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道德教育的“體面”訴求

2020-12-09 12:53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1期
關鍵詞:體面道德教育道德

朱 李 玲

(安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0)

道德教育的目的這一議題,學界一直頗為關注,研究成果也頗豐,但多數是從個人維度和社會維度兩個方面進行探索。美德論、道德能力論、道德素質論等理論都是道德教育目的的體現。但是學界對于道德教育目的之后的目的鮮有人探索。研究道德教育目的之目的,實現道德教育體面的訴求具有時代意義。新時代隨著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們更加追求體面幸福的生活,體面應然而生。什么是體面?體面的生活是什么樣的?怎么過體面的生活?這是新時代道德教育領域值得關注的課題。

一、 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及其“體面”訴求

道德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整個道德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于道德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解,會影響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道德教育具有社會現實性,不是預成的,它是隨著時代進步不斷發展的。不同國家和社會的道德教育目的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社會,不同時期的道德教育目的也不盡相同。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人向善,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么教人向善,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目的又是什么?

1. 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

“道德”兩個字,在中國古代是分開使用的?!暗馈敝溉诵兄?逐漸引申為道理,事物變化的規律和做人的規矩;“德”意指“得”?!暗赖隆奔础暗玫馈?獲得個人的品質、品德。荀子在《勸學》中說“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盵1]“道德”一詞所指的是人的一種生活存在方式,它關系到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方向?!暗赖陆逃侵敢罁欢ǖ哪康?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對人們進行的有組織有目的地施加系統道德影響的道德活動?!盵2]由此可見,道德教育包含一定的目的。羅國杰曾說過,“道德教育過程應當與人們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過程相一致?!盵3]這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包含促進道德人格的完善。因此,道德教育應該導向何方?有學者梳理出新中國60年的道德教育實踐歷程,強調不同階段道德教育內容及目標的差異性,認為:“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是以泛政治化與無我化為表征的道德教育階段;從改革開放后到上世紀末,是以規范化和主體意識覺醒為表征的道德教育階段;從本世紀初到現在,是以追溯道德教育本真含義為己任的回歸本體的道德教育時代?!盵4]顯然道德教育的目的含有政治目的。早在中國西漢時期就有董仲舒提出“三綱五?!钡乃枷?其目的就是維護封建統治?,F階段,道德教育更多的是追求教育本真含義。從主體性德育研究來看,德育作為“成人”的教育就是促進人的德性發展的教育[5]。有學者明確指出道德教育要以完善人的生活、促進人的道德發展為目的,以對話、關懷為基本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批判、道德選擇能力[6]。道德教育的發展更加趨向人,逐漸追求教育的本真意義,教人向善。由此可見,道德教育的目的無外乎就是教人向善,成人成圣。若是對于這個教人向善的目的向下追溯,尋求到自身的落腳點,那就是個人尋求一種自尊和他尊。由此,便可以引出道德教育目的中的一個重要目的----個體的自尊與他尊,也就是體面。

2. 道德教育的“體面”訴求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的社會背景下,體面的生活漸漸被大眾所倡導,但是大眾對體面的理解往往有失偏頗。道德教育要引導人樹立正確的體面觀,做一個體面的人。

體面,從語義上來理解,一指“體統、身份”,二是指“光榮、光彩”?!绑w統、身份”是倫理實體的體現,“光榮、光彩”是倫理精神在道德世界的延伸,是對合乎倫理精神行為的道德評價[7]。那么在新時代,道德教育的目的因何是體面?

(1) 體面的內涵。①體面包含著當事人對其人格和尊嚴的自我肯定,是對其不可替代的自我價值之肯定,彰顯道德教育的主體性?;蛉缈档滤f:“一個有價值的東西能被其他東西所替代,這是等價;與此相反,超于一切價值之上,沒有等價物可替代,才是尊嚴?!盵8]人格和尊嚴的價值是不可替代不能轉讓的。但是當事人對人格或者尊嚴的自我肯定不能只是當事人的孤芳自賞,而需要在他人對當事人的肯定評價中才能得以實現。只有得到他人的“真實”承認,其自我肯定的價值才能實現,其人格和尊嚴才能得以真實地建立和維持;反之,只能是一廂情愿,自我自負。②體面蘊含著基于倫理精神和道德需要的社會肯定。眾所周知,道德具有利他性。在社會實踐中,人們的行為只有包含利他性,才能被稱為道德。故而要想得到社會的肯定,個體的行為必須具有利他性,也就是個體的行為必須滿足他人或者社會的需要,基于此個體才能得到社會的肯定。③體面也隱含著教化和引導社會道德風尚的功能。體面本身就是一種社會道德評價。如果整個社會對“體面”理解得有失偏頗,那么對于體面的道德評價標準也會有所偏頗,會失去應有的合宜的體面的評價標準,也會引起榮辱、體面不分,進而給社會發展秩序帶來惡的無限循環。因此,道德教育要加強對“體面”的教育。

(2) 當前社會對體面認知的紛雜的現實狀況?,F在對于“體面”,許多人只關注到物質財富豐富的體面,將體面“物”化,認為追求物質豐富即為追求體面,陷入了炫富的泥沼,忽視了在道德精神層面上的體面。有人斥巨資吃滿漢全席,認為這是體面;有人餐餐必點名酒,認為這是體面;有人嫁女炫嫁妝,認為這是體面;有人炫購,狂買奢侈品,認為這是體面;有人追求標新立異,挑戰極限,認為這是體面;有人認為通宵熬夜,考試低分飄過是體面。對于體面的認知因人而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從而引發對于體面太多的誤讀,致使體面失去了原有的蘊涵。當前社會急需正確的“體面”認知,道德教育目的導向“體面”,便于讓人走出“體面”的誤區,弘揚正確的體面觀,給人指明合宜“體面”的倫理精神與道德價值取向。

二、 道德教育的“體面”訴求與現實的差距

道德教育的“體面”訴求的實現不是紙上空談,它需要在道德教育內容、方法、目標等方面有所體現。道德教育的“體面”的應然期許,強調的是道德教育內容的鮮活性與實踐性,道德教育方法的多樣性與可愛可親,道德教育目標的可實現性與差異性。但是道德教育“體面”的應然期許與實然現狀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目前,道德教育仍然存在道德教育內容知識化、道德教育方法教條化,道德教育目標懸空化等問題。

1. 道德教育內容知識化

道德,在一般意義上是告訴人們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應該怎么做”的一門學問,是一門在社會實踐中體現“做人”與如何正當地“做人”的學問。道德教育是一門教人向善,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但是道德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往往會面臨著道德知識化的傾向。道德教育內容的知識化,指的是道德教育更多地注重各種道德理論的學習,各種道德規范的灌輸,并形成道德主體空談道德理論與道德規范,但是在具體的現實生活實踐中鮮有運用。正如著名教育家魯潔先生所言,當代道德教育以普遍化、客體化的知識割斷了與生活的聯系,走上了一條唯知識化的路[9]。有些人把道德教育理解為一門知識,認為掌握了這門知識就會形成自發的美德,這實際上是十分荒謬的。即使是一門科學技術知識,也不能說這樣就是掌握了這門學科知識,就自發地學會了這個技能。知識與能力之間是不能直接轉化的,它們之間需要通過實踐才能轉化,只有將知識與實踐生活相聯系,才有可能化知識為能力。道德更是一種實踐的產物,只有在人與人的實踐過程中才能產生道德。獨立的個體是不能產生道德的,道德具有利他性,只有在道德實踐過程中產生利他性,滿足利他需求,道德才能應然而生。故而將道德教育內容知識化,實際上是只強調了道德教育的自我提升,忽視了道德教育的社會實踐性。強制將道德教育內容與實踐、認知與情感進行剝離,人為撕裂了道德教育與人的道德行為的一致性,割斷了生活與教育的一體性,最終使道德教育走向抽象化與虛假化。此外,道德教育內容與道德需要脫節,道德教育是滿足主體道德需要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道德教育內容卻更多地強調道德理論?!绑w面”的道德教育是將道德與生活相聯系,將理論與實踐相聯系,不斷滿足道德主體的需要。

2. 道德教育方法教條化

道德教育內容與方法是相互統一的,如果對道德教育內容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對于道德教育方法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當前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學校片面追求高升學率,個人追求高分。在這樣的模式下,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很自然地被混同,因此教師們普遍采用的都是灌輸式或獨白式的道德教育方式。灌輸式或者獨白式的教育方式,忽視了教育的雙主體性,只強調了教師作為傳授主體的重要性,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能動性與發展性。這種教育方式本身就是對于學生的一種壓迫與奴役,忽視了道德教育主體自身的主動性與被動承受能力,它是一種建立在師生嚴重不平等的基礎之上的,從而讓學生感受不到道德教育的道德性,道德教育本身產生了不道德的教育,無法體現出道德教育“體面”的教育方法。在現實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忽略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差異性和社會實際情況的復雜性,仍然用之前的“無我”的純高道德理想來教育學生,使道德教育脫離現實的社會生活,撕裂了道德教育與當前社會現實生活的一致性。也正是緣此之故,把獨白式教育模式稱為 “壓迫者教育學”?!绑w面”的道德教育是:老師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學生尊重老師,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學習,獲得同學老師認可??梢?灌輸式的道德教育方法距離“體面”的應然期許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3. 道德教育目標懸空化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向善,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在道德教育實際過程中,道德教育的目標過于懸空化。道德教育目標的懸空化,主要指的是道德教育目標的“無我”化,忽視對自身利益的滿足,從自身角度來看就是損己利他,這其實是一種道德理想主義。從長遠角度來看,對于個體道德的培養是不利的,很有可能會產生道德上的偽君子。正如學者陶東風所說:“道德理想本是好東西,人人都應當有理想有道德,但是把道德唱到不近人情的高度,并強使自己與別人接受,就會變成道德專制主義與理想法西斯主義?!盵10]中國自古就有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美德,人們總是立志當“圣人”。但是“圣人”更多的是停留在理想層面,是一種理想化的空泛化的規定,它忽視了具體的現實情況及個體的感性思維。因此,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道德教育目標應該符合當前的社會情況,滿足合理利己的需求。道德教育目標的無我化傾向,讓更多的人對道德教育的理解有誤,認為人們都無法達到目標,那么所傳授的內容自然而然變成與生活實際相脫離的道德知識。民眾在具體的道德情境下無法運用所學,因此道德教育目標不能脫離實際而懸空化,需要結合生活實際,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不斷發展變化,與時俱進。體面的道德教育目標是依據個體情況不同制定的,使道德教育的內容和目的能為人所理解、所達到,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是逐級求道,也就是在達到一個目標的基礎上再向上發展追求新的目標;而不是實現一個很難實現的空洞抽象的道德理想。

三、 實現道德教育“體面”訴求的舉措

道德教育的對象是人,其目的是促進人的德性發展,使人過上有意義的道德生活。道德教育的人性化、生活化要求道德教育是為人的,作為自由自覺的存在的個體的人需要自由發展?!绑w面”是人的發展的一個需求,應該在道德教育中得到落實,需要尊重獨立的人格,關懷個體道德生命的自由全面發展。

1. 克服道德教育內容與日常生活的脫節

道德源于生活,并存在于生活之中。道德本身不是人們創造生活的目的,而是實現美好生活的一個保障;人們不能脫離生活實際,空談道德。針對道德教育內容知識化與目標懸空化問題,需要教育主體在道德教育實施過程中,將道德知識理論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在現實生活中不斷踐行道德理論,克服道德教育與生活脫節。體面的道德教育,首先要教會民眾尊重他人的獨立人格,并且將所學的道德理論貫徹落實到社會實踐中,將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相區別。道德教育是講理的,它不僅需要告知民眾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正當的、道德的,而且還需要告訴民眾為什么是正當的、道德的,以及如何去做,而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道德規范及道德理論的灌輸,它的目標以及內容都不能脫離實際生活而言。道德教育回歸到生活之中,在道德教育目標、內容及實施過程等方面都需要克服與日常生活脫節的問題。這里所說的生活不僅僅只是學校生活,也需要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協調統一。在學校,教育者所實施的道德教育要生動活潑,引證具體的生活實踐經歷,要以身作則;在家庭,家庭生活是家庭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更好地與親人進行和諧有效的對話交流,在潛移默化中,加強道德教育的深入;在社會,合適的社會道德環境對于道德教育更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這反映了一個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因此,營造合道德目的的體面的社會環境也非常重要。在社會生活中,積極踐行各種道德理論與道德規范,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克服與生活的脫節問題。道德教育需要在內容、目標上都聯系生活,融入生活。

2. 道德教育方法要可愛可親,起引領作用

傳統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多為說教灌輸式,壓迫人們產生逆反心理,使得道德教育低效。因此,需要不斷地改革創新道德教育方法。新時代,人們更加強調自由、平等,更加凸顯出作為人的一種自尊與他尊。道德教育本身作為一種目的實現的手段,大多存在主客體不對等的情況,時常引起客體的反感。因此,道德教育方法要可愛、可親且同時具有引領性。

(1) 道德教育需要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削減反叛性。道德教育要從灌輸走向對話,強調親和力和感染力,注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雙向互動,使得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近距離地交流,在親近的環境下達到教育的目的。

(2) 道德教育需要引入情境。情境是生活實踐的濃縮,在道德教育中運用情境的方法,把道德理論與道德規范放在具體的情境之下,讓受教育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從而使得道德教育所傳授的內容不僅僅只是知識,在生活實踐中也有所體現。

(3) 變革道德教育的思維方式,將傳統的線性思維方式變成環形的思維方式,減少直覺型的道德思維方式;加強批判的思維方式或者是辯證的思維方式的練習,轉變道德教育思維方式。體面的的道德教育方法其實也就是平等地對待他人、尊重他人。道德教育方法從灌輸走向對話,凸顯了平等、尊重他人、教育的因材施教;其實也體現了尊重個體差異,尊重人格,這是在道德教育方法中落實體面。

3. 營造適合道德教育目的的體面的社會環境

在關注道德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同時,更需要營造體面的社會環境。道德教育不是在獨立封閉的環境下完成的,必然處于社會各種具體的現實的環境之中,這些具體的現實的環境又影響了道德教育的時效性。正如荀子所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盵1]5在實踐中,孟母三遷擇鄰居,只為選擇良好的教育環境教導孩子,這都充分肯定了環境對人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強調環境對于道德教育的重要影響作用。整體社會環境的營造,需要家庭與社會雙方面共同努力。然而許多父母都忽視了自身對于孩子的影響,過度溺愛孩子,忽視孩子自身的想法及重智育輕德育的價值觀念都促成了家庭道德教育的低效。同時,社會是一個大家庭,整個社會對于道德教育的重視度不夠高,大家都普遍地關注智育,因而,家庭與社會的道德教育成效非常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當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因為是孩子就忽視其想法,要學會傾聽,學會尊重,與孩子平等對話,要注重智育和德育并行。在社會中,整個社會都要形成一個良好的體面的風氣,而不僅僅是實體上的體面;注重實體和精神上的雙重體面,更加注重精神層面上的體面,尊重他人,受他人尊重。

隨著中國社會全面小康進程的不斷推進,物質財富獲得極大豐富,精神上也要有所提高;物質上的體面和精神上的體面要共同發展,不能重物質而輕視精神。雖然道德教育體面的應然期許與道德教育的實然現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但是通過道德教育內容與方式的改革及體面的社會道德環境的營造,一定會實現體面、實現尊重他人和受他人尊重的和諧社會。

猜你喜歡
體面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以“道德教育”為主線的學校德育研究
《相當體面的失敗》中善的雙重性
離婚時,請體面一點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德性培養:道德教育的應然選擇
輸比贏更需要尊嚴和體面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