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壽先生的書法藝術

2020-11-30 07:18王立民
大學書法 2020年5期
關鍵詞:小石書法

⊙ 王立民

先師游壽字介眉、戒微,福建省霞浦縣人。1949年以前先生曾在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中央圖書館金石部從事研究工作,并任四川國立女子師范學院、中央大學教授。1949年后歷任南京大學、山東師范學院、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生前曾任黑龍江省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黑龍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顧問、炎黃女子詩書畫家聯誼中心顧問、中國人類學會理事、黑龍江省錢幣學會副理事長。

游壽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詩人和書法家,是李瑞清、胡小石這一金石書派的重要繼承人,其書法藝術在清末崇碑書風的大潮中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是我國學者型書法家的杰出代表之一。

游壽先生出生在一個世代讀書之家。高祖游光繹為清乾隆年間進士,曾祖游大琛為道光年間進士,祖父游寶榮為霞浦名士,但中年夭折,沒有參加科舉,父親游學誠為光緒十七年舉人。

對游壽先生少年時期的思想影響最大的無外乎兩個人:一位是高祖游光繹,一位是父親游學誠。

游壽先生與高祖游光繹從時間跨度上相差很大,從游光繹去世到游壽先生出生,相距七十九年之久。但史書的記載及家傳的游光繹著《炳燭齋詩手稿》中閃耀出的游光繹為官、為學、為人、為藝的精神光芒,無時不影響著游壽先生。

這位乾隆年間的進士,嘉慶四年升任陜西道監察御史。此君雖入仕途,卻只存封建清廉官吏的忠直剛烈,而不肯與濁流合污。寶應朱詠之稱其為:“直聲震海內,不愧于三君子?!苯Y果這位當朝“聲華海內聞”的諫臣,在嘉慶八年,“以言銓政去官”。因彈劾權貴,罷官歸閩。辭官后游光繹受聘掌教福州鰲峰書院十九年(1803—1822)??粴w閩,宣誠布道。也許是遠離宦海而回首感嘆,也許是詩出交游曲水流觴,游光繹51至56歲之間吟詠詩歌192首,集為《炳燭齋詩手稿》。

詩集中與之交游贈答者,如王偉人、朱石君、阮蕓臺、林則徐、汪稼門、蔣丹荔、齊北瀛、梁芷林、葉培根、吳清夫、陳恭甫、伊墨卿等皆一代名流,曾各領風騷。

1990年王立民在游壽先生家學習

林則徐為游光繹受業弟子,且游光繹對林則徐學業人品甚為器重?!侗T齋詩手稿》中寫給林則徐的《送林少穆庶常入都》詩:“譽重三才子(少穆與廖生金城、高生祖望皆以童年擅文名,有三才子之目),家傳五尚書。為官方少俊,惜別漫踟躕。驥躍天衢內,梅開驛路初。長途足詩思,唱和得同車(少穆婦亦能詩)?!薄白顐デ迩械?,華選謬曾叨。天祿藜光遠,長安米價高。昔賢皆自愛,名士豈空豪。我老無遐想,臨歧首重搔?!睅熒檎x之重,惜別囑望之情,溢于言表。

游壽先生的父親游學誠是一位經歷坎坷的教育家。

游壽祖父的早逝,使游壽先生的父親游學誠過早地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15歲便開始了教書生涯。我想這便是游光繹“門前也自饒桃李”(游光繹《自述》)的影響吧,因為他對曾祖父的道德文章從心底里懷著一種崇敬。隨即,游學誠受業于謝章鋌門下,并將家藏的《炳燭齋詩手稿》呈謝,求其為序。謝老先生見之,稱其《炳燭齋詩手稿》“磊落有奇氣”“志士思有為,與汩沒世味而望富貴者不同”。其言,也在激勵游學誠。光緒十七年游學誠中舉人,主持福寧近圣書院。清廷改制后,改書院為福寧府中學堂(現霞浦縣一中),任監督(校長)。

游壽 行書《有感》

霞浦縣地處福建省東北沿海,歷史悠久,唐為長溪縣地,元明為福寧州地,清置霞浦縣。此為一出??诎?,經常有國外華僑往來于此。與外界的交往使游學城思想較之一般的封建文人要開明得多。這位多才多藝、琴棋書畫無所不精的舉人,不僅支持辛亥革命,而且提倡女權,反對婦女纏足,并在霞浦縣首創女子高等小學。

游壽先生有這樣一位博學而開明的父親,從小就處在一個充滿文化與文明的溫暖的家庭里,這種家庭和父親的影響,也是后來游壽先生只身外出求學、思想傾向革命、學術成就卓然的一個基礎。

1920年,15歲的游壽先生告別金山寨,告別龍首山,告別對自己寄托著深切希望的父親,從霞浦縣考入福州女子師范學校。

當時,前清孝廉鄧儀中(鄧拓之父)先生正在福州女子師范學校任國文教員。鄧儀中先生文章書法俱佳,對學生要求也很嚴,而且特別注重書法。如果誰的作業字寫得不好,就要返工,直到他滿意為止。

游壽先生少時,因為是父親的獨生女兒,父親對她很寵愛,所以很少能坐下來學習書法,故而字寫得不好。游壽先生曾回憶說:“記得我六虛歲上學,老父親已是三十多歲了,雖然他寫得一手好字,即無暇來教我這蒙童?!编噧x中對游壽的文章詩詞很喜歡,但卻常常批評其字潦草。因此,游壽先生的作業也要經常重新抄寫。

初次外出求學,沒想到在寫字上受到老師的責備,這使游壽先生感觸很深,同時她也認識到作為師范院校的學生寫字的重要性。從此,每日晨起,別的女同學都在忙于梳妝打扮,游壽先生只簡單地梳洗一下就邊讀書邊研墨,然后日課顏真卿《麻姑仙壇記》百字楷書。在校讀書的五年中,游壽先生臨池不輟,畢業時,游壽先生的顏字已形神兼備,其文章與書法都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譽。

從此,游壽先生無論在哪個學校執教,都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書法教育,對師范院校的學生要求得更嚴。

1925年,先生由福州女子師范學校畢業回到霞浦縣,正值父親去世,鄉親們便推舉這位剛剛學成歸來的才女繼承了父親的事業,當上了霞浦縣女子高等學校的校長,開始了先生一生的教育生涯。此時,她才20歲。

1927年,游壽先生再次走出霞浦縣,來到南京,1928年入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

中大是當時國內古典文學大師聚集之地,如詞曲大家吳梅,還有汪旭初、汪因坦、胡小石等人。在這些人的課中,游壽先生對胡小石的古文字學、先秦文學等課程比較偏愛。1932年,游壽先生畢業獲學士學位。1932—1933年,游壽先生曾在福建廈門集美師范學校等處任教。1934年又考入金陵大學文科研究生院攻讀研究生。在南京中大及金陵大學前后近七年的時間,游師一直隨胡小石先生學習古文字、周金文獻、考古、先秦文學、詩詞及書法,且在以后的歲月里過從甚密,為胡小石先生出色的學生之一。

入中大后,游壽先生的眼界大開,隨著自己學養的提高,逐漸對書法的認識有了自己的見解,游先生曾回憶說:當年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的老師書法都很好,“如詞曲大家吳梅俊逸的板書,“二汪”(旭初、因坦)流麗的板書,黃侃雖不怎么寫板書,也偶爾寫幾次,有峻爽之氣,而我獨好胡小石板書豪邁卓逸”。

胡小石青年時曾在李瑞清創辦的兩江優級師范學堂農博科學習,民初在上海隨歷史學家沈曾植學習三年,又隨被稱為“南曾(農髯)北李”的我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李瑞清學習金石書法。李瑞清是我國近現代金石學大師,清末民初碑學書風的重要領袖人物,金石書派的創始人?!肚迨犯濉贩Q他“書各體皆備,尤好篆隸”,張大千、呂鳳子、李健皆出其門下。如果從書法藝術上講,胡小石是李瑞清這一金石書派的一個重要人物,他的學問文章及他在書法領域對諸書體的把握,在李瑞清的基礎上又進一步,被后人稱為“金陵四家”之一。

游壽先生在回憶當年隨胡小石學習書法時說:“記得我剛進南京中央大學,在抄上課證時,一位同鄉告訴我說,中文系教授胡小石是有盛名的書法家李梅庵的學生。當時校中有六朝松和為紀念李瑞清先生而修蓋的梅庵。李瑞清先生出身于有名的藏書世家江西臨川李氏,家中收藏有很多碑帖拓本,同時經常有人拿字畫來請李先生鑒定真偽,胡先生曾在李家當過家庭教師,自然看到不少名家墨跡和碑帖。這是胡先生早年跟李梅庵學書的一段。雖然胡先生的書法后來自成一家,有過李梅庵之處,可是胡先生一直是推崇和尊敬李先生的?!?/p>

20世紀80年代初,游壽先生輔導學生們學習書法藝術,右一為王立民

胡小石先生“從學篆得澀筆、方筆之法,隸、楷、行、草皆運用之”(吳白匋《胡小石書法選集》前言),此法傳于游壽先生,游壽先生又以此法書甲骨金文,“求篆于金,求隸于石,神游三代,目無二李”。

胡小石先生曾說:“論布白,但自分行之整齊與否為其入手處。不整齊者,參差得天趣之美,以一行或全章為單位;整齊者盡人工之能,以每一個字為單位?!庇螇巯壬煤壬朔?,其書法無論大篆、隸書及魏楷,布白取法高古,多為有縱行而無橫行,而各行中字數無定。一為取自商周金文,二為取法摩崖造像一類。所以,先師之書法融金石澀筆與天真爛漫布白為一體,宛轉異勢,特多奇趣。

游壽 臨金文

游壽先生隨胡先生讀書時,常到胡先生書房中寫字。胡小石曾囑先生:漢碑以《禮器碑》最有筋骨,碑陰尤佳,學好《禮器碑》再寫其他漢隸,無不如意。胡小石先生的隸書是以《張遷碑》為主的,他說這番話是根據游先生自身的條件而言。游先生的隸書是以《禮器碑》為宗,用功最勤。1982年游壽先生在臨《禮器碑》上題道:“余學隸以是發筆,以規矩,有勁也?!庇^先生所書漢碑多瘦勁挺拔,但仍是高古厚重,可謂纖而能厚。從到中大讀書開始,游壽先生的楷書由顏轉而學習諸北碑、魏隋墓志,尤其吸收《張猛龍》碑陰題名神韻,隸情草意,而又具金石之氣。

在金陵大學讀研究生時,胡小石第一次在這里開設書學史課。書學史的開設,又一次在中國近現代書法史上寫下劃時代的一筆,這是中國首次在研究生中開設書法史論課程。書學史對游壽的影響很大,游壽先生的書法理論,繼承并進一步發展了胡先生的觀點,著有《歷代書法選》《論北朝法書碑志》《論漢碑》《書苑鏤錦》《唐代墓志書體》《晉黃淳墓表跋》《梁守謙墓志與唐代宦官》《讀書隨感錄》《我的臨池簡述》等文。

《論北朝法書碑志》著于1963年10月,它在中國書法的斷代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北朝時期的書法由于政權的分裂和更迭及南北文化的交流出現了比較復雜的狀況,如果對這一時期的歷史及文化史不熟悉,很難進行分析。游壽先生對這一時期的歷史及大量文獻進行過精深的研究,所以旁及書法研究時,更能以當時大的文化為背景來闡發書法流變。在《論北朝法書碑志》中,游壽先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提出:“一時代書風,不是一個人的轉變,而是全民風格,千百個人心靈風貌相結合的線條藝術?!毕壬赃@篇文章“意在破清代金石學考證風氣者阮元所持南帖北碑之說”。

自宋太宗《淳化閣帖》始,世間帖學大興。然而,因刻帖一翻再翻,參入后人筆法,再拘守匯帖,無異向木佛求舍利子。到乾隆、嘉慶年間,漢魏六朝碑版大量出土,金石考據之學大興,帖學已漸成末路。此時阮元著《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行世,提出“南北書派”“北碑南帖”之說,對于碑學的崛起有著重要的意義,后又經包世臣、康有為的鼓吹,于是碑學大盛,至今不衰。

阮元提出“正書、行草之分為南、北兩派者,則東晉、宋、齊、梁、陳為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為北派也……南派乃江左風流,疏放妍妙,長于啟牘,減筆至不可 ……北派則是中原古法,拘謹拙陋,長于碑榜”(阮元《南北書派論》)。

游壽 行書葉劍英《草原紀游》

游壽 臨《瘞鶴銘》

游先生認為,南北朝之風尚有碑帖之分,但是西陲及敦煌、滇、蜀邊裔往往不受南北政權的約束,而能保留前朝統一時的風趣。比如二爨刻在邊地(云南),但是北碑風格。宋劉懷民墓志,地方則為齊風,但也屬于北碑風格。這就是說,雖地分南北,而書風也有交叉。同屬北碑也有優劣,對清代“北碑無不佳”的觀點提出了批評。提出“南北分派之說是相對問題,而不是絕對問題”,“北魏后期到北齊北周,志石有用行筆,而確有南朝王謝筆法”?!澳铣瘯摇嗍峭踔x郗蕭諸貴族家書……各具性靈,比北碑諸元志高明”。而“泰山石峪經和鄭道昭云峰山題字,他的放舒藝術,也非王謝家族短簡所能想象的”。她于南北書風的特質,尤其是北碑中所含帖之筆法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分析。

更值得一提的是,游壽先生在這篇文章中將“北朝宮人墓志書體風格及其影響”單作一節加以詳述,這在書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她說:“北朝宮人墓志書體風格這問題的提出,可能會被道貌岸然的士大夫,或名書家嗤笑;如果真有同志曾經清理了成萬或幾千種以上的冢墓遺文,會考慮一下這個問題?!?/p>

“宮人”即宮女,多是地位卑微者,身在宮中如同牢獄。隋大業年間宮人墓志特別多,隋代有女官制度,本自拓跋魏。而從宮人年歲上來計算,大部分是六十歲以上,這些人是魏齊舊宮人,嫻熟于宮廷儀度章典,她們終身過著黑暗的奴隸生活,有一些人則寄情在藝術或宗教信仰之中。這種宮人的文化氛圍以及婦女所崇尚的天然纖秀,使墓志書體秀麗,雖不及《董美人墓志》那樣華麗,但卻屬于一種風格。由此可看出當時宮廷中所喜愛的是細線條書體。

這種書風影響甚遠,唐武曌、薛曜及宋趙佶都有此遺風。所不同者薛曜與趙佶是男子,有刀戟森森之氣,與宮廷女官秀美不同而已。

1984年游壽先生重新編著的《歷代書法選》刊行。20世紀60年代,游師為了教學需要曾編寫過一本《歷代書法選》,當時書法還沒有在全國得以普及。1984年,正是全國書法大潮處于鼎盛時期,為了適應這種新的形勢,游師收集大量資料,包括她親手建立的師大歷史系文物室中所藏的資料,重新編著了《歷代書法選》。

這本書實際上是游師書法理論的一個概括,是一個比較系統的大綱,它有以下特點。第一,《歷代書法選》的理論框架在李瑞清、胡小石書法理論的基礎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比如李瑞清、胡小石、游壽都談到篆書的分類,以及歷代不同的書體、筆法。如齊楚不同,方筆、圓筆等。游先生進一步指出:“青銅時代書法,即是夏商周三代書法……以見青銅的族徽開始,時代夏,或先殷,它是比甲骨文早,因為甲骨文是成文法,具備各種書法,從干支、和父、兄、母等字,和用動詞,可以看出青銅時代文字到甲骨文記事的過程?!边@是說由青銅族徽到記事文字,一是發展為甲骨文,另一是繼續發展成金文。所以甲骨和青銅銘文曾是處在同一時代的,但字體又不同,不能混淆。她明確提出金文比甲骨文早。第二,崇漢隸、尚鍾繇。李瑞清、胡小石、游壽這一金石書派,都遵李瑞清之言,“求篆于金,求隸于石”,除習大篆外,極崇漢隸兼及漢簡,以下則至魏碑及隋墓志妙楷為止。當然,李瑞清、胡小石、游壽對隸書又各有偏愛。游先生喜瘦勁者,如《禮器》《華山》等碑。在《歷代書法選》前言中,游先生說:“從篆到隸,是中國書體大改變。隸是列國平民書體,早在陶器上已出現了。隸書和篆分別總稱,有古隸、分隸(即八分),秦漢以下多是分隸,東漢末年稍收斂了波桀,又名為真書(真隸),即現代用的楷書。西漢隸書留下不多,我們見到的是畫像石題字。東漢有許多豐碑都是八分,流派也極多,近年印出也多,我們只選二種:一《禮器碑》,是東方齊國瘦勁筆法,波磔鋒芒畢具。在西邊許多碑碣,我們只選《華山廟》,是漢代最完美的隸書?!睂﹄`書的劃分只寥寥數語,卻是一目了然。游師對鍾繇評價甚高,認為東漢后期隸書的鋒芒、波磔收斂,出現了真書行筆,稍后有章草,用于書札奏章,以鍾繇為代表。鍾繇書法開兩晉隋唐書風之首。雖然鍾繇真跡看不到,但從晉人手札及近代考古中,仍可以看出鍾繇書法兼真、行、隸三種書體融會貫通之風范。今天所見唐人臨摹、宋人翻刻的鍾繇書法,保存著鍾書的筆法,它保留著隸書的縱勢與章草的頓筆,和晉唐人的真、行不同。第三,突出強調東北魏書。北魏碑碣刊印者,大多為魏遷都洛陽以后所書。游先生在《歷代書法選》中單單提出東北近年發現的兩種石刻:1980年發現的大興安嶺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嘎仙洞祝文》和遼寧的《劉賢墓志》。此兩刻石為魏遷都之前所刊,此時書風南方已逐漸向艷麗轉變,東晉謝王家族書簡影響甚廣,楷法漸成。而北方則不僅存晉風,而且漢隸之質尚在延續,《嘎仙洞祝文》與《劉賢墓志》即是一證?!陡孪啥醋N摹肥侵袊畋辈磕壳鞍l現的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獷悍沉著而存漢隸樸拙筆法,依其摩崖取勢縱逸?!秳①t墓志》是北魏前期的遺物,大約在北魏文成帝拓跋睿時期,是目前各地出土的北魏諸志中最早的一塊?!秳①t墓志》為漢隸向魏書過渡的早期書體,而以隸為主,極具特色的是它隸中含草意,見簡書之靈動,隸中蘊篆法,具遠古之淳厚??芍^變化無窮,實為難得。游先生晚年書風于以上兩石刻吸收甚多,故推重此兩刻石,其情所系可見。從游先生的書法論著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對于書法的學習,她非常重視以下三點。第一,重視文化品位。游壽先生曾說:“書法作為藝術,體現文化情韻,就要講究藝術修養?!睍ā安恢皇菍懽?,而且要加強文化學習”。并且多次講退筆成冢,何如讀書萬卷。游先生極反對品位低下的“買賣字”,她說:“有一些司墨者,寫一輩子字,卻似‘死在紙上’,舊社會賬房先生成天寫字,可是沒有見出過幾個書法家。他們這種字,人們管它叫‘買賣字’?!钡诙?,強調取法乎上。游先生提倡學書“要多看歷代名書家的筆跡、拓本,廣見鐘鼎、碑帖”。對社會上由于缺乏真正內行的指導而印行的低劣的“書范”,認為是“最叫人痛心的”。游先生心胸寬闊而見地真切,對自己的學生常說:“書法既然有法,就必須要有師傳??墒歉呙鞯臅ɡ蠋?,從來不教學生學習自己的字。因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可資師法的書法名家多得很,為什么要把學生迫促在自己的藩籬下?”第三,手眼并重,在實踐中提高書藝。在歷史上有很多書法家,他們的書法理論及鑒賞水平都很高,但由于少于臨池,而不能心手相應,眼中有神而腕上有“鬼”。游先生曾說:“學書人要手、眼并重?!倍視ǖ摹啊ā窃谑炀氈胁粩嘈纬?、提高的。前人對你口傳心授,自己親自去實踐,在實踐中熟練,在熟練中提高。如果只有口頭傳授而不去實踐、領會,也無從提高,所以說‘書法是在實踐中提高’的?!?/p>

游壽 行書令狐楚《望春詞》

游壽先生的書法藝術,是一個在時間流進中不斷變化的過程。早年的溫秀、中年的峻拔、晚年的雄健、最終的生拙,相互之間又有所交叉,總體上呈現著書卷之氣和金石之氣。其書法創作大體上經歷這樣四個階段。第一,秉承家學,初涉顏公。這一階段從游壽先生蒙童到1928年。第二,金陵問業,金石書風。這一階段大致從1928年考入中央大學到1957年來黑龍江之前。第三,龍江博物,獨辟蹊徑。這一時期大致從1957年來到哈爾濱師范學院到1985年(游壽先生80歲)前后。第四,胸融萬卷,返璞歸真。這一階段大約在游壽先生80歲以后。

游壽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末書《盂鼎釋解之解》、1941年書《自作詩冊頁》小楷、1943年書《山居志序》、40年代書《唐代墓志書體》手稿以及在四川時書《商周兵器說》手稿,非常像胡小石先生,可以說1957年以前,游先生基本上是繼承李瑞清、胡小石的金石書風。到黑龍江后游壽先生已是壯游山川、學富五車的中年學者,在哈師院(1980年改為哈爾濱師范大學)又從事歷史、考古教學,故而書風為之一變。1964年書《幻云遺詩長卷》和《秉燭齋詩》時法度森嚴,已融《張猛龍》《張黑女》《鄭文公》《董美人》等書風而獨具風格。到1957年書《伐綠萼梅賦》時,就看不出是學哪一家,“游體”楷書基本形成,此是融百家之長所致。1983年書唐令狐楚《望春詞》則融魏碑、隸書及黃山谷行草用筆于一體,縱橫開闔,天真爛漫,用筆澀潤相間,偶有牽絲引帶,更顯高古而寓靈動。從1957年到1985年,是形成游先生獨特書風的時期。1985年周齊教授在游先生80歲時贈詩道:“鴻跡只今傳海外,八秩迎來桃李春。守拙虔虔覷至巧,大刀斫陣衛夫人?!蔽矣X得后兩句可以概括游先生這一時期的書風。游先生80歲后,書風又一變,進入化境。

談游先生的書法,必須了解她的學術成就。先生在我國金石考古事業中曾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由于她的學術聲譽,“文革”期間曾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從某種意義上講,游壽先生的書法藝術是她學術成就的副產品。

1937年至1957年這二十年間游壽先生南北漂泊,生活不得安定。但先生于學問文章孜孜以求,頗有建樹??箲鹌陂g在四川,游先生有《商周兵器札記》《尚書古文說札記》《經學與文學》《李德裕年譜》《書苑鏤錦》《梁天監五年造像跋尾》等歷史、古文字、書法論著。這一時期,游壽先生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與梁思永、董作賓、曾昭燏共事,陸續接觸到大量青銅器及碑拓??箲饎倮?,游先生在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工作時,一次就向蘇瑩輝先生移交了自己編輯整理的金石拓片5511種,未登記金石拓片67種83幅,《快雪堂帖》一函5冊,畫像20幅。正如游先生所說:“在山東購得許多清本諸碑,在四川整理了一批舊碑。1949年以后,又到山東,古碑如山無人過問,也收了一些,都是好碑刻?!逼溥^目金石碑拓之多,由此可見。游先生對碑版金石的收集,主要是用于歷史研究。比如游先生在《李德裕年譜》中寫道:“新舊唐書李德裕傳俱言六十三卒于朱崖貶所,補錄傳記亦云焉,唯續前定錄云六十四,于是前諸說者稍有考訂是非。舊書本傳云三年正月方達珠崖郡,十二月卒。今據新出公所撰《彭城劉氏墓志》末燁附記云:己巳歲十月十六日貶所奄承兇訃。則公之卒在大中三年為可信?!贝藶槔媚怪径甲C史事之一斑。

游壽先生學養深厚,所涉領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她在《經學與文學》一文中言道:“中國經學是宗教、哲學、政治學、道德學之基礎,而加以文學藝術之筆,天下國家為個人理想之責任,可謂廣義之人生教育學?!边@種中國人最本原的學問所追求的理想天地是什么呢?游先生說道:“孔門之教,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游于藝為人生最高境界?!庇蜗壬娗橛谒?,文章詩詞朗朗之聲引人入勝、文采煥然。

從其詩賦《伐綠萼梅賦》《山茶花賦》《山居志序》《沙溪集》《饑婦行》中,可以看出這位奇才女子關心國家命運與民眾疾苦的情感世界。其中《伐綠萼梅賦》用典精到,辭章奇偉,極具楚風?!娥噵D行》吸收了杜甫“三吏”“三別”的通俗和真實,敘事夾有抒情,用敘述營造了一個真切的“足而轉荒山,饑行逐女伴”的少婦形象;而用抒情——抒“饑婦”之情,抒自己之情,抒觀者之情:“語罷泣路隅,行人盡凄惋?!薄梆噵D向何許,潺潺灘聲咽?!毕壬鷮⒆约旱牟⊥?、苦悶與人民的疾苦融合在一起,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可稱佳作。

1960年,也就是游壽先生來黑龍江的第三年,哈爾濱市東郊黃山出土猛犸象骨骼,游先生發現這些骨骼是被擊斷的,有磨削的光滑面,而且有刀鋸過的痕跡,經整理,有一塊額骨,在額上劈成瓢狀器,利用腦蓋邊沿削成平薄處,另一邊削成把柄,恰恰供人手把住。游先生判斷,這就是黑龍江古人類在古石器時代所使用的骨制工具,由此可證黑龍江有古人類生存的論點。游先生多次以篆書憶此事贈弟子,并著有《黑龍江和內蒙古呼盟的舊石器晚期骨制工具》一文。

游壽 行書自作詩

游壽先生在編寫《北魏文化史稿》中,接觸到大量墓志及拓片,故而寫成了《論北朝法書碑志》一文。同時,游先生開始大量收集北魏資料,并推斷出拓跋鮮卑族發祥地祖廟“石室”必在嫩江流域。1980年,在游先生指導下,米文平先生在大興安嶺發現了鮮卑族祖廟《嘎仙洞祝文》,從而揭開了拓跋魏發祥的秘密,被史學界專家稱為“1949年以來我國長城以北地區考古的一個重大發現,為史學界研究鮮卑史乃至北方民族史,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1980年8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向全世界公布了這一重大發現,并將這一發現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的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游壽先生著有《大興安嶺嘎仙洞發現鮮卑洞穴摩崖十年記略》及《題大興安嶺拓跋魏摩崖祝文》。1980年,先師在故鄉福建省霞浦縣赤岸村發現了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和空海法師的登陸地,赤岸村遂被國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每年都有日本僧人來此參拜。

游先生由研究古文字學、考古學而書三代金文,隨心所欲,自然天成,無取媚于世之姿態;由探究拓跋魏發展史而過目無數北碑墓志、摩崖造像,故而能融諸種風格于一身,而不求酷似一碑;游先生于先秦文學至唐代歷史著述甚多,此間碑碣過目甚豐,所以能于一幅字中,融篆、隸、魏、行于一體而無生滯之感??傊疅o游先生學術之成就,絕無其書法書卷金石之氣郁郁芊芊。

游先生的書法藝術在豐厚學養的滋育下,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歲月,逐步走向成熟。先生晚年生活安于清貧,其書法超然世外,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品位臻于化境的藝術大師。

游先生80歲左右,已是胸融萬卷,人書俱老。1985年,八十壽辰之際,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省書法家協會為先生舉辦了隆重的“首屆教師節、游壽先生獻身教育和書法藝術六十周年慶祝大會”。省長及各界人士前來祝賀。這時先生已是蜚聲海內外的文化名人,但她還是那樣平易近人,生活儉樸,對身外之物看得很淡。也正是這種平靜儉樸的生活、豁達而寬闊的胸懷,使得先生耄耋之年還精神矍鑠、頭腦清醒,說起話來,還是鄉音不改,擲地有聲。

1989年,游壽先生在《題大興安嶺拓跋魏摩崖祝文》中道出了一種“亦可無恨矣”的心境:“書法之摩崖別具風趣,即如原始之崖書,初具象形書文物記事,近年四川宜賓、云南滄源、甘肅、內蒙古、福建均有之。秦人始以石鼓刻文記漁獵,漢《開褒斜閣道鄐君摩崖》題字異于中原。碑碣就崖壁取勢,其磅礴之氣未可以點畫論之。至乎拓跋魏建都盛樂,鑿云岡造像及遷龍門造像,摩崖題記極一時之盛,雖多小品,究屬北朝書法之逸趣。嘗登泰山,觀《石峪金剛經》寬博圓潤,嘆其豪縱以為觀止。此外,鄭道昭云峰山諸刻亦稱一時之俊爽逸致,方之《金剛經》則拂袖婀娜矣。1980年歲在庚申,竟于大興安嶺嘎仙洞發現拓跋魏太平真君四年(443)祝文書法一如當時用筆取勢,而獷悍之氣、放縱之情近于嵩廟,而嵩廟嚴整又各自不同。大興安嶺荒榛洞穴蘊此文物千五百余年,壽數十年玩漢魏諸刻,每以不知拓跋氏古穴為恨。到北疆亦二十年,不意老耄之人而得登山見洞穴而論此,誠大快意,想海內同好或亦樂見之。又于1984年上云岡留連石壑造像竟日,亦可無恨矣?!薄耙嗫蔁o恨矣”,是游先生思想境界的一種體現與升華,她的心處在一種靜穆之中。

游壽先生80歲前后書作如《唐詩冊頁》“人生萬代無窮已,長看江月天際流”“云隨夏后雙龍尾,風逐周王八馬蹄”等已熔諸體于一爐,結體漢魏風骨而已平靜淡達,已無80歲以前那種雄強豪邁之風,使人感到一派靜穆、浪漫之氣。由此可見,游先生晚年之作唯寫心境耳。沈鵬先生1987年3月曾撰文說:“江南的蕭嫻與北國的游壽分別出自康有為、胡小石門下。蕭嫻與游壽經歷坎坷,如今年屆八旬以上,都宗法北碑,大氣磅礴,‘人書俱老’,當之無愧?!睆拇?,兩位書法老人被譽為“南蕭北游”。先生仙逝后,當代學者多加論述,如沈鵬、周俊杰、梅墨生諸先生。周俊杰先生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書法家》一文中稱游先生為“應是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獨特地位的人物”。

1999年夏,我南行赴福建霞浦游先生家鄉拜謁其故居“炳燭齋舊居”,與先師侄兒游孟彪兄商定出版《游壽書法集》事,孟彪兄全力支持,提供先師早年手稿和所藏作品。及返哈爾濱,整理多年收集的先師書跡,編輯是冊。此間,沈鵬先生撥冗為序,王寶秀、齊鐵鍵、陳春江、姚鳳林、蔣悅諸學兄及戴兵、馮羽并書界友人鼎力,終使先生書法集面世。諸君為弘揚中華文明及先師書藝之情誼,皆可告慰于游壽先生。

2000年,正值游壽先生九十五周年誕辰之際,謹撰此文以為紀念。

猜你喜歡
小石書法
書法篇
書法
書法欣賞
書法
行走小石村
書法欣賞
彭黎明 書法作品欣賞
擋住他
書法類
小石印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