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篆端莊 平正頎長
——論上博楚簡《用曰》古文篆書書風

2020-11-30 07:18朱友舟
大學書法 2020年5期
關鍵詞:金文用筆筆畫

⊙ 朱友舟

上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上博”)藏《用曰》全篇存簡20枚,簡寬0.6厘米、厚0.12厘米,上下平齊,三道編繩,契口在右側,文字書寫在竹黃面,竹青面留白。全篇字跡布局較疏朗,簡首尾留有空白。篇中多見“用曰”一詞,本篇因以得名。該篇書手書寫水平較一般,但是全篇字跡工整,書寫謹慎,起收及行筆力度均勻, 速度較慢,可見抄手書寫之認真。筆畫均勻是該篇字跡的明顯特征,這種風格與郭店《語叢》一、二的字跡風格有些相似。[1]如果與戰國時非楚系文字材料中的“鳥”旁相比,此字左部與這類“鳥”旁則較為相近,尤其是其下部是一明顯的鳥爪象形,這與《中山王厝壺》銘文左部“鳥”旁中的鳥爪形極為相近。[2]羅運環認為,《用曰》《天子建州(乙本)》出于不同的書手,前者字形偏長,后者文字間或結體散漫,但二者都具有一些共同之點:文字結體偏長,蝌蚪“之”“士”“七”“民”“用”等字縱向蝌蚪形筆畫顯眼;“土”“惠”“直”等字上部的橫畫,及“戎”等字所從偏旁的小橫畫,大都作圓點,具有楚金文《鄂君啟節》的書風,屬于常用古隸書體。[3]在楚竹書中,《天子建州》乙本、《平王》《莊王既成》《鄭子家喪》乙本、《語叢》一至三、《用曰》等多篆引筆法,或為書手個人風格[4],或為地域書風,字形瘦長,風格特點相近。上述學者們的觀點,可謂眾說紛紜。那么,《用曰》是否屬于古隸書體?與被稱為古文篆書的《語叢》一至三的特點究竟有何異同?《用曰》與春秋楚金文之間有何聯系?下文將從《用曰》的用筆、結體、體勢、章法等方面展開論述。

《用曰》 簡五(部分) 上海博物館藏

《用曰》簡二(部分) 上海博物館藏

一、用筆工謹,篆引及垂露筆法

楚簡手寫體用筆多蝌蚪筆法,重起輕收,這種筆法速度快,行筆便捷,是商周以來日常手寫的一貫筆法,自然不同于正式場合使用的正體字的粗細均勻、端正恭謹的筆法?!队迷弧穼儆谌寮椅墨I,用筆工穩、均勻,保持篆引,接近春秋正體楚金文的筆意,篆引突出,引長筆意明顯。筆畫均勻圓潤,顯得格外工整,筆畫一般都比較均勻,直至末端部分才快速提筆。也就是說,豎畫的前面四分之三行筆基本勻稱,提筆出鋒變尖的部分比較短,所以整體的感覺近似篆引。在用筆工謹均勻方面,《用曰》與上博《周易》《孔子詩論》等相似。此外,有少部分豎畫行筆均勻,垂露收筆?!墩Z叢》一至三體勢縱長,與《用曰》相似,雖然豎畫多引長,但是多為蝌蚪筆法,起筆重,然后在四分之一處開始逐漸提筆,直至收筆迅速出鋒。

如表一(以下表格中金文圖例右下角的阿拉伯數字為《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編號),《用曰》“用”字的豎畫均為主筆,體勢修長端正,中間豎畫行筆篆引勻稱。楚文字多用“甬”表示“用”,《用曰》基本用“用”為“用”?!队迷弧返摹坝谩弊种胸Q一般為最長的主筆,向下引筆,端正挺拔,重心偏高,字形偏瘦長,與春秋中后期《王孫誥鐘》《子璋鐘》等禮器文字風格相近?!独献印纷鳛榈兰医浀?,屬于地道的楚地文獻,文字風格自然為典型的楚地風格?!独献印返摹梆敝虚g豎畫如豎撇一般彎曲,整個字形橫扁,風格比較飄逸。

表一 “用”字比較

又見表二,楚簡“于”字右邊的撇捺多為兩斜畫組合,《包山楚簡》更將斜畫寫作平橫,而《用曰》有意將右邊的斜畫引長為豎筆。

表二 “于”字比較

又如表三,《用曰》的“隹”多垂直引長,與《緇衣》的斜向用筆對比明顯。

表三 “隹”字比較

《用曰》長而夸張篆引用筆大體與春秋楚系瘦長金文手法一脈相承。試比較表四中“成”字與“參”字的豎畫以及瘦長的體勢,可知它們之間的傳承關系。

表四 “成”“參”字比較

又如表五“不”字,與《包山楚簡》“不”字的豎畫相比,《用曰》豎筆寫得非常長;與春秋時期《王孫誥鐘》修長體勢頗為相似,而比同時期正體《鄂君啟節》更加瘦長。

表五 “不”字比較

其他如“貝”旁、“糸”旁、“示”旁、“斤”旁、“鼎”旁等,體勢縱長,篆引筆勢強烈。如表六,與《包山楚簡》比較,《用曰》的“礻”旁中豎長而突出,字形縱長。

表六 “礻”旁的比較

為書寫便捷,日常書寫的楚文字如《包山楚簡》貝旁底下兩筆多連寫草化作人字形,筆畫也大大縮短,見表七。而《用曰》“貝”旁多引長作平行直豎,使得字形更加瘦長。

表七 “貝”旁的比較

如表八,《用曰》的“宀”旁仍然保留兩邊像墻壁意味的豎畫,也接近春秋早中期“宀”旁的體勢,與同時楚金文《鄂君啟節》相似。

表八 “宀”旁比較

同理,又如“尹”旁(見表九),豎向筆畫不簡省而向下拉長。

表九 “尹”旁

表十 “君”字的比較

與豎畫一樣,《用曰》的橫畫用筆平勻、勁直,弧度較小,比豎向筆畫短許多,懸殊較大。由此可推知,抄寫者態度比較嚴謹,用筆速度較慢。而典型的楚簡如《老子》乙本橫畫多帶有弧度,橫畫中部向上凸起,行筆較快。

表十一 橫畫的比較

同理,如表十二,《用曰》“天”“亦”等字斜畫用筆提按幅度較小,平勻直挺,相比較而言,大部分楚簡書法如《太一生水》《性自命出》以及所有文書、遣策的斜筆多弧曲。

日常書寫的楚文字如《包山楚簡》“君”字(見表十),左右豎向的篆引縮短,因連貫書寫方向有所改變而順勢斜出,收筆牽絲連帶,結構之間錯落挪移,生動活潑。與《包山楚簡》相比,《用曰》“君”兩側引長的豎畫保留著春秋楚金文如《敬事大王編鐘》等的篆引傳統,形體偏長,格調古雅、端莊。

表十二 斜畫的比較

可見,用筆均勻、工謹,行筆速度較慢,筆勢平直是《用曰》的重要用筆特點,接近于春秋金文正體,而與當時典型日常書寫差異很大。

二、結構瘦長,體勢平正

楚簡書法中體勢縱長的風格遠少于體勢方扁的,而在縱長類型中又有欹側與端正的差異。如表十三,《曾侯乙墓簡》字體縱長而體勢右聳欹斜,而《用曰》字體則縱長而平正。

表十三 體勢欹正比較

此篇結構比較端莊、嚴謹,體勢上或上部極力往上伸展,或下部極力向下引長,上下排列疏松。此特點與典型楚文字的欹斜扁方體勢迥異。有學者認為原因在于造成形體偏長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因書手主觀有意為之,如郭店《語叢》一至三、上博四《逸詩》等篇,確是抄手個性使然;另一種是因為書手書寫水平有限、書寫不穩定造成字形長短不一,如上博六《天子建州》乙本等篇。

也有學者認為篆引瘦長形體是結構復雜造成的。由于竹簡書寫形式是自上而下的,“文字結構的繁復性”在簡文布局中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拔淖纸Y構的繁復性”是指由于單字的結構較為復雜導致文字所占空間(在竹簡中尤其是指縱向空間)較大,如《吳命》簡5上“釜”“懸”“后”等字。它與“單字形體特征”是有區別的,如單字結構簡單的“不”字可因書手的主觀因素而有意將單字寫得較長或較短。[5]筆者認為這不是結構復雜造成的,應該與底本以及抄手工謹、端正等主觀意識等多種因素有關。如上文所舉“用”“于”“隹”“成”筆畫少而結構簡單,均為瘦長形體,并未因筆畫少而寫得扁方。周鳳五先生曾經提出用古文篆書來分析楚簡[6],《用曰》的確接近古文篆書。還有一種可能,來源于早期楚金文,如《王孫遺者鐘銘》等。李零先生曾經分析《語叢》一至三風格為規整、富于裝飾、修長、古意,源于模仿青銅兵器銘刻金文。羅運環先生指出《用曰》與《鄂君啟節》的書風相近,均頗有道理。下面試通過與春秋戰國楚金文的比較來分析《用曰》的結構特點。

1.獨體字

縱向筆畫多為主筆,豎畫垂直,一般不向左右斜出,比較厚重。豎畫長度為橫畫的二三倍,而典型楚文字一般橫畫長于豎畫或者橫豎長度相當?!队迷弧返臋M平豎直與典型楚文字的橫不平、豎不直的特點有區別。

表十四 豎畫的比較

由表十四可知,《老子》甲本的“成”“不”“下”等字豎畫均帶彎度,并非挺直,而且長度短,大約相當于橫的長度?!毒l衣》的“隹”“成”的豎畫短促,收筆尖銳,為典型的蝌蚪筆法,二字的主筆均不是豎畫。

“自”字外圍兩邊的豎筆向上舒展,左豎然后弧筆至右邊再加右豎組合而成,底部不求對稱,而是左低右高。這種體勢源于西周中期后期的金文,如與《毛公鼎》“”特點相近,而更加夸張了豎筆向上伸展的長度,顯然受了春秋時期金文修長美化之風的影響,如表十五中《子璋鐘》《蔡侯申編鐘》《慎可簠》等,只是楚金文將中間的豎筆向上伸展較為突出。這種縱長端正的結構特點與當時典型楚文字扁平欹斜的特點迥異。如《老子》甲“自”字結構扁平,主要由于外圍的兩豎弧簡寫為一平弧,大大地改變了原來的體勢,目的是為了書寫方便快捷。

表十五 “自”字的比較

同理,又如《用曰》的“曰”字,外圍筆畫豎筆向上舒展。此結構體勢與西周金文如《虢季子白盤》“”特點相似,又與表十六中春秋晚期楚系金文《蔡侯申編鐘》特點接近,書風復古,趨于典雅的正體。而《老子》甲的“曰”則簡寫為近一弧畫,不刻意向上延伸,體勢扁平,風格急就。

表十六 “曰”字的比較

2.上下結構:重心較高,上緊下松

一般而言,上下結構的體勢自然長一些,《用曰》抄手在處理上下結構縱向筆畫時同樣使用篆引筆法,而橫向筆畫收縮,使得整個字的體勢更加修長,縱勢端整。如“”,下部約為上部的兩倍長,正體字形修長?!?”下部中間弧筆再續一垂筆,顯得非常修長、字勢險峻。

如表十七,《用曰》“兇”“視”“寡”上部偏旁緊縮,下部人形舒展,而大多楚簡下部人形往往收緊。

表十七 “兇”“視”“寡”下部比較

又如表十八,第十一簡以及第一簡“節”、第十六簡“色”、第四簡“易”、第四簡“棄”、第七簡的“骨”、第十七簡的“眾”、第十八簡的“章”等。

表十八 上緊下松字例

又如表十九,《用曰》抄手有意將“能”的肉旁以及腳爪寫得非常舒展,字勢明顯比郭店《老子》甲“能”字長。

表十九 “能”字比較

上中下結構由于三部分疊加,《用曰》抄手并未壓縮,而任其自然,體勢更加縱高,險峻挺拔。如表二十,《用曰》“蓋”字的“皿”旁有意將左右兩豎伸長,“嘉”字縱向排列,尤其中間的“力”旁未作避讓,并加“力”旁使得整個體勢非??v長。

表二十 上中下結構字例比較

3.左右結構

一般而言,左右結構大多左緊右松,如“言”旁第三簡“夸”字,第十五簡“請”字、第十簡“除”“”等?!队迷弧烦滞ㄟ^縱向筆畫的伸展引長,達到字形縱長的目的。如表二十一,《用曰》“糸”旁下部中間豎筆特別長,垂直而且近似篆引筆法,體勢瘦長端正,而在《包山楚簡》中,“糸”旁則更加草率,中間的豎畫被弱化,短而斜出。

表二十一 左右結構的比較

《用曰》中“食”旁的字多為左緊右松。如“既”及從“既”的字作“”?!队迷弧分小凹取弊值摹皵迸耘c楚簡中常見的偏旁略有差異,應該為訛變,但仍有少量人在使用(見表二十二)。

表二十二 “旡”旁的比較

又,“彳”旁,如第四簡“徑”、第十三簡“征”、第四簡“道”、第十簡“及”,又如“氵”旁,第七簡“泊”、第六簡“流”、第十九簡“汝”、第六簡“湖”等,其他如第十簡“降”、第六簡“紀”“綸”、第十二簡“慎”、第十簡“朕”“執”等,均左緊右松,體勢較為瘦長。但是有些字安排不當,左邊松散而右邊局促?!队迷弧放c《語叢》體勢都比較縱長,但是《語叢》一至三的結構搭配更加合理,尤其左右結構,精致靈巧。而《用曰》有些左右結構搭配不協調,擁擠、局促,或為抄手經驗不足、駕馭能力差所致。

與《語叢》一至三結構比較,便一目了然(見表二十三)?!墩Z叢》左右結構左邊收束緊,形體狹長,約占整個字三分之一的空間,留出充分的位置給右邊部分,所以結構安排比較巧妙。相比較而言,《用曰》的“難”“禍”等字,左邊部分占據了三分之二的空間,以至于右邊的“隹”“咼”寫得非常局促,甚至有些筆畫被擠到簡外。

表二十三 左右結構的布置比較

“言”旁一類字,上文已舉左緊右松數例,但是在表二十四中例字,左邊寫得比較松散,以致右部沒有太多余地,只能寫緊甚至擁擠到竹簡之外。這顯然是抄手結構安排的缺陷。

表二十四 “言”旁的比較

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處理得當就會形成某種風格。如《曹沫之陳》第四簡、第六簡、第四十五簡等,也有所體現,從而形成了一些頗具個性的風格。

由于左邊松散,右邊局促擁擠,從而導致右部沖出簡外,這是因為整體安排不當,導致右部空間過于狹窄造成的(見表二十五)。

表二十五 右部被擠壓至簡外的字例

總之,無論獨體字、左右結構還是上下結構,《用曰》中宮收束比較緊湊,字勢平正而瘦長。

4.部分結構繁復,近于正體

《用曰》不僅用筆以及體勢具有復古趨于正體的特點,而且有些文字結構也有繁化的特點。與楚文字中常見俗體簡化的寫法相比,《用曰》中“則”“側”兩字所從“鼎”旁的寫法較繁,源于西周春秋金文,與《鄂君啟節》的字形相似,右邊“刀”旁不作“勿”,而近似“刃”,與金文正體相似(見表二十六)。

表二十六 “則”字比較

表二十七 “則”字逐漸簡化圖表

同理,又如“真”旁的文字結構與戰國早期《曾侯乙墓簡》第一二二簡“”相近,而比中期《包山楚簡》繁復許多(見表二十八)。

表二十八 “則”及“真”旁的比較

表二十九《用曰》“參”的寫法比較近于正體,書寫繁復的結構,來源于春秋金文。戰國楚文字或作“晶”,此種寫法常見于《周易》。遣策、文書等日常書寫文字或作“品”,或作“三”,如《包山楚簡》。

表二十九 “三”字比較

與上述“三”的繁體相同,又如表三十“兇”在甲骨、金文“人”的左右各增添兩飾符,與《周易》“兇”字的簡化結構相比,屬于繁體。

表三十 “兇”字比較

就章法而言,此篇字距約為半個字大小,排列井井有條。全篇以縱長結構為主,輔以一些方形結構,使得章法在整齊中有所變化,高大者粗重,扁短者瘦小,短、扁的字形穿插在其中,以便調劑單調的章法。用筆工謹,美化修飾的飾符多用粗重的飾點,有橢圓形,如第十簡“朕”、第五簡“鳶”、第三簡“成”、第二十簡“冬”等;有大圓點,如第九簡“地”、第二簡“德”、第十四簡“戎”等。

小結

作為儒家經典抄本,上博《用曰》書法體勢端正而瘦長,近于正體書風,用筆速度慢而勻,書寫態度工謹不茍,風格渾厚古雅,是一篇水平較高的戰國寫經體范本,不同于《包山楚簡》等日常文書字體,其體勢與郭店《語叢》一至三書風相近,均屬于古文篆書?!队迷弧放c西周春秋篆書體勢相近,具有復古風格,不能算作古文隸書。

注釋:

[1]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跡研究:以上博簡為中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01.

[2]《上博六·用曰》短札二則,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34

[3]湖北省書畫研究會,華中師范大學楚學研究所.全國楚簡帛書法藝術研討會暨作品集/論文集[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68.

[4]《天子建州》乙本,《平王》《莊王既成》《鄭子家喪》《用曰》一類瘦長篆引風格,是否與早期楚金文有關?馮勝君說,不好說,也可能是書手的個人風格。郭永秉說,也許是地域原因。這種書寫比較嚴謹工整,很費時間,似乎接近正體,與俗體有別。馮說,這種問題從文字學的角度很難討論,可從書法藝術的角度加以探討。

[5]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跡研究:以上博簡為中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57。

[6]周鳳五.朋齋學術文集·戰國竹書卷[M].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016:41.

猜你喜歡
金文用筆筆畫
不要用筆去玩電風扇
筆畫相同 長短各異
——識記“己”“已”“巳”
有趣的一筆畫
用心用筆 一起戰“疫”
不可“烘染太過”——用筆過猛,反倒弄巧成拙
找不同
語法填空專練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添筆畫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