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緣話語分析視角下《讓子彈飛》的語言觀*

2020-12-13 07:35
北方工業大學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麻子師爺縣長

趙 奕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外國語學院,510970,廣州)

邊緣話語的研究最初局限于黑幫、囚犯、同性戀者,現在逐步擴展到說唱樂、以黑人話語為代表的移民話語、校園俚語等,為我們分析群體的話語實踐提供了理論和實證依據。 以邊緣話語分析視角出發,國內的研究多局限于文學作品,對影視作品卻少有涉獵。 電影《讓子彈飛》所處的特殊時代和塑造的環境縮影為研究提供了土壤。 本文將從邊緣話語分析視角出發分析《讓子彈飛》中的語言觀,探求語言與社會、文化、身份建構之間的關系。

1 邊緣話語分析

貝爾·胡克斯說:“邊緣,意即雖是整體的一部分,但卻處于主體之外?!盵1]對群體而言,即邊緣群體,或邊緣化的人群,主體相對應的是中心人群,邊緣化的人群處于中心人群之外,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分界。 邊緣群體在整個群體中的地位不高,被中心人群忽略、排擠。 丁建新首次將“邊緣話語”這一概念引入國內,作為話語批評理論的一種。 邊緣話語分析是一種以社會關切為本的后現代主義話語分析范式,這一范式試圖打通話語批評與文化批評之間的阻隔與斷裂,帶有人種學的研究取向。[2]對于“邊緣群體是如何‘創造’邊緣話語”這一問題,丁建新總結邊緣話語寄生于主流話語之中,添加隱喻性而形成,并且指出與社會、文化及身份認同之間的關系。[3]

2 邊緣話語的寄生性

從生物學中引入的寄生(parasitic)概念,是兩種生物之間歷史上形成的空間或食物上的一種依附關系。 邊緣話語與主流話語在最初階段正是這種寄生的關系,邊緣話語從主流話語中汲取養分,將原本主流語言中的詞匯、短語、句子甚至句群與相對應的含義重新排列組合,是韓禮德(Halliday)所說的“舊詞換新貌”(new words for old)。[4]丁建新提出這種“舊詞換新貌”有兩種表現形式,新的意義用舊詞來表達和舊的意義換上了新的表達。

而在電影《讓子彈飛》中,意義和形式兩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更新。 在形式上,這些邊緣話語借鑒了主流語言的句式結構,換上了新的詞匯;在意義上,邊緣話語與主流語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如在小六子死的前一天晚上,花姐去見黃四郎,評價張麻子“不好色的縣長不一定是好縣長”。 在主流語言中,我們通常會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花姐貶低縣長的同時,也在抬高黃四郎:“他只是流水的縣長,您才是鐵打的老爺?!蔽覀兂3S谩拌F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鐵打的老師,流水的學生”來形容部隊一批批的新兵代替老兵和學校里不斷涌入的新面孔。 這里也是一樣,鵝城已經來過了五任縣長,加上張麻子的第六任縣長,也恰如部隊和學校的流動一般。 黃四郎叮囑花姐不要成為小鳳仙,身邊的胡千解釋道“你連小鳳仙都不知道是誰,就還想當妓女,那可是名震京城、譽滿全國的妓女”,正像“你連希區柯克都不知道還想拍電影,那可是鼎鼎大名的國際導演”。 這四句臺詞,由當下主流文化而來,經過了詞匯的替換,意義的重構,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風格,或膚淺、或曲解、或抹去了原有的意義,這是邊緣話語寄生在主流話語中仍舊有其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個發展原因是邊緣語言跳出了主流語言在形式上的束縛,開始重意義的表達,輕形式的模仿,進而有了自己的創新。 在鴻門宴上,張麻子發出豪情壯語“有道是,江湖本無路,有了腿便有了路”,來源于魯迅先生在《故鄉》中寫的“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張麻子以這句話說明自己要剿匪,幫黃四郎“接上腿”的決心。 在競爭白熱化的階段,黃四郎用“如果你活著,早晚都會死;如果你死了,你永遠都活著”來提醒胡萬詐死好辦事的道理。 觀眾對這句臺詞有似曾相識之感。 詩人臧克家在紀念魯迅的詩作中這樣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意義的借鑒成為邊緣語言與主流語言之間的深入連結。 關于活著還是死了的討論,除了胡萬,也像是結局中黃四郎的那句“這下我變成贗品了”。

邊緣話語在主流文化中的話語源頭有的出自名家之手,有的與社會地位較高的團體有關,而在電影《讓子彈飛》中,用來捧高踩低,用來比擬妓女,用來代表土匪交易,這都與電影中的人物身份有密切的聯系。

3 邊緣話語的隱喻性

17 世紀的啟蒙運動,在對理性的探求中,滋生了現代社會的二元對立,也促使了“他者”的產生,這一位置的產生對讓處于邊緣的群體有了歸宿。 在后現代主義的關注下,群體、語言、文化、社會的夾縫被給予人文關懷,我們試圖消除中心與邊緣、主流和非主流的二元對立,話語與文化開始以動態轉化的形式呈現,帶來了理解、包容,構成了復調的、多元的社會。 實際上,邊緣與主流并非一成不變,每個社會都有屬于自己的中心和邊緣,它們各具特點又存在聯系,隱喻性是判斷的依據之一。

隱喻性并不是邊緣話語所特有的,在日常用語中,也常常用到帶有隱喻性質的言語,有時出于隱秘性的需要,有時出于禮貌的原則,這都是交際中的言語藝術。 主流語言是因為失去了隱喻性而成為我們大眾所熟知的語言,而邊緣語言本身是一個隱喻的實體(metaphorical entity)。 從邊緣語言發展為主流語言的過程即是去隱喻化的。 以普通話為基礎的電影《讓子彈飛》中,大多邊緣語言的隱喻性表現在語義方面。

3.1 單一語言的隱喻

黃四郎的第一次出場,以“禮帽”表示“禮貌”,歡迎張麻子縣長的到來。 兩個詞匯的語音相同,但是在內涵層面,“禮帽”根本無法體現“禮貌”,這是一種關于誰是“來者”、誰具有鵝城領導權的爭奪。 在爭奪的過程中,小六子被胡萬陷害自盡,師爺給張麻子出的主意是“殺人誅心”去維護“公平,公平,還是他媽的公平”。 殺人誅心,出自《后漢書·霍谞傳》:“《春秋》之義,原情定過,赦事誅意,故許止雖弒君而不罪,趙盾以縱賊而見書?!币馑际窍麥缒硞€人的肉體,不如揭露、譴責這種人的動機、思想、用心。 黃四郎是“涼粉”事件中的趙盾,師爺的主意就是不能像土匪一樣僅消滅他的肉體,而是要將他的動機、思想、用心都公之于眾。

3.2 語言融合中的多層隱喻

隨著英文在中國的普及,很多國產電影臺詞中開始加入一些簡單的英文單詞,或顯示人物的性格、學歷,或彰顯時代的特點,都有其出現的目的和意義。 《讓子彈飛》中黃四郎、張麻子、假扮師爺的馬邦德,都有一些英文臺詞,甚至是黃四郎的手下,也是可以聽懂的。 涉及到兩種語言的隱喻最初只停留在語音層面,比如在鴻門宴上黃四郎首先說出“dollar”這個詞,但是湯師爺裝糊涂說“還說刀的事”,在影射一進碉樓黃四郎與張麻子之間長刀短刀的“較量”,后面談妥之后,湯師爺又說:“dollar,到了,黃老爺一來,錢就到了?!痹谶@里,dollar 意思是美金,代表了“錢”,在語音方面與“刀”和“到”相近。 用dollar 一個詞將整個鴻門宴串聯了起來,鴻門宴的目的是討論錢和權的問題,權就是“刀”,如何用權力賺錢,那就是錢能否“到”的問題,這也是整個電影的線索。

3.3 再意識形態化的建立

《讓子彈飛》中的隱喻研究不局限于語言,卻都是以語言為基礎。 “恩愛”、“忍耐”、小六子的“涼粉血案”、“公平,公平,還是他媽的公平”、張麻子發動群眾攻打黃府、在黃府門上打出的嘆號和問號等等,都找到了相應的現實聯想。 如果《讓子彈飛》真有這么多的寓意,那么它在去意識形態化的同時,也再意識形態化了,它去掉的是當年加在它身上的主流意識形態,卻重新植入了一種新的意識形態。[5]這種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通道,就是主流與邊緣之間的通道,讓觀眾在主流與邊緣之間建立連結。

4 身份認同與話語建構

4.1 身份認同與公民意識

布萊恩·特納對于公民身份有這樣的定義:“各種權利與義務的集合。 這些權利和義務在形式上規定了個人在國家內部所處的法律地位?!比绻噪娪皩W為特定對象,在中國電影中所表現出來的“公民身份”意識的第一層就是由電影中各種任務所表現出的角色身份。[6]人們通過話語區分群體,反過來也通過話語建立群體。 語言與其他社會符號一樣,是身份認同的依據之一,我們是什么身份的人,話語也會趨于符合我們的身份;我們說什么話,就是什么人。[7]這是語言與身份建構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電影中,張麻子在馬邦德面前是土匪,在鵝城百姓面前是縣長,在黃四郎這里,時而扮強硬且不糊涂的縣長,時而扮有一身土匪氣的買官者,時而又要扮同盟者;馬邦德,本身是縣長,遇到了土匪之后,開啟了假扮湯師爺的道路,直到最后死也是以湯師爺的身份。 這種身份的轉換觀眾不難理解,但是這種身份的建構卻是通過話語來實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臺詞中真正感受到,這確實是個土匪,那確實是個縣長,裝也裝得像,扮也扮得真。

4.2 馬邦德:縣長—師爺

馬邦德一開始的出場是在火車上,吃著火鍋唱著歌,跟夫人和真正的湯師爺在一起,他是這樣自我評價的“我馬某走南闖北,靠的就是能文能武,與眾不同,不光吃喝玩樂,更要雪月風花”。這里他用“馬某”自稱,說出來的話也是成語連片,非常文雅。 但到了后來,他的話語開始模仿張麻子的用詞,比如張麻子在審問結束后問馬邦德貴姓,后來以“姓他媽什么”問出了馬邦德姓湯。 顯然,馬邦德學了張麻子的匪氣,張麻子也學起了縣長的做派。

4.3 張麻子:土匪—縣長

張麻子在鵝城百姓面前收斂了自己的匪氣,在黃四郎面前更是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縣長,在鴻門宴上,張麻子的自稱變成了“馬某人”。 但是湯師爺的一句話點明了縣長和惡霸之間的身份:百姓眼里,你是縣長。 可黃四郎眼里,你就是跪著要飯的。 因此鴻門宴的過程中,張麻子對黃四郎的稱呼隨著談判的深入,經歷了一個變化:從“黃老爺”到“黃爺”,再到“黃哥”,最后是“兄弟”,而黃四郎也為了響應這種身份的建構,從最初的“縣長”逐漸過渡到兄弟相稱。

身份的認同與話語的建構互為前提,相互促進,這是邊緣話語分析理論中的群體意識,語言作為一種符號,是劃分群體的依據之一。 當然,我們必須要承認,電影作為一種導演對文本再度詮釋和創作的文學作品,無論是人物的語言還是身份,都是姜文賦予的,但是我們仍舊可以窺見語言與身份無論在小說《盜官記》中,還是電影《讓子彈飛》中,內部都是統一且匹配的,在張麻子這個主角身上,尤為明顯。 如果說《盜官記》和《響馬縣長》是意識形態化的過程,那么《讓子彈飛》在這一點上卻是去意識形態化的過程。

5 結語

一個理想化的社會:沒有等級,沒有分工,社會成員都說著相同的語言,也沒有群體之分,是沒有主流語言與邊緣語言之分的;相反地,另一種極端的情況:有兩個完全相對的利益群體,語言不同,一種成為主流語言,另外一種就是邊緣語言。 顯然,我們的現實情況并非是極端的:邊緣語言與主流語言之間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兩者的內部也是發展變化的,從最初反語言寄生在主流語言之中,由主流語言增添隱喻性而來,到現在互利共生(passive symbiosis)的關系,從對方的體系中汲取營養。 在身份認同方面,多元的社會也決定了我們身份的多樣性及變化,人們對于批判主義體裁電影及文學作品的認識,也促進了我們對于邊緣語言的認知。

《讓子彈飛》中的人物數量雖不算多,但都具多面性的特點,很多人物都不僅只有一種身份,在身份的切換過程中,語言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一方面,身份的轉換由于環境的變換、群體的變換;另一方面,語言是身份的外衣,為身份的轉換提供了印證。 鵝城是一個濃縮過的邊緣群體空間,土匪、妓女、鄉紳惡霸,買官賣官、魚肉百姓、設局殺人,無論導演還是觀眾,都相信夸張表現之下的邊緣群體,會沿著去隱喻化的道路,擺脫寄生的處境,走向主流世界。 在滿是邊緣的世界里,我們迷失方向,不知“中心”在何處,不知“主流”走向哪邊,我們只能在摸索中前進,那是一個特殊的時期,也是一個構想的鵝城。

猜你喜歡
麻子師爺縣長
縣長干過啥
縣長的“架子”
明清衙門的師爺
窗邊的媒人
明清衙門的師爺
雞毛蒜皮的事兒
演狀元
“黑麻子”香蕉能吃嗎?
縣長的問題
古代“私人顧問”—師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