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中山法治思想略觀

2020-12-08 23:05曲家路
時代人物 2020年35期
關鍵詞:權能民權共和

曲家路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 北京市 100091)

孫中山法治思想的基礎

孫中山的法治思想受到西方政治體制的影響極大,受教育經歷使得他幼年時期就接觸到了西方自由與平等的思想,并在后來的成長過程中深深影響著他,因此,“自由、平等、獨立”可以看做是孫中山法治思想的基礎。正是基于此,1905年孫中山正式提出了“三民主義”的概念并作了初步闡述。他將民權主義作為核心,主張建立民主立憲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從而實現資產階級為主體的人民的民主權利。孫中山所主張的民權,是要用民權主義把中國改造成為一個全民政治的民國。

關于自由與平等的關系,孫中山認為要得到自由,就要先得到平等,如果得不到平等,便無從自由。為了國家和個人的自由同時實現,孫中山提出了“權能分治”理論,旨在使得人民的政權和政府的治權達到相互制約平衡的效果。他的平等觀也不同于絕對的平等,他指出:一律是平等,世界便沒有進步,人類便要退化,所以我們講人權平等,又要世界有進步,是要人民在政治地位上的平等。因為平等是認為的,不是天生的;人造的平等,只要做到政治上的地位平等?!?/p>

綜觀孫中山法治思想,不難發現,它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受啟蒙運動影響的自由、平等理論以及衍生出的三權分立思想。不同的是,孫中山并沒有完全照搬西方的先進理論,而是結合了當時的國情,吸收了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精華部分,提出考選權與監察權的概念,形成“五權憲法”之說。

孫中山法治思想的主要內容

五權憲法

“五權憲法”理論可以說是孫中山民權思想在法治上的具體體現之一,他主張學習美國實行民主共和制,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為基礎。孫中山認為穩定的三權分立結構值得借鑒,并考慮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沒有明確的考試制度,造成“盲從濫選及任用私人”以及西方國家由于議會掌管彈劾糾察權,結果造成“議會專制”的問題,借鑒中國傳統的科舉考試制度和監察御史制度,增加考選權和監察權。

權能分治。孫中山認為“五權分立”是實行法治的基礎,而要通過“五權分立”真正有效治理國家,又必須進行權能分治。他認為政權和治權是政治之中兩個力量,政權屬于人民,而治權屬于政府。人民行使政權管理國家,主要是通過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項權利;而政府行使治權,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代表人民意志治理國家。政權與治權的分離能夠避免政府權力過于集中,避免政府行為違背民意。同時權能分治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政權與治權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來造福人民。人民掌有四權是為保證“民權政體,凡事都是應該由人民做主”,政府行使五項治權是為了創造一個“為人民謀幸福的萬能政府”。簡而言之,“權能分治”理論是孫中山借鑒三權分立學說的一個新的創造,是其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

革命程序論。孫中山提出“革命程序論”旨在將共和制度的確立和實行成為現實,如果說三民主義是孫中山的核心思想,那么民權主義則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其中“革命程序論”恰恰是實現民權主義的關鍵。他認為中國革命之所以屢次失敗,根本問題在于既無主義做思想指導,也沒有憲法發布。共和政治卻具有“革命上之便利”,應當通過“實行迅雷不及掩耳之革命”,并在“聯邦共和之名之下,其夙著聲望者使為一部之長,以盡其材,然后建中央政府以駕馭之,而作聯邦之樞紐?!睂O中山的這一論述很顯然受到了美國獨立革命模式的影響,即各地方單位脫離帝國政府控制,然后聯合成為一個共和國家。但是顯然孫中山此時的想法過于樂觀。后來辛亥革命后,清朝的覆滅不但沒有帶來預想中的共和政治,反而是政府權力的進一步碎片化,這一趨勢在袁世凱死后愈演愈烈,最終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

后來孫中山改良了自己的理論,認為革命之際,為了推翻滿清政府,必須重視軍權,但是軍權從革命政治轉化為常態政治的過程中,其自身也逐漸政治化,從而有可能會基于其自身利益侵蝕民權。在共和政治中,主權的正當性必須來自于人民。如何在完成主權的正當性轉化的同時,處理好軍權和民權的關系,就成為一個難題。在《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中,孫中山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案,即從軍法之治到約法之治最后實現憲法之治,后來發展成為軍政、訓政、憲政三步策略。這一方略的核心在于以地方自治和軍隊相互牽制,通過分軍隊之權,防止軍隊統帥有私心。同時,地方自治能夠有效地激發人民的共和意識、提高其政治能力,從身份和心理上完成從“臣民”到“公民”的轉化。

孫中山法治思想的簡評

孫中山在理論層面構建了一套系統的建國理論,即軍政、訓政、憲政三時期,提到了要以暴力革命破壞封建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但是卻沒有正確估計暴力革命的程度,沒有找到破舊立新的階級力量。他過分強調資產階級的力量,尤其是精英人物的作用,卻忽視了中國底層社會廣大工農群眾的力量,最終導致革命失敗。

孫中山一直秉持著“知難行易”的觀念來進行革命斗爭,但在民眾心智未完全開化,社會動蕩不安風雨飄搖的年代,這種理念是很難行得通。孫中山堅持革命的重點在于要由少數的精英人物創造發明民權,然后將民權思想交到民眾的手中,他所期望的民權就可以實現,孫中山的視野都放在知識分子甚至可以說是精英階層的層面上,而“不屑于”去啟蒙人民的革命覺悟、法治觀念。當“民主共和”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只是陽春白雪,革命就失去了迸發新生的根本活力。

孫中山法治思想對當今的有益啟示

雖然孫中山的法治思想存在著一些不足,但經歷史實踐的證明,這是中國革命歷史上一次有價值、有意義的嘗試。他的法治思想仍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之處,對我國當今的法治建設也存在一些借鑒意義。

首先,“五權分立”的憲法思想是孫中山法治思想的核心成果之一,這一思想的部分內容對我國目前的法治建設仍具有啟示性意義,如監察體制改革。選舉用人機制不完善、權力監督機制各自為政是我國反腐敗機制中存在的痼疾。通過改革公務員管理制度、建立中國特色監察體制,打造新的有機聯系的權力監督機制,可以作為解決反腐敗問題的有益探索。

其次,“三民主義”思想是孫中山法治思想的又一重要內容,對當時的革命行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民生主義是“三民主義”思想的核心之一,強烈反對資本家和地主的剝削壓迫,堅決維護工農民眾權益,追求公平正義。這與我國當下法治建設關注民生、以民為本的指導思想不謀而合,在人民最關心的教育、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和救助、住房、醫療等方面,相繼出臺和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使人民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例如正在進行的個稅改革,將關注民生、順應民意作為改革的基礎,始終從滿足納稅人合理訴求出發,回應民眾期盼,讓更公平的稅制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最后,脫離群眾,忽視工農群眾的力量是導致孫中山革命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十年后,中國共產黨在救亡圖存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一直堅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一直堅持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時刻注意保持和群眾的密切聯系。在法治建設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增強人民群眾對法治建設的獲得感,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公平正義,提高群眾對法治的認可度和滿意度。

猜你喜歡
權能民權共和
五指成拳 靶向發力 拓展股權權能 助力富民增收
共和都市辦公室
國會議員、民權偶像約翰·劉易斯逝世,享年80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鏡管理法
美國聯邦政府高等教育的治理機構及其組織設計
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的股權設置及權能研究
金手指葡萄在河南民權的引種表現及豐產栽培技術
共和思想的內在價值的文獻綜述
中國古代民主性精華
張之洞的奇談怪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