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云南白族舞蹈藝術的文化生成

2020-12-23 04:53曾俊
西部論叢 2020年16期
關鍵詞:云南藝術

曾俊

摘 要:云南白族舞蹈藝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白族舞蹈藝術文化經歷了多項因素的驅動與發展,最終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少數民族文化?;诖?,文章首先對云南白族舞蹈藝術進行相關闡述,進而提出白族舞蹈藝術的文化生成。

關鍵詞:白族舞蹈;文化生成;藝術;云南

舞蹈作為一種典型的動作語言與動作藝術,通過舞蹈藝術可以加強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這也是舞蹈的一大魅力。我國作為民族大國,少數民族舞蹈伴有著濃郁的地域色彩和文化色彩,審美性非常強。從白族舞蹈藝術方面出發,白族舞蹈記錄了白族人民原始宗教崇拜活動的信息,同時也包含白族人民過去狩獵生活的痕跡,可以說白族舞蹈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充分彰顯了白族在這些年的發展歷史,這些歷史文化濃縮到了白族舞蹈當中,最終凝結成了當今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對于白族舞蹈藝術文化生成來說,其主要的因素表現在宗教、習俗、經濟、服飾等各個方面,這些方面共同組成了白族舞蹈生態?;诖?,本文重點對白族舞蹈藝術文化生成進行充分分析。

一、地域文化

舞蹈的起源來自生活環境下特定的生產勞作方式,所以舞蹈文化與形態往往與地域文化有著直接聯系。白族人民較為集中在大理地區,位于云貴高原與橫斷山脈結合位置。此部位的山脈眾多,山區面積比例大。在崎嶇的山地道路上,白族人民往往要背著籮筐進行勞作。登山勞作要以胯部為發力點,提著氣前行。并且在捕獲獵物時需要穩健有力。這種生活特性和勞動特點決定了白族舞蹈藝術文化。例如白族舞蹈中的“打呀撒塞”與“哩格高”就是十分典型的高原山區舞蹈類型。這種舞蹈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胯部作為發力點,上身通過橫向、斜向運動,通過提氣的方式引體向上,動作向下時則代表運氣。在表演當中,白族舞蹈動作十分穩定,節奏持續性強,代表了白族人民與天地斗的信念和力量。還有很多白族舞蹈動作蘊含著模擬禽獸的韻律,表達了白族人民在狩獵中因為時常接觸禽獸而形成的獨特舞蹈形態。

此外,白族生活的地區有很多的自然水資源,在各類遺址當中可以發現很多的網狀條紋以及網墜,表示最初的白族人民曾經以漁獵為生,而這種生活形態也映射到了白族舞蹈文化當中。例如白族舞蹈當中的板凳龍、霸王鞭等,就是十分典型的湖區類舞蹈。此類舞蹈在表現上是以胸椎為軸線,雙肩替代交換環動;下半身屈膝坐垮,可以產生十分強力的顫動,給人一種十分強烈的波動感。白族舞蹈中的這些韻律,內在節奏上十分多變、跳躍,并且舞蹈動作十分鮮明、流暢,不僅反映了白族人民在漁船上的搖晃形態,同時也彰顯了白族人民在幾千年漁業勞動當中逐漸形成的舞蹈文化。

由此可見,白族舞蹈的文化形成就是地域文化的積淀。舞蹈產生于勞動,而勞動動作韻律變化、節奏變化都是舞蹈動作的模擬對象。也就是說,舞蹈動作韻律起源于勞動韻律。白族舞蹈藝術的形成與高原山地、湖泊等自然資源有著直接關系,也就是舞蹈就是自然生態的一種產物。

二、民俗文化

民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與表現,作為物質生產方式的產物,云南白族人民民俗也是舞蹈文化的基礎。白族人民在長期發展中衍生出了大量民俗,通常是伴隨著水稻農耕生產方式而發展。五月是水稻插秧的關鍵時期,是否能夠按時完成插秧工作決定了一年的收成,所以白族人民在五月份十分勤勞,保持旺盛的精力。另外,還有“鬧春王正月”和“三月會”的習俗?!叭聲笔前鬃迦嗣褡盥≈氐拿袼谆顒又??!叭聲逼陂g在外地的打工或做生意的白族人都要趕回家鄉參加活動,可見其重要性??梢?,白族人民和水稻生產有著密切聯系,這也生成了獨特的民俗活動,這些活動往往需要舞蹈藝術的點綴。

如在“鬧春王正月”民俗活動當中,要進行大型舞蹈表演,主要以耍龍舞、耍馬舞、霸王鞭舞等為主。同時在舞蹈表演當中還需要配合上嗩吶、打擊樂器等演奏《耍龍調》《耍鶴調》等伴奏。在唱腔上,主要有海東調、高腔、一字腔等。舞蹈表演人員除了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外,還有即興表演,也就是表現農村日常生活,見到什么就唱什么?!叭聲弊鳛榘鬃迕褡宓闹匾顒?,當地也提出了專門的舞蹈活動——“栽秧會”。其主要的表現儀式為“開秧門”,嗩吶、鼓樂手集中到“秧旗”下吹奏音樂,如龍在天、栽秧調等。收尾儀式為“關秧門”,采用“田家樂”歌舞形式進行表演。最終壓軸的是男女青年合作表演“霸王鞭”,以賽舞形式結束。上述白族文化民俗當中,人們不僅是民俗的參與者,同時也是表演者,每個人都可以在民俗活動中載歌載舞,在歌舞當中完成民俗活動。

可見,一種民族舞蹈的產生,是民族文化歷史發展中的傳承,與該民族歷史發展、地理環境、生產方式、風土人情等都有直接關系。在民俗活動中融入民族舞蹈是白族舞蹈的最大特點。白族舞蹈生態的形成,和民族的民俗活動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也是在特定的生產方式下白族民俗活動下的特定產物。

三、服飾文化

任何舞蹈藝術在表演當中都有其獨特的服飾文化,通常都要經過精挑細選完成。除了服飾之外,各種手持道具也是十分必要的輔助物件。因此,舞蹈藝術中的服飾、頭飾、發型、手持道具都在舞蹈人員的裝飾范疇之內。白族舞蹈服飾文化發展了幾千年,因此在風格、種類方面也十分豐富。如唐代南詔奉圣樂舞演員就是“易南方朝天子服,絳色,七節襦袖,節有青褾排衿,以象鳥翼”,也就是采用無羽之衣來象征鳥兒的翅膀。而白族舞蹈當中的雙飛燕動作就帶有此類痕跡。早期的白族先民就意識到了絢麗多彩的羽毛美感非常強,羽毛成為了一種美的標志。白族人民習慣在頭上插上羽毛,并穿各種獸皮進入叢林當中,隱蔽自己來捕捉鳥類,最終演變成為了一種裝飾習慣。因此白族先民采用羽毛、獸皮來點綴自己的外表,模仿鳥類、獸類動作和聲音,讓白族舞蹈有了獸類的表現動作。如白族的白鶴舞就是采用了鳥身道具,將舞者打扮成白鶴造型,通過長長的袖衿代表飛翔??梢?,白族舞蹈文化最初是受到了勞動影響,并逐漸演變出多樣的服裝。

不同的白族舞蹈存在著不同類型題材,這也突出了不同舞蹈服飾類型,在形態上也能夠呈現出不同的舞姿。但無論是采用哪種舞蹈服飾,服飾怎樣變化,都是能夠突出舞蹈文化中的物質生活,也是適應舞蹈自身動作功能化的需求。

四、宗教文化

白族先民最先信奉的是巫,巫作為一種原始宗教文化在白族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白族巫教傳播教義,幫助白族人民樹立信仰,并形成了白族巫舞,是白族民間傳統文化中非常古老的舞種。白族巫舞的種類較多,包括羊皮鼓舞、跳大頭神、同魂舞、請神舞等,大約有20多種。白族巫舞的形式多樣,多是以跳、翻、轉等技巧為主,包括倒立、蹲跳步、單腿顫跳等。還有少數的舞者具備一定的化學知識、模數等,在白族巫舞表演當中可以通過這些方法表現“巫術”,從而娛樂群眾,提高舞蹈的神秘色彩。例如“繞三靈”作為白族民間歌舞活動之一,不僅傳承了生殖崇拜以及白族農耕的文化主題,同時也呈現出了白族人民崇先報本的文化傳統。白族民間廣泛崇拜觀世音,還衍生出了群神祭拜的組織。

由此可見,在白族舞蹈生態體系當中,巫舞作為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舞蹈形式,在宗教文化發展中逐漸衍生出了舞蹈文化,完善了白族舞蹈文化體系。白族人的宗教信仰、宗教觀念等對白族舞蹈產生了深遠影響。

五、結語

綜上所述,白族文化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通過分析白族舞蹈藝術形式與特點可知,白族文化舞蹈文化與云南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服飾文化、宗教文化有著直接關系,并在長期發展中演化成為了多樣化的白族舞蹈藝術文化。

參考文獻

[1] 蔣浩.云南白族舞蹈藝術的文化生成[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93-97.

[2] 王蕙.大理白族民間舞蹈研究的人類學意義[J].劍南文學(下半月),2013(10):204-205..

[3] 曹亞輝.大理白族傳統舞蹈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考試周刊,2011(16):40-41

猜你喜歡
云南藝術
云南驛組詩
蔣正永
紙的藝術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2015年9月云南節慶一覽
「云南山娃」
爆笑街頭藝術
云南藝術學院
對公共藝術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