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對抑郁癥的認知存在偏差的原因及解決方案

2020-12-23 04:56王天悅郄祎張宇赫劉澤萱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1期
關鍵詞:抑郁癥解決方案高中生

王天悅 郄祎 張宇赫 劉澤萱

摘要:現如今,高中生的抑郁問題逐漸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但該人群的同齡人對抑郁癥的認知偏差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持續存在,并且其相關研究也相對匱乏。這樣的社會問題是亟待解決的。高中生對抑郁癥的認知偏差可能來源于媒體和社交網絡的誘導,學校相關教育的缺失,家庭在相關問題上的影響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本文主要通過調查數據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來研究認知偏差形成的主導因素。研究結果證明高中生對抑郁癥的認知偏差主要來網絡的誘導以及家庭和學校的影響。最后本文提出解決該問題的最好方法應從社交網絡入手。

關鍵詞:高中生;抑郁癥;解決方案

主題介紹

近些年,抑郁癥成為了一種較為普遍的高知名度的心理疾病。演員明星、青年學生、公司職員因抑郁癥而走向極端的新聞事件不斷地被報道發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中國抑郁癥患病人群目前已達到5400萬。這個數字中也包括了相當一部分的中學生。全球視角下,精神衛生疾患是10-19歲人群的所有疾病負擔的16%,而自殺已經成為了15-19歲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這樣的前提表明,對抑郁癥患者提供幫助以及對抑郁癥采取預防措施都是有意義的。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抑郁癥團體人際關系治療手冊,抑郁癥患者往往在和朋友,親戚或其他人在建立和維持關系的過程中出現過問題,也就是抑郁癥狀一般會與患者的孤獨感以及他們與他人的分離感具有相關性。不被周圍的同齡人認同是造成高中抑郁癥患者感受到孤獨和被隔離的一大原因。如果能夠促進普通高中生正確理解抑郁癥,高中生的抑郁現象也必然會得到一定的改善。

為能夠首先在根本上對認知偏差的成因得到了解,本文提出了四項假設:高中生對抑郁癥的認知偏差可能來源于媒體和社交網絡的誘導,學校相關教育的缺失,家庭在相關問題上的影響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首先,互聯網上很多影響力較大的自媒體以抑郁癥為噱頭博取眼球,傳播不正確的知識。與此同時,一些個體用戶常常發表不正當言論,對思辨能力尚不成熟的高中生造成了負面影響,最終導致中學生的認知偏差。其次,學校沒有在高中生構建對抑郁癥的認知的過程中起到良性的作用。抑郁癥患者所帶來的消極情緒受到同齡人的排斥,而學校卻沒有加以積極的引導,也未起到好的示范作用。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相對匱乏,導致高中生持續保留認知偏差并疏遠有抑郁情緒或患抑郁癥的同學。再者,家庭父母日常的言傳身教對高中生也有很大的影響。父母在面對抑郁人群時表現出反感情緒,或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心理方面的普及和疏導,容易導致高中不能正確認識抑郁問題。最后,中國的傳統文化偏向正面積極,也就是“吉利”的方面,而本身文化中對于負面情緒的涉及就很少,許多高中生生活在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的家庭,家里長輩對于負面情緒是排斥的態度,也可能導致高中生對抑郁癥產生認知偏差。

研究分析

1.文獻綜述

1.1 網絡對中學生看待抑郁癥的思維模式有影響

教育工作者馬心語曾在他的文章《網絡對中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與教育對策》中探討過網絡與中學生心理發展之間的關系。當網絡技術和互聯網環境越來越融入人們的生活,網絡對中學生的影響也逐漸增大?;谟^察互聯網對中學生的沖擊以及隨之產生的影響,馬心語提出,中學生由于還未形成健全的是非善惡觀,將非常容易受到網絡環境的負面影響。

根據《2019中國抑郁癥領域藍皮書》,截至2019年12月:新浪微博「抑郁」相關話題累計閱讀4.5億;百度「抑郁」相關貼吧累計發帖2700萬;知乎「抑郁」相關問題關注量82萬。從百度搜索指數來看,以“抑郁癥”為核心關鍵詞的搜索內容主要為“抑郁癥的表現癥狀”及“抑郁癥測試題”。由此可見各大社交網站上都出現過大量的抑郁癥相關信息,并且曾營造出巨大的影響力,但這其中的具體內容是否正面是不明確的。只要有一定量的負面評論或是扭曲言論,高中生的抑郁癥的認知勢必會受到影響。

1.2 父母的言行會影響到高中生對抑郁癥的認知

父母作為經常和孩子接觸的對象,他們的行為和言論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自己兒女的思維方式。教育工作者葉慎花在他的文章《父母語言對孩子的影響及建議》中表示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是直接受父母的言論的影響的。他考慮到父母的語言會影響到孩子的個性發展和心理健康程度。當消極的言論長期作用在孩子的身上,他們的思維也會發生變化。

當家庭周邊出現的抑郁癥人群,父母表現出的態度以及發表的言論就給孩子的藍本。當高中生遇到父母不能以平等端正的態度面對抑郁癥患者的情況時,非常容易受到干擾和影響。如果父母發表了明確的消極或錯誤的評價或理解方式,作為孩子的高中生更是容易受其影響。

1.3 學校的教育課程與高中生對抑郁癥的認知息息相關

在教育部的硬性要求下,很多學校建立了專門的心理咨詢部門并提供心理教育課程。教育工作者譚敏康在《學校心理教育課程重要性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應該將其作為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一部分組成部分。譚敏康提到了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一個新理念,也就是將積極的心理學理念做出實踐來促進形成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盡管覆蓋了普及抑郁癥知識的職能的心理教育課程相當重要,很多的學校還沒有正式形成這樣的心理課程?;ヂ摼W上求證抑郁癥病理及并發癥的這些數據的背后,反映出的不僅是“國民對抑郁癥關注度的提高”,也存在“患者疾病教育不充分,病恥感強,精神心理健康服務資源匱乏、地域分布不均等問題”。更是證明了校園里對于普及抑郁癥相關知識的力度還遠遠不夠的事實。

1.4 高中生的認知偏差或來源于他們自己

西北民族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周鵬生在他的文章《認知偏差的產生及其與認知閉合需要的關系》中曾討論到了認知偏差的本質是在信息加工過程產生的某種心理傾向,并且關于選擇性偏好、簡化、系統抑制等方面。成見效應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認知偏差,它是指通過對個人某一點的好壞來管中窺豹,形成對其總體的看法。認知偏差是一種信息加工的偏離,它的出現具有普遍性和頑固性。當認知偏差作用于抑郁癥上時,部分人會根據對某個抑郁癥患者性格特征的認知,對其造成偏見,從而臆想抑郁癥患者的病癥也是虛構的。因為抑郁患者在自身的性格上有可能有缺陷,因此有可能會給他人造成成見效應。所謂的認知偏差也或許是完全來自于高中生本身有誤區的思維模式。

2.研究方法

該主題主要采取了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問卷以探究高中對抑郁癥認知偏差的原因為主題,開始處主要調查高中生對抑郁癥的了解程度,主體分板塊逐個調查高中生對于上文所提到的幾個假定因素是否的確受到了影響。問卷從高中生的角度出發以研究幾個因素的主導性。

2.1 研究方法的選擇

目前大部分權威資料中來源關于造成對抑郁癥的認知偏差的研究成果相對匱乏,所以不能僅靠文獻研究來總結普遍規律。此外,幾個假定的認知偏差成因靈活性不強,無法做到控制變量的同時還存在研究成果上的局限性,即只能驗證成因是否成立但無法驗證幾個成因之間的輕重關系,因此很難設計出具備實操性的社會實驗。這導致了最終的研究方法選定為問卷研究,一方面可以較為輕松地拿到研究數據,另一方面可以直觀地對比初哪一種成因占據著更為主導的地位。

2.2 問卷的設計

調查問卷大體上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題數少,目的在于印證高中生在抑郁癥問題上存在偏差,另一部分題量大,目的在于細致地研究幾個成因的成立性和主導性。第一部分為關于抑郁癥的基本信息考察,一方面調查高中生是否以正確的概念看待抑郁癥,另一方面調查高中生的認知里是否存在缺失和不足。第二部分分為四個模塊,分別以高中生的視角調查他們印象里的網絡、家人、學校、傳統文化是否本身就對抑郁癥存在理解偏差、普及不夠、認知不全的問題,此外也調查高中生們是否能感受到認知偏差因受到以上成因而逐漸形成,以及他們是否直觀地感受到自己需要進一步的知識普及。

2.3 問卷的形式

問卷在題目上主要采取的是選擇題的形式。為保證填寫問卷的高中生們盡可能不被選項所局限,一部分題目中保留了“其他”選項以便答卷者可以添加自己的主觀想法。這樣的形式有利于采集大量量化的標準化數據,保證了樣本數量的相對充足,但同時也放大了命題方的偏見,限制了答題樣本的思考。問卷本身以紙質問卷和電子問卷的兩種形式下發,紙質問卷方便分析個體,電子問卷方便整體的數據收集、整理和總結。但這種形式也造成了時間和精力上更大的消耗以及重復數據所造成的干擾。

研究結果

3.1 假設一—網絡影響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超過90%高中生對于抑郁癥相關信息的了解來源于網絡。由于網絡是主要的信息來源,網絡因素可以歸為影響高中生對抑郁癥了解的最大原因。

而對于網絡上關于抑郁癥的信息是否能對高中生產生正確向導的問題,研究表明大部分來源于較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媒體對于抑郁癥的理解是趨于正確的。然而仍存在許多個體對于抑郁癥的認知不夠客觀和正確??傮w來說,網絡上的信息不足以讓高中生對抑郁癥有正確的理解。

總而言之,研究表明本文的第一個假設—“高中生對抑郁癥的認知偏差可能來源于媒體和社交網絡的誘導”是正確的。首先,有約90%的高中生在互聯網上瀏覽到過關于抑郁癥的信息或報道;另外,有總計約83%的高中生在互聯網上瀏覽到過關于抑郁癥的科普信息,但只有不到40%的高中生可以經常見到這些信息。其次,約37%的高中生認為在他們曾經瀏覽到的互聯網關于抑郁癥的信息中,這些信息把抑郁癥歸結為一種疾病。這表明雖然目前網絡對于抑郁癥的科普力度較大,但能夠將抑郁癥準確定位的較少。此外,約38%的高中生曾閱讀到明顯的呼吁抵制/詆毀抑郁癥人群的網絡信息;同時,約37%的高中生曾在互聯網上閱讀到一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媒體對于抑郁癥的明顯歪曲描述。雖然這兩個選項在總體中的占比較小,但仍然能夠說明有一小部分信息屬于明顯曲解或詆毀抑郁患者的。

此外,大約52%的高中生曾在互聯網上閱讀到過個體對抑郁癥的明顯曲解言論,且有約36%的高中生認為互聯網上的論壇/貼吧等在大部分情況下不能積極地討論抑郁癥問題。這表明很大一部分個體存在對于抑郁癥的曲解而且不能對抑郁癥有積極理解。此外,約65%的高中生認為互聯網上的權威媒體能在大部分情況下引導網民正確看待抑郁,這是一個趨于正向的現象;然而相反地,約63%的高中生認為互聯網上的科普力度不足以讓他們能夠正確地看待抑郁癥。這表明雖然很多權威媒體能夠做到正確地看待抑郁癥且引導公眾正確地看待抑郁癥,但由于很大一部分個體以及其他來源的信息仍然無法對抑郁癥有正確的理解,總體來說來源于網絡的信息不足以引導高中生正確地看待抑郁癥。

3.2 假設二—學校影響

首先,基于調查,約34%的高中生所在的班級里有已知患有抑郁癥的同學。這表明如今抑郁癥在校園中以及成為了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根據對于老師對學生家庭情況及情緒狀況的了解程度,以及學校中是否有老師向高中生普及抑郁癥相關知識的問題所得的數據,得到以下結果:

根據以上數據,只有約20%的高中生表示老師會對他們進行家訪(或者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這表明大部分高中老師對學生的家庭狀況沒有詳細的了解。另外,只有約24%的高中生表示老師曾向他們普及抑郁癥的相關知識,這表明抑郁癥相關知識在校園的普及度仍然很低。對于問題“如果有一名原本性格開朗的同學突然有一天心情不佳你的老師會主動上前詢問情況嗎?”約18%的高中生選擇了“一定會”,約62%的高中生選擇了“不一定會,看情況”,約18%的高中生選擇了“先觀察一段時間再說”。這表明在學生出現情緒異常時,大部分老師不能及時關注到情況以及及時給予緩解情況的行動。對于問題“老師會鼓勵同學們在課余之外適量的玩游戲或其他活動來放松自己嗎?”,約69%的高中生選擇了“是”,這表明大部分高中老師是比較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偠灾?,雖然大部分高中老師可以做到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但在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普及抑郁癥相關知識以及及時關注學生的情緒問題方面,老師和學校做的事情仍有欠缺。

3.3 假設三--傳統文化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吉祥吉利,這也極有可能會影響到高中生對抑郁癥的理解。但研究表明,傳統文化會影響高中生對抑郁癥的認知這一觀點或被推翻。

基于以上數據,平均多余百分之九十的同學認為傳統文化并沒有對大家的理解造成過大的誤導,可證明對于傳統文化的假設并不成立。

3.4 假設四---家庭影響

國內外已有學者對于抑郁癥成因因素做過研究,研究表明家庭對抑郁癥的發生及自殺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家庭對于抑郁癥也有明顯的治療作用。本次問卷數據也證明了家庭會影響個體對于抑郁癥的理解。

通過此問題的答復顯示,家長們與孩子的溝通普遍只停留在學習方面,對于孩子們的生活并沒有太多涉及,故家長無法及時的得知孩子的想法以及他們是否有產生心理疾病的傾向。

通過此問題的答復顯示,家長們與孩子的溝通普遍只停留在學習方面,對于孩子們的生活并沒有太多涉及,故家長無法及時的得知孩子的想法以及他們是否有產生心理疾病的傾向。

綜上數據及分析,如果家長無法有效的識別抑郁癥產生的潛在因素并幫助學生們(即研究對象)解決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高中生不能正確認識抑郁癥。并且,多數研究對象表示在此階段有潛在抑郁表現并無法意識到或無法與其和抑郁癥的產生聯系起來,因此家長便成為了是否能讓同學們正確理解抑郁癥的主要因素。

3.5 基于研究的個體分析

大部分的個體案例呼應了本文先前的假設,即高中生對抑郁癥的認知偏差可能來源于媒體和社交網絡的誘導,學校相關教育的缺失,家庭在相關問題上的影響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研究對象在問題的答案上充分暴露了對于抑郁癥認知的偏差以及這些偏差的來源。百分之八十五的高中生在回答對于抑郁癥的了解時的答案都是有“淺層的了解,知道抑郁癥的可能成因及發病癥狀”還有一部分研究對象表示是“只知道是一種心理疾病,發病時人的心情會低落,重者會引起自殺”。而同樣基于問卷,究其根源,研究對象對于抑郁癥的認知來源基本為報刊書籍,媒體雜志,和學校的普及。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對于高中生對抑郁癥的認知偏差,在問卷上并沒有體現出來。在傳統文化這部分的問題中,選擇因為“不吉利”而避諱抑郁的詞語,或者是將抑郁癥與鬼神等宗教色彩聯系起來的答題者極少。因此,基本可以推翻對于傳統文化的猜測。

在以“您是否曾經在互聯網上閱讀到有一定影響力的媒體等對抑郁癥的明顯歪曲描述”為例的同類型題目中,大部分數據偏向于肯定的答案,說明社交媒體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影響著人們對于抑郁癥的認知。5%的研究對象認為自己并不缺乏,或不必要增加對于抑郁癥的認知,但原因為身邊沒有抑郁癥患者的存在,如此便不存在了解或是解決的問題了。進一步深入研究發現該類研究對象對于抑郁癥的認知本身存在很大偏差。例如,其中部分答題者不能識別出抑郁癥的根本屬性是一種心理疾病。在這小部分研究對象中,對于抑郁癥的認知幾乎可以為零。從另一部分研究對象的角度出發,現在的高中生需要對抑郁癥認知的普調查還存在一些與早期猜測相背的調查結果。這一部分研究對象對抑郁癥有較為正確的認知。他們認為學校,社交媒體以及傳統文化并沒有歪曲他們對于抑郁癥的認知。相反,此類信息還能夠幫助他們深入的了解抑郁癥的相關內容。

結論分析

基于對于研究數據的分析及閱讀大量的文獻,筆者認為互聯網成為了讓高中生正確理解抑郁癥的主要媒介?;诠P者的數據(電子問卷加紙質版問卷),約有九成以上的高中生對于抑郁癥的了解來源于互聯網。且七成以上的高中生表示網絡上現有的資源,普及形式并無發有效的引導大家正確的看待抑郁癥。造成這一現象產生的因素,筆者將其分為三大類:一是普及的力度不夠。近60%的調查對象表示僅是偶爾可以看到關于抑郁癥的普及信息,甚至是根本沒有看到過。二是網絡上知名人士或有影響力的媒體未用中立的、正確的角度報道有關抑郁癥的新聞,導致了讀者,尤其是高中生,對于抑郁癥理解的偏差。三是科普的質量不夠,一些推文僅是簡單的對抑郁癥進行概括,并無法讓大眾真正的了解抑郁癥,并正確的對待抑郁癥。

因此,筆者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如下的解決方案:

1.用漫畫及其他易被大眾接受的方式來向大眾展示各別抑郁癥患者的癥狀及他們面臨的困擾即向高中生做大量的科普來讓他們正確的理解抑郁癥。

2.通過制作“XX部曲”形式的海報來向高中生介紹能夠緩解抑郁癥患者在校焦慮以及與其相處的小貼士

3.通過線下學校講座的方式來對高中生進行抑郁癥方面的科普。

參考文獻:

[1]抑郁癥團體人際關系治療手冊

[2]青少年精神衛生(2018年9月18日)引于2020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2019中國抑郁癥領域藍皮書

[3]馬心語,網絡對中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與教育對策[G],情感讀書,2017:8

[4]周鵬生,認知偏差的產生及其與認知閉合需[G],2017,10(5):11-18

[5]葉慎花,父母語言對孩子的影響及建議[B].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32:70

[6]譚敏康,學校心理教育課程重要性研究[G],祖國,2016.9:258

[7]胡蘭,湯曉宇.大學生抑郁和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關系研究[J].上饒師范學院報,2012,32(1):91-94.

[8]藍利明,王東波,夏朝云,等.抑郁癥患者自殺的相關社會、心理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4,34(2):77-79

[9]劉若楠,戴立磊,鄒韶紅。不同家庭類型抑郁癥患者自殺意念的差異性研究[J].四川精神衛生,2016,29(1):35-40

作者簡介:王天悅(2002-)女,漢族,北京,學生。

郄祎(2002-)女,漢族,山西大同,學生,高中。

張宇赫(2003-)女,漢族,山西大同,學生,高中。

劉澤萱(2002-)女,漢族,北京,學生,高中。

猜你喜歡
抑郁癥解決方案高中生
解決方案和折中方案
一種端口故障的解決方案
基于數據倉庫的數據傾斜解決方案研究
高中生學習·閱讀與寫作2020年7、8期合刊
中國出了本(高中生)
對一例因抑郁癥有自殺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聯合米氮平治療老年抑郁癥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蘭治療抑郁癥的療效及安全性
2016中國大數據·最佳解決方案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