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人生就是3+7

2020-12-14 03:30蘇薇
北方牧業 2020年9期
關鍵詞:蔣勛惠子道理

蘇薇

韓寒在電影《后會無期》里有一句話,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懂得了很多大道理, 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是啊,我們都想駕馭自己,把握人生,最后卻發現無能為力。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僅僅是聽了一個道理,把它復述或者一刀切地信仰它,而人生, 并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就可以的。

莊子在《逍遙游》的最后講了一句話:“各適其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性,每個道理也都有它的自性。他用“鯤可以化身為鵬”的故事,告訴我們生命是不會局限在一個框架里的。 而不管是道理還是我們的人生, 也一樣不應該局限在一個框架里。 三分是道理,七分是自己的靈活應用。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如果愛,請深愛”,但是又有多少人,婚前甜如命,婚后要人命,安安和留聲就是這樣。 你儂我儂,變成了無話可說;為了雞毛蒜皮的事情, 隨時可以大吵一架,后來安安和閨蜜吐槽,說:“你看你家的老公, 那么會賺錢,我們家的就只會做飯, 太沒有用了”。想不到閨蜜反而說:“我倒是想有個會做飯可以多點時間陪我的溫柔老公,不像我家那位,只剩下的‘錢’來聯系”。 想不到,自己眼中沒用的老公,卻是別人眼里羨慕的對象。

莊子有個朋友叫惠子, 有一天魏王送他一顆大瓠的種子, 告訴他是很特別的種子。 惠子拿回家種在土里,等待種子發芽,不久,瓠瓜越長越大,大得跟房子一樣大。 惠子開始煩惱了,瓠瓜應該用來做水瓢,但是長到這么大, 做了水瓢要如何舉起這么重的水來呢? 惠子把煩惱告訴莊子,莊子聽了哈哈大笑,他告訴惠子:“這大瓠瓜不能做水瓢, 何不拿來做一艘船浮于江湖之上”。 惠子因為沒有這樣一個轉念, 根本就沒辦法知道自己得到的是一個寶貝,而不是負擔。

而我們看到的 “有用” 和 “沒用”,大多是源自于自己看問題的角度。 如果我們擁有這樣一個“轉念”,就能夠更容易地去欣賞別人。 《圍城》 里有一句經典語錄:“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城外的人想沖進去”。 為什么明明很相愛的兩個人,結婚后還是會吵架、甚至無話可說?蔣勛說:“惠子把大瓠變成他的負擔, 可是莊子卻把它變成有利的東西”。 要讓瓠瓜真正變成寶貝,還需要把它做成一艘船。

社會學博士錢岳在《一席》演講“我們為什么結婚”里,解釋了一個持續了14 年的美國婚戀研究——為什么有些伴侶能更長久地攜手走下去? 原因是,兩個人能多花時間坦誠地聊聊,讓雙方在感情上,和在對未來的發展上, 形成比較一致的判斷和體驗。 比如說,定期分享最近閱讀的書籍、看過的電影,分享童年的故事, 溝通下最近對彼此的感受……

張德芬說:“夫妻, 是彼此的恩人,攜手一起穿越傷痛、恐懼、不信任,最終到彼岸”。 甜蜜的愛情很容易唾手可得, 持久的感情卻總是大海撈針。 在感情里,三分欣賞,七分經營,才能擁有最好的人生。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而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常常會歸因到自己的“命不好”。 過年的時候, 老同學梅梅常常在微信里感嘆:“縱有才華蓋世, 卻無伯樂識人”。 梅梅確實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 可是工作后設計出來的稿子常常被客戶領導嫌棄, 更不用說升職加薪。 有一次給客戶送設計稿,客戶非常不滿意, 她回頭改了三次還是不行。 經理批評她,覺得她不夠誠心和客戶溝通, 她反而覺得經理不通人情:“改了三次客戶都不滿意,經理怎么就揪著我不放呢? ” 很多時候,你的不如意,不是你運氣不好,不是你不夠漂亮,不是你沒有機會,只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

翻開《莊子》,第一篇就是《逍遙游》。 我們都想擁有一個逍遙的人生和自在的工作,可以像“鯤”那樣“化而為鵬”——“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但魚是怎么變化為鳥的呢? 因為它渴望自己飛起來, 所以“怒而飛”,魚鰭可以變成翅膀,因為它“水擊三千里”,所以能夠“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嚴復所翻譯的 《天演論》 中強調:“在大自然世界當中,只要好強、努力的改變自己, 就會有競爭的能力,反之,如果放棄,就會被淘汰”。是的,人生就是這樣,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努力。 這個努力,包含了做事和做人,只會做事不會做人,也一樣無法如意。

詩仙李白可以妙筆生花, 卻一直仕途不順, 因為他在官場中狂妄自大,甚至上演了“力士脫靴,貴妃磨墨”的大戲;曾國藩也是一番治世奇才,卻多次被眾人聯合抵制,因為他直性子,喜歡硬碰硬。 在工作中做事認真負責,這是不變的真理,但在工作中,除了提升自身能力之外,還要懂得知進退、善做人。 決定人生成敗的關鍵,三分在于做事,七分在于做人,否則,不管多努力,人生都是一場空。

三分糊涂,七分知足

有位哲人說:活得糊涂的人,才是最清醒的。 想得太透,便對人生少了渴望,多了厭倦;看得太清,便對世俗多了厭惡,少了憧憬。

蘇東坡本是一個博學正直的樂天派,可偏偏不為當權派所容,一輩子被貶謫再被貶謫。 他有一首名詩:“人皆養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也許是因為他在現實的太多不如意,而迫于無奈的難得糊涂。 但人生處世,需要難得糊涂,這既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智慧。

莊子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早上的菌類, 無法體驗晨昏和月亮的圓缺,只活夏天的蟬,也無法理解春天和秋天。 所以不管是伴侶、朋友還是工作伙伴, 都沒有辦法完全理解對方,當遇到糾結的時候,不妨難得糊涂,要擅見其長,不拘于其短;在大事上能夠堅持原則,分清是非,顧全大局,頭腦清醒,才不會舍本逐末;在小事上則不過多計較, 不小題大做,寬容大度,順其自然。

要學會接受生活中的種種如意和不滿,適當知足,適當不知足。 人人都知道的道理, 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我們的欲望總是很難滿足,得到的越多,渴求的就越多,貪欲就像內心的野獸,讓你奮進、迷茫,也讓你羞怒、難過。 欲望太滿,失望就越多。 人生沒有完美的答案,最高分也從來不是100 分。

在《逍遙游》里還有兩個叫做鷦鷯和偃鼠的小動物。 鷦鷯是一種很小的鳥類, 它因為住在好大一片森林里,而感到得意。 但莊子說,鷦鷯怎么住,也只用了一枝樹枝,人其實怎么住,也就是一點大,只是以為住了很大的地方;而偃鼠只要過河,一定會喝水, 總以為自己喝了一整條河流的水,殊不知它再怎么喝,也就只喝了一肚皮的水。

蔣勛說:“無邊無際的欲望,其實都只是自己的妄想, 因為每個生命能擁有的東西是有限的”。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專屬于自己的節奏,有時高分,有時低分;有時快,有時慢,皆是常態。 保留適當的欲望,抓住該抓住的機遇, 讓所有堅持不懈的努力都如愿以償。 七分知足,如此,才能察覺生活里的每一個小歡喜,能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也能坦然面對每天清晨最新的開始。 留三分糊涂, 有七分知足, 人生才能活得坦然,過得舒暢。

逍遙的人生,需要三七分

嚴復在注解《天演論》時,一直提醒說:逍遙,就是“無所住”。 這三個字,出自《金剛經》里最重要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蔣勛說:“住” 是存在, 是一種存在的執著,“無所住”是說我們不要固定在一個角落,我們可以變化。 我們都希望人生可以自在逍遙, 而要達到真正的逍遙,需要有變通的能力,生活的好與壞沒有標準答案。

人生,不是簡單的0 或者10,而是可以變化的3+7。 人生三分是選擇,七分靠放下;成敗三分在做事,七分在做人;命運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千年前的莊子, 用他質樸的語言和有趣的故事, 告訴我們如何活出智慧的人生。 人生最大的快樂, 就是選擇一種喜歡的方式活著,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三七開。

猜你喜歡
蔣勛惠子道理
不要躲避,孤獨并沒有什么不好
可樂
這只貓說得好有道理
無聲勝有聲
鄭合惠子:率真Lady
蔣勛的美學養生
道理
蔣勛的美學養生
智珠
蔣勛藝術美學6冊套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