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福建省山區縣綠色經濟發展芻議
——以三明市將樂縣為例

2020-12-17 11:42丁芳明
經濟師 2020年12期
關鍵詞:山區縣福建省綠色

●丁芳明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遵循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在要求。福建省雖地處我國沿海,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勢格局,導致山區縣域面積超過大半。山區縣把握經濟發展的良好歷史機遇,拉動綠色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實現經濟發展的實質性轉好,是新時代的重要使命和責任。

“綠色經濟”一詞源自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于1989 年出版的《綠色經濟藍圖》一書。國際上通常認為,綠色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并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傮w來看,綠色經濟呈現出三個方面的主要特點:綜合性強、覆蓋范圍廣,帶動效應明顯,能夠形成并帶動一大批新興產業;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一體化發展,可以引導產業結構優勝劣汰。近年來,學術界關于綠色經濟的研究成果日益豐富。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關于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交通等理念已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趨勢。對于山區縣而言,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經濟轉型發展,也是人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福建省山區縣發展綠色經濟的時代意義

綠色經濟是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增長的新經濟,加快綠色經濟的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福建省山區縣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福建堅持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福建省委也明確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因此,對于內陸山區而言,下定決心發展綠色經濟,就是踐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就是貫徹執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就是優化產業結構,創新發展技術,協調市場要素,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從而實現福建省山區縣經濟發展的趕超。

(二)有助于實現福建省山區縣生態優勢的轉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經指出:“山區要靠山、靠水,作好山、水、田、林文章”“要選準發展路子,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山路走山路,有水路走水路,選好了路子,就要鍥而不舍去實現,創出自己的特色”。習近平總書記根據福建山區縣生態資源比較豐富的特點,為搞好福建省山區縣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福建山區縣發展綠色經濟,就是要充分發揮自身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把生態效益型經濟作為發展經濟的著力點,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梢哉f,福建省山區縣發揮鮮明的生態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森林康養、生態農業、林業經濟、生態旅居等綠色經濟產業,開發特色生態產品,注重以生態優勢為產業和產品塑牌賦值,讓良好生態可親近、可共享、可持續,從而把地方的生態優勢轉換成了經濟優勢。

(三)有利于協調山區縣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廣大的山區縣是福建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及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由農業國向工業化大國的快速轉變。在經濟獲得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環境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刻思考。如何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之間的矛盾,成為擺在各級政府和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綠色經濟以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為重要特征,以經濟綠色化和產業綠色化為內涵,成為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當前,發展綠色經濟已經從理論轉向實踐,從宏觀層面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中⑤。特別是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增速放緩、結構優化、追求質量的新常態,發展綠色經濟成了這一經濟轉型關鍵時期的必然選擇,有力協調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

二、福建省山區縣發展綠色經濟存在的不足

(一)綠色經濟發展的基礎較弱

表1 2018 年福建省九地市GDP 數據

山區縣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基于其特定的地理環境,福建省山區縣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經濟總量小、龍頭產業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制約了經濟的發展。2018 年,將樂縣國民生產總值137.81 億元,相關經濟指標在三明市的排名中處于中下游(具體見表1、表2)。同時,近幾年隨著高速公路、快速鐵路等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加上中央、省級民生政策的出臺,要求配套資金項目增多,財政支出壓力增大,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投入的矛盾凸顯出來,使綠色經濟的發展缺少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

表2 2018 年三明市各縣(市、區)部分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及位次

(二)綠色產業結構不合理

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山區縣普遍存在的問題。在福建省山區縣,高耗能行業比重過大,產業層次偏低。大多數企業產品處于產業鏈前端和中低端,品牌影響力和市場控制力相對較弱,難以有效吸引上下游企業的集聚,多數產業領域尚未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研發、設計、品牌等高附加值環節較少,產業鏈層次相對較低。2018 年,在將樂縣所有工業結構中,電力、電子、礦產、林產、機械等五大傳統產業產值貢獻率仍然很高,占63%。同時,當地三次產業結構為13.2:54.7:32.1。將樂縣整體存在較明顯的第一、第二產業占比突出,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不夠問題。具體看,毛竹、林木等自然資源豐富,但加工深度不夠,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較差;制造業企業數量較多,但行業單一、規模小,存在同質化問題,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這樣的產業結構弱點更加突出;服務業雖然近年來發展較快,但整體依然呈現占比小、基礎弱的現狀。產業結構不合理使得福建省山區縣在深化改革,發展綠色經濟時容易遇到阻力和障礙。

(三)綠色經濟市場要素活力不足

福建省山區縣存在生產要素活力不足、聚集力差的問題。首先是優質人才資源匱乏,普遍缺乏技術管理融合型管理人才,創新核心要素不足。同時,受經濟環境、區位條件、資源配置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山區與沿海地區相比,吸引人才的條件存在明顯劣勢,導致部分引進的高層次人才還出現流出現象。以將樂縣為例,2014 年-2018 年,全縣引進企業人才112 名(含柔性引進人才),但截止2019 年初共流失人才37 人(見表三)。其次是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有待提升。大多數產業沒有相關的創新平臺作支撐,制約了產業鏈的形成和產業層次的提升。最后是科技創新能力較低。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突出,大部分企業尚未建立研發團隊,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山區縣要素活力不足,要素資源難以優化配置,使綠色經濟的發展缺少有效動能。

(四)發展綠色經濟的文化氛圍不足

當前,福建的福州、廈門等城市,垃圾分類行動已經形成人們的習慣,尊重責任、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體的思想和觀念為人們熟知,這為綠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濃厚的文化氛圍。在福建山區縣,由于宣傳力度不足,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人們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和處理上,還處在偏差,還存在破壞自然、污染環境的行為取向,這對轉變人們的觀念,大力發展山區縣綠色經濟造成不利。

表3 2014 年—2018 年將樂縣人才引進情況

三、福建省山區縣發展綠色經濟的舉措

綠色經濟強調生態優先、集約發展、創新驅動。綠色經濟順應時代發展需要,體現社會發展潮流,充分契合和體現了五大發展理念。山區縣經濟具有較強的地區差異性,綠色發展模式與路徑的選擇應當因勢利導、因地制宜。

(一)做好頂層設計,夯實綠色經濟發展的基礎

山區縣要發展綠色經濟,需要立足實際,著眼長遠,制定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長遠規劃,為指導綠色經濟發展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全面深化、細化各項規劃和設計,充分發揮規劃的龍頭引領作用。在規劃過程中,一方面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與當地的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結合產業發展現狀,緊盯特色綠色產業,研究明確布局重點、發展方向、重大項目和相關優惠政策,配套規劃好基礎設施,加大資金要素的投入和引導。另一方面,要完善綠色產業和綠色消費的制度設計,通過環境外部性的內部化,強化綠色技術、綠色生產的經濟激勵,促進綠色技術、綠色生產的推廣應用,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要通過制度激勵,讓綠色、生態成為新的生產、生活和消費導向,使綠色、生態成為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價值的組成部分,從而使得綠水青山真正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自然生產力。

(二)立足生態優勢,全方位打造綠色產業結構

在發展綠色經濟過程中,山區縣要充分發揮林深水美、宜居宜養的生態優勢,精心謀劃產業布局,將各類因素融入綠色產業發展,拓寬綠色產業渠道。一是精心打造現代綠色農業。堅持質量興農、綠色富農、品牌強農,著力創建現代特色綠色農業示范區。打造有機農產品生產和深加工,通過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和布局,發展特色養殖、大棚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農業,培育優勢品種,提高農業效益。二是要促進傳統工業向綠色工業的轉型。政府要從制度、法律、政策、融資、生態補償等方面,引導企業實現從原材料的購買、產品的生產、商品的銷售等每個環節,選擇綠色行動;企業自身要自覺實現技術創新,使自己的生產活動減少或沒有生態傷害,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三是打造品牌綠色服務業。福建山區縣在發展服務業過程中,要打響地方品牌,加強項目策劃、產品營銷和品牌推薦,充分利用“兩微一端”、短視頻等新媒體,把綠色品牌做得更精、傳得更遠,提升綠色品牌的美譽度和競爭力。福建省山區縣可以加快推動生態文旅融合,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著力打造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促進紅色基因與生態優勢融合,大力發展紅色教育產業;促進工業文化與生態優勢融合,支持企業走“工業+旅游+研學”發展路徑;著力培育文旅學藝產業,編排實景演出節目,豐富游客夜游體驗。此外,大力發展森林康養,是發揮山區縣資源優勢,打造品牌綠色服務業的亮點。要堅持規劃引領、特色發展,著力打造有影響力的國家森林康養勝地。在打造精品示范點的基礎上,注重市場細分、循序漸進,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布局“體驗式”的大眾性森林康養、“醫養結合式”的功能性森林康養,“候鳥式”的季節性森林康養,探索“森林康養+”形成從初級到高端逐步遞進的康養產品體系。

(三)堅持創新驅動,激發綠色經濟市場要素活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福建省山區縣要堅持向創新要動力,向改革要活力,讓創新創造成為發展綠色經濟的“加速器”。一是推動市場主體理念創新。顛覆傳統的產業概念,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主攻方向,樹立跨界融合理念,推動業態創新、模式創新、產品創新。建立健全生態產業化指標體系,把生態產業化推進情況納入各級各部門年度績效考評,推動生態產業化的內生動力。二是要創新發展綠色金融。鼓勵引導金融機構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綠色支行(分行),建立綠色金融線上、線下服務平臺,進一步推廣綠色信貸產品。四是推動技術創新。深化產學研用合作。對接爭取高校、科研院所設立科技小院、實踐基地,引進一批創業團隊、創新人才,為生態產業化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

(四)凝聚社會共識,積極弘揚綠色文化

綠色文化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文化。相對于傳統文化,綠色文化是一種嶄新的文化,需要通過大眾媒體的廣泛宣傳,提高人們對綠色文化的認識和關注,還可以通過傳統文化和綠色文化的對比,提高人們對綠色文化的興趣,達到促進生態良性循環,資源合理利用,經濟健康發展的目的。積極弘揚綠色文化,把綠色文明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作為各級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強化對干部群眾的科普宣傳,不斷提高全民的綠色文明素養;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利用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社會公眾的綠色文明意識,使人民群眾成為綠色文化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推動者;加強綠色文明志愿者隊伍建設,讓廣大熱愛綠色文化的志愿者積極參與到綠色發展工作中來,充分發揮其在綠色宣傳、綠色消費和綠色服務等方面的功能。

總之,發展綠色經濟不僅是我國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山區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理性選擇。雖然目前在發展綠色經濟過程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但是決不能失去應有信心和決心。只要堅定科學的發展方向,樹立和踐行綠色經濟發展理念,相信綠色經濟必將成為今后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發展也必將實現綠色發展。

猜你喜歡
山區縣福建省綠色
綠色低碳
北方某縣靠罰款撐起地方1/3財力
福建省“兩會”上的“她”聲音
第四屆福建省啟明兒童文學雙年榜揭榜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第三屆福建省啟明兒童文學雙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幗館開館
山區縣農村環境問題的思考與實踐
新常態下山區縣推進就業創業的路徑
決勝全面小康 四川33山區縣共探新常態下科學發展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