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隱性知識

2020-12-05 07:26雷捷陳麗明賀州學院教育與音樂學院
黃河之聲 2020年16期
關鍵詞:民間藝人顯性隱性

◎ 雷捷/ 陳麗明 (賀州學院教育與音樂學院)

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是知識管理理論中按表述特征對知識進行分類的方法,有的譯為形式知識和暗默知識,它“將理論探討擴展到組織層面,提供了我們在創造以知識為基礎的企業理論方面的嘗試?!迸c之相對的是顯性知識[1],而將隱形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過程就是顯性化。中國民間音樂習得過程與知識管理理論中的隱性知識學習方式有相似之處,強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實踐中掌握和“師徒式”傳統傳承。雖然進入20世紀,我國早將民間音樂納入高等學校教學體系,進入了規?;n堂教學,但是其傳承核心并未改變。而另一方面,教師在民間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學經驗、人格魅力、教學風格這一類無法用語言交流的知識與隱性知識也有相似之處。既然隱性知識、民間音樂課堂教學、教師三方有相似點,那么以隱性知識的視角審視教師和民間音樂相關問題,將會給課堂教學帶來不一樣的認識,也將會為民間音樂傳承帶來新啟示。

一、隱性知識視角下的教師和民間音樂課堂教學

首先我們來看民間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兩個常見現象,然后再對現象進行剖析。

(一)民間音樂課堂教學中的現象

現象一:甲、乙兩位教師分別為兩個班級授民間音樂課,教師學歷、兩班級學生素質、授課的教學內容、教學媒體配置均相同,但是甲教師是專家教師,有多年的教學經驗和豐富的民間音樂知識,乙教師為新手第一次上講臺。經過一堂課的教學后,兩個班級的差距出現,甲教師班80%的學生對民間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積極回饋教師的提問,甚至創造性地將民歌進行改編,課堂氣氛活躍。乙教師班級的學生則截然相反,在教師照本宣科的枯燥聲調中或是昏昏欲睡,或是手捧手機激烈地打著游戲,真正認真聽課的同學不到10%。

現象二:甲教師到某地采錄了某首民歌并記錄成譜,讓學生根據記譜學唱民歌。當第二次甲老師帶著學生重返該地,學生們把這首民歌唱給當地老百姓聽時,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當地人往往不認可這就是他們當地的民歌,認為“唱得不像”、“唱得不對”。甲老師意識到這種現象是由記譜無法還原現場演唱語言、旋律、腔音等地域特征造成的,于是第三次來到當地潛心向民間藝人學習,一遍遍模仿藝人演唱,他的演唱最終獲得了當地人的認可?;匦:笏{整了教學策略:增加了播放采風錄像、描述了當地人文環境、親自示范演唱、逐字逐句糾正錯誤發音等教學環節。當甲教師第四次帶學生到采風地,把所學民歌唱給當地人聽時,當地人認為“有點像了”。

(二)對現象的分析

分析現象一后發現,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中,當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相同時,教師成了影響其他三個要素的關鍵變量。甲、乙兩班的教學差距是由教師素質差異造成的,而素質差異又由教師教學能力、課堂管理策略、處理教材方式的差異造成,差異是可以通過教學經驗的積累彌補。這種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所表現出的具有個體特征的、難以言傳的卻深刻影響教師教學行為的內化了的知識就是隱形知識,它具有經驗性、實踐性、反思性和價值關涉性等特征[2]。

分析現象二后發現,教師和民間音樂課堂在民間音樂傳承過程中起中介作用,教師在民間音樂代際傳承中既是“被傳承人”又是“傳承人”?!安粚Α焙汀安幌瘛笔敲窀柚姓f不清、道不明的知識,這種知識不易被語言或文字表述,是隱性知識。而能被說得清、道得明的知識,已經被肢解轉化成了樂譜以音高、節奏、速度等因素記錄了下來,變成了顯性知識。教師創造性地將無形的聲音(隱性知識)轉化為有形的樂譜(顯性知識)、選擇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民歌的過程,就是隱形知識的顯性化。

所以,隱性知識、教師、民間音樂課堂教學三者有關聯關系,教師在民間音樂課堂教學隱性知識顯性化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以下將根據這兩項結論,進一步分析教師在民間音樂課堂教學隱性知識顯性化中的作用。

二、民間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隱性知識

教師在民間音樂課堂教學隱性知識顯性化中的作用,集中體現在民間音樂隱性知識的習得、民間音樂課堂顯性知識中隱性成分的解讀、隱性知識在課堂的顯性化呈現三方面。如果把教師學習和傳授隱性知識看成信息動態運動的過程,那么前兩項習得與解讀是教師隱形知識的輸入過程,而后一項顯性化則是教師隱形知識輸出的過程。

(一)習得

習得是指在民間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向民間藝人學習民間音樂的一切隱性知識。教授民間音樂的教師講起理論知識滔滔不絕,卻不能將一首民歌演唱得形似神似、表演得惟妙惟肖,探究深層原因,皆因教師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失衡導致。民間文化是潛藏在民間藝人血液里的隱性知識,形似神似地演唱、惟妙惟肖地表演是民間文化的外化方式,也是民間藝人長期在當地文化中浸潤的結果。民間音樂教師應兼具“高校學者”和“民間藝人”雙重身份。但現狀呢?往往教師是合格的“高校學者”,卻是不及格的“民間藝人”,要改變現狀必須如現象一甲教師一樣,一遍遍重返采風現場,深入習得隱性知識。

(二)解讀

解讀是指教師對民間音樂課堂顯性知識中隱性成分的解讀。沒有任何一種顯性知識沒有隱性的成分,顯性知識中隱性成分需要教師解讀。課堂教學中教材是教學內容實施的依據,教材以文字、圖、譜的形式記錄課程基本內容,是高度的顯性知識,但是它暗藏大量隱性知識成分,將顯性知識隱藏的隱性知識成分挖掘出來,需要教師根據個人經驗、閱歷和藝術專業素養對文本進行再詮釋,這個過程與藝術作品的二度創作相似。

(三)顯性化

顯性化是指教師將自身隱性知識在民間音樂課堂上傳遞給學生。如對民間音樂隱性知識顯性化:速度術語“稍快地”的解讀,如果該民歌只有樂譜,沒有配套音響,教師就應先綜合考慮該民歌產生地域、歌種、歌詞、曲風等因素后,再確立速度,最后教師應范唱該曲,讓學生以最直觀的方式了解“稍快地”的速度感覺;再如對課堂教學隱性知識顯性化:現象一中甲教師依據經驗對教學全程的把控,現象二中對教學策略的調整、教師在民間音樂課堂的營造學習氛圍、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設計方案、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等行為。這都是為了在課堂上將自身隱性知識最大化的傳遞給學生,而這種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過程凝結了教師心血,教學過程具有創新性。

三、教師顯性化能力提升的方法

既然教師在民間音樂課堂教學隱性知識顯性化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提升教師顯性化能力呢?以下是四點提升建議:利用田野調查實現提升、利用團隊建設實現群體提升、利用課堂教學實踐實現提升、利用學生原有隱性知識實現提升。

(一)利用田野調查實現提升

利用田野調查實現局外人到局內人的轉變,提升自身隱性知識顯性化能力。民間藝人既是民間藝術的“授者”又是“施者”,既被民間藝術創造也創造民間藝術。對于高校教師來說,由于缺少隱性知識習得經驗和環境,成為“民間藝人”所耗費的學習成本要遠高于“高校學者”。所以教師應利用各種機會到實地采風,有條件的應在當地生活一段時間,深入地了解當地人的文化和生活場景,利用田野調查的機會向民間藝人討教。通過長期觀察獲取更多隱性知識,在表演上盡量還原民間藝人演唱方法、音色、語言等隱性知識。

(二)利用團隊建設實現群體提升

打造一支民間音樂教學教研團隊,開展集體聽評課、定期交流等活動來提升隱性知識,通過撰寫團隊教學札記和科研論文固化隱性知識,可以實現團隊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提升。

關于教研團隊建設。教研團隊一般由專家教師、熟手教師、新手教師三個梯隊構成,專家教師屬于高位勢隱性知識主體,新手教師屬于低位勢隱性知識群體。兩者在正式與非正式的相互交流與學習,可以提高隱性知識共享的自覺性,打破部門局限,強化協作意識,開展經驗交流、合理化建議等活動有利于共享隱性知識[3]。高位勢向低位勢傳授隱性知識,填補短板實現群體能力提升。教師個人隱性知識轉化為教研團隊集體隱性知識,會產生1+1>2的效果。

關于團隊教學札記和科研論文撰寫。教學札記和科研論文撰寫是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集中體現,記錄下了教師們個人的教學經驗、案例感悟、課后反思、教學規律等隱性知識。新手教師在閱讀團隊教學札記過程中可獲得間接經驗,團隊成員可以以科研為引領運用科學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探尋民間音樂教育規律及有效教育途徑。

(三)利用課堂教學實踐實現提升

民間音樂專家教師和新手教師的區別在于,他們對知識掌握的總量和深度不同、效率不同、以及對教學問題的洞察力不同[4],以上都屬于教師隱性知識。從新手教師成長為專家教師是漸變積累的過程,必須通過音樂教學法知識有效學習并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完成。新手教師應在民間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提升自身課堂教學水平,形成個人教學風格,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結 語

綜上所述,隱性知識、教師、民間音樂課堂教學三者有關聯關系。以隱性知識視角看待民間音樂傳承相關問題會發現,顯性知識的傳承只是民間音樂傳承的冰山一角,隱性知識的傳承才是核心,但是隱性知識難于被顯性化;以隱性知識視角看待民間音樂課堂教學相關問題會發現,教師在民間音樂課堂教學隱性知識顯性化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是民間音樂高效傳承的決定因素;以隱性知識視角看待教師隱性知識顯性化問題,會得出三個能力提升途徑,利用田野調查、團隊建設、課堂教學實踐實現能力提升。

猜你喜歡
民間藝人顯性隱性
讓“隱性課程”會說話
民間藝人
論民間藝人的保護與傳承
西海固民間傳統手工藝品及藝人現狀調查
高中生物學中的隱性定理
關于現代設計應用中中國元素的顯性和隱性表現
巧抓“隱性”表達 精彩“顯性”表達
利用“隱性”圓,巧解一類題
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的顯性途徑探究
“顯性”之異與“隱性”之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