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載:一代宗師

2020-12-23 09:38
記者觀察 2020年12期
關鍵詞:張載范仲淹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相信大多數中國人對這短短22字都不陌生。關于這22個字,學界有一個專稱,叫“橫渠四句”。它的作者是張載,因為長期在今陜西眉縣橫渠鎮生活和講學,故被后世稱為“橫渠先生”。張載是“北宋五子”之一,生于1020年(宋真宗天禧四年),今年是他誕辰1000年??梢院敛豢鋸埖卣f,“橫渠四句”影響中國也達千年。從它誕生之日起,每個時代里都有人把它當作立身和做事的最高標準,并以一生踐行之。

有學者說,“橫渠四句”就是中國人的精神絕句。千年來,如果有哪一句話自始至終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為國為民而努力奮斗,那一定是“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p>

遇上范仲淹

1020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張載出生于長安。其父張迪取《周易》中“地勢坤,君_了以厚德載物”之意為他起名,彰顯了對他品格的一種期望。張載15歲那年,父親在涪州(今重慶涪陵一帶)知州任上病逝。身為家巾長子,張載帶著5歲的弟弟張戩,與母親一起護送父親的靈柩,欲歸葬祖籍開封。一家人跋山涉水走到了橫渠鎮,因盤纏用光了,又聽說前方發生兵變,只好滯留此地。在三年守孝期間,張載作主賣掉了開封的祖宅,決定定居橫渠鎮。

史載,張載“少喜談兵”,常常跟著友人學習兵法,還一度想要組織民間武裝去收復洮西(今甘肅臨洮一帶)失地。北宋重文輕武之風舉世聞名,武人社會地位不高,但朝中士大夫很熱衷談兵。他們大多沒有實戰經驗,談來談去,無非紙上談兵。住時代風氣和個人愛好的影響下,張載長大后要么變成一個武人,要么也變成一個紙上談兵的士大夫。所幸,21歲那年,他遇上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人物——范仲淹。

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三川口之戰,北宋敗于西夏。52歲的范仲淹被任命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延州(今陜西延安)知州。范仲淹是宋代士大夫的典范,張載十分仰慕,聽說范仲淹來陜兩后,張載立馬帶著他寫的《邊議九條》奔赴延州。范仲淹與張載進行了一番長談,臨別時范仲淹送了張載一本《中庸》,對他說:“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意思是,你作為一個讀書人,應該著力重振儒學。并勉勵他要下苦功夫。

張載聽從了范仲淹的勸告,收拾行囊,回到橫渠家中,從此潛心苦讀儒家經典。兩年后,剛在慶州(今甘肅慶陽)修完新城的范仲淹惦念張載,遂請他到慶州相見。張載應邀寫了《慶州大順城記》,范仲淹給了張載一筆錢當作稿費,實際上,這是范仲淹對當時貧寒交加的張載的變相救濟。

大約600年后,明末大儒黃宗羲在《宋元學案》中說,范仲淹“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張載)以入圣人之室,尤為有功”。張載確實幸運,遇到了千古完人范仲淹,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終生志業選擇,還在經濟上獲得救助。而儒學也是幸運的,在11世紀遇到了范仲淹。

很多人都知道11世紀中國文壇最大的伯樂是歐陽修,卻不知道當時思想界最大的伯樂是范仲淹。在宋初的儒學復興運動中,范仲淹不僅發掘并幫助了張載,還直接指導或關懷過“宋初三先生”中的胡瑗和孫復,以及理學開山宗師之一的周敦頤。這樣一個善于發現人才、愛護人才的坦蕩君子,舉世罕見,難怪黃宗羲說范仲淹一生沒有一點兒瑕疵。

與王安石的故事

在11世紀璀璨的星空中,張載最終能夠成為照亮千年的那顆星,有一大半的功勞源于他的勤學苦讀。張載曾自撰一副對聯,“夜眠人靜后,早起鳥啼先”,貼在書房兩側,時刻激勵自己。他是苦讀出來的一代宗師,因為苦讀,還曾遭到理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嘲莢。張載比二程年長十幾歲,是他們的表叔。但即便如此,二程依舊批評張載有“苦心極力”之象。

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張載參加科舉,登上了“千年科舉龍虎榜”。那一榜中進士的人,除了張載,還有蘇軾、曾鞏、程顥等等,一個個如雷貫耳。那一年,張載已經38歲??纪旰?,在宰相義彥博的支持卜,張載在開封相國寺開壇講《易經》,名動京城。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他第一次見到了他的兩個表侄——程顳、程頤兄弟。經過一番秉燭夜談,第二天,張載對眾人說:“易學之道,吾不如二程。汝輩可師之?!贝搜砸怀?,二程名聲火震。張載虛懷若谷,由此可見一斑。

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御史中丞呂公著向剛登基不久的宋神宗推薦了張載,推薦理由是張載“學有本原”“四方之學者皆宗之”。這時的張載已在思想界奠定了自己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程頤的說法,張載“所居之鄉,學者不遠千里而至,愿一識其面,一聞其言,以為楷?!?。從接受范仲淹的勸告算起,歷經整整30年的苦讀,張載終于開山立派。他創立的門派,后來被稱為“關學”,與周敦頤的濂學、二程的洛學、朱熹的閩學,一起并稱為“濂洛關閩”,是宋代理學四大主流之一。

一年后,“王安石變法”拉開了變法序幕。新法推行后,王安石邀請張載加入協助,但最終兩人卻未能走到一起。根據史料記載,王安石主動向張載發出邀請,張載答復說:“朝廷將大有為,天下之士愿與下風。若與人為善,則就敢不盡。如教玉人追琢,則人亦故有不能?!睆堓d委婉地拒絕了王安石。事實上,張載也屬于變法派,但他認為王安石的措施過于激進,這違背了他本人作為一個溫和變法派的初衷。沒多久,張載突然被派去浙東審理一起貪污案。等到張載辦完案子回朝廷,新舊兩黨的斗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舊黨代表人物大多被貶出了京城,其中就包括張載的弟弟張戩??吹酱朔N局面,張載于是決定辭官,返回橫渠講學。

從某種意義上說,張載和工發石都是范仲淹的“學生”,他們分別是范仲淹一部分“遺志”的繼承人。具體來說,工安石繼承了范仲淹變法革新的部分;而張載更多的是繼承了范仲淹復興儒學的部分。王安石在帝國政壇摸爬滾打多年,一度位居宰相,是一個握有實權的激進變法派;而張載雖然在學術上名氣很人,也做過一些地方的官員,但從未進入帝罔的權力核心,屬于沒臺權力的溫和變法派。

然而,盡管沒有權力和舞臺,也尢法阻止張載踐行自己的變法理念。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叫做

“縱不能行之天卜,猶可驗之一鄉”。辭官回到橫渠后,他和學生買地數百畝,依照《周禮》的記載,劃成井田,中間留一塊公田,四周八塊私田分給無地農民耕種。他還組織當地民眾興修水利,使近千畝田地得到灌溉。這些效仿三代、帶有烏托邦色彩的改革試驗,基本都沒有取得成果,不過,他的實干精神值得敬佩。

“北宋五子”的使命

張載的思想很深邃,但落腳點很細微。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探索宇宙本體的基礎上形成的,并被韋政通譽為北宋諸儒中“對儒學真能登堂人室并能發展出一個新系統”的大師。實際上,當時整個北宋社會都面臨著一種思想困境,即佛教和道教分別構建了一套解釋世界和萬物的系統,在中華文化圈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而儒家在意識形態和哲學層面,像是遭到了降維打擊。

在這個大背景下,“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還有后來的朱熹、陸九淵等人,都在努力構建自己的儒家理論體系,不僅用于解釋社會,還用于解釋宇宙。他們的儒家理論體系,被統稱為理學。按照宇宙本源的不同解釋,他們之間又有了氣、理、心的哲學分野。通俗點來說,“北宋五予”的使命,就是再造儒學。

眾所周知,二程和朱熹主張“理生萬物”,這一派后來被官方接納而成為正統,形成狹義的理學;陸九淵和明代的王陽明主張“心即理也”,這一派形成心學。而張載,則是“氣”的理論創始人。他以“太虛一氣”為最高范疇,把萬物的本源看作客觀俘在的物質實體——氣。用現在的話說,張載就是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他的思想體系很嚴整,理學、心學的重要命題,在他那里已經都顯現端倪。尤其是他闡發的“民胞物與”和“橫渠四句”,達到了宋代理學最高峰的境界,受到宋明諸儒的集體膜拜。

張載曾寫有一篇奇文,叫《兩銘》,全文僅253字,卻被視為千古名篇。在《曲銘》中,張載把整個世界看作一個大家庭,“乾稱父,坤稱母”,社會巾的所有成員,都是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以前說“君父君父”,以皇帝為父,張載在文中卻說,皇帝只是這個大家庭的長子,即所有人無論賢愚、不管地位高低,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著名的“民胞物與”的思想,也出自這篇文章。明朝有學者說,“讀《西銘》,有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之氣象”。

有學者分析,張載此文將家庭關系推廣到整個世界,意味著賦予世界以普遍的倫理之序。這一觀念為后來的理學家所反復確認,從二程到王陽明,都一再肯定“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這種一體,便可以視為“民胞物與”說的引申。直到20世紀初,近代革命先驅住發展新人、培養志士時,還會將《西銘》當作訓詞。從這一意義上說,張載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門派,超越了時代。

橫渠四句,不朽

張載講了很多道理,但從不用于苛求他人,而是用來要求自己。面對問題,總是反躬自問,從不指責別人。包括他最為著名的“橫渠四句”,也是用于自律,不是用于他律。盡管我們在無數的場合聽過“橫渠四句”,但應知道,它隨時指向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

馬一浮說,張載為什么說“為萬世開太平”,不說“為萬世致太平”?很簡單,“致”是實現的意思,“開”則是一種期待,張載“有德而無位”,他無法像范仲淹、王安石那樣有機會去“致太平”,所以只能說“開太平”,垂法于后世,以待圣賢致太平。但張載的“無力”,不正說明他講的道理,都是對自己的約束和要求嗎?

根據他的學生回憶,張載是聽到災荒時百姓沒飯吃,自己就吃不下飯的人。他無能為力的時候,只好要求自己“感同身受”。張載一生過著清貧的生活,但財富的有無和多少,從未影響他修煉成為一個顏回式的大儒。在公道大義面前,他從不畏懼。而對于自己,則了無所求。他愿意為理想獻身,但當理想不能實現時,他也絕不茍且,辭官、回鄉下、講學、種地……富貴于他如浮云。

1077年(宋神宗熙寧十年),張載獲推薦再次回京任禮部副職。因為不能按照他的理想來,很快,他再次辭官。同年冬天,在返回橫渠的路上,行至臨潼,58歲的張載安然辭世。他去世時,身邊僅有一個外甥。在長安的學生聞訊后趕來,籌資將老帥的靈柩送回橫渠安葬。大雪紛飛,圣人無聲離去。

但干百年米,他的理學思想,他的“橫渠四句”,成為一代代中國人的座右銘,象征著最高的理想境界和精神坐標:張載死后大約180年,文天祥在殿試時,一字一劃寫下了“為火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成為了那一年的狀元,最后也成為了個朝代最后的脊梁;又大約400年后,黃宗羲在書中激賞張載,激賞“橫渠四句”,他最終活成了傍樣的模樣,少年剌奸,中年抗清,晚年鴻儒,抨擊君主專制,成為千年一遇的人思想家;又大約280年后,現代思想家馬一浮在抗戰烽火中,向大學生們普及了“橫渠四句”,寄希望于抗戰的勝利,國族的復興……在歷史的緊要關頭,“橫渠四句”往往進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或許,張載并未真的離去。

猜你喜歡
張載范仲淹
范仲淹畫粥苦讀
因為張載
因為張載
因為張載
憂國憂民的范仲淹
張載對老子氣論的繼承和發展
范仲淹“忍窮”
不與他人拼下限
不與乞丐拼下限
范仲淹苦讀軼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