鄉鎮遷入的241 位烈士,其中有名烈士78 位,每座烈士墓用天然理石制作,兩座烈士墓之間種植一棵冷杉樹;三級廣場修建合葬墓兩座,安葬無名烈士163 位。陵園影壁墻用天然理石掛靠,上刻陵園碑記,陵園東側影壁墻用浮雕掛靠。整個陵園用1600 米天然理石欄桿圍成,綠化面積600 平方米。

4.鳳城大堡志愿軍空軍烈士陵園。該陵園位于丹東鳳城大堡鎮原志愿軍空軍大堡機場北端,占地面積500 平方米。陵園正面為烈士紀念碑,碑高8 米,碑體為花崗巖修建,呈方形。碑的正面書寫“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的左側鐫刻安葬在此陵園的23 位志愿軍空軍烈士姓名;碑的右側是志愿軍空軍的戰績及志愿軍空軍的傷亡情況;碑的背面簡述了志愿軍空軍的作戰歷史。碑的左、右及后面是烈士陵墓,陵園周圍有圍墻圈護。

丹東區縣烈士陵園尚有振安區烈士陵園、振興區花園革命烈士陵園、振興區瓦房烈士陵園、鳳城革命烈士陵園、前陽和寬甸北山革命烈士陵園、大川頭烈士陵園、灌水烈士陵園等,共計安葬1500 余名志愿軍烈士。

(二)吉林地區

1.集安市革命烈士陵園。集安市革命烈士陵園,位于集安市大禹山北坡西部,占地面積11600 平方米,建設面積10000 平方米,烈士墓區占地面積3000 平方米。陵園始建于1950年,1961年遷至現址,1988年被吉林省政府批準為省級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保護單位。2011年至2016年,集安市人民政府分批次對陵園進行大規模整合修建。陵園現為集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陵園安葬的是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戍邊在集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烈士,以及為搶救人民生命財產而犧牲的革命烈士。陵園目前共有599 座墓碑,其中590 座抗美援朝烈士墓碑(含52 位無名烈士)。陵園山下的集安第五醫院是通化市206 醫院分院,抗美援朝時期接收在朝鮮前線受傷回國治療的志愿軍。陵園由兩代烈士遺屬管理21年,據守園人曲福林、曲貴仁口述,陵園埋葬的多為抗美援朝時期從朝鮮滿浦受重傷或凍傷回國治療,未能救治成功而犧牲的志愿軍烈士。

2.通化市東昌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通化市雖不是志愿軍過江地點,卻也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的重要后方。通化市東昌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隸屬于通化市東昌區民政局。東昌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建于20世紀50年代,占地36000 平方米,建于密布蒼松翠柏的山坡上,采用草坪式墓葬,安葬著1076 名革命烈士。陵園中央甬道上方建有10.25 米高的烈士紀念碑,黑色大理石上刻有“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永垂不朽”13個金色大字。2008年,東昌區烈士陵園被通化市委、市政府命名為“通化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被吉林省政府命名為“吉林省國防教育基地”;2011年被吉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吉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陵園紀念廣場“革命烈士”一側碑墻刻有312 名烈士姓名(有檔案可查的烈士),“永垂不朽”一側碑墻刻有284 名烈士姓名,另有無名烈士792 名(數字不斷更新)。陵園中安葬了558 名抗美援朝烈士,大多為在朝鮮戰場上受傷回國,因醫治無效而長眠的烈士,其中有名烈士221 人,無名烈士337 人。

3.四保臨江烈士陵園。四保臨江烈士陵園是臨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始建于1947年,占地面積33170 平方米,由烈士紀念碑、烈士墓群、四保臨江戰役紀念館等組成。地處陵園最高點的紀念碑主體高14.6 米,是烈士陵園的標志性建筑,紀念碑正面鐫刻著陳云同志題寫的:“人民烈士浩氣長存”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陵園內安葬著四保臨江戰役中犧牲的東北民主聯軍第4 縱隊第10 師師長杜光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東北抗日聯軍第1 軍第2 師師長兼政委曹國安、四保臨江戰役中犧牲的溫士友團長和著名戰斗英雄李安仁烈士,以及抗日戰爭、四保臨江戰役、抗美援朝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713 位(含8 位日本籍烈士),其中,有名烈士403 名,大多為抗美援朝烈士。

陵園內許多烈士來自志愿軍第26 軍、第27 軍。在朝鮮東線戰場極度嚴寒的長津湖地區,志愿軍第9 兵團與美陸戰第1 師展開殊死較量,給予敵人沉重打擊。但由于臨急入朝,未及發放寒區服裝,志愿軍出現大量凍傷甚至有很多戰士凍死在陣地上,故陵園內大多志愿軍烈士是在朝鮮戰場上嚴重凍傷被運回國內治療的重傷員,由于傷勢過重犧牲,被安葬在這里。

鴨綠江沿線中國境內分布的眾多抗美援朝時期遺址遺跡,它們真實地記錄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偉大壯舉,記錄了這場開國之戰、立國之戰,記錄了備受欺凌的中國人民終于揚眉吐氣的一戰,記錄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真相,它們是重要的歷史物證,是研究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歷史的重要依據。它們有著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如何更加全面地考察、開發、保護,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遺址遺跡,使它們成為對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就顯得尤為重要。

猜你喜歡
抗美援朝戰爭鴨綠江烈士陵園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鴨綠江》雜志經典插畫巡禮之二十三
歡迎訂刊《鴨綠江·華夏詩歌》
普蘭店區唐房革命烈士陵園
沙嶺戰役烈士陵園
大石橋市烈士陵園
鐵嶺市烈士陵園
當年跨過鴨綠江
抗美援朝戰爭與東北地區“百日建廠”運動
領悟新教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