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二度”開發和利用的實踐與研究

2020-12-14 04:19沈崢嶸
讀寫算 2020年33期
關鍵詞:二度

沈崢嶸

摘 要教材是教學最重要的媒介,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深度開掘教材資源,是教師必須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F有的省編課程教材,在區域性及時代性上總不能得到有效的體現。這時,如何創造性地開發和使用教材顯得尤為重要。鑒于此,教師應當立足學生的實際,只有注重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才能使課堂更加有效。

關鍵詞適合學生;信息技術教材;二度開發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33-0174-02

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教材是面向整個江蘇區域的,從地域分布上看,不同地區的學生受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同一內容學生的學習效果會產生天壤之別。即使同一地區的孩子,也會因為城鄉差別,同樣的教學設計,在城里的學生能完成,但對農村的學生卻有難度;在這個班級上課效果很好,在另一個班級課堂表現卻讓人沮喪……同時,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常常顯現教材上的很多教學內容更新“慢了半拍”。

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變角色定位,從教教材變為用教材,創造性地用好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死啃條文。據此,筆者從農村學生實際出發,結合區域性、融合性、前瞻性特征,開啟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二度開發和利用之旅。

一、分層選用教材:找準最佳的起步點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讓每一位學生得到發展,讓每一位學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不同的發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收獲到成功的喜悅。很顯然,這一理念的邏輯起點是學生的學習差異性。

應該說,差異是一種常態。比如,有的學生對電腦基本知識了解多多,而有的則處于茫然狀態;有的學生在電腦上能進行簡單的技能操作,而有的則處于“五指并攏”階段……這種差異性,既受到先天遺傳影響,也受后天的家庭環境、地域文化、所受教育等影響,這既是前一階段受教育的結果,也是下一階段開展教育的依據。如此復雜的學習差異性,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差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就變得尤為重要。多年來,筆者一直在一所農村鄉下小學執教,非常關注三年級學生剛學習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后的幾周。在剛開始的第一個月時間里,學生對新環境、新學科的新鮮感及表現欲是最強烈的。所以,在每一個學期,筆者盡力做好以下兩點:

1.深入解讀教材。這些年,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不停的發生著變動,信息技術教學也經歷了從重視“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的轉變。因此,教材的變換全新的內容、全新的教學方式都需要教師們進行細致全面地解讀。如果教材中出現的教學內容,學生基本都會的知識點時,筆者只適當講解一下即可,重點放在對教材內容的延伸和拓展上。

如三年級基礎模塊《操作計算機》這一課,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啟動和關閉計算機、了解系統軟件、學習鼠標器的操作。在蘇州地區,電腦的普及率都已經很廣了,農村的家庭基本上也每家每戶都有電腦,學生如何開關機和操作鼠標都已經非常熟悉了。因此,在這節課上,對學生已很熟悉的知識點,筆者只是簡單講解一下,而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讓學生了解系統軟件和讓學生自行總結規范的鼠標器操作術語上,避免學生在以后的課堂中會出現“點一下”“按鼠標”“擊一下”這樣隨便的口頭用語。

2.深度了解學生。信息技術課,每周只有一節課,平時的上課模式就是學生來了,開始講課;下課鈴一響,就下課。這樣與學生接觸的方式,很不利于我們了解學生。因此,教師要盡量多和學生交流,調查了解學生接觸計算機的時間、能否熟練操作使用一些軟件、上網主要進行什么操作、希望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學到什么等情況,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便捷,通過郵件或QQ等平臺,隔空對話。

如,在教授三年級《畫圖》和五年級《機器人》模塊時,在課堂上筆者發現,家中有電腦的、喜歡畫畫的,或之前學過機器人編程的,學生的接受能力明顯要比其他學生要快得多。所以上課伊始,筆者會先進行調查,哪些學生對計算機操作比較熟悉,已經會用畫圖程序了;哪些學生在外面學習機器人和編程。然后根據調查結果,將學生合理的進行分組,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的需求。對于第一層次的學生,因為他們的基礎較好,課本上的知識點只需要適當講解就能很好地掌握,教師更多的應該把時間放在創新型的練習上,或培養他們當“小老師”,去幫助其他層次的學生;對于第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進行教學內容的充分分析,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而對于第三層次的學生,則應該把重點放在基本知識的掌握上,對于這一類學生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面面俱到。

教育的最高定位在于“適合”,“適合”每位學生,就是最好的教育。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學情,他們學歷不同,學習背景不同,認知水平不同,因此,種種“不同”,所適應的教材顯然是“不盡相同”的。分層選用教材,其出發點和歸結點,就是否棄齊步走的“理想”,而是讓每位學生更“適合”學習。

二、彈性使用教材:發現學習的生長點

何謂“生長點”?布魯姆曾經說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在課堂上,如果能把握學生的學習生長點,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彈性使用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中,教師們應該怎么做呢?

1.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的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而延伸、拓展,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知識深深扎根于學生的腦海之中。

如,在四年級《初識“WPS文字”》這一課的教學中,因為這一課是文字處理單元的起始課,之前學生就已接觸過“記事本”這一簡單的文字輸入軟件,因此在課堂導入中,筆者利用Flash給學生形象的編了一個“孫悟空”學電腦的動畫,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在“記事本”這一軟件的基礎上,逐步遷移到WPS文字的教學中,從而開展具體的文字處理內容的教學。

2.基于學生的學習實踐。要把握好學生的生長點,還需要教師心中有學生,并正確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對教材進行重組,引導學生學會聯系和遷移,“不斷爬坡”,讓學生的知識掌握更加扎實,能力得到充分鍛煉。

如,在指法練習中,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讓學生跟著電腦中的某些軟件練習,久而久之勢必會讓學生感到指法練習的枯燥,長期這樣訓練,學生對指法必定會失去興趣。那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打字也有樂趣呢?通過多年的實踐,筆者覺得課前讓學生進行“詞語接龍”游戲起到了較好的效果。筆者事先用asp程序制作了一個詞語接龍的游戲的平臺,課前五分鐘,筆者先公布一個詞語,比如“學生”,然后通過首尾接龍競賽的形式,在規定的時間內看誰接得又多又對。通過這樣互動的游戲,學生在頭腦風暴中忘了打字的枯燥,不知不覺提高了輸入的速度,又增長了知識。

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根據學生的課堂時間,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或提高、或降低難易度,或進行教材的增刪……彈性使用教材,發現學生學習生長點,不斷提高課堂效率,讓課堂更生動,更富魅力。

三、適度擴展教材:捕捉學習的興奮點

在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到,教材不再是一成不變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范本。教學是一個由師生以教材為依據,共同建構知識的過程。如何科學合理的設計教學,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認真思考,合理組織新穎豐富的呈現形式、生動活潑的練習設計。

1.全盤考慮,剔除“拿來主義”。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信息技術教材中的有些內容已經落伍了,有些內容操作過程中蘊含了方法,有些工具使用蘊含了技能,所以教師非常有必要根據學習的難易程度,對教材內容的進行一些變化和調整。

比如,三年級的《畫圖》單元,在教材上還是Windows XP的畫圖程序,但人們現在用的電腦早就是Win7或Win10系統,兩者在操作界面上有很大的區別。教師是否要把新的畫圖程序降低為老版本的畫圖程序,再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學呢?梳理了這一單元的知識結構后,不難發現,兩個軟件除了顯示方式不一樣之外,實現功能都一樣,甚至高版本的畫圖程序還增加了一些功能。因此,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能靈活的運用教材,要教會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軟件都有共性的地方,只要我們掌握了操作的方法,就能靈活的運用。同時,還要告訴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又蘊含了方法,比如在畫圖程序中復制的圖形,能否粘貼到其他軟件中。

2.全程跟蹤,消除“本本主義”。如何運用好教材中的“探究屋”和“實踐園”的問題,也是值得一線教師去思考的。

教師要合理梳理這些題目的難易程度,給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要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思考,讓他們主動獲取知識。比如,有的課實踐園中的題目較多,有的題目也會重復,如果當堂課上都讓學生完成,勢必很難,這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各題目的難易程度,同一類型的可以讓學生只做一個,而把時間都花在解決不同類型的題目上。

任何事情,順勢而為是省時省力的最好做法。許多信息技術內容,學生特別感興趣,產生求知欲,事實上這是教育的最佳點,老祖宗留下的教育經典《學記》上說的教育“之法”,明確提示:不陵節而施之謂孫,意思是說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就叫及時。很顯然,當學生有需要,適度延展教育內容,便是及時之舉,適時之舉。

教材的二度開發,是一項長久而細致的工程,需要把握教學規律,把握學情,不斷研究,不斷突破自我,這是一種有深度的教學研究。通過上述教學實踐探索,筆者欣喜地發現,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教教材,而是需要“用好教材”。教師是教材教學的執行者,更是開發者,需要對教材甄選,補充與刪減,需要把內容秩序調整,如,前置與后置等等。而種種“開發”,有一個根本性的前提,那就是永遠不可疏忽的“八個字”:適合學生,合乎規律。

參考文獻:

[1]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綱要(2017年修訂)

[2]陳從銀.教材開發要做到“合身”與“美觀”[J].江蘇教育,2013(06).

[3]孫敏.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二次開發”的研究——以小學信息技術“基礎教材”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4]李兆燕.用好教材,讓學生“有感而發”[J].人民教育,2018(01).

猜你喜歡
二度
淺析智慧班主任的“二度”成長修煉
王思聰“二度”被限消,“限消令”之下的大佬眾生相
圖說·“梅”開二度
舞蹈表演藝術二度創作分析
二度澳洲行(通韻)
滬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減倉
剪輯
老年人生與二度青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